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涯寻踪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三亚逸事耐人寻》 图书
唯一号: 200120020230002138
颗粒名称: 天涯寻踪
分类号: K825
页数: 6
页码: 159-164
摘要: 本文记述了作者接到外事办电话,被邀请到酒店会见吉尔吉斯斯坦驻华大使张志明,并陪同其夫妇到三亚市档案馆查阅郭沫若先生在三亚留下的诗作书法,以及搜寻竖排《崖州志》版本。通过郭平英女士的讲述,读者可以了解到郭老60年代初期在三亚的活动情况,以及他所留下的文化瑰宝。
关键词: 崖州志 竖排本 诗作书法

内容

7月17日清晨,我有事外出,下午四点回到家里,一进卧屋,电话台上端端正正放置着一纸字条,上面清清晰晰地写着:
  “中华人民共和国驻吉尔吉斯斯坦共和国特命全权大使张志明先生有事邀约。”这是省外事办传来的电话记录全文。
  我有涉外问题之嫌吗?我口问着心。
  五点刚过,我接到一位女同志的电话,她心情平静,态度温和地说,我叫郭平英,刚从北京来,住在明珠海景酒店。很想见先生一面,请先生谈谈郭老20世纪60年代初期在三亚活动的有关情况。接着有位男同志把话插了上来,并自我介绍说,我是省外事办的工作人员,上午给你挂电话,刚好你不在家。刚才给你通电话的是郭平英同志,是郭老的女儿,现任郭沫若纪念馆馆长。张志明大使是郭老的女婿。我们是陪他们夫妇俩来三亚,寻访郭老当年在三亚一些人文行踪的。想请你来酒店聊一聊。
  啊,原来是这样。不多时,车子便开到了我家的门口,把我接到酒店去。
  18日上午8时,我陪他们夫妇到三亚市档案馆,阅卷宗查看郭老60年代初期(1961—1964)在三亚所留存下来的题词、题签、序重印《崖州志》手稿以及诗词书法,欣见有些诗作未收入《沫若诗词选》,至今鲜为人知,实为可贵的文化瑰宝。
  郭平英应市档案局办公室主任韩连光的请求,不厌其烦地,认真细心地,另纸缮清她父亲郭沫若先生,当年为三亚留下来的诗作书法;又对其中提问的诗意背景,很耐心热情地导源,使听者如临其境,仿佛地上春色生,眼前诗彩明,诗中的诗情画意,只在阑干之外。
  然而,在查宗阅卷时,未曾见到当年郭老序重印《崖州志》手稿真迹,以及1962年广东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由郭老亲自点校的原稿竖排样书。同时现在馆里仅存1962年广东版二函10册竖排版本二套。而重印《崖州志》点校人——郭沫若竟无一套竖排《崖州志》版本。郭平英惊叹说,她不知道竖排版《崖州志》已成书,是她这次来三亚后才有机会见到的。
  郭平英说,1962年2月春节前,她和父亲八人同住椰庄(现鹿回宾馆),目睹父亲点校《崖州志》的情景。那时郭老利用春节休假10天时间,经广东省的罗培元同志、广州市委统战部、海口市委、中山图书馆,以及崖县县委多方搜求,以事补苴,借来多种版本《崖州志》,由郭老进行全书标点。为了便于今人阅读,郭老改旧式圈点为新式标点;补夺落,纠讹传,全书订正后才得重印成书的。
  郭老日不暇给,呕心沥血地点校,郭平英则像小鸟依人,常常在老人身边端水送巾,为父亲打扇挥汗。深夜了总爱提醒老人早点休息。可是由郭老点校的竖排《崖州志》出书将近40年,他们的家里竟无一套法定赠书,真令人感到怅然!
  那天,档案局办公室主任韩连光,请示黎文荣局长同意借出一套一函五册《崖州志》竖排版时,郭平英心中十分喜悦。当她从韩主任手里接过借书时,便把这套《崖州志》紧紧地抱在怀中,又深深地鞠了一躬。此时此刻,我也为“归赵”之情而感动不已。
  在档案局里,郭平英小心翼翼地把郭老《由万宁回椰庄》《吃仙人掌实》和《游天涯海角》等诗作书法条幅——拍摄入彩卷。她说郭老仍有多件墨迹散存三亚,记得1961年春节前后,他们全家多人同游快艇归来,那天郭老特别高兴,午饭后老人也顾不上休息,独自一人静坐着,默默地构思诗境。桌子摆开,诗兴大发,砚心点墨,一波三折,情景交融。清新悦目的书法条幅,一时便铺天盖地般地铺满了大厅内外。
  郭平英一行畅游天涯海角、小洞天、鹿回头等名胜。攀摩崖、登仙梯、上石船,沿着昔日故道寻觅郭老当年的脚印。得知今天所登的“渔人萦小楫,容易拔船头”的石船,不是他们一家人当年所登的那只没头无尾的石船时,郭平英特别称赞山民披荆斩棘,不怕困难的顽强意志,为了寻得古石船,为景区增彩添辉所做出的努力。同时又嘉许了领导者卓有见识的胆略。
  我看见郭平英满面和悦神怡,好像心中在说,今天我们有了继往开来的领路人,船头正,风满帆,我们一定能战胜一切困难,胜利到达彼岸。此时我也想起了朱德总司令《贺董老六三大寿》诗:“且有操舟神舵手,能团大众去撑天。”看到今天所发生的巨大变化,此刻我们的心是相通着的。
  郭平英托付我说,海南的兴隆、海口、文昌、八所、儋州和莺歌海等地,都留下郭老的身影,因此尚多诗作书法、题词和题签都在民间;还有《郭沫若在海南岛》一书,记不清是哪两位作者合写的,也在海岛流传。这次没有机会再去搜寻了,她语重心长地让我日后留心代劳,烦告郭沫若纪念馆。
  郭平英夫妇坚持用车子送我回家。他们在我家里暂停片刻,然后取道去兴隆,经海口,飞北京。
  临走前,郭平英给我留下了几行字,上面写着:
  重游天涯海角,寻到40年前和父母亲一同住过的椰庄,房屋已经老化,但椰林依旧茂密,屋边酸豆树枝叶葱茏。当晚得识蔡明康先生,为我们讲述当年(1961年,笔者注)为父亲考察崖州古迹,砍竹开路的往事,又多方设法寻找父亲书法墨迹。蒙赠所编《三亚收藏名人书画选》及大作《海天漫笔》,成为海南之行的难得纪念。
  郭沫若纪念馆 郭平英
  2001年7月18日

知识出处

三亚逸事耐人寻

《三亚逸事耐人寻》

出版者:文化发展出版社

《三亚逸事耐人寻》共计92篇,设“三亚寻旧”、“天涯游踪”、“又一村行”、“偿还思念”、“替人做嫁”等五个栏目。“三亚寻旧”,是文史笔记,因此,涉及人和事者较多,如抗日、教育部分的史料,多是亲见、亲闻、亲身经历的”三亲“史料。年代久远些的史料,虽非“三亲”,但也言之有据,弥足珍贵,可供正史借鉴。其余四个栏目,内容有旅人寻讨,乡愁述怀,孔丘惜故,文界趣事等。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