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沫若与崖州文化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三亚逸事耐人寻》 图书
唯一号: 200120020230002142
颗粒名称: 郭沫若与崖州文化
分类号: G127.66
页数: 4
页码: 175-178
摘要: 本文记述了郭沫若先生1962年到崖县椰庄点校《崖州志》的过程,其中包括他到南山“小洞天”考察的经历。他认真探索摩崖石壁并对照点校文本,最终修改了14处错误。他在南山写下游崖县鳌山的诗句,并经他点校的《崖州志》内容更加丰富,面貌更加崭新。
关键词: 郭沫若 崖州文化

内容

红豆春前发,
  青山天际燃。
  ——郭沫若
  1962年2月,郭沫若先生应中共崖县县委请求,利用假休时间,在崖县(今三亚市)椰庄点校《崖州志》。
  古存的《崖州志》,残编断简,特别是艺文卷里的“小洞天记”一章,虫蛀剥落,文字断句、字形不清,难以认读,因此,郭老想往南山“小洞天”考察,借助摩崖“验石”与《崖州志》对照,两者之间进行互补和订正,这无疑是一个好主意。
  一早,郭老把随行秘书王廷芳先生请到他的案前,让王秘书把他的想法向崖县县委领导通报。
  县委书记董旱冬积极热情主动配合。因为当年的南山“小洞天”尚末开发,唯独有一条蜿蜒曲折的羊肠小道,平日很少有人到那里行走,所以崖州人视之为“畏途”。为了保证郭老及时顺利前往南山,县委当时做了两手准备,一是修路填坑扫除路障,以便小车通行;二是砍竹制作人力轿,汽车不能行走时,以轿代车,把人送上山头去。为确保郭老安全平安到达“小洞天”考察崖州文化,县委同时决定以廖树桐为组长,加派年轻得力干部三人配合,一同到南山做好行前的准备工作。
  廖树桐等人很快地奔赴南山,他们在那里一方面组织40多人修整路道,填坑排障;一方面安排人力上山砍竹,制作竹轿,准备工作条理井然、有条不紊地展开着。
  2月3日,郭老一行迎着祖国南疆的暖和阳光,踏上乱石山径,攀着杂树枝往高处爬,一步一点头的终于来到了南山“小洞天”摩崖石壁。摩崖石刻在深山密林,乱石穿空的南山半腰。郭老用手爱抚般似的触摸着已经沉睡了七百多年的石壁。又让身边的工作人员给他递上事先准备好的毛巾、毛刷。老人素有良好的习惯,他事无大小,事必躬亲,这样他才自信才踏实,心里才有乐趣。因为《崖州志》流年久远,你造我改,我改你用,复杂而繁难,所以郭老更不能掉以轻心,更不愿烦人代劳。此时他一边轻轻地洗刷摩崖石壁上多年积存的苔衣、苔原,一边认真探索潜心“验石”。他打开带来的《崖州志·艺文卷》(“小洞天记”)石刻文本,尽心竭力,一丝不苟地对照点校,生怕一不小心而漏掉错字和脱文之处。那天,郭老是上午9点到达石刻摩崖的。“小洞天记”原文只有315字。经郭沫若先生点讹、指缺和补正就有14处之多。时已中午11点,郭老仍在石壁下“磨洋工”,看记录、查校文,自言自语:“应该是这样的,不应该是那样的”,没有丝毫下山之意。陪行人员心中十分焦急,而又不好去惊动老人分心。回椰庄吃饭已是不可能的了,只能在附近将就了。因此当时就派出后勤人员匆忙赶到崖城墟请供销社食堂饼师何昌英蒸馒头,用单车赶急送来南山,杯盘草草,应付过去。郭老席地就餐,以巨磊为餐桌。此时,诗人诗兴大发。他一边喝着咖啡,一边啃着馒头,兴致勃勃地写下了游崖县鳌山(笔者注:即南山)诗一首,其中有句曰:
  乃从原路返,
  海澨坐石船。
  谈笑饮咖啡,
  馒头代中餐。
  诗中所说的便是实指此事,这便是真真切切的当时情景了。
  经郭沫若先生点校的《崖州志》,使昔日“残编断简”的一部地方旧志,内容更加丰富,面貌更加崭新,这不能不感谢郭老这位我国著名的历史学家,更不能不折服他那严谨、认真、负责的治学精神!

知识出处

三亚逸事耐人寻

《三亚逸事耐人寻》

出版者:文化发展出版社

《三亚逸事耐人寻》共计92篇,设“三亚寻旧”、“天涯游踪”、“又一村行”、“偿还思念”、“替人做嫁”等五个栏目。“三亚寻旧”,是文史笔记,因此,涉及人和事者较多,如抗日、教育部分的史料,多是亲见、亲闻、亲身经历的”三亲“史料。年代久远些的史料,虽非“三亲”,但也言之有据,弥足珍贵,可供正史借鉴。其余四个栏目,内容有旅人寻讨,乡愁述怀,孔丘惜故,文界趣事等。

阅读

相关人物

郭沫若
相关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