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赋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三亚逸事耐人寻》 图书
唯一号: 200120020230002156
颗粒名称: 竹赋
分类号: I267
页数: 5
页码: 219-223
摘要: 本文记述了竹子的特点、故乡人爱竹子的原因、竹子在故乡的应用、竹子的文化内涵以及竹子在战争中的用途。竹子具有四季常青、中空、坚韧、直而有节等特点,是八音之一竹笛的原材料。在故乡,人们普遍爱竹子,将其种植在前庭后院,用以营造清凉舒适的农家乐园。竹子也象征着义气、团结和坚韧不拔的精神,在战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最后,文章还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美景和竹子的热爱之情。
关键词: 竹子 特点 热爱之情

内容

竹,四季常青,经冬不凋。
  竹,茎圆,中空,性坚韧。
  竹,冰清玉洁,直而有节。
  竹笛又为八音之一。我小时候在故乡,常见那些老人用竹制成一尺长六只孔的竹笛,经常逗在嘴边,吹着那些节奏明快、质朴洗练的迎亲送女的曲子,最是优美动听。
  故乡人尤为爱竹子。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深深地与竹子结下了不解之缘。因此,人们总爱在自家的前庭后院都种上几丛青竹、甜竹、空肚竹和簪子竹。家家竹林扶疏,片片叶子遮着日影。绿玉、碧玉在头上织成翠盖,营造出清风催暑去,竹月送凉来的世外清幽的一方农家乐园。倘若假寐片刻,那梦也许也是绿的。
  竹十分讲义气。那些竹丛中生出嫩竹来,你拥我挤的,也不相离异,总是紧紧地抱在一起;人世间,父子兄弟尚有离心离意的,但竹之芽筍从未相疏,它们保持着竹之本宗,亲亲密密,相濡以沫,相依为命,共同抗击着烈日和干旱,战胜了暴雨与狂风。
  故乡那些竹路弯弯,绿竹幽幽的美丽景色,早已使多年游子心向往之,常常无端生发出“胡马依北方,越鸟巢南枝”的乡愁……
  更令人肃然起敬的是1949年6月1日,琼崖纵队副司令员吴克之将军,带领琼纵一、三、七团,包围九所敌据点。6月2日,双方火力接触后,敌人处于岌岌可危的境地,便想企图从南边突围夺船从海上逃遁。我琼纵指挥机关,知己知彼,用兵如神,立即把敌人如圈水桶般地圈在据点里。为了做到不失毫厘,琼纵加强后方支前工作。故乡人民万众一心,争先恐后地砍下了自家所栽的大批青竹,七手八脚地来帮忙琼纵战士削制竹兵(竹签),然后用药物烧泡,加强杀伤力,群威群胆,奋不顾身,勇敢机智地完成挑运任务。战士们在机枪、大炮、手榴弹的掩护下,神速地摸黑把一批批竹兵盘根错节地插满了辽阔平坦的田青田洋,“张牙舞爪”,竹尖的火舌直指敌阵,大有水泄不通之势。敌人几次疯狂突围,均被铺天盖地的竹兵挡住了,他们焦头烂额,抱头鼠窜地龟缩回去,陷入了进退两难的境地,只有坐以待毙了。
  6月4日,九所战斗胜利结束,共歼敌270多人。五日,全区举行万人祝捷大会。舞台上琼纵文工团敲响了《小小竹兵显威风》的快板:
  笃,笃,笃!
  请静静,
  同志兄,
  听我唱,
  九所战斗事一宗:
  为防敌人脱围打围攻。
  田青田里插竹签,
  请竹兵,向前冲。
  你跑来,他快到,
  一排排,一行行,
  铮铮铁骨伏田中。
  迎太阳,望星空,
  守阵地,不放松。
  扎地稳,挺起胸,
  铜墙铁壁打前锋。
  哪里去,想逃吗?
  一夫当关无门通。
  笃!笃!笃!
  小竹兵,智无穷,
  迫敌龟缩藏洞中。
  我军出奇吊炮轰,
  顽敌不降狗命终。
  笃!笃!笃!
  九所解放了,
  人民乐融融。
  九所天亮了,
  天空出彩虹。
  人民做主了,
  地上花开红。
  笃!笃!笃!
  庆功会,
  竹炮响隆隆。
  打竹板,
  竹板响叮咚,
  小竹兵,立大功,
  齐声夸赞:
  小小竹兵大英雄!
  台上竹板刚刚停下来,台下九所区高级小学校的文娱队,顿时兴高采烈、欢天喜地表演了《燃竹炮·庆胜利》的抛帽舞。只见他们弯下腰来,双手模仿着燃烧竹炮的动作,仿效竹炮燃烧后所爆响出来的声音,娴熟欢快地唱着:
  噼啪/噼啪/嘭嘭嘭/
  噼啪/噼啪/呯呯呯/
  噼啪嘭/噼啪呯/
  噼啪/噼啪/呯嘭呯/
  呼!/呯嘭呯!!!
  此时表演者有条不紊,动作敏捷地摘下了头上戴的布帽,解去颈上系着的毛巾,一齐高高地抛向天空,当作竹炮爆破出来的一片片纸花儿,让它自由自在地飘向广场,飞上蓝天,共同庆祝人民的新生……

知识出处

三亚逸事耐人寻

《三亚逸事耐人寻》

出版者:文化发展出版社

《三亚逸事耐人寻》共计92篇,设“三亚寻旧”、“天涯游踪”、“又一村行”、“偿还思念”、“替人做嫁”等五个栏目。“三亚寻旧”,是文史笔记,因此,涉及人和事者较多,如抗日、教育部分的史料,多是亲见、亲闻、亲身经历的”三亲“史料。年代久远些的史料,虽非“三亲”,但也言之有据,弥足珍贵,可供正史借鉴。其余四个栏目,内容有旅人寻讨,乡愁述怀,孔丘惜故,文界趣事等。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