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热的崖县抗日文艺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三亚逸事耐人寻》 图书
唯一号: 200120020230002102
颗粒名称: 火热的崖县抗日文艺
分类号: K265
页数: 8
页码: 37-44
摘要: 本文记述了崖县抗日时期创作和传唱的几首著名民歌,包括《难女曲》、《咯!咯!咯!机关声》、崖州民歌以及《火与血》。
关键词: 崖县 抗日文艺

内容

《难女曲》是妇女的控诉书
  崖县抗日初期,党的文化工作者已经认识到,抗日不仅是军事的、政治的,并且是文化的。为了发动和号召人民特别是妇女一同起来抗日,更需要发出宏大的歌喉,所以他们便及时地拿起了战斗的笔,创作了女声表演唱《难女曲》。歌词用海南方言演唱,当年得到了群众的乐见和喜爱,因此这支歌儿很快地就在民间传开了。其歌词是这样的:
  顽固鬼子的大炮,
  轰毁了我们的家,
  杀死了爸爸又捉去了亲爱的妈妈。
  吃的不能够吃饱,
  穿的也遮不着风,
  深山老林里住满了我们这群可怜的难民。
  叫爸爸也不答应,
  喊妈妈也不听声,
  到哪年哪月才能回到自己的老家?
  啼哭有什么益处,
  去参加人民军,
  杀死了强盗鬼子才是难女的光荣。
  《难女曲》歌词,为苦大仇深的妇女,发出了悲怒的吼声,它是难女的控诉书、杀敌剑和保卫家乡的誓言。
  《难女曲》1940年开始在崖县第四区的九所、乐罗和冲坡等地传开,不久即广泛流传到全县各地,并且深深地在民间扎下了根,可以说是家喻户晓,妇孺皆知。所以直至今天75岁以上的老人,均能首尾相应、瓜熟蒂落地将《难女曲》这支歌儿给你全唱出来,可见其影响之深远。
  《咯!咯!咯!机关声》是讨伐敌人的檄文
  活报剧《咯!咯!咯!机关声》应该是崖县抗日胜利1945年8月以后,由“崖县县立中学学生抗日救国会宣传部”编制而成的抗日宣传资料。因为同年9月,崖县中学才从抗日根据地的黎族山区抱怀村迁出汉区,并借地方在第四区的九所编班上课。当时县中学校长颜任明(四区乐罗村人,北大研究院硕士)先生是崖县抗日游击队顾问,在他的爱国情怀影响下,许多学生都是学校里抗日救国会的会员。为了迎接抗日胜利的到来,爱国青年学生就集体编写并用海南话演唱《咯!咯!咯!机关声》这个剧目,以备在街头和广场演出。其歌词是:
  咯!咯!咯!
  机关声,
  双七事变卢沟桥。
  日本鬼,
  真烂命,
  疯狂占我宛平城。
  强盗者,
  兽日兵,
  奸淫抢劫遍村乡,
  惨无人性乱横行。
  轰!轰!轰!
  大炮声,
  日军攻打南京城。
  刽子手,
  倭寇兵,
  杀死同胞放火烧,
  三十万人头落地,
  鲜血流成深江洋;
  娘啼爹,
  弟啼兄,
  哭声震撼南京城。
  鸣!呜!呜!
  飞机声,
  同胞们,
  拿起枪,
  保国土,
  卫家乡,
  全国军民心一条,
  誓将日寇赶走回东洋。
  哈!哈!哈!
  欢笑声,
  打败日本百万兵,
  投降落入中国营,
  我民族,
  最欢喜,
  收复领土同原样,
  到今天,
  值逢胜利庆祝日,
  大家快乐喜洋洋。
  1945年9~10月间,崖县第四区庆祝抗日胜利大会在九所操场举行。当天即由崖县中学学生集体朗诵了《咯!咯!咯!机关声》之歌词。从此,“机关声”就“响”遍了全县。那时许多小学校举行学艺比赛时,他们都以班级为单位比赛朗诵“机关声”。更为有趣的是,这支词曲同时也成了妇女们的“摇篮曲”。《咯!咯!咯!机关声》,真是耳闻则通,过目不忘,因为它是讨伐敌人的檄文和胜利的颂歌,虽然70年已经过去了,但是这支老歌曲今天在老崖县人的心中,却成了他们永远的保留节目。
  崖州民歌:武器·赞歌·号角
  崖县抗日初期,革命文艺如异军突起,势不可当。因此,以抗日为题材的崖州民歌,真是指不胜屈,蔚为大观,仅1986年3月,我在民间共收集到125首,后取《三亚的抗日民谣》为书名由市民政局印行。从这些民歌里,均可足以证明劳动人民把自己的生命、信念和生活都交付给党的红军和民主政府。直至1931年冬,崖县中学学生孙恢尧(第五区怀卷人),拿起了“崖州民歌”这杆锋利的武器,编写了一册《《国难歌》,一五一十地揭露了日军入侵东北三省的罪恶行径,唤醒民众团结起来抗日救国。1939年2月,日军占领崖县,孙恢尧又继写《日本军攻打崖县罪行》《日寇侵占崖县血泪案》《同仇敌忾消灭日军》《日军血洗乐罗惨状》和《壮士流芳百世汉奸遗臭万年》等前后共6册民歌,均用油印和手抄方式,散发到民间去传唱,极具号召力。眨眼间即打动了广大群众的心,一时出现有钱的出钱没钱的出力的抗日热潮。
  崖州民歌是革命的赞歌。抗战初期,第四区的乐官乡,在欢送爱国青年参加红军的大会场,大人奏“八音”(崖州八音),儿童团跳舞,妇女唱民歌,歌声不断,此起彼落,会场变成了歌的海洋。请听男女声对唱《谁人最敬爱红军》:男:什么花儿二月开?
  谁人最敬爱红军?
  会场红灯那个挂?
  谁送亲人当红军?
  女:红棉花儿二月开,
  贫人最敬爱红军,
  会场红灯农会挂,
  侬送侬郎当红军。
  以上这首男女对唱,是在20世纪60年代初期,我乘坐老式火车从三亚回九所故乡时,听同车厢对面座位的一男一女所唱,我即“凿壁窃听”所得来的宝贝。歌词没有豪言壮语,文字平白、淳朴,其实它是感情真挚,信念坚定,颂扬红军的一首赞歌。
  崖州民歌同时又是抗日的号角。1956年8月,崖县县委办公室主任林德兴,带领林月卿、王寿伊和我三人,到第五区新荣村搞“农村远景规划”。一天晚上,在一农家庭前的海棠油灯下,村民们正忙着打扁豆枝(脱粒),一边打一边唱民歌,好听极了。此时,我趁兴也拿起了木棒加入了打豆枝的行列中。也算是“以工换歌”的方式,请她们唱民歌。下面这首民歌是一位姓黎的大妈所唱的。请听《号角响时冲入营》:
  天下最毒日本子,
  要打敌人靠刀枪,
  唱首歌儿当号角,
  号角响时冲入营。
  当年红军作战时,前线宣传队就紧跟作战部队进入前沿阵地,在壕沟里来回穿梭。他们敲竹板唱着歌,以歌声鼓斗志、振军威,用歌声当战斗号角。歌声一歇,立即发起冲锋。上面的歌词,生动真实地再现了当年的战斗生活的场景。
  《火与血》是出征战鼓的回响
  崖县农民识字课本——《火与血》,是中共崖县县委发给农村夜校的学习资料。课文第一篇:“火,火,火!日本强盗放的火!血,血,血!中国人民流的血!”该文主题,爱憎鲜明,贴切悲愤,催人泪下。
  那是1938年12月,崖县抗日救亡的人民团体——“农民抗日后援会”“青年抗敌救国会”“妇女联助会”“渔业同志会”“莺歌海抗日救亡会”“角头村儿童免费教育学校”等群众抗日组织,如雨后春笋、风起云涌地一时便遍及全县乡村每一个落角。那时他们白天劳动,晚上来夜校读书和识字,因而到处随时都可以听到农民们朗朗的读书声。
  一天,县委书记叶云夫和孙有华来到第一区梅山乡角头村检查抗日宣传和夜校识字情况,无意中却在学校里发现了10多名儿童,他们正在拿着识字课本,爱不释手,兴味盎然地互教互唱——“火,火,火!日本强盗放的火!血,血,血!中国人民流的血!”声发自心坎,歌唱在嘴上,声音高亢激昂,悲愤有力,有如出征战鼓的回响。叶云夫情不自禁地拿起了一支白粉笔,在黑板上清晰真情的写下了一首极为有趣的“打油诗”,诗曰:
  有个学校真奇怪,
  小孩自动教小孩;
  七十二行皆先生,
  抗日出征向前迈。
  叶云夫在77年前所题写的4句“打油诗”①,它所勾勒出来的是一幅当年崖县人民抗日救亡生活的图画,至今在人们的心中依然留下了深深的印迹,谨抄在此,为了忘却的纪念。

附注

①《崖县革命史》,中共党史出版社,1995年,北京。

知识出处

三亚逸事耐人寻

《三亚逸事耐人寻》

出版者:文化发展出版社

《三亚逸事耐人寻》共计92篇,设“三亚寻旧”、“天涯游踪”、“又一村行”、“偿还思念”、“替人做嫁”等五个栏目。“三亚寻旧”,是文史笔记,因此,涉及人和事者较多,如抗日、教育部分的史料,多是亲见、亲闻、亲身经历的”三亲“史料。年代久远些的史料,虽非“三亲”,但也言之有据,弥足珍贵,可供正史借鉴。其余四个栏目,内容有旅人寻讨,乡愁述怀,孔丘惜故,文界趣事等。

阅读

相关事件

1945年9~10月...
相关事件

相关地名

三亚市
相关地名

相关作品

难女曲
相关作品
谁人最敬爱红军
相关作品
号角响时冲入营
相关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