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亚番薯补语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三亚逸事耐人寻》 图书
唯一号: 200120020230002099
颗粒名称: 三亚番薯补语
分类号: S632
页数: 5
页码: 20-24
摘要: 古时候的三亚人是掘地种甘藷,可能不认识番薯,番薯在明代后期从菲律宾传入中国,而后从福建、广东、云南等地引种进入三亚等地栽植。三亚的天然环境适宜番薯生长,因此一经试种便获丰收,番薯种类相继繁衍出来。番薯在三亚地位重要,早期三亚人以薯为粮,其经济价值和健康元素也很高。三亚番薯为题材的民歌流传不衰。1990年,三亚市发现一颗特大番薯,薯重17.52公斤,体积17.3立方分米,在省内尚属罕见。
关键词: 三亚市 番薯 种植

内容

古时候的三亚人,听人说起番薯,有如鸭子听雷,不知番薯为何物。晋人嵇含《南方草木状》曰:“旧珠崖(今三亚、乐东、陵水等,笔者注),海中之人皆不业耕稼,唯掘地种甘藷。”考古籍《太平御览》又曰:“甘藷,农历二月种,十月收,块根繁殖。”顺理成章,那时候的三亚人,可能尚不认识番薯。
  前人考证,番薯在明代后期的万历年间,从菲律宾吕宋岛,分三条路线——福建、广东、云南传入中国。源于福建长乐人氏——陈振龙、陈经纶父子二人(均在吕宋岛经商),经过多次精心谋划,“取番薯藤绞入汲水绳中”,并在绳面上抹上污泥,于万历二十一年(1593,笔者注)初夏,巧妙地躲过殖民者的层层关卡检查,“始得渡海”。后从粤、闽水道、桴海“引种”进三亚等地栽植。
  三亚地处亚热带。番薯喜温暖,耐旱、耐碱。这里土埌沙泥参半。三亚有着无地不宜番薯生长的天然特性,因此,一经试种,就获丰收。正如明代科学家徐光启《农政全书》曰:“一亩数十石(石,为担,笔者注),胜种谷二十倍。”因此,番薯在三亚一时如“新人来嫁”,始出轿门就备受薯农的青睐。加上当时朝野双方的大力宣传和积极配合,于是一传十,十传百地竞相种植,所以番薯面积就逐年大幅度地扩大,而且不用多久,三亚薯类的品种此时亦相接地繁衍出来。
  如:“岭头薯、白薯、红薯、面薯、鸡薯、黄心薯、甜薯、蔓薯、木棉薯、区薯(种来三亚客家)等十个品种,‘均在三亚等处种之’”。(详见《崖州志》第53~54页。)
  由此可见,清光绪初期,三亚早已经是海南的番薯面积种植较大的重要生产基地之一了。
  时至光绪三十三年(1907),“三亚大旱,民田失收。升米百钱,民间艰食。有番薯干屑转售,得以接济。民赖全安。”然而,今天我们可以想象得到,三亚市在369年以前那场可怕的特大旱灾的情景。当年全市大批灾民,全靠其番薯干屑养活,厥功至伟,何物与比?
  三亚人过去“以薯为粮,几米之十六”(《崖州志》·卷之三,第53页)。故人们把番薯视为“订婚”的先决条件。崖州农谚曰:“一看薯缸,二看新郎。”女方在订婚前,首先要“明察暗访”男方家里的薯缸贮存多少“货色”,把对方家里的底子摸得一清二楚以后,才肯具写女子的“八字”,交由男方去请“命师”合婚。总之,最后能否成全,薯缸有着“举足轻重”之作用。
  三亚番薯,蕴藏着人们的良好祝愿。“种薯结子”,是州民(三亚人)的婚礼风俗。昔日新婚后的第三天,要在新郎家里举行“种薯结子”的仪式。那天早上,由小姑(男方妹妹)手捧一只水勺,新娘手里拿着一条薯藤,陪娘肩上荷一把锄头,然后又让小姑走在前面带路,陪娘嘴里念着祝词,一同到附近的园界边,由陪娘锄好小薯沟,新娘子把薯藤栽在沟里,培土、洒水。“种薯结子”仪式,便大功告成。因为薯藤易活,结籽累累,寓多子多孙;一条薯藤,寓“一家女子不吃两家槟榔”和“从一而终”的伦理观念。
  番薯粉做出来的“薯面汤”,味道如蜜,甜丝丝的,深得昔日三亚人的喜爱,因此城乡作坊林立,摊位两排对开,卖薯面汤的崖州妹子,用勺子在盘里高高地扬起汤水,大声地喊卖。这边渴求说:“哥来看侬勺,侬的薯汤不黏勺。”那边接声又期求说:“大哥先尝味后买,侬的甜头又甜尾。”高喊求卖的市声,一时飞扬尘上。
  薯面汤,是三亚女子出嫁日的最佳“宣传品”。因此,出阁日新娘家十分重视,也高兴花钱。为了气派与排场,汤子做得极为丰盛。当天中午,由数十名姐妹党群,人头一壶,风风火火地,送到新郎家里,摆得满桌皆是,名曰:“暖房汤”。
  陪娘是“王熙凤”。她轻盈盈地用筷子从每壶内挟出甜笑笑的二条薯面,一声不响地放在碗里,然后喂给新娘。别看仅是薯面二小条条,它寓意十分深刻,二条玩意儿寄托父母二人,望女“于归”。“于归”是回门,中国古礼,是儒家思想的深远寄意。
  番薯的经济价值和健康元素亦高。三亚人最相信嵇含在《南方草木状》里说的话:“食之,寿多至为百余岁。”“土人多用酿酒。”(《崖州志》第53页)
  我的老家——罗马村,有个老字号酒肆——“南坊薯酒店”,酒保尊名陈翠伯。村中有位老者大名叫陈松保的,他是个“三天干活不睡,三日喝酒不醉”的人,1949年冬季里的一天,他“腰缠十万贯,骑鹤上扬州”似的——带上国民党关金纸币一大匝,高高兴兴地来到了酒肆里喝酒。酒未喝完,关金币便不流通了。无奈时,只好回到家里,挑上两箩番薯来酒店“顶数”,因此,便留下了一则“啼笑皆非”的长长趣语,至今为后人所不能忘记呢。
  三亚人以番薯为题材而创作出来的崖州民歌,可以说是比比皆是,不可胜数。歌词作者匠心独运,比拟手法准确、生动、有趣。其中最能鼓舞大众意志,激发人们向困难做斗争的要算《番薯与山牛》。直到今天,它仍然在三亚市梅山、保港地区为人们传唱不衰。歌词是这样的:
  水牛拖车早气喘,
  等我山牛来换肩,
  拎数斤薯给它喫,
  多陷沙土闯过前。
  三亚番薯,当场出彩。1990年12月7日,邢洪、邢福金、邢公策三位先生,以《三亚发现特大番薯》为题,在《社会扫描》摄影报道里称:“三亚市机电公司职工吴文珍11月28日,挖出一颗特大番薯,这个番薯的形状像甘蓝菜花,薯重17.52公斤(35.04斤,笔者注),体积17.3立方分米。据有关部门称,这样巨大的番薯,在省内尚属罕见。
  这棵番薯是1990年4月底由遗落在地上的小番薯发芽生长起来的。藤蔓粗壮,叶子茂盛,覆盖面积近20平方米,薯体大部分露出地面。
  据主人介绍说,他对这棵番薯并没有进行过特别的管理,只是经常浇自来水,并淋过一两次尿。
  神奇啊,三亚福地,罕见哟,三亚特大番薯。

知识出处

三亚逸事耐人寻

《三亚逸事耐人寻》

出版者:文化发展出版社

《三亚逸事耐人寻》共计92篇,设“三亚寻旧”、“天涯游踪”、“又一村行”、“偿还思念”、“替人做嫁”等五个栏目。“三亚寻旧”,是文史笔记,因此,涉及人和事者较多,如抗日、教育部分的史料,多是亲见、亲闻、亲身经历的”三亲“史料。年代久远些的史料,虽非“三亲”,但也言之有据,弥足珍贵,可供正史借鉴。其余四个栏目,内容有旅人寻讨,乡愁述怀,孔丘惜故,文界趣事等。

阅读

相关地名

三亚市
相关地名

相关专题

薯面汤
相关专题

相关作品

番薯与山牛
相关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