伉俪比翼 名满印支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找回南洋》 图书
唯一号: 200120020230002207
颗粒名称: 伉俪比翼 名满印支
分类号: K825
页数: 6
页码: 066-071
摘要: 本文介绍了在柬埔寨的华裔夫妇徐光秀和符金川的创业故事和事业成就,涵盖了徐光秀的从商经历、社会和商业职务、以及他们热心公益、为祖国和柬埔寨做出的贡献等方面。
关键词: 徐光秀 符金川 人物传记 海南省

内容

在柬埔寨,有一对无人不晓的传奇夫妇,他们虽坐拥巨额资产,声名显赫,却平易近人,待人热诚。他们曾多次参加国家重大项目的建设,屡屡被洪森首相亲自授予国家建设荣誉勋章,还被西哈努克亲王封为“勋爵”,这是柬埔寨民间人士所能达到的最高荣誉。这一连串的功勋和荣誉,既依托于他们不同凡响的经济实力,也来自他们对国家兴衰的担当。他们,就是祖籍海南的华裔伉俪——徐光秀和符金川。
  白手起家开始创业之路
  柬埔寨,地处中南半岛南部,东部和东南部同越南接壤,北方与老挝交界,西面和西北面毗邻泰国,西南濒临暹罗湾,是东南亚的交通枢纽,占据着重要的地理位置,是“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沿线的主要国家之一。
  在柬埔寨生活着的华侨华人,是该国的一个重要群体,他们大多数都已入籍柬埔寨。虽然华人在柬埔寨的人数只占到总人口的5%,但他们却在这个国家的经济命脉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徐光秀和符金川夫妇可以说是柬埔寨华商界成功的典范。
  翻开徐光秀的简历,一大串的社会和商业职务让人惊讶不已。在柬埔寨这个和中国有着特殊渊源的国家,华人的身份是天生的友谊使者,加上早年传奇般的从商经历,徐光秀得到了政界等社会各界的普遍看重。他曾是柬埔寨王国参议员、柬埔寨王国参议院主席“私人顾问”、柬埔寨总商会第一副会长、柬埔寨海南同乡会名誉会长、徐氏太平洋集团董事长、英美烟草(柬埔寨)有限公司董事长、暹粒国际机场和西哈努克国际机场董事等等,每一个职务都闪着耀眼的光芒。然而,身居要职的他却来自平凡人家。
  祖籍海南琼山的徐光秀,1947年出生在柬埔寨贡不省盐田县一个普通的家庭,家中有四个兄弟和三个姐妹。徐光秀的父亲徐清河毕业于海南第六师范,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他从故乡海南岛避难来到柬埔寨谋生,并从此扎根在这里。
  落脚柬埔寨初期,徐清河以教书为生。作为远方的外来客,他小心翼翼地和当地人士友好相处,倾心竭力地教育每一个学生。没多久,他的学识和人品就得到了学生、家长乃至当地社会的好评和敬重。然而,在当时普遍贫穷也并不安静的年代,仅仅依靠教书不足以养家糊口。因此,从事一段时间的教育工作后,徐清河不得不为生计放弃了心爱的事业,开始了经商生涯,并通过勤劳和诚实经营成为当地有影响的商人。在徐老先生的熏陶下,从小天资聪颖的徐光秀,一上学就表现出了过人的悟性,学业成绩一直名列前茅。在那个还没有驱散饥寒阴霾的年代,读书是一种奢侈品,在徐光秀中学毕业以后,内战的枪声打破了宁静,困顿的生计让他的求学之路戛然而止,他被迫过早地在商场开始了新的功课。
  “我们是依父母之言结合的婚姻,刚结婚的时候因为时代原因过得很贫穷,两三套换洗衣服,就这样生活了。”战争让柬埔寨哀鸿遍野,民不聊生,父亲手中的产业也随着战火化为灰烬。1979年,在战火中郁闷已久但从未放弃希望的徐光秀,在没有任何资本的情况下,和妻子符金川凭着披荆斩棘的精神白手起家,从最小最低成本的生意开始了创业之路。
  “于是我们夫妻二人开始卖越南饼,赚来的钱拿去买汽油,再卖汽油,赚了钱再买做西装的布料,再卖出去……一直坚持着。”当时的柬埔寨百废待兴,民众一贫如洗,国库同样空空如也。但徐光秀夫妇二人以坚定的信念和不知疲倦的热情,咬定了他们认定的事业。他们坚信,废墟上的重建过程,是一份伟大的事业,也蕴含着巨大的商机。他们立足脚下的土地,从小处着手,贩卖针、线、布、木梳和毛巾等小件日用品。这些微不足道的小生意,却在他们夫妇那里念出了生意大经。
  正像蚂蚁筑巢般殷勤累积,燕子衔泥一样精心营造,徐光秀夫妇起早摸黑,一路风尘仆仆。每当在金边销售完最后一件商品之后,他们就马不停蹄地踏上返程再度进货。在那条蜿蜒崎岖的山路上,他们日夜兼程,用坚实的脚步,踏出了一条通向远方的康庄大道。
  大展宏图不忘慷慨解囊
  1985年到1989年,美国对越南实行经济封锁,国公省成为柬埔寨唯一的货物进出通道,徐光秀敏锐地预感到这将是自己大展宏图的绝佳时机。凭借着对国公省到金边的商业通道以及对沿线社会人情的熟悉,特别是在商贸业务领域的突出优势,徐光秀夫妇受到柬埔寨政府的高度看重。1985年,柬埔寨政府委托徐光秀成立了国家进口公司,全权负责全国货物的进口业务。
  “到我下去国公省的时候,政府就叫徐先生去掌握全国经济了,全部的货物都在我们的手上,因为货物在我们的手上,所以我们签字了它才能进来,我们就拿它们卖出去,我们是全国纳税最多的人。”
  短短一个月内,徐光秀夫妇带领公司上下,完成了金额达数千万美元的贸易。他们进口了机动车几万辆、电视机几十万台以及数量更为可观的布料,不断扩大业务规模,夫妻二人由此声名鹊起,誉满印支半岛。之后,徐光秀领导柬埔寨国家进口公司不断突破美国的经济封锁,源源不断地从泰国、新加坡、中国香港等国家和地区进口了数以万计的日用品,以及以彩色电视机为主的各类家用电器、布料、摩托机动车和二手汽车等生产生活必需品,供应给柬埔寨和越南的市场。几年的功夫,徐光秀的生意就遍及印支各地,鼎盛时期,通过国公省的进出口贸易有80%至90%在他的手中完成,他一时间成为柬埔寨对外贸易的风云人物,其业绩得到了政府及社会的一致认可。
  扛着柬埔寨国家进出口业务的大旗,徐光秀将自己的事业指向了更广泛的领域。1990年,徐光秀夫妇创建了徐氏太平洋集团,从此,他们以集团为平台,与外国公司展开了深度的合作,先后成立了多家独资或合资企业,事业红透了柬埔寨的天空。“到1990年,我来金边。以前我们住国公省,来金边我们就买烟厂、做地皮,到现在,我有烟厂,也建飞机场。”
  作为企业家,捐款资助公益事业是他们胸怀天下最生动具体的写照。徐光秀夫妇在教育、宗教、社会建设方面常常慷慨解囊予以无私回馈,是柬埔寨爱心人士的楷模之一。他们每年都热心捐助慈善机构、学校和各党派。受到父亲和传统观念的影响,众多的公益事业中,他们更重视教育事业。柬埔寨的集成、觉民、端华、民生等各大华人学校,都有他们出资建造的校舍和购置的设备。他们对教育事业的热情奉献,也受到柬埔寨政府、华侨社会和各界人士的交口赞誉。除了推动社会教育事业的发展外,徐光秀也把自己的四个子女从小就送到新加坡学习中文和英文,直至后来在美国各大名校深造。
  如今,儿女们均已学业有成,其中有三个子女已相继回国,在徐光秀的家族企业中担负着各自的管理工作。“我爸爸经常叫我读中文,所以从我的孩子开始学习中文。我们爱我们的祖国,现在我的孙子,我也是要让他读中文的。”
  由于徐光秀夫妇在国家建设中的巨大贡献,柬埔寨社会对他们给予了高度评价和敬意。柬埔寨国家领导人曾多次给他们颁发国家建设勋章。1994年,柬埔寨西哈努克亲王赐封他们“勋爵”称号,这是柬埔寨民间人士所能获得的最高荣誉。2006年1月,徐光秀和另外三位华人企业家当选为柬埔寨第二届参议员,四名华人同时进入国家最高议政机构,这在柬埔寨历史上还是第一次。
  积极为柬中经贸发展做贡献
  夫唱妇随,中国传统的夫妇之道在徐光秀和符金川身上有着生动的演绎。作为贤内助,徐光秀的夫人符金川在帮助丈夫打理公司的同时,还积极参加社会公益事业。她先后加入柬埔寨各种民间团体和红十字会,并经常和洪森总理夫人、女儿一起走进贫困地区,看望和帮扶贫穷的民众。
  “我从1994年就一直去红十字会了,常常去乡下看看那些村民。他们没有家住、太穷的,我们就建给他们一间屋子。红十字下去是拿米、面、蚊帐、被子,帮助他们。遇到水灾被淹了也帮助他们,经常做这样的事。”
  在徐光秀夫妇和其他各界华人的努力和奉献下,华人在柬埔寨的地位得到了明显提高。多年来,柬埔寨华人继承了华夏儿女吃苦耐劳、勇于进取的精神,在柬埔寨这块曾经满目疮痍的土地上辛勤耕耘、努力开拓,为柬埔寨的日趋繁荣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同时,他们与其他民族的人民和睦相处,友好地融入了当地的上流社会,成为这个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
  然而,天有不测风云。几年前,徐光秀不幸患上了重病,这让他的语言表达能力显得力不从心。妻子符金川强忍着内心的痛楚,一边接管公司的事务,一边照顾重病缠身的丈夫。
  “乡音款款,魂奔向桑梓,情意浓浓,梦绕思故园。”这一直是徐光秀夫妇的乡情心语。符金川表示,如今中国在国际社会中政治和经济地位的提高,不但是祖国人民的福祉,也是全体海外华人发展、壮大和提高社会地位的重要依托,和祖国保持经贸往来,是他们家族和企业始终不变的追求。
  “我愿意担当柬中经贸往来畅通无阻的桥梁,为柬中经贸合作的未来贡献一份力量。”这是徐光秀的誓言,也是他自觉担当的使命。作为一名华人参议员,徐光秀积极参政、议政,为政府的改革和发展献策献力,成为柬埔寨华人的骄傲。我们相信,他所致力的柬中友好的蓝图,会更加美好。

知识出处

找回南洋

《找回南洋》

出版者:南方出版社

本书主要以人物口述的形式,从家族的荣辱兴衰反映南洋华人发展历程,拟选具有南洋背景、良好家世传承的名人家族,重现华人在南洋开拓发展的历程与各时期生存状态,以及其奋斗过程中逐步凝结建立起来的家风家训,通过其具体故事、事例来讲述其家风传承给后人成长带来的重要影响等。

阅读

相关人物

徐光秀
相关人物
符金川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海南省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