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域风光好 故国寄深情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找回南洋》 图书
唯一号: 200120020230002208
颗粒名称: 异域风光好 故国寄深情
分类号: K825;F819.9
页数: 6
页码: 072-077
摘要: 本文介绍了在柬埔寨长期从事胡椒种植和经营的华裔韩强畴的家族历史和创业故事,介绍了他们种植胡椒的发展历程和创业经验。
关键词: 韩强畴 南洋华侨史 海南省

内容

柬埔寨在20世纪漫长的时间里,先后经历了政权更迭、侵略战争和国内动乱。频繁的灾祸使柬埔寨的人口大量减员,闲置的广袤而肥沃的土地和热带温暖的气候,让这里成为垦荒种植的天然良田,这也是众多华人移民到此谋求发展的原始资本。近百年来,在柬埔寨生活的华人们不仅克勤克俭、吃苦耐劳,还凭借着敏锐的商业远见,发展了多元化的商贸奇观。如今,在长期的耕耘中,他们经过摸索和建设,在柬埔寨创造了许许多多商业传奇。一段来自柬埔寨第四代华裔实业家的创业历程耐人寻味。
  柬埔寨以盛产胡椒而驰名,这里的胡椒,远销海内外,深受各国消费者的喜爱。胡椒这一热带重要的经济作物,也是众多华人尤其是琼籍华人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产业。笔者眼前这位正在介绍胡椒的是一位在柬埔寨土生土长的华人韩强畴,他是柬埔寨第四代华裔,祖籍海南文昌。20世纪初期,他的先人随着“下南洋”的人潮在这个不太起眼的国度安家落户,开启了异域创业的历程。种植胡椒,是从祖父开始的主要家庭职业。“我祖父来的时候,柬埔寨土地肥沃,他就开始种胡椒,此外还种咖啡、烟叶、稻谷。”
  读完小学就开始经商
  韩强畴出生在柬埔寨国公省蓬松县一个偏远的海边小镇,这里的居民世代以农耕和渔猎为生。韩强畴的父母继承了华人勤劳持家的传统,不仅辛勤地耕作祖父留下来的胡椒园,还在当地经营着一家杂货店,亦农亦商,维持着一家安稳的生计。尽管家中孩子众多,在教育的问题上,父母还是表现出很高的觉悟,将孩子们送到远在外省的觉群公学寄读。然而,韩强畴刚刚读完小学,战争的枪炮声就纷纷传来,学校已经难以容下安静的书桌,韩强畴被迫过早辍学,寻找安身立命的位置。“柬埔寨战争时期,我就在那里设立了我们的熟鱼买卖,很受欢迎,那时候差不多只有十六七岁,我就开始做生意。”
  随着熟鱼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喜爱,出海捕获的鱼也逐渐供不应求。对此,韩强畴做出了及时的应对,他毅然掏出自己微薄的积蓄购置渔船扩大捕捞业务,他一边增大捕鱼量,一边开拓熟鱼的销售市场,很快就有了自己的小船队和熟鱼销售网点,发展出了产销一条龙的雏形企业。而此时的他,不过是一个年仅19岁的后生。虽然韩强畴年少时就志向远大,并小有成就,但是残酷的战争打破了他所有的人生理想和规划,一切都不再平静。20世纪70年代,柬埔寨风云变幻,人民历经了历史上罕见的战乱、饥荒、劫难。为了生存,韩强畴被迫离开家园,举家避难于新西兰。
  在新西兰创业,到新加坡卖鱼头
  “从1979年到1986年间,开始做生意的时候很艰难。”在初到新西兰的半年里,韩强畴凭借着以往的生活经验和经商本领,很快就在新西兰安顿了下来,并且还动用了仅存的资金,在当地购置了房子和汽车。在新西兰的六年里,韩强畴从最开始给人卖面包、修车,到后来的开快餐店和干洗店,他逐渐将自己小资本成就大事业的本领在那里再度施展开来。不久,一个偶然的机会,让他又开始重操旧业——买卖渔产品,并逐步将生意发展到东南亚一带。
  “澳洲、纽西兰的鱼很大只,鱼头一个都有两公斤,在新加坡、马来西亚、香港等地都很受欢迎。新加坡是最常去的,但机票很贵,几乎不赚钱。后来跟航空公司合作之后才开始有所盈利。”
  随着鱼头买卖数量的不断扩大,韩强畴在东南亚的生意同样做得风生水起。然而,隔海远望柬埔寨的沃野良田,那里始终埋藏着难以磨灭的亲情。在澳洲的日子里,他时刻关注着柬埔寨的战事动向。1993年,柬埔寨迎来了和平的春天,带着游子漂泊无依的心,韩强畴再次回到了柬埔寨。
  回到战后的柬埔寨
  “1993年的时候,我以海外华侨回国来看祖国的身份回来,所以我觉得有很多机会可以在这边发展。”
  战争的洗劫让柬埔寨百业凋零,这里与韩强畴生活过的风景迷人的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相比简直是天壤之别。然而,就是这样一个破败不堪的家园,却让韩强畴频频驻足回望。在一次返乡寻亲的间隙中,他从战后的一片废墟中突然嗅出了一线商机,悟出了绝处逢生、剑走偏锋的奇妙,他决定单枪匹马,自己一个人重返柬埔寨,寻找适合创业的项目。
  “我来到柬埔寨,一下了飞机,看到这个机场连风扇都没有,都不算是一个国际机场,很可怜。所以我就认为一个国家要开发,要有一个好的机场,有了一个好机场,就等于有了一个对外的窗口,所以我就决定跟政府谈,由我们出资金来跟政府建机场。”
  接到建造机场的项目后,韩强畴热情高涨,劲头十足地开始了筹备工作。然而,现实的困境让他深深地倒吸了一口凉气。长年的战争,让这个国家千疮百孔。战后的首都金边,不只是机场简陋寒碜,周边地区的公路和桥梁等基础设施同样严重损毁,还有建筑材料的出奇匮乏。这一切,让刚刚燃起雄心壮志的韩强畴如同掉进了深深的冰窟。一时间,机场的建设项目几乎无法运转。
  “建机场,我们需要石头,所以我就要开始做石场,但做了石场又没有水泥搅拌站,又要做水泥搅拌站,做了水泥搅拌站,又没有沥青厂,所以又做一个沥青厂……一连贯这样做下去,设备就大同小异了。”
  面对困难,韩强畴以一贯的开创式思维进行周密布局。他通过大量考察和了解后,决定在实居省创办大型采石场,以解决建筑和铺路所急需的基础材料。紧接着,他又注册了建筑设计公司,联同亚洲发展银行合作参与多条公路的修复、修建工程,并承包了柬埔寨国际机场的修复扩建,以及修复毛泽东大道和建造国家大剧院等重大工程。从大型项目的承包建设,到后期的运营管理,每项都是不俗的大手笔。短短几年,韩强畴靠着诚信和稳健的经营,事业迅速壮大,在建筑领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给柬埔寨的重建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赢得了柬埔寨政府、华人社会的一致赞誉。
  在整合自己的工程项目后,韩强畴开始了多头并进的经营方式,他先后在不同省份买下或租赁大面积的土地,发展柬埔寨传统的种植业,大量耕种胡椒、椰子、甘蔗和水稻等热带农作物。这些品质优良的农作物,在他经验丰富的营销策划下,曾在欧洲大陆出现了供不应求的局面。2005年,经友人的启发和穿针引线,韩强畴又萌生了进军石油产业的念头。
  “柬埔寨进来的油都不合格,有的从越南来,有的从泰国来,有的从新加坡来,不合国际的规格。开始的时候我们只是想发展柬埔寨的海上油田,不过后来我发现我们的油田量不够用,所以决定做中东的原油,来这边提炼成欧5标准的汽柴油。”
  随后,韩强畴率公司代表团一行拜见了洪森总理。经过协商,洪森总理对他在石油业的意向表示了大力支持,批准他建设一座计划年产量高达500万吨的炼油厂。2017年5月4日,炼油厂正式破土动工,预计将于2019年中期完成一期工程。如今,韩强畴的产业涉及机场、道路、地产、石油、农业种植、建筑材料生产等诸多领域,形成了一个多元化的经营模式。韩强畴在商业上获得巨大成功后,始终怀着感恩之心,扶危济困,大力回馈社会。他多次对柬埔寨政府及贫困人群进行无私资助,洪森总理对他及夫人的行善义举给予了高度赞扬,社会各界对此同样做出了充分的褒奖。1999年7月5日,为表彰韩强畴对柬埔寨社会所做出的突出贡献,柬埔寨国王御赐韩强畴夫妇“勋爵”封号,洪森总理代表国家政府亲自为韩强畴颁发了荣誉证书。
  根在中国,推动柬中友好合作
  近年来,韩强畴因商务的需要,经常往来于中国各大城市,目睹了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他有说不出的喜悦和自豪。尽管生长在柬埔寨,但他时刻铭记自己是一名炎黄子孙。为了永续乡情,即使自己长期不在儿女身边,在对待他们的教育问题上,他始终格外地重视,将中文教育当作重要的内容。他知道,只要文化的根还在,故乡就在心中。
  “在他们小的时候我给他们读中文,虽然字写得不好,但可以讲普通话、讲海南话……虽然现在他们人在澳洲,还是以讲英文为主,不过周末仍然会去学中文。我希望他们不要脱离华人,要靠近华人,所以每次大家见面都是说我们的中国话。”
  在柬几十年来,韩强畴一直积极联谊桑梓,团结华人,并多次出资建设校舍,尤其热心于资助华文教育事业。他认为,这是民族血脉的根源和文化精神的巨大财富,发展华文教育事业,是华裔传承中华文化的千百年根基。放眼当今,在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开展合作的大好背景下,柬埔寨海南同乡会已开始和海南实施关于培训教育的往来合作计划。
  “现在中国的‘一带一路’政策在柬埔寨很活跃。我们也希望能够跟海南联系,建一个技术学校。”韩强畴表示,当前,中柬两国面临重要的发展机遇,随着“一带一路”中关于两国合作框架的顺利展开,柬埔寨海南同乡会今后仍将继续与家乡展开互联互通,交流合作,而他自己也将一如既往地倾力支持和促进,推动柬中友好合作的新发展。
  俗话说: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精明的拓荒者有时却选择逆势而行。这正是韩强畴的过人之处。凭着这样一份睿智,韩强畴才舍下了霓虹灯下的繁华,在战后的瓦砾中种植希望。他独具慧眼的播种造就了柬埔寨的商贸发展,既成就了自己的一番事业,也为柬埔寨的重建贡献了重要的力量,赢得了各界的敬重,为柬埔寨的华人增添了新的荣誉。

知识出处

找回南洋

《找回南洋》

出版者:南方出版社

本书主要以人物口述的形式,从家族的荣辱兴衰反映南洋华人发展历程,拟选具有南洋背景、良好家世传承的名人家族,重现华人在南洋开拓发展的历程与各时期生存状态,以及其奋斗过程中逐步凝结建立起来的家风家训,通过其具体故事、事例来讲述其家风传承给后人成长带来的重要影响等。

阅读

相关地名

海南省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