以爱之名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找回南洋》 图书
唯一号: 200120020230002209
颗粒名称: 以爱之名
分类号: G451.1
页数: 5
页码: 078-082
摘要: 本文介绍了创办沙班亚学校的郭美花一家,讲述了她们为了孩子和社会责任创办学校的历程。学校经历了从幼儿园到小学到初中的发展,成为当地的教育品牌。
关键词: 创业 教育 海南省

内容

老挝,是中南半岛唯一的内陆国家,有着独特的风土人情。老挝和海南地理位置接近,许许多多海南华侨华人在老挝留下了生活奋斗的足迹,他们对当地的经济和文化有着重要的影响。
  在海边,有一家四口正在嬉戏玩闹……“在老挝就没有这样的海,文昌的海非常漂亮,又干净。”这正是海南同乡联络处的秘书长、沙班亚学校董事长——郭美花一家。恰逢四月天,春夏之交,海南文昌海天一色,风光宜人。2017年4月,郭美花如约从老挝来海南,参加海南文昌南洋文化节。公务之余,她忙里偷闲,陪着丈夫和孩子来到海边,洗刷工作的劳累,寻找一份久违的惬意。“我女儿很喜欢画画,在这里她可以自己在沙滩上画画,是一种难得的幸福。”
  创办沙班亚学校
  郭美花一家生活在老挝首都万象。万象是一个极具生态魅力的城市,曾被《纽约时报》评为全球53个旅游必访地之一。市内法式建筑和佛教寺庙交相辉映,湄公河从中缓缓而过。蓝天,白云,绿树,红花,犹如时代的桃源境地。同样坐落于18度北纬线,万象和海南三亚仿佛孪生城市。在这座安静的城市里,郭美花从小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直到2009年,为了孩子的成长,她打破了自己往日的宁静,开启了人生新的征程。
  “那时候是2009年,儿子7岁了。因为他很调皮,就想有一个自己的学校,可以看住他。”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郭美花开始认真考虑孩子接受良好教育的百年大计。她知道,教育离不开温暖的陪伴,成长需要理性的疏导。从自己的孩子身上,她更看到无数孩子清澈无邪的眼神,他们仿佛一棵棵矮小的幼苗,等待着爱的浇灌和知识的滋养。创办学校,一份沉甸甸的责任压到了她的心头。
  “不仅我们可以在自己孩子的身边陪他们长大,而且一个好的教育学校也可以帮助到社会上的很多小孩。”创业之初千头万绪,教育是关乎千百孩子未来人生的事业,郭美花凭着坚定的信念,一步步发展壮大学校的办学规模。沙班亚学校最初从幼儿园班起步,学生人数仅有10个,生源短缺是首要的难题,郭美花并不泄气,她稳步前行。随着人数的增加,办学经费的来源又成为学校新的困扰,还有更多的教育管理工作,无不考验着她的勇气和智慧。如今,沙班亚学校设有从小学到初中的完全班级,已经初具规模。
  “每一步的困难都不同。开始的困难是在资金方面,之后的困难是在怎么样看好小孩子,怎么样把最好的教育给我们的小孩子。”
  郭美花的教育之路,是一条自我学习和探索的过程,既饱含了她个人的辛勤汗水,也凝聚了她的教师团队和整个家族的智慧。她刻苦地钻研基础知识和相关的教育理论,拜访教育工作者“求经”,在教师队伍中唯才是举。她还有一个得天独厚的优势:母亲及其家族几乎就是一个教师之家,这个小小的“智囊库”,构成了郭美花的“专家团队”,使沙班亚学校不断得到发展壮大。
  “主要是不断地学习,而且我母亲家的很多亲戚是做老师的,所以有一定的经验,我们就问他们的意见来解决我们碰到的困难。”
  温暖呵护每一个孩子的心灵
  在沙班亚学校,洋溢着一股温暖的关爱。郭美花从不歧视和遗弃每一个“问题”孩子。由于多种原因,有一些孩子被许多学校拒绝接收,而当他们来到沙班亚学校,郭美花一视同仁,为每一个孩子打开了教育的天窗。在她看来,教育的社会责任,一个都不能少。
  “每一个小孩都很独特,教育最重要是要给他们机会。因为每一个小孩都是独立的生命个体。”
  教育被人们誉为千秋大业,它同时也是最琐碎的事业。从传授知识、交流情感,到迎来送往、衣食住行,以及更多的家庭因素和个性差异,这些看似不起眼的小事,都是教育的大事。和无数的教育者一样,郭美花的教育工作就是为师生不断地排忧解难的过程。
  “遇到困难便去解决困难,天无绝人之路。所以遇到一件事我们就要有信心地来办,就应该会有好的结果。”
  经过辛勤的耕耘,今天的沙班亚学校已经有了长足的发展,不仅有了从小学到初中部的完善班级学制,办学效率和各项综合指标也在当地社会产生了较大的影响,获得广泛的认可。2016年,时任海南省委书记罗保铭访问老挝期间,曾专程兴致勃勃地访问了沙班亚学校,对学校的发展给予了积极的评价。面对未来,郭美花清醒地意识到,随着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和国际地位的提升,华文作为祖国文化和世界常用语言的影响日益显著,因此,增设华文教育已经成为沙班亚学校下一步重要的规划之一。“现在在很多机场,标识不仅有英文也有华文,所以学习华文很重要。”
  教育和故土情结始于父亲
  郭美花的教育情结,起于对孩子们一份无微不至的怜爱,这样的爱最初则源自父亲郭泽进的潜移默化。郭泽进一家人丁兴旺,在他老人家眼中,每一个孩子都是他的至宝,吃饭同桌,睡觉同屋,在浓郁的传统家风中,郭美花懂得了关注幼小一辈,最终成就了今天的沙班亚学校。“我们家有7个兄弟姐妹,大家都在一起住,很团结、传统的家庭。”
  郭美花的父亲郭泽进7岁时从海南文昌来到老挝,由于家境窘迫,仅接受过有限的基础教育,年轻时代从学徒起步,逐步创办了自己的木材加工厂,毕生悉心经营,让家境逐渐殷实。他曾担任老挝中华理事会副理事长,在家乡处于贫困时期依然频繁返乡探亲,而且轮流带着孩子们归宗认祖,把祖先的根深深地扎在后辈人幼小的心田。他是郭美花和众多兄妹心中的一座巍巍的大山。
  “这次这个孩子去参加了,下次他就带别的孩子去。每个人都要回来国内,回到海南文昌这里来看一看我们的家乡。”
  在郭美花的记忆中,父亲郭泽进的口中有着滔滔不绝的关于家乡海南的话题,草木和房屋的样子,乡亲们劳作的甘苦,永远是老人家心中不朽的历史。
  郭泽进同时是一位多才多艺和十分活跃的人士,热爱体育运动,时常策划体育团队往来交流,这是他生前最热衷的公共事业。“他常常讲到海南的故事。讲他小的时候在家乡的辛苦和家乡人的温柔。他在的时候,会带羽毛球队过来交流、打比赛。”
  父亲的谆谆教诲,是郭美花巨大的精神财富。在她的眼里,沙班亚学校就是父亲爱的延伸。她朴素的言辞中,父亲总是绕不开的焦点。造福大众、留取芳名成为她始终恪守的信念,也是她对父亲最好的纪念。
  “他很爱家乡,所以做孩子的我就觉得爸爸是不在了,但是我可以按照他的爱来跟住他的方向。这就是我的爸爸给我感受到很深的感情。”
  伴着孩子们的成长,沙班亚学校走过了八个春秋,郭美花的事业迈出了坚实的脚步。生活在和睦美满的家庭,她一如既往地关注着孩子们成长的脚步。每次出发到外地,她都要带着孩子,用陪伴呵护着他们。她用执着的坚持和女性特有的母爱,为事业和家庭撑起了一片广阔的蓝天。
  “我们去马来西亚、泰国,来海南,都是要带他们过来的。因为小孩子长大了就没有这么好的机会了。工作是忙,可是有时间就给自己奖品。这是一个生活的奖品。”
  有人说,教育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的确,教育播种爱,点燃希望的火种,郭美花和她的沙班亚学校对此作出了美好的诠释。大爱无疆,教育是根,生命之树才会万古长青。

知识出处

找回南洋

《找回南洋》

出版者:南方出版社

本书主要以人物口述的形式,从家族的荣辱兴衰反映南洋华人发展历程,拟选具有南洋背景、良好家世传承的名人家族,重现华人在南洋开拓发展的历程与各时期生存状态,以及其奋斗过程中逐步凝结建立起来的家风家训,通过其具体故事、事例来讲述其家风传承给后人成长带来的重要影响等。

阅读

相关地名

海南省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