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看王昭君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三亚逸事耐人寻》 图书
唯一号: 200120020230002141
颗粒名称: 去看王昭君
分类号: K928.76
页数: 3
页码: 172-174
摘要: 本文记述了作者受邀前往王昭君陵园拜谒,回忆了王昭君的历史故事和功绩,以及对她的赞颂和评价。描述了陵园内的石刻和纪念碑,以及周围的田野风光和农民劳作的景象。最后提到主席在宴席上对王昭君的敬意。
关键词: 王昭君 拜谒 历史故事

内容

九月凉秋,塞外草衰。
  22日下午,东道主内蒙古作家协会副主席冯苓植先生,相邀我和海忠兄去拜谒王昭君陵。
  小车从呼和浩特市宾馆出发,途经当年的“和亲门”,沿着滔滔的大黑河岸,穿过辽阔无垠的土默川平原时,只见四野一片枯黄,唯有远处的王昭君墓,屹立苍穹,草色青青,巍然壮观。
  王昭君,当年为了汉、匈两国的友好团结,请求远嫁匈奴,汉元帝恩准。在匈奴数十年,姻情永结,衍繁后人。后来她的子女、女婿、外孙都成为汉、匈之间的和平友好使者。“剑戟归田尽,牛羊绕塞外”。从此便结束了汉、匈之间的战事和纷争的局面,使四境和平安宁,促进边疆安全,民族团结,经济繁荣和生活兴旺,历来均为世人所赞颂。
  1963年,董必武同志赴会呼和浩特,也到了王昭君陵园。离开时题词一首,用蒙、汉两族文字镌在一块金光耀目的石碑上。词曰:
  昭君自有千秋在,胡汉和亲见识高。
  词客各摅胸臆遇,舞文弄墨总徒劳。
  董老的诗,道出了王昭君出塞和亲的历史事实,同时,又高度评价了其伟大的历史功绩。
  陵园里,古代石刻,随处可见。诸如“塞外流香”“昭君青”等,光彩熠熠,历历在目。今天,呼和浩特市得“青城”之美称,是因诗圣杜甫追述王昭君:“一去紫台连明漠,独留青冢向黄昏”的名句而来的。
  在夕阳西下时我们终于登上了红色的八角凉亭。沿着铁栏杆,慢慢移步到了王昭君墓顶。凭栏极目,映八我们眼帘的却是田畴井井,河网如织,电灌如林。在那辽阔广袤的田间里,勤劳的农民们正在播种着秋季作物。那一阵阵归舍的羊群,像小学生早操散场,刮起了漫漫的尘埃,风起云涌,雪白如烟。此时我们下了山。我回首仰望,山顶上那片片晚霞,轻轻地吻别着王昭君墓。墓体如此安祥而静穆,它居高临下又默默地守望着这座标志着汉、蒙民族团结友好的古老青城!
  当晚,内蒙古作家协会主席扎拉嘎胡先生(蒙古族)别出匠心,特意选择了“和亲门酒家”,为我们洗尘接风。席间又谈及王昭君和亲话题时,主人老扎这位大作家,对当年汉、蒙和平友好的奠墓人——王昭君,至今仍保留着那情深意切的无限敬意……

知识出处

三亚逸事耐人寻

《三亚逸事耐人寻》

出版者:文化发展出版社

《三亚逸事耐人寻》共计92篇,设“三亚寻旧”、“天涯游踪”、“又一村行”、“偿还思念”、“替人做嫁”等五个栏目。“三亚寻旧”,是文史笔记,因此,涉及人和事者较多,如抗日、教育部分的史料,多是亲见、亲闻、亲身经历的”三亲“史料。年代久远些的史料,虽非“三亲”,但也言之有据,弥足珍贵,可供正史借鉴。其余四个栏目,内容有旅人寻讨,乡愁述怀,孔丘惜故,文界趣事等。

阅读

相关人物

王昭君
相关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