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友烟囱昌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三亚逸事耐人寻》 图书
唯一号: 200120020230002155
颗粒名称: 村友烟囱昌
分类号: K825
页数: 2
页码: 217-218
摘要: 本文记述了烟囱昌从小就有烟瘾,用各种方法来满足烟瘾。他偷了哥哥的肥皂,拿去换烟丝,还自己制作了烟筒。他的父亲因为他的行为而生气,把他的烟筒砸破了,他就用瓷茶壶来代替。后来,他参加公安部队,一年后回家探亲时,给泥腿子们教唱《全世界人民心一条》,其中一句唱道:“全世界同穿裤一条。”但实际上原歌词是“全世界走上路一条”。文章表达了作者对烟囱昌的回忆和怀念。
关键词: 烟囱昌 烟瘾 回忆

内容

烟囱昌,小时候嘴唇上长了一个紫色毒疮。他妈妈用土方法从竹烟筒的点火笋边,剔下黏在上面的烟筒屎,同草药一起放在石臼里捣烂,又掺少许蓖麻油,做成丸状,铺在患处给他疗毒。没想到,由于鼻子与烟屎日夜厮守,难舍难分的,因此就积久成癖,“成就”了烟囱昌一生不可改变的癖好,所以八岁时他便成了村子里一个“人望”不小的“小烟民”。
  那时候烟囱昌每天都跟着“牛郎”们一起放牛去野牧。那些大人都深知他有烟瘾,常常用烟丝刺激——“以烟代劳”,打个比方吧,替大人赶一次牛,就博一口烟吸。
  烟囱昌抽烟是不伦不类的,平日总是摘来大把大把易燃的树叶子和着一些碎烟丝,理直气壮,不卑不亢地吸着,看上去态度十分坦然。
  一天,烟囱昌烟瘾大作,头胀眼花,手心出汗,四肢无力,按捺不住,就去偷了哥哥一块肥皂,“传销”给村子里的一位姓陈的理发师傅做剃胡须时用。“等价交换”两毛钱,就买回土烟丝一包。人一到家,就马不停蹄地抱上他那把竹烟筒,深深地“吻”了又“吻”,抽得满屋子烟雾绕梁,似是在放烟雾弹。正正在这个节骨眼上,他爸爸突然闯进门来,就从烟囱昌手里抢过烟筒,狠狠地往床头劈去。“嘭”的一声,烟筒开了膛,并恶毒地扔下一句话:“往后看你用什么来抽?”原来是“东窗事发”,烟囱昌“偷肥皂变换钱卖烟”,激怒了他那位脾性刚烈的父亲所致。
  烟囱昌果然高瞻远瞩,标新立异。烟筒被爸爸砸破后,他就“物尽其用”,废物不废,就地取材——在门后找到了一只没有盖子的旧式瓷茶壶。把水灌进壶肚,那个壶笋子当然是装烟丝的好去处,嘴按在壶口上,点上火,烟照样抽个不误。
  1952年6月,台湾当局在我家乡附近的深山老林里,空投了小股特务。我军民立即联合围剿。那时公安部队的方营长就住在烟囟昌的家里。老方穿着整齐大方、威武四射的黄色军装,烟囱昌极为羡慕,他心里想当一名军人。老方的军衣挂在耳房子里,烟囱昌便悄悄地窜进房间,用鼻子闻了又闻,然后小心翼翼地摘下军帽戴在头上,又解下“公安”臂章别在他的衣袖上。精神抖擞、昂首阔步,操起正步走的步法。又用“立正、敬礼”的姿势,对着镜子,微微的笑在心里。
  烟囱昌只有小学二年级文化。剿匪结束后,便由方营长介绍他参加公安部队。一年后他就回家探亲。曾记得在青年会里,他给我们那些泥腿子教唱《全世界人民心一条》。其中一句唱道:“全世界同穿裤一条。”当时我也想,走共产主义道路,实现世界大同,同吃又同穿,消灭差别,是大家的共同理想,没有错儿的。1953年9月,我进入初级中学读书,拿原出版的歌词来看,原词儿是:“全世界走上路一条。”咳!你错了。多可爱的烟囱昌啊,你真是个爽人!

知识出处

三亚逸事耐人寻

《三亚逸事耐人寻》

出版者:文化发展出版社

《三亚逸事耐人寻》共计92篇,设“三亚寻旧”、“天涯游踪”、“又一村行”、“偿还思念”、“替人做嫁”等五个栏目。“三亚寻旧”,是文史笔记,因此,涉及人和事者较多,如抗日、教育部分的史料,多是亲见、亲闻、亲身经历的”三亲“史料。年代久远些的史料,虽非“三亲”,但也言之有据,弥足珍贵,可供正史借鉴。其余四个栏目,内容有旅人寻讨,乡愁述怀,孔丘惜故,文界趣事等。

阅读

相关人物

烟囱昌
相关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