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沫若到天涯择石嵌诗琐记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三亚逸事耐人寻》 图书
唯一号: 200120020230002146
颗粒名称: 郭沫若到天涯择石嵌诗琐记
分类号: I226
页数: 3
页码: 190-192
摘要: 本文记述了郭沫若先生三次游天涯海角的经历,以及他在此期间所创作的三首诗作品。文章首先介绍了郭沫若先生与冯白驹将军一家人同游天涯海角的故事,以及他在那里所写下的《游天涯海角》五言诗。接着,文章讲述了郭沫若先生第二次重游天涯海角时所感受到的万物复苏的春天气息,并以此为灵感写下了两首五言诗。最后,文章描述了郭沫若先生第三次踏上天涯海角时,为文选石、定位诗嵌入位置的过程,以及后续的石刻制作过程。
关键词: 郭沫若 天涯海角 诗词作品

内容

1961年初春,郭沫若先生邀冯白驹将军一家人,同游天涯海角。
  此日,风和日丽,海静波恬,渔民们正在海边拉网捕鱼。郭老以诗人固有的浪漫性格,兴致勃勃地撩裤甩袖,走近海边,双手使劲地抓起了缆绳,然后同渔民们一起助力牵缆,并以满腔激情写下了脍炙人口的《游天涯海角》五言诗一首。诗曰:
  海角尚非尖,
  天涯更有天。
  波青湾面阔,
  沙白磊头圆。
  劳力同群众,
  雄心藐大千。
  南天一柱立,
  相与共盘旋。
  落款处写着:“冯白驹阖家六人,与我家八人,同游天涯海角,为渔舟牵缆者久之,书此以为纪念”。
  “1961年2月20日郭沫若”。
  这首五言诗现收藏于三亚市档案馆里。
  时至1962年冬末初春,郭沫若先生重到崖县(今三亚市),第二次畅游天涯海角。诗人旧地重游,感慨万千。他阅尽了天涯海角的无限山光水色之后,诗兴倍增,便泼墨挥毫继就了五言重游诗二首。郭老前后共写下《游天涯海角》诗三首。诗里赞美祖国南疆春天的山明水秀,草长莺飞,杂花生树的宜人景色。
  当时中共崖县县委的领导同志,决意要把郭沫若先生的游记诗三首,择金刚石刻好后嵌在“天涯海角游览区”。会上有人主张,郭老的诗镌好后,应该嵌在“海判南天”景点的附近磊石上,与原来的“海判南天”石刻,辉映成趣,浑然一体,有整体感。但是这里的群石,性属沙石,质地较劣,风化者为多,因此诗嵌在这类石头上,容易脱落下来,所以一时大家都没了主意。当时县委主政者,为了郑重其事,便到“椰庄”(今鹿回头宾馆)去请教郭老。
  郭沫若先生那时正值公休在椰庄。得知来者的意图后,便乐意地放弃了假日休息时间,同崖县县委的多位领导人,一同驱车第三次踏上了天涯海角旅途——择石嵌诗去。那天一清早郭老一干人等,首先从“海角”景点以步当车一路选石,他不畏烦劳地来回行走在沙滩上。所到之处,郭老总是要用手去触摸寻些石头的表皮,又用棍子旁敲侧击,听其音响。他十分认真仔细地考察着每块石质的硬度。最后郭老的脚步便停立在“天涯”石刻的偏北边,就在这里选定了一个巨磊,他同时敲定了记游诗的嵌入之位置尺寸。因此才有了后来的郭沫若先生第三次重游天涯海角的佳话相传。
  那时已经是1962年9月初了,县委宣传部便把选石镌诗的任务,交给了时任崖县文化馆馆长的凌宏玉先生。同年9月中旬,老凌带着郭老的诗作手迹,来到了琼山县选好黑色金刚石后,便在当地请到了石匠加工制作起来。
  郭老之诗按时镌好后,便由崖县文化馆干事李冠宝先生带领着崖县建委工程队三名石匠,到了天涯海角搭架、凿石,不失毫厘又大方得体地将郭沫若先生的三首记游诗嵌入了巨磊之上。然而已经刻好的三首诗后面,却未见“冯白驹阖家六人”等原始落款的那些文字。这当然是很遗憾的。

知识出处

三亚逸事耐人寻

《三亚逸事耐人寻》

出版者:文化发展出版社

《三亚逸事耐人寻》共计92篇,设“三亚寻旧”、“天涯游踪”、“又一村行”、“偿还思念”、“替人做嫁”等五个栏目。“三亚寻旧”,是文史笔记,因此,涉及人和事者较多,如抗日、教育部分的史料,多是亲见、亲闻、亲身经历的”三亲“史料。年代久远些的史料,虽非“三亲”,但也言之有据,弥足珍贵,可供正史借鉴。其余四个栏目,内容有旅人寻讨,乡愁述怀,孔丘惜故,文界趣事等。

阅读

相关人物

郭沫若
相关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