蹲点小札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三亚逸事耐人寻》 图书
唯一号: 200120020230002152
颗粒名称: 蹲点小札
分类号: D432
页数: 4
页码: 205-208
摘要: 本文记述了作者在1961年下乡蹲点期间的一些经历和故事,包括工作中遇到的困难、人物描写等。这些文章内容丰富,深刻反映了当时的历史背景和社会生活。
关键词: 下乡 历史背景 社会生活

内容

1961年7月,机关干部下乡蹲点。那一年我的履历表里第一次“挂长”(工作组长),带领崖县农业局陈良明,县邮政局蒙永平,县商业局韩植光、陈家齐四人,到保港公社头灶大队去“保卫三面红旗”,时近两年。
  那时真是少不更事,但都尚能知人善任。农业局老陈,伶牙俐齿,侃侃而谈。他大会发言时,总是豪言壮语,咳唾成珠;汇报工作时,都是欣欣向荣、春暖花开。因此,我就举贤荐能,安排老陈当资料员,负责搜集情况按时向公社汇报。平日大家都雅称他“陈资料”,但他却开玩笑“自圆其说”自我提拔为“情报处处长”。
  12月,寒潮突然南下。县委紧急电示:人要加被,牛要加衣,务必确保人畜安全过冬。我们根据上级的指示,把民政部门拨来的防寒衣物及时发放到少衣缺被的群众手上。同时又兴师动众组织发动全大队妇女,全力以赴,争分夺秒,画火御寒。以稻稞草细针密缕编织“牛衣”,让牛群回栏归宿时,把它披盖绑好在牛背上,以助取暖防寒。晚上民兵巡逻时发现,牛衣被牛互相“蚕食”,几乎一丝不挂。民兵连长林圣利,急急忙忙地跑到了大队办公室向我们报告说,牛衣已被牛吃掉了,那些畜生真是不知好歹,现在怎么办?你们还有布票吗?弄得我们一时瞠目结舌,当断不断,不知所措。
  直到今天,我仍深深地记忆,大队办公室墙头上挂着的那个“红星牌”吊钟,和放在桌面上的那只“春雷牌”收音机。那个“先天下足”的旧吊钟,要人用手接二连三使劲地摇动,才能死去活来,周而复始地行走两三天;“春雷牌”收音机呢,也要人在上面狠狠地擂它几个重拳,才能闻风而动,少头无尾,支离破碎地发出几声狮吼之声音来。
  村里人称呼的那位“积极婆”,在我的脑海中总是挥之不去她的身影与动作,仿佛她就站在我的面前一样。当年正在全面贯彻落实农村“保两头、动中间”(保证小孩、老人基本口粮,中间按劳动工分分配)的政策,她不遗余力、废寝忘食地去抢工分,风里雨里,总留下她深深的脚印。最能使我终生难忘的是那年九月的一个晚上,“积极婆”参加队里掏西瓜仁,人坐在一张长条靠椅上,前面放着两箩打仁西瓜,准备在睡觉前把箩里西瓜仁掏掉,多换几个工分参加分红。不知道她一边掏一边想着什么事儿,脑袋靠在椅背上,辫子挂在椅背后,马尾巴似的吊在椅后。双手则瘫在怀里,众目睽睽地在公共场所睡熟了。我看见“积极婆”用这种睡姿在大众眼皮之下,打呼噜已经是不止一次了。
  我们的“三同户”姓林,大家尊称他“林大伯”。为人憨厚平和,常穿着中式大裆裤,鼓鼓囊囊的。那年工作队就在他们家里过“革命化”的春节。按照崖州习俗,除夕祭祀先人享以小公鸡一只为主祭品,寓意祈求添丁入室。那天中午,林大伯早有三分醉意,人脸比春联还红,一时糊涂,辨不清“芋头番薯,关公妈祖”,因此便“错杀”了一只小母鸡备做供祭品。林大伯接受老伴的“训诫”后,又杀了一只小公鸡备用,才算息事宁人。因为晚了一步才到食品站去,林大伯只凭肉票买到半个猪头和一条猪尾巴什么的,所以就使用鸡、猪“同笼”法,草草地以炭火窝在一口铁罐里,以备上桌供奉。
  那些年,市面尚未兴摊上卖春联。村人买回红纸就请村里的先生班首写对联。除夕日,我们工作组全班人马都聚首在主人家里,共庆新春。为了增添节日欢庆乐趣,陈良明提议,“三同户”春联就由组长当枪手好了。老韩也响应附和说,组长坐拥书城,遣排笔阵,写春联一事,非他莫属。推也推不掉了,便请他们四脚八手地搬来主人那张四条腿子像患风湿病似的,颤巍巍的桌子,放在前庭院子里,又借来村里写字匠那支秃头毛笔,割纸铺案,松墨研水。至此地步也是藏拙不得的,就略打腹稿,不自量力地写下楹语曰:
  鸡母鸡公都不论,
  猪头猪尾只要肥。
  横批;双凤朝阳。
  春联张贴在“三同户”庭前。然后看看贴上的春联,又看看供在桌上的祭品。只见“双鸡”延颈做司晨之状,与猪头拱土寻食之态,禁不住便会意颔颔头,自以为是所写之联语,基本切情、切景、切理,联语尚属不恶。

知识出处

三亚逸事耐人寻

《三亚逸事耐人寻》

出版者:文化发展出版社

《三亚逸事耐人寻》共计92篇,设“三亚寻旧”、“天涯游踪”、“又一村行”、“偿还思念”、“替人做嫁”等五个栏目。“三亚寻旧”,是文史笔记,因此,涉及人和事者较多,如抗日、教育部分的史料,多是亲见、亲闻、亲身经历的”三亲“史料。年代久远些的史料,虽非“三亲”,但也言之有据,弥足珍贵,可供正史借鉴。其余四个栏目,内容有旅人寻讨,乡愁述怀,孔丘惜故,文界趣事等。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