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梅梦园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三亚逸事耐人寻》 图书
唯一号: 200120020230002144
颗粒名称: 忆梅梦园
分类号: K878.2
页数: 4
页码: 183-186
摘要: 本文记述了南京梅园新村的历史,介绍了中国共产党代表团办公的原址,以及周恩来同志等人的革命斗争故事。同时,文章也表达了对周总理等革命先辈的敬仰和思念之情。
关键词: 南京 梅园新村 历史

内容

龙蟠虎踞古金陵,
  抗日曾为前哨营。
  ——董必武
  曾记否?1946-1947年,南京梅园新村,是中国共产党代表团办公原址。
  曾记否?1946年11月15日,不顾全国人民的反对,一党包办召开“国民大会”破坏政协决议,发动反革命内战,全面进攻解放区,“和平之门”已被国民党一手关闭……
  曾记否?由于国民党破坏了谈判,周恩来同志根据党中央的指示,1946年11月19日,离开梅园新村,在南京机场登机飞返延安。
  曾记否?1947年2月28日,国民党政府限定中共代表团驻南京、上海、重庆三地的工作人员全部撤回延安,谈判彻底破裂。1947年3月7日,董必武同志在告别南京人民时说:“再见之期,当不在远。”
  曾记否,梅园新村并非真正坐落在“乌衣巷口”,参观的人流却胜似“王谢堂前燕”。近半个世纪的市尘喧嚣,却难以掩盖您永远的青春风采,与您植根于人们心灵深处的精神魅力!……
  当年,您曾与“秦淮风月”遥相为邻,面临国难当头之际,爆一声:“商女不知亡国恨”的雷鸣之闪,唤醒了多少有志之士啊,怀一腔“先天下之忧而忧”的豪气,纷纷奔赴抗日阵地的前沿……
  从此,宝塔山巅的篝火燃起来了,为延安披上朝霞,枣园的油灯更多了,更亮了,在人民心坎里汇成了一片希望之光……
  当年,您不过是一个“檐底山月小”的院落,几间普通、平凡的瓦房,处于鹰犬与警车的严密监控下,而您却砥柱中流,横眉冷对着旧中国反动派的最高权威——“总统府”,仅仅只有一箭之地啊,您却岿然不动安如山!……
  在那风雨如磐的年代里,敌人视您为“眼中钉”“肉中刺”;人民仰望您,宛如启明星隐现着拂晓的晨曦,像一位面对枪林刀丛,威武不屈的斗士!
  庭院中央那棵巍然挺拔、翠荫如盖、傲视苍穹的劲松,是您高大、完美的形象吗?
  一阵微风吹过,青松似乎摇了摇头,发出沙——沙——的笑声,它仿佛在说:
  它比不上您崇高伟岸,缺乏您潇洒的倜傥,没有您坦荡磊落的胸襟,更无法跟您相比的啊……
  然而,它是幸运的。因为它是您亲手栽培起来的一名哨兵,它一生最感无上荣耀的是,曾聆听您的亲切教诲,目睹过您对祖国的赤诚。……因为您是它的主人,它曾一度生活在您的音容笑貌之中。
  至今令它记忆犹新的是,您每每捋着三绺大胡子,在庭院月下漫步的身影,您操着苏北口音讲述的一个又一个使人捧腹大笑,或者催人潸然泪下的,那些活灵活现的革命斗争故事。
  那一匝虬龙似的围墙啊,请为人们的瞻仰而自豪吧,因为人们从您身上,看到万里长城在延伸,一条新的长城已在血与火的洗礼中横空崛起……
  那修葺一新的庭中阁楼啊,您已经敞开了封闭的心扉,然而,为什么,为什么面对着一个个来自远方的游子,那一副副痴情地凝望着您,继而又陷入深沉思索的情态,而激动地抖颤着?难道您是在笑人们“不识庐山真面目”,竟不知道,您是嘉兴南湖“风雨楼”的化身吗?……
  也许,那两间会客室最了解它的主人了,它心里深深地烙印着,当年那位人民公仆的身影,常常独自徘徊在“一盏油灯下,万籁俱寂中”的室内,从漠漠黄昏,夜阑更深到旭日临窗,或蹩眉沉思,或伏案挥毫,在那“沙沙”的疾书声中,滚动过多少风云突变的惊雷,和一支支投向敌人心脏的匕首!……
  还有,那一辆停置在车库里,牌照上赫然写着“17360”的黑色小轿车,它的确很累了,因为它已经穿越过划时代的暴风骤雨,驶过坎坷艰险的万里征途,在旧中国历史结束的最后一页点上句号,随同它的主人安祥地休息了。然而,尽管那两道撕裂乌云的眼光已经累累地闭上,但透过它的那一身浩然正气,却与江山共存,日月同辉,将永远是人们前进的动力与方向!……
  一队队戴着团徽的、系着红领巾的孩子们走来了,他们秩序井然、神情肃然,有的把一派天真搁置在悬挂的《梅园新村简介》上,有的将满腔热情凝注在书架上的《梅园新村史话》里,或在浏览寻觅,或在翻阅沉思,我们敬爱的周总理啊,您仰视无愧于天,俯视无愧于地,十亿神州将腾飞在您永恒的仰俯之间!
  情于斯、思于斯,我渐渐从那一张张春风吐蕊的脸蛋上,恍恍然看出一串串绽开的奇葩,仿佛正向全世界庄严地宣告:
  我们从这里看到了祖国黎明的曙光,听到了炎黄子孙奋进的脚步,寻到了光、热与力量的源泉,我们将从这里开始,在狂风骤雨的征旅上,人人都具有一双永不迷航的慧眼。

知识出处

三亚逸事耐人寻

《三亚逸事耐人寻》

出版者:文化发展出版社

《三亚逸事耐人寻》共计92篇,设“三亚寻旧”、“天涯游踪”、“又一村行”、“偿还思念”、“替人做嫁”等五个栏目。“三亚寻旧”,是文史笔记,因此,涉及人和事者较多,如抗日、教育部分的史料,多是亲见、亲闻、亲身经历的”三亲“史料。年代久远些的史料,虽非“三亲”,但也言之有据,弥足珍贵,可供正史借鉴。其余四个栏目,内容有旅人寻讨,乡愁述怀,孔丘惜故,文界趣事等。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