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部分 近代人物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三亚情怀》 图书
唯一号: 200120020230002068
颗粒名称: 第四部分 近代人物
分类号: K928.4
页数: 40
页码: 87-126
摘要: 本文记述了三亚情怀第四部分近代人物的情况。
关键词: 三亚市 近代人物

内容

林利仁小传
  林利仁,辽宁省海城市人,1895年出生。1919年北京高等师范数学系毕业,初任安东县中学教师半载,后被聘为辽宁省师范学校教师凡11年。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为躲避日军暴行,迁居北平。后因生活所迫,又重返东北教书。
  1945年,抗日胜利,原任教学校解散,乃在营口市做小贩,半年后,应北平长白师范学院约请在该校任讲师。解放战争期间,长
  白师范学院先迁衡阳,再迁海南岛,林利仁先生随校南下。1950年2月,在海口被遣散。同月,应崖县中学聘请,来崖任教,主讲高中数学课程。1967年“文化大革命”中,横遭迫害,愤而自缢身亡,年68岁。
  1980年崖县革命委员会发文为林利仁先生平反昭雪,并召开崖中学师生大会,公开宣布。1982年林先生令嗣君四川大学林教授专程来崖县(三亚市)凭吊先生坟地,并将遗骸迁回原籍安葬。
  林利仁先生治学严谨,学识渊博,德行高尚,工作认真,堪称一方师表。其课堂教学探微析义,深入浅出,生动活泼,游刃自如,达到炉火纯青的境界,最受学生欢迎。17年间,经他直接培育成长的学生1500多人。他之不幸弃世,人们一致认为是三亚市教育事业的重大损失。
  一、现代崖州志士
  1、丹心碧血
  ——记何绍尧烈士
  岁岁清明,保港地区的中小学师生,都要给革命先烈何绍尧同志扫墓。何绍尧烈士的坟地在保平村后,背倚雄伟的群山,前临平整的田畴,周围山花簇拥。坟墓的正门是一副醒目的对联:
  革命仰先烈,想当年反帝反封,碧血冲天惊敌寇;
  精神传后代,看今日载歌载舞,红花满地慰英魂。
  这副对联是一九六四年重修先烈陵墓时,中共崖县县委吊挽的。它概括了何绍尧同志的革命生平,歌颂了这位革命烈士为民族解放事业而献身的高贵品质。烈士的伟大精神将永远鼓舞着人们前进。
  何绍尧,三亚市保港区保平村人,一九〇八年生。他的少年、青年时代,正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深入传播,我国新文化运动蓬勃发展,从城市深入农村,冲击着旧中国各个领域的新时代。同时又处在中华民族危机加深,爱国思想潮流高涨的历史时期。由于辛亥革命不彻底,封建主义统治着整个国家;军阀混战,分裂了整个中国,也蹂躏着整个农村。他的家乡——保平也就难以幸免。当时,“东军”、“西军”的拉锯式战争,陈凤琦烧村罚银等等,
  真是“三日躲军、五日躲匪”。老百姓怨声载道。这些,使青少年时代的何绍尧同志从心灵中萌生了对老百姓的同情和对社会现状的不满。
  一九二二年何绍尧同志毕业于家乡初级小学,同年考入崖县第五高级小学(简称五高)。这时,他读了《新青年》杂志的许多进步书刊,感受极深。一九二五年他的同乡麦宏恩从广州国民大学休假返乡,在港门五高代课,而他在读国民大学期间,已接受了马列主义,加入中国共产党。他这次返乡,把革命火种带回来,在家乡点燃。何绍尧很快地接受了先进思想,成为崖县的革命骨干。
  一九二四年到一九二六年,国共两党第一次合作。崖县在大陆上读书的共产党人麦宏恩、陈英才、黎茂萱、陈世训等同志又陆续返乡宣传革命。他们争取崖县国民党左派陈善县长的同情与支持,积极组织崖县农民协会。只几个月时间,三坊、四厢、五都、八图农民协会像雨后春笋地在崖县各地建立起来。一九二五年七月,他从港门五高毕业回来,马上投入农会组织工作,当选为保平农会主席,他们把农民都编组起来:成年男子都编为会员,发给会员证;妇女们编为妇女训练班;还把少年儿童组织起来,叫做劳动童子团。把石桥文昌庙作为农会会址和农会书院,开设识字班。绍尧同志教授平民千字文。如:“风也大,雨也大,海船漂在大海里……,救人就是救自家”。又如:“一粒谷,农民吃尽多少苦;一匹布,工人吃尽多少苦。哪里没有工人和农民来吃苦,哪里就没有谷和布……”。强烈地号召工人农民起来,共同革命。他们没收封建神产、地方会公产,抓土豪,斗劣绅,农民运动的浪潮一浪高过一浪,以排山倒海的声势压倒一切反动神权,终于,何绍尧在这个轰轰烈烈的时代——一九二七年一月光荣地加入了中
  国共产党。
  一九二七年一月建立保平支部,何绍尧同志任支部书记。他还协助麦宏恩发展港门的党组织,建立了港门支部。
  为了把革命浪潮推向前进,一九二七年春,何绍尧同志考入崖县中学第一届初中班(今崖城中学),他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在学生中进行广泛宣传。当时党组织安排在崖中任课的罗迪夫教师发觉他们这一行动后,马上给以支持,协助他把学生组织起来,成立学生会,何绍尧任会长,他还利用春节假期回乡参加支部活动,还曾经多次到过西洲岛,找到老同学曾毓雄、曾朝阳,把渔民组织起来成立大洲渔民协会,在渔协中发展党组织。
  一九二七年,蒋介石发动了“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一场血腥大屠杀在全国展开了。何绍尧被当作怀疑分子开除学籍。这年二月,麦宏恩回广州国民大学复学,四月,不幸被捕,七月,慷慨就义。噩耗传来,绍尧沉痛万分,表示要继承烈士遗志将革命进行到底。为了继续学业,增强革命的本领,绍尧绕开了崖县反动势力的监视,次年九月他考入加积十三中学。在求学的一段时间里,他直接参加了府海地区的革命活动。在声势浩大的学生运动的浪潮下,国民党反动派采取残酷镇压措施。绍尧同志因暴露了身份,组织便把他调回家乡根据地来工作。以后几年间他频繁地来回奔走在保亭、陵水、崖县、乐东、东方等地方、继续进行地下革命活动。
  一九三六年,党组织安排他在港门五高任校长。他就在学生中传播革命道理。一九三七年,“七·七”事变,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大敌当前,国共两党又进行第二次合作。以后党的工作重心从国内革命战争转移为民族解放斗争。消息传来群情激昂,中共琼崖特委派出刘秋菊、林茂松到崖县来开展抗日工作。中共崖县
  县委书记叶云夫经常到港门五高与何绍尧等同志商量抗日救国大事,他们多次在学生中掀起抗日浪潮,组织学生游行,把学生三五人一组编成宣传队,深入乡村宣传抗日救国道理,成立青年支前队。这时,在崖城到梅山一带掀起了轰轰烈烈的抗日救亡运动。
  一九三八年下旬,日军攻占广州,海南震动。为了扩大抗日武装力量,绍尧变卖家产,集款购买武器、制造桌凳,成立抗日救国学堂(公开称为平民夜校)。在这个学堂里,培养出许多优秀的革命骨干,他们为海南人民的革命事业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一九三九年二月,日军攻占海南,除夕前三日,崖县沦陷。日寇在崖城设立派遣部队,还在许多村庄驻扎分遣队,在公路沿线构筑哨楼,封锁内地与敌占区的交通,此外还设立伪“维持会”,网罗汉奸对革命人民进行残酷的镇压,党的工作进入艰苦的游击战争和敌后斗争阶段。这时中共崖县县委迅速开辟了梅山抗日根据地。何绍尧同志任组织部长,他与县委书记叶云夫和其他同志,共同指挥崖县的抗日斗争。
  面对严酷的现实环境,何绍尧同志时常化装穿越敌人封锁线,潜入敌占区的各个村庄。一次他和叶云夫同志在保平被敌人包围,他拉住叶云夫书记直奔他家,让儿子从外面把大门反锁起来,鬼子村前村后逐户搜寻,也没有抓到他们,便恼羞成怒,把全村百姓抓起来,严刑拷打,绍尧同志的父亲被敌人吊打得死去活来,可是他和村民们“守口如瓶”,都没有向敌人说出组织情况。
  一九四〇年,梅山、保平、港门一带的青抗会、妇救会、儿童团等都已先后建立起来。还建立起一支有力的抗日破坏队伍,在梅山抗日游击中队的掩护下,他组织与发动抗日破坏队伍,把梅山到崖城一线的公路桥、电杆线路等给以彻底的大破坏,使得敌人心惊胆寒。
  一九四一年初秋,琼纵第三支队从西线进驻了梅山青岭,他们的目标是歼灭敌人伸向海港的前瓜——日寇港门分遣队,袭击敌人凭以行凶作恶的崖城观音阁军需仓库。以打击敌人嚣张的气焰和鼓舞人民抗日的斗争志气。
  战前,中共崖县县委和三支队的领导同志,就搜集敌军据点的情报,绘作战地图,以及各种应变措施等问题进行讨论。何绍尧同志自告奋勇认领侦察任务。会后,他带领了两名武装同志乔装越过敌人的层层封锁线,并分别向他们布置了各自的任务。
  经过两天紧张、精心的工作,敌军驻地的人数、枪支、岗哨轮换,以至海上陆地的详细交通图也绘制出来了。为了进一步摸清敌人的主力情况的作战路线,绍尧同志带着两位同志插入敌人的心脏地带——崖城和水南。不巧,他们的隐蔽处——蔗园,正好在贯盗郑国兴(绰号“盗马贼”)夜间出没的路边,无意中被其发觉。
  两天后,此贼因为偷窃敌人军需物质当场被捕,为了偷生,竟在敌人迫打招供同伙时,暴露了绍尧同志等人蔗园隐蔽点。无可避免,一场惨烈的突围战打响了!
  当天晚上(农历七月十一日),日敌崖城警察队长对此情报如获至宝,但也如临大敌,亲自率领所部警察和伪军其一百多人,大举压向水南,对蔗园展开弧形包围。等到哨兵发现时已为时太迟了,敌人已完成了对蔗园的全面包围。绍尧同志临危不惧,以寮房椰叶作掩护,指挥同志们俯伏待敌。
  这时,敌警察队长悄悄地摸到正面来窥视,见里面没有动静,以为绍尧等人已经熟睡。这家伙,贪功心切,一马当先,率领几名警察像饿狼一样扑近前,妄图袭个措手不及,把绍尧同志生擒活抓。可是,他哪里知道,等待他们的是惩办他们这些恶贯满盈
  者送终的子弹。
  敌人在明处,我们在暗处。四对眼睛监视着敌人步步逼近,近了,再近了……突然,绍尧同志一声断喝:“打!”顿时三枪齐发,刹那间,怒吼的子弹,射向敌人的胸膛,敌军警察头子和两名爬在前面的警察队曹长应声倒地身亡,其余几人怆惶趴下,就在敌人惊魂未定之时,绍尧同志当机立断率领同志们冲出寮房,迅速向蔗林深处隐去。一时间的变化,外围之敌满以为是他们的头子已经得手。等到前面几个嚎啕大哭时,他们才明白,刚才一瞬间的枪声,原来是给他们的队长和曹长送终的,只好疯狂地向寮房扫射。可是,等他们冲入寮房时,里面却是空无一人。伪军黑衣队长和日军警察这才暴吼发狂地指挥机枪向蔗林深处扫射起来。
  蔗林虽是一大片,但抵不住四面射来的子弹,黎足安同志不幸中弹牺牲。在这危急关头,如果不随机应变,势必同归于尽。怎么办?为了保护二位同志的安全,让他们把情报送到三支队的驻地青岭,绍尧同志命令同来的两位同志带情报从园西宁远河下游突围,自己则爬到园东鸣枪诱开敌人。敌军警察见头子已死,指挥乏人,一闻枪声出现在园东,以为他们要从园东突围就蜂拥向东拢截,并以密集火力向绍尧鸣枪的方位进行封锁,这样一来,就空出园西的那片草地,使两位同志得以顺利突围。这时绍尧同志由于掩护战友突围而自己暴露了隐蔽目标,完成了掩护任务,但也因头部中弹而昏迷过去。当他一度醒过来时,一扣扳机,发现子弹已经打完,自知此役难以幸免,为了不使手枪落入敌手,他勉强地支撑着大量失血的身体,把手枪拆零扔掉,大量的失血,使他再一次昏迷,可是从此以后,他再也醒不过来了。就这样,这位坚强的共产党员,为了革命光荣牺牲,年仅三十三岁。
  苏盛伟
  2、崖县妇女运动的先驱——廖树金
  廖树金是崖县妇女运动的先驱。她一九二三年生于海南岛崖县(现三亚市)崖城区水南村一个农民家中。父亲勤劳俭朴,忠诚憨直,有民族义气,对日寇无比愤恨,对共产党极力支持与拥护。廖树金生活在这样的家庭之中,深明大义,通情达理,甚受邻居和亲友的喜爱。
  “七·七”事变后,抗日民族战争的烈火燃烧着祖国大地。崖县各地的抗日活动也如火如荼地发展起来。“青年抗敌同志会”、“抗日后援会”等各种抗日团体先后建立。在抗日声波的震撼下,廖树金再也坐不稳了。她跨出家门。走上社会。学习政治,学习文化。一九三八年广州沦陷,琼崖局势大动荡,廖树金毅然加入了由共产党员和进步青年学生陈国风、陈秋芙、陈成尧、郑联云、黎秀基等组织的抗日宣传队,走上街头,深入农村,宣传抗日救国。在公共场所,她给群众教唱《九·一八》、《义勇军进行曲》、《大刀杀敌》、《大路歌》等革命歌曲,以宣传发动群众,激发和鼓舞群众的抗日热情。
  一九三九年二月,日寇侵略海南,日寇铁蹄所到之处生灵涂炭,烧、杀、抢、奸触目皆是。廖树金目睹惨状怒不可遏。随即同林庆墀、何赤等人加入国民党游击指挥部参加抗日。但当她看到国民党只是挂羊头卖狗肉,打着抗日旗号实行消极抗日,于是毅然离开国民党游击指挥部,回到崖城周围的农村,跟随黎秀基等在崖城、水南等地冒着生命危险走村串户散发抗日传单,张贴抗日标语,宣传发动群众参加抗日斗争运动。由于廖树金思想进步,斗争性强,抗日热情高,工作积极,一九三九年十月经陈秋
  芙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
  一九四〇年底,廖树金跟随县委负责人叶云夫、黎茂煊以及何赤同志潜入梅山乡建立抗日根据地,开展妇女运动。她协同梅山乡党支部组织“青抗会”、“妇救会”、创办农民识字班、读报组等,以多种形式发动青年、妇女、儿童参加抗日。在农民识字班里,她用“火、火、火,日本强盗放的火”,“血、血、血,中国人民流的血”等自编歌曲教妇女唱,以此启迪妇女对日本侵略者的仇恨。她还深入各村教青年妇女唱歌跳舞,参加梅山妇女种植棉花、纺纱织布支援抗日斗争事业。廖树金到梅山后,梅山的抗日救国运动更加活跃,参加“妇救会”的妇女从原来的数十名迅速增加到一百多人。在她的培植和带动下,涌现出一批妇女抗日骨干,她们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艰苦岁月里,为党的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不少人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廖树金虽是一个文化知识不高的年轻妇女,有一个坚强的信念和一颗赤诚的心。她说:“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跟着共产党革命不回头,只有跟着共产党革命到底,贫苦人民才能翻身解放。”一九四0年春,汉奸黄鼎芬向日寇密告林庆墀、廖树金是男女“共匪头”,企图杀害,但由于捕捉不到,竟把林、廖的房屋全部拆毁。在这样恶劣的斗争环境,她始终不悲观、不动摇,坚定不移,奋斗不已。一九四一年春,琼崖抗日独立总队第三支队的大队长陈永泰和陈家光奉命从西线来崖县筹粮集款和动员武装。廖树金毅然随队前往前线杀敌。她们二十多人穿山越岭,艰难跋涉十多天到达“三支队”,开始了部队行军打仗的艰苦生活。在部队里,她是个护理员,每次和敌人打仗,她总是冒着生命危险抢救伤员、保护首长。在宿营地,她总是积极护理伤员,帮助淘米做饭,是一名优秀的战士。一九四一年秋,她随部队回到崖县崖城
  后岭,组织决定留她在地方工作,县委分派她去白超地区配合黎秀基、郑联云开展黎族妇女运动,她学会了黎族语言,穿着黎族妇女的服装,和黎族妇女共同劳动,与黎族群众打成了一片。很快,黎族妇女抗日斗争运动就取得成效,多次受到县委表扬。一九四二年秋冬,廖树金又重返部队,一九四五年又转到昌感崖联县府,不久被分配回崖县区委做民运工作,专门从事妇女运动,任中共白沙县阜龙乡总支书记兼乡妇会主任。
  一九四五年秋,蒋介石派遣全套美式装备的国民党四十六军到琼抢夺抗日胜利果实。扬言要在几个月里消灭琼崖共产党和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为此,敌人采取了强大的军事围剿和政治诱骗的手段对付共产党。敌人派出奸细、特务对群众进行恐吓和诱惑;调动武装力量进行镇压。使土伦区少数上层分子恐惧而叛变革命,向国民党杀“共”邀功,造成土伦地区的崖县区委、区政府等处党政工作人员和武装战士数十人被杀害。廖树金巧妙地在叛徒和敌人的围击中周旋,终于逃脱敌人搜捕。经过数天的辗转,最后安全抵达昌感崖联委。
  一九四六年春,她被分配在东定县工作。一次她跟随几位同志下村工作,在途中遭遇敌人袭击,同行的一位战友被敌人击伤,她带着战友避入路旁树丛中躲起来,敌人走后,她将这位受伤的战友背到附近村里抢救。她这种临危不惧的革命精神深受领导的赞扬。为了发展新区和巩固五指山根据地,她又被调去中共白沙县阜新区任总支部书记兼乡妇会主任。这是一个黎族生活区。黎族同胞千百年来受尽封建统治阶级以及国民党反动派的统治、压迫,政治、经济、文化特别落后。在这样一个艰苦的环境里,廖树金同志发挥了她的聪明才智和毅力,紧紧地依靠党,依靠群众,克服了生活、气候、水土不适等困难,深入黎村苗寨,动员青年
  参军、参战,发动妇女参加筹粮集款,支援前线,开展清敌建政、减租退押和发展党组织工作,为党培养了一批少数民族的骨干分子。
  解放战争时期,廖树金和林天生在战斗中结识,后来成了革命伴侣。一九四九年春林天生所在的三总团奉命挺出外线参加春攻战斗,不幸在一次战斗中壮烈牺牲。噩耗传来,廖树金如雷击顶,悲痛万分。但她懂得革命就要流血牺牲,为革命献出生命是光荣的。她没有倒下去,抹干了眼泪继续高举革命旗帜,勇往直前,始终不懈地为支援渡海大军解放海南岛积极工作,并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海南岛解放后,廖树金调回崖县任县妇联副主任,继续从事妇女工作。她发动广大妇女参加轰轰烈烈的“清匪反霸”、“土改”运动和伟大的抗美援朝运动;一九五三年调任自治州妇联会副主任、州委委员;一九五五年任州民政科副科长;一九五八年后调回崖县任福利部长,后任副县长。“文革”时期遭受迫害,身体倍受摧残。一九七四年三月旧病复发,不久,便离开了人间,时年五十一岁。廖树金同志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光荣的一生、慷慨奉献的一生,她是崖县人民的好女儿。她在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数十年岁月里,为党、为人民的解放和建设事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她的光辉业绩永远载入革命史册。
  陈作平
  3、抗日空战壮士——黎宗彥
  黎宗彦,三亚市崖城区水南乡人,父母早年去世。“九·一
  八”事变,宗彦目睹日本野蛮侵略我国领土,义愤填膺,立志报国。一九三六年考入陈济棠办的燕塘军校。一年后,改名为中央军校广州分校,他被编入十二期学生队。同年他由广州分校考入中央航空军官学校第八期,到杭州笕桥航空学校初级飞行。芦沟桥事变,抗战全面开始,航校西迁武汉,后又迁云南昆明。他学的是驾驶歼击机。一九三八年夏,他进入高级飞行。有一天,空中战斗实弹演习,突然遇到敌机空袭昆明,机场关闭,地面指挥部命令,由演习改为战斗。为了保卫祖国领空,保卫国家和人民财产,黎宗彦激起冲天的杀敌热情,他勇敢地向敌机群冲杀,将一架敌机击落,开创了航校学生在战斗演习中击落敌机的先例,一时间轰动全国,并得到人民的嘉奖,当时的云南省主席龙云还亲自给他颁奖。
  他毕业后,被派到新疆伊犁接苏联支援抗日的飞机回兰州训练。苏联的驱逐机,速度快,机型小,难于操纵,但他身体健壮,心灵手巧,胆大心细,终于以优良的成绩取得了突出的飞行效果,飞驻四川成都双流空军基地。当时他是驱逐机大队中尉飞行员。一九三九年夏至一九四〇年初,日寇以湖北宜昌作为侵略中国西南各省的空军基地,对重庆狂轰滥炸。为了保卫重庆人民的生命财产,黎宗彦请缨杀敌,愿将青春献祖国。他写下了决心书,并写好了遗书。
  其后,在一九三九年至一九四〇年激烈的重庆空战中,他击落敌机两架。当时的报纸对其击落敌机都曾作过报道。不幸,一九四0年初,在重庆附近的一次空战中,他追击敌机至四川达县上空,因油耗尽,被迫降落,飞机撞山坠毁,以身殉国,年仅二十四岁。他的遗体运回重庆,葬于重庆南岩黄山空军烈士公墓。有关当局追认黎宗彦为空军上尉烈士。陆友松
  4、张开泰的革命活动
  张开泰,系海南省崖县(今三亚市)人。1904年出生于一个贫苦农民家庭。政界知名人士。1925年开始投身大革命运动。
  1926年1月,党组织从上海、广州向崖县派回大批革命同志开展工作,并创办《扫把》旬刊和《群众》周刊,均以宣传共产主义为宗旨。张开泰如获至宝,尽心研读,深受影响。
  北伐战争的节节胜利,有力地推动着海南农民运动的蓬勃发展。张开泰积极投入农村农民反对土豪劣绅,减租减税,争取土地回老家的革命斗争洪流中去。由于张开泰在抗暴斗争中表现突出,农会选拔他赴嘉积市促恺农工学校学习。在这里,他受到校长雷永铨和教务主任陈秋辅的教育并在火热的革命斗争中受到很好的锻炼,思想认识起了质的变化。1926年12月,张开泰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1927年,蒋介石在上海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琼崖国民党右派进行“清党”。校长雷永铨和教务主任陈秋辅立即部署学员回到各地,组织农民武装,准备武装斗争。张开泰和陈保甲回到崖组藤桥市做建党工作,先后在附近村子里建立了四个党支部,接着,又组成区委(后改成县委)。李懋文为书记,张开泰等为委员。
  奉上级指示,他们积极发展农会会员,组织红军队伍。收集枪支,建立了第一、第二两个营,归属第三团直接领导。与敌人展开武装斗争。徐成章率领红军攻克藤桥市后,张开泰等人所率的一、二营坚守藤桥市。与三亚国民党反动军队形成对峙。后为了适应革命需要,徐成章将他们改编,任命陈保甲、张开泰为正
  副连长,奉命驻守藤桥。不久,张开泰任红军第三营营长。并分别历任藤桥区委书记、琼山县二区区委书记、陵崖保乐县委书记。
  后来红军在陵水以北的过路岭与蔡廷锴部鏖战,我主力被打散,迄至1928年底,张开泰等人寻机行事,率领红军撤至老革命根据地母瑞山。红军分散到各村,深入发动群众。当时张开泰为琼山县县委委员,在当地山区发动群众。
  1930年,革命形势有了好转,红军发展达1O00余人。但是由于军事上的盲动,招致损失,不得不转回农村搞地下工作。1931年的一天组织派他到洲鱼村发动群众,在小岭地方,遇上4个国民党兵,他们用步枪直顶着张开泰的胸膛,张开泰急中生智,来个急转身,迅速从腰间拔出驳壳枪,连发几枪,四名敌兵应声倒地。然后,他从容回到驻地。
  1932年秋,陵水、崖县、保亭、乐东成立边区办事处,边区党委书记王克礼在赴任途中遇剌身亡,即由张开泰继任书记。为了工作需要,张开泰从琼山回到边区,带领两个营红军,活动中心是仲田岭。并和活动在该地的20名红军会合,以尖峰岭为基地,在琼西南开展武装斗争。翌年的4月,与莺歌海、新林等地方武装会合,编为琼崖工农红军第五连。1933年初,被陈汉光的部队包围。由于没有粮食,队伍被打散,张开泰与组织失去联系。1934年春,由于一时找不到特委,只好在陵水、海口一带以教师身份作掩护,开展秘密联络活动。1935年7月,他在来往寻找特委的途中不幸被捕。张开泰机灵使用假名吴伯牙,初期把敌人哄过去。不久,被叛徒告密,他又被捕入崖县监狱。
  在监狱里,他不畏敌人的美人计、苦肉计和严刑拷打,不向敌人投降。无奈之下,敌人只好把他押送到琼山监狱继续监护。在琼山县监狱,党组织要求他组织一个“救济会”,援助坐牢的同志。
  1937年7月,由党员推选张开泰任监狱党支部书记,1938年冬,日军飞机轰炸府城地区,国民党当局便将他们转移到定安县监狱,直到1939年2月,在国共合作,共同抗日的救国方针指引下,琼崖国民党当局才将监狱党支部的党员近30人释放。同年冬天,党组织派张开泰回昌江组织武装。张开泰组织两个连,成立第九大队,他任大队长兼政委,领导群众开展游击战争。在11月6日围攻那大日军的战斗中,张开泰同志带领部队配合当地武装与群众在历时12天的围攻中,击毙日军指挥官一名,毙伤日军多名,俘获日伪军官兵200余人,缴获枪支200余支,子弹几千发,军用物资一大批。
  1941年底,张开泰在昌江成立的第九大队改编为琼崖独立总队(后改为纵队)。张开泰任第三支队队长兼政委,下辖四个营。这时革命根据地进一步巩固与扩大,独立总队发展到3000余人。1941年夏,张开泰所部第三支队,奉命东调,由于日顽的重重封锁,支队决定绕道昌江、感恩、乐东、崖县、陵水、保亭往万宁。9月,在途经乐东县黑眉岭(乌槐岭)时,与日军遭遇,在支队长张开泰的指挥下,灵活机动,配合当地民兵和黎族群众,同敌人展开了七天七天夜的激烈战斗,因断粮断水,只得撤退到岭上坚持战斗,后来通过突围,毙伤日军数十人。第三支队也伤亡四十余人。第一支队长陈永泰英勇牺牲。张开泰率领所部继续向预定的路线挺进,先后在崖县的高峰、陵水、保亭边界的响水和保亭县八村等地同日顽军多次作战,冲破重重阻拦,克服种种困难,终于到达保亭七弓乡,在总队接应之下,于1942年初到达万宁县六连岭抗日根据地。张开泰所部第三支队经过半年多长途跋涉,途经8个县,行程达1000多公里,在艰难困苦条件下,依靠群众,积极作战,扩大了我党我军在琼南地区、特别是少数民族地区的
  影响,为后来发展我党我军在琼南地区的抗日战争,巩固扩大南区的抗日根据地打下了基础。
  稍后,第三支队在六连岭经过短期训练,后与乐万地区的独立队特务大队合并,另外补充部分军政干校提前毕业的学员,恢复为两个大队,4个中队和一个特务中队的建制,共300余人。张开泰任支队长,政委为陈武英,参谋为符中权。
  1942年,张开泰服从组织的分配到保亭、陵水、崖县的滨海地区任专员兼党委副书记(书记是符哥洛),发动群众,组织武装力量起来抗日保卫家乡,设立税站、粮站、征收税款及公粮,支持游击战争。
  抗日战争胜利后,1948年秋,滨海地区扩大后改为南区,张开泰为地委委员。解放后,张开泰进入中央马列学院学习。学成毕业后,先后担任华南分局学校副教育长、广东省副主席、中共琼山县委副书记、中共海口市委副书记等职。1978年逝世,享年74岁。
  符国华
  5、革命先烈孙毓雄烈士
  孙毓雄,一九一五年出生于崖县(今三亚市)梅东村一个封建地主家庭。他早年就立志于革命事业,为传授马列主义和宣传共产党的政治纲领,长期奔走于崖城、梅山一带。
  一九三六年秋,孙毓雄由黎茂萱同志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在黎茂萱的带领下积极主动从自己家中取出钱物协助城内党支部创建“抗日后援会”和“青年抗敌同志会”,用革命刊物、进步作品
  以及自己编写的歌曲、戏剧、漫画等向青年学生宣传抗日救国的道理。一九三八年,他又将崖县党支部的筹款创办“青年文艺刊物”,并以自己的绘画特长为刊物编画,向青年学生宣传共产党的抗日主张,激励学生投入抗日救亡运动。
  孙毓雄以抗日为己任,积极主动参加抗日工作,特别是他毅然放弃封建家庭的生活享受,不畏困难的革命精神,获得了崖县地下党组织的好评。因此,一九三八年被选到革命圣地延安,在抗日军政大学培训。由于当时革命经费缺乏,选送去延安的优秀党员都是自费去的。那时个别党员经费困难,他就变卖家产资助他们,一起奔赴延安,投身于革命熔炉中。
  崖县当时选送到延安抗日军政大学的中央党校的有林克泽、林庆墀、林吉祥、孙毓雄、郑寿岳等。孙毓雄到达延安后在生活极端困苦、艰难的情况下,始终保持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在学习上,勤学苦练。当时抗大经费十分困难,孙毓雄就慷慨解囊捐出随身带去延安的剩余钱给组织,受到延安抗日军政大学的表彰。
  一九三九年春,为了领导人民抗日,早日恢复国土,党中央决定从抗大抽调有勇气、有谋略的部分青年干部上前线,分赴各战区,领导抗日。孙毓雄积极响应党中央号召报了名,任延安抗日第四大队分队长职务。
  不久,抗日队伍开赴前线,渡过黄河后,因叛徒出卖,孙毓雄所在部队被国民党的部队重重包围,寡不敌众,孙毓雄不幸被捕。国民党把当时被捕的人员转移到西安西北青年劳动教导营中采取“软化引诱”的手段。他便领导难友们展开针锋相对的斗争,“反软化、反引诱、决不屈服”。在斗争中他表现出了一个共产党员不屈不挠的革命精神。最后,在狱中壮烈牺牲,时方二十七岁。
  孙家超
  二、近现代崖州人物
  1、周总理在南滨农场
  一九六〇年的一天中午,周总理在广东省省长陈郁、省委书记林李明、海南农垦局局长谢育才等同志陪同下,来到南滨农场,步入油棕园,视察南滨农场。
  周总理一边询问油标生产情况,一边环顾生机勃勃的棕林。总理亲切地问场长林特秀同志:“你参加过游击战吗?”回答说:“参加过。”总理又问:“你是哪一年来到这个农场的?”回答说:“我是一九五二年来农场的。”总理频频点头,然后说:“好呀,好呀,是开场元老啊。”接着,总理指着一棵棵果实累累的油棕树说:“油棕是油王,要大力发展,不但农场要种,地方也要种。”
  经过一个多小时的视察,周总理走遍了南滨农场的每一个角落,临行前,和大家一起合影留念,特意将场长林特秀同志招呼到自己身边。
  日移时迁,斗转星移,三十年过了。当林特秀追忆那往事时,总是忘不了那终生难忘的幸福时刻,真是千言万语也表达不了周总理他老人家的亲切关怀。
  周总理虽然同我们永别了,但是,他老人家视察南滨农场棕园时的动人情景,那平易近人和蔼可亲的音容笑貌,将永远铭刻
  在农垦战士心中!
  孙球
  2、陶铸同志与《榆林日报》
  一九五九年二月,中共中央中南局第一书记陶铸同志南来榆林县(崖县、陵水、保亭三县合并为榆林县)检查工作,下榻在鹿回头招待所。县委副书记陈夏苏向陶铸同志汇报创办《榆林日报》情况,陶铸同志极为赞赏与关怀,当即做了如何办好《榆林日报》的指示。
  《榆林日报》创刊于一九五八年九月,为县委机关报。陶铸同志对该报做了三点指示:
  (一)办报方针与任务。陶铸同志首先说,县报应该在农村扎下根子,把教育农民放在第一位,真正办一份农民喜欢的报纸,反映他们的呼声和要求,宣传党的方针政策,用社会主义思想教育农民,提高他们的觉悟,促进农村生产大建设,这是办好党报坚定不移的方针。
  (二)内容要多样化。陶铸同志说,县报是农民的一份“营养餐”,编辑部要做到两条,一是要设身为农民着想,他们大多数人文化水平低,晚上在煤油灯下读报,所以排印时要选大号字。用浅而易懂的道理来教育农民。在内容上,突出宣传农村中涌现出来的、具有共产主义新风格和新道德的报道,让农民在对照中进行自我教育,因此他们学习也就有榜样了。二是应从农民最感兴趣方面去想。向农民介绍农作物病虫害的防治措施,介绍农村家庭日常用药和婴儿保健常识等,可用图表列举生产成就,农民一
  看就明白。在生产季节到来之前要请农业局顾问,培育壮秧技术措施,都要及时通过报纸向农民宣传。
  (三)建设一支强大的通讯员队伍。陶铸同志要求通讯员应同农民密切配合,建立读报组织,认真把报纸读给农民听,真正发挥报纸的作用。组织通讯员积极为报社写评论、写稿,向编辑部反映农民对报纸的意见和要求。陶铸同志最后说,建设一支强大的通讯员队伍十分重要,它是办好报纸的重要条件,应该当做一项基本建设来抓。
  报社编辑部遵照陶铸同志的指示,抓紧贯彻落实,很快创办了《通讯员之友》,定期出版通讯员撰写的体会文章,介绍读报用报经验,进一步加强了报社同广大通讯员的联系,使报纸越办越活跃。在陶铸同志的关怀和报人共同努力下,一九六〇年《榆林日报》被评为广东省的新闻先进单位。
  汇报工作结束后,陶铸同志应县委领导的请求,欣然挥笔为《榆林日报》题写了报名。“榆林日报”这四个苍劲有力的大字,为该报增添了鲜明的色彩。
  蔡明康
  3、兴学志士——颜任明先生
  颜任明先生是崖县乐罗村(今属乐东县)人。一八九八年生于一贫苦家庭。他天资聪颖,过目能诵,十岁起随兄长任光就读于十所书院(高小),每每获得优异成绩,为师长与同学们所器重,小学毕业后,考入海口华美中学,以学业优秀,英语出众得到赏识,准予免交学费。嗣后,得到在泰国经商的胞姐任香和留学美
  国获得博士学位归国在北京大学任教的胞兄任光的支持,读完华美中学后,又以优异成绩考入国立北京大学物理系,毕业后考入中央研究院,先后担任物理、机电研究工作七年之久,获硕士学位后经蔡元培先生介绍入上海真茹无线电台担任技术指导。“九·一八”事变后,任明返回海南无线电台工作。
  一九三七年抗日战争爆发,颜任明先生就徒步跋涉,从海口返回崖县,置身于轰轰烈烈的抗日救国的热潮中。他素来热心教育事业,深感农民不识字之苦,创办起平民夜校让男女老少进入夜校读书,既扫文盲,又藉以宣传发动,唤起民众抗日救国。颜任明心地善良,知道农民没有钱买药,就在家中筹备各种药品,凡有病来他家中要药的一概不要钱。他那热爱民众,关心乡邻的美德,深受人们的赞誉。
  一九三九年二月十日,海口沦陷,二月十四日拂晓,日本的“航船联合陆战队”由第四基地司令官太田泰活少将率领,侵占三亚、榆林两港。接着,崖县全境沦陷。颜任明先生在此危难之秋,毅然投身于伟大的抗日斗争事业,他四处奔走筹划抗日方案,宣传发动各阶层民众组成抗日游击队,并担任抗日游击队顾问。
  日本侵略者知道颜任明先生有学识,有声望,千方百计想收买他,但是,颜任明先生不为所动,他坚持民族大义,心向抗日事业。一九四三年秋,颜先生和颜绍奎(国民党抗日游击锄奸队队长)潜回乐罗村进行抗日活动,凌晨刚要进村就被日军发现追击,他在颜绍奎的掩护下侥幸脱险。
  抗日战争胜利前夕,在颜任明先生的创议下,崖县国民党政府在牛角湾(今乐东县千家区抱善乡)复办崖县中学,先生不怕艰苦,不畏山岚瘴气,出任崖县中学校长,为民族复兴枕石漱流,蘸墨和烟,在崇山峻岭中作育英才。
  抗日胜利后,人民高唱凯歌,崖中搬出九所后转迁崖城。其后颜任明先生被选为国民党崖县非常时期参议长,曾为振兴中华,尽力于教育,为兴复被日冠蹂躏过的社稷努力工作。他关心民众疾苦和民族利益,曾与崖县的反动势力发生政见分歧。他不事权贵,与贪官污吏开展斗争之后,愤然辞去崖县中学校长和县参议会议长之职务,回归乡里,但他仍然念念不忘为国家为民族培养人才,用自己积蓄的钱创起颜氏光明小学,并着手准备筹建颜氏光明中学。
  颜任明先生一向关心教育事业,因此,得到共产党和人民政府崇敬。一九四三年三月,林庆墀同志回崖县任县委书记兼县长后,派人同他接触,最后先生就倾向革命,拥护革命,支持革命。我们许多地下党如颜启孝、陈昌坤等被国民党反动派逮捕,我党组织就是通过他的关系保释出来。当时党组织的财力比较薄弱,颜任明先生尽其所能给予支持。解放后,乐官乡在乐罗村召开庆祝大会,任明先生同广大人民群众沉醉在欢乐的日子里。不久,崖县中学校长张景菁亲自登门聘请他出任物理教员,他欣然受聘,将自己的知识贡献于人民,为培育新中国建设人才献出毕生精力。陈作平
  4、崖县回族第一任副区长——蒲训典
  蒲训典,回族,原崖县羊栏区回辉乡人,生于一九一六年,世居三亚村。自幼信仰伊斯兰教。八岁,上三亚村小学念书,追求知识;十二岁,同回族青年高振豪等考入三亚七高小就读,后又同海玉堂、蒲开明等回族青年到崖城一高与黎、汉族同学一起学
  习,因经济困难,辍学回家。
  一九三九年,日寇侵崖,屠杀乡亲。一九四一年春,日本侵略者强迫居民迁居,将三亚村这块土地建筑“皇军飞机场”(即现三亚机场)。部分汉人迁到林家、妙山村,部分回民迁到羊栏、妙山村。蒲训典的一家随同部分回民迁居羊栏。当年某月的一天,日本鬼子制造“居民勾通游击队”的奇案,出兵包围几个村庄。日寇把一百多名黎、汉、回族居民押到妙山村,将其中三十多名村民用竹杆夹住脖子缠紧,就这样,三十多名村民惨死在鬼子的屠刀下。这时,蒲训典年已二十五,亲眼所见侵略者的一切残暴行径,怒火心中烧,想寻找抗日救亡的前途。当时,国民党政府也声称抗日,在同村国民党党员蒲开元的动员下,蒲训典加入了国民党组织。但是,后来,无数的事实使训典看到了国民党政府腐败,兵痞到处抢劫、勒索民财,给人民带来了无穷的灾难。无限惆怅,只好与回民天天到清真寺祈求真主,保佑平安。一九四五年十月,共产党在附近山区活动,宣传马列主义,宣传革命宗旨,言行一致取信于民。蒲训典从信仰宗教到相信马列主义,激发起爱国热情。一九四六年五月,他离开了家乡,别了寺庙到了山区参加革命,在革命的风雨中,他从不动摇,吃野菜充饥也毫无怨言。他还发动回族青年高业云、杨启武等参加革命队伍。从一九四六年五月至一九五〇年四月这五年时间,他曾任过共产党领导下的回栏乡民政助理、抱逸乡财粮助理等职。一九五〇年四月三十日,全县解放,他调回崖县回栏乡工作,同乡长何知命等人发动回族人民捐献慰劳品支援解放大军,建设政权。一九五一年八月,党组织决定蒲训典到中南民族学院学习。一九五二年七月,他在中南民族学院结业;一九五二年八月,任崖县第二区副区长。在任职期间,他同区委书记陆树仁、区长王德仁、区干部林树川等
  黎汉同志共事。他经常教育回族人民同黎、汉、苗族同胞团结,搞好区乡建设,发展生产,积极开展全区的减租退押,清匪反霸运动,得到各族人民的拥护。一九五三年一月,蒲训典调回榆亚镇(区级)工作。同年五月,重调蒲训典回羊栏区任副区长,在此间开展土改、合作化运动,同区委书记张海法、区长康梓林等汉族干部通力合作,工作很有成绩。他连任副区长职务五年,是崖县任副区长职务最久的一员,他认真执行党的政策,办事公道,廉洁奉公,平易近人,得到群众的爱戴。特别是对民族之间的纠纷他总是挺身而出,以党的利益为重,以民族团结为重,使问题得到妥善解决,受到各族人民的赞扬。一九五八年三月,蒲训典调任崖县林业局副局长。在大炼钢铁、放“卫星”期间,大砍林木烧炼钢铁,毁林极甚。对此蒲训典有不同看法,并且积极提出护林主张,因此,被扣上“右倾”的帽子。一九五九年一月从副局长降为一般干部使用。一九六〇年十二月至一九六三年三月,被下放到机关农场劳动。在农场劳动期间,他充满乐观主义精神,总是与各族干部经常交心。他说,我坚信共产党有办法克服困难,只要我们各族人民加强团结,在共产党的领导下,积极工作,曙光就会出现在我们面前。一九六二年四月他调回崖县拖拉机站工作。不久,被调回羊栏粮所当粮所保管员。一九七二年九月退休。一九七九年二月三十日因病治疗无效逝世,享年六十三岁。
  羊杰臣
  5、千秋功业留天涯
  ——陈英才烈士传略
  陈英才,又名陈起贤,崖城镇人。一八九四年出生于一个农民家庭,同胞兄弟三人,他是老三。先在崖城读县立一高小学,一九二二年考入广东公路工程专科学校,在广州读书期间接受了马列主义教育,思想进步,参加了中国共产党。他学习勤奋,知识广博,多才多艺,数理诗文都得手,特别是书画很出色。他个性刚毅,爱打抱不平,急人之难,很受群众爱戴。
  一九一二年,袁世凯妄图改变共和恢复帝制,正在崖县县立一高小学堂读书的陈英才,联合学校中的进步师生参加了讨伐袁世凯的余孽龙济光的斗争。讨袁护国军攻克三亚后,龙济光的爪牙崖县知事张吉琨畏罪逃跑,崖县革命形势好转。一九一九年“五·四”爱国运动兴起,陈英才带领进步学生响应“外争主权,内惩国贼”的号召,积极投身于“五·四”运动。
  一九二二年,日寇利用汉奸梁国之勾结琼崖奸商何瑞年、卫智青、何淑雅等以合营为名,组织二百余员工盗窃我西沙群岛磷矿资源,“实行经济灭国之手段”。陈英才同一批崖县爱国青年学生组织发动各阶层人民起来游行示威,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并成立“崖县测勘西沙群岛委员会”,派其委员会成员陈明华前往西沙群岛实地测勘,将详情陈列上诉。陈英才等二十四名爱国青年学生联名发表《琼崖公民对西沙群岛沦亡宣传书》,以铁的证据揭露日寇侵略我国领土、掠夺我国资源的滔天罪行,向全琼崖人民的政府公告。经过斗争,迫使日寇和奸商撤销其实业公司,从西沙群岛滚出去。
  一九二二年秋,陈英才考入广东公路工程专科学校。不久,他受聘去南洋育英学校教书。在此期间,他受到了马列主义教育,积极参加各种革命活动,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一九二四年国共两党第一次实行合作。民族、民主革命统一战线正式形成。中共广东区委派出一批党员以农民特派员的身份奔赴各地组织农民协会,开展农民运动。一九二四年冬,陈英才接受党组织的派遣,第一个从广州返回崖县崖城,从事宣传和农运活动。他带回一本《什么叫马列主义》的小册子,向群众宣传马列主义。一九二五年,在广州读书的共产党员陈世训、麦宏恩、黎茂萱等,受党组织的派遣,相续回到崖县。他们同陈英才一起着手筹建革命的国民党崖县党部,并成立共产党小组,陈英才当组长。从此,他们在崖城、保平、港门地区开展革命运动。首先,创办平民夜校,印发进步刊物,传播革命思想,宣传马列主义和党的政治主张。筹建农民协会,培养发展共产党员,开展反对豪绅及反动官吏敲诈勒索人民群众的活动。使我党的威信很快提高,在群众中打下了良好的基础。经过努力斗争,使反动的国民党崖县县长陈宗舜和财政科长陈力俄等贪官被撤职、赶跑。
  一九二五年秋,陈善(文昌人)就任崖县县长。陈善思想进步,倾向革命,陈英才被任命教育科长,他合同陈世训、麦宏恩、黎茂萱等乘国共合作之机,以上层人物的身份在崖城、港门、保平教育界中传播马列主义,宣传孙中山“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又不懈地同县长陈善商讨成立国民党县党部和农民协会的事宜。年底,在陈善的支持下,陈英才、陈世训、麦宏恩、黎茂萱等在崖城和五部地区(今保港)各村先后组织农民协会。以农民协会为核心,开展反帝反封建运动,发动群众清理公田、祠堂账目,同贪官和地主豪绅斗争,同时先后发展了一批共
  产党员。
  一九二六年一月,在以陈英才为主的领导下,在崖城一高小建立了中共东南支部。党支部成立后,农民运动搞得更有声有色,反苛捐杂税,反高利贷和减租减息斗争声势浩大。保平、港门的农民运动在陈善县长的大力支持和麦宏恩、陈英才等的直接领导下,抓了陈鸿策、麦上位等几个豪绅戴高帽游街。农民群众沿途高呼革命口号,高唱革命歌曲,革命形势蒸蒸日上。
  一九二七年四月十二日,独夫民贼蒋介石在上海发动反革命政变,大肆捕杀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四月二十一日,大屠杀扩展到琼崖,崖县的反动头子王呜亚也秉承主子的旨意对崖城、保港实行搜捕,镇压共产党。崖城、保港的党组织主动地转入农村进行秘密活动。一九二七年冬,党的崖县主要负责人李茂文,从崖县东区到崖城向陈英才传达“八·七”会议精神。嗣后,陈英才向林庆墀等地下党员传达贯彻,准备组织武装,迎接东路工农革命军进攻崖城,打击敌人。一九二八年春崖县东区(指藤桥地区)革命失败后,反动县长王呜亚变本加厉地对崖城、保港的共产党组织进行严密的侦查。为了保存我党的力量,陈英才指示崖城、保平、港门的共产党员暂停活动,寻找各种职业掩护。陈英才的二哥陈起杰将其在三亚函泰盐业公司当理数的职业让给陈英才借以隐身。直到一九三五年秋,王呜亚因贪污被我地下党发动的群众向国民党旅长陈汉光告发,被陈汉光一怒之下抓走后,陈英才从三亚转回崖城恢复我党东南支部。并担任支部书记。一九三六年开始大力发展党组织,扩大党的力量。在城内、西关、北厢、水南、马站建立五个党支部。一九三六年底西南临委派刘秋菊、林茂松两位同志来崖县指导恢复工作,在崖城召集陈英才、吴秉明、何绍尧、何赤等同志再次传达“八一宣言”精神,准备大
  力发展武装。但是,由于客观条件不允许,不久刘秋菊、林茂松奉命返回特委。
  一九二七年“七·七”事变,党中央号召全国人民团结抗日。正在崖县中学任教的陈英才同黎茂萱、林庆墀等以崖中党支部为核心成立“抗日救国后援会”,由陈英才任主任,组织宣传抗日,成立抗日宣传队,书写救国口号,画漫画,出墙报,利用各种形式宣传抗日,发动群众,激发民族义愤,鼓舞爱国热情,使崖城、保平、港门地区迅速掀起抗日爱国宣传热潮。
  一九三七年冬,特委派叶云夫(云鹤畴)来崖县成立中共崖县县委。叶云夫任县委书记。陈英才任组织委员,他执行县委的决定,大力发展党组织,壮大党的队伍,发展武装,开展民族统一战线工作,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爱国力量和各族人民进行抗日斗争。他和黎茂萱等在崖城发动群众向破坏团结抗日的老讼棍、大土豪黄鼎芬和国民党崖县法院检察官韩灼华开展斗争,致使他两人被国民党当局禁闭和罢官。
  陈英才肩负党的重任,日夜奔忙,足迹走遍崖城、乐罗、梅山、望楼港、球尾灶这条红色交通线上。他曾冒着生命危险深入山区,迂回沿海平原,发展抗日力量,动员爱国志士奔赴前线。陈英才同志因操劳过度,一九四〇年八月在乐东县孟村执行任务时积劳病故,时年四十七岁。
  陈英才同志是崖县早期党的组织者和领导者,对党的事业忠心耿耿,为了人民的解放奋不顾身,他的光辉业绩永载青史。
  陈作平
  6、李宗仁泪洒天涯
  一九六五年七月,在一个阳光铺金的日子里,李宗仁和郭德洁,坐上国际航空公司的波音飞机,始飞瑞士,辗飞卡拉奇,终于在七月二十日飞回到祖国首都北京,开始了他们新的人生历程。
  ……
  夜宿椰庄
  一九六六年一月中旬的一天,李宗仁先生和妻子郭德洁女士以及程思远先生,结束广州参观后马不停蹄地直飞海南岛,作长驱三千公里的环岛参观。他们人未到崖县这一站时,李宗仁先生的妻子郭德洁竟因病未能同行。那天李宗仁先生和程思远先生便在海南行政区副主任唐民的陪同下,前来崖县参观,当晚他们下榻在椰庄鹿回头宾馆。
  为了使李宗仁先生增添旅途乐趣,唐民副主任已安排三亚的海南文艺轻骑队先住进椰庄。
  李宗仁先生的时间观念很强,几十年来的军旅生涯使他有着十分严格的生活规律,客居美国新西州时,每天早、晚都要两次活动身体,不管旅途多么疲劳,生活规律从来都是有条不紊。清晨他从一号房间出来,在那走廊边深深地呼吸着,深沉地呼吸着那南疆椰林深处散发出来的椰香,它是那么沁人肺腑,顿时使他陶醉不已,心旷神怡。
  那天下午四点,演员们提前吃完饭,便忙于晚上为李宗仁先生演出作紧张准备。李宗仁先生中等身材,着一身银灰色中山装,落座于前排中央。他手中拿着一支墨黑色拐杖,聚精会神地观看
  每一个节目,并且无时不在给演员们热情鼓掌,整个气氛非常热烈,演出十分成功。谢幕时,李宗仁先生十分有礼貌地同演员们一一握手,连声道谢,并对轻骑队的吴队长称赞说:“新中国的青年,生长在毛泽东时代,真是了不起。”此时,餐厅里不时响起“欢迎李宗仁先生回国!”“向李宗仁先生的爱国精神和爱国行为学习!”
  泪洒天涯
  第二天早上八点,一部灰色的小轿车和两部吉普车,缓缓地从椰庄出发。在唐民副主任和中共崖县县委第一书记董早冬的陪同下,李宗仁先生游览了他思慕已久的祖国南疆的“天涯海角游览区”。这一天,他神情兴奋,容光焕发。在“天涯”石刻巨石下留影,散步于南疆海滩,尽情表现着回国后的喜悦心情。文艺轻骑队的演员们在海滩上为李先生演出了节目。
  人们早就知道,李宗仁先生是一条铁打的硬汉子。台儿庄一战,人仰马翻,血流成河,城池失去四分之三,所率部队伤亡惨重,个别军团,只剩下一个空番号,几乎全军覆灭,他却从来没有流过泪。然而那天,当演员们演唱到一首歌,其中唱到“万恶的旧社会,穷人的血泪恨,千头万绪,千头万绪,涌上我的心头,止不住的辛酸泪挂在胸”时,将军突然一时像是变成了多愁善感的少女,看着眼前的一切,回忆着自己的一生,这位戎马生涯一生的将军,一位威风凛凛地上马杀敌,下马治军的铁汉子,禁不住热泪盈眶,点点洒在天涯海角的沙滩上。
  蔡明康
  7、天涯海角诵遗篇
  ——介绍郭沫若《游天涯海角》诗三首
  在海南岛最南端三亚市西面二十多公里的海滩上,有一处名胜古迹——“天涯海角”。游人来到这里,只见奇石磊磊,雄峙海湾;滩平沙白,鱼跃鸥翔;海天一色,景象壮观。此地原为古代要隘,因清人在岩石上题刻“天涯”、“海角”等字而得名。郭沫若同志生前曾三往游览,他亲笔题写的“天涯海角游览区”七个大字和《游天涯海角》诗三首就刻在一块圆柱形巨石上。
  一九六一年二月十九日,郭沫若同志兴致勃勃地来到“天涯海角”游览。这一天,天清日朗,风平浪静。郭老仔细观看了古人的“天涯”、“海角”、“南天一柱”等石刻。“天涯”二字,相传为苏东坡所书,但郭老说不像苏东坡的笔迹。郭老看到海边有渔民拉曳围海捕鱼的长网,就和同行的二十多人一起走过去,卷起袖子,抓起缆绳,和渔民们肩并肩拉起网来。郭老诗兴大发,成诗一首:
  海角尚非尖,
  天涯更有天。
  波青湾面阔,
  沙白磊头圆。
  劳力同群众,
  雄心藐大千。
  南天一柱立,
  相与共盘旋。
  首联出语奇颖,蕴含深刻的哲理。古代崖州,是封建王朝放逐“逆臣”的“蛮荒”之地,古人视之为畏途。据《崖州志》记载,“天涯海角”位于下马岭山麓,这里仅“有一径可通行人。乱石棋布,潮涨即不能往来”。古代和迁客骚人来到这荒凉偏僻、交通闭塞的地方,满目萧然,感极兴悲,自然要称之为天之涯,地之角了。如今“天涯”一带旧貌变新颜,民殷物阜,交通发达,“铁龙”飞越,车辆穿梭,再也不会使人觉得是天地的尽头了。这两句诗紧扣题目,意新语工,为一篇之警策。颔联“波青湾面阔,沙白磊头圆”。以精炼的语言,概括了“天涯海角”景物特点,写得色彩斑斓,意境开阔。颈联“劳力同群众,雄心藐大千”,前一句叙事,后一句抒情。一九六一年正是我国国民经济由于严重的自然灾害而出现暂时困难的时期。我国人民正在党的领导下,发愤图强,同心协力,克服困难。我们敬爱的郭老和群众同舟共济,心心相连。他不顾年迈,以普通劳动者的姿态和渔民一起劳动,心中充满了藐视人间的一切艰难险阻、改造大自然的豪迈感情。结尾一联,托物言志,意气雄豪。“南天一柱”为“天涯”岩东边的一块锥形大柱石,因古人题刻“南天一柱”四个大字而得名。石高约七米,宛如一位巨人,挺立南疆。“南天一柱立,相与共盘旋”,郭老借“南天一柱”比喻勤劳勇敢的天涯人民,抒发了他愿与人民同负重任,共作祖国干城的豪情壮志。
  一九六二年,郭老重游崖县,于一月十一日重访天涯海角。游览间,同行者从沙滩荒地里摘来几枝红豆。红豆又名相思子。这里生长的红豆是草质藤本,红黑相间,小巧玲珑,逗人喜爱。郭老还高兴地看到他去年的题词“天涯海角游览区”和《游天涯海角》所作诗词,已由县委派石工刻于岩上,于是成诗第二首。
  海日曾相识,
  重逢已隔年。
  字蒙刀作笔,
  诗累石为签。
  红豆春前发,
  青山天际燃。
  临风思往事,
  犹有打鱼船。
  首联写来亲切自然,倾注了诗人对天涯山水的深厚感情。颔联写的是他的题词和题诗刻石的事。一个“蒙”字,一个“累”字表达了诗人对当地主人的感激之情。颈联为我们描绘了一副富有诗情画意的天涯春色图。唐朝诗人王维诗云:“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劝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郭老的红豆春前发,就是由此点化而来的。他咏物抒情涉笔成趣,更能引起我们的无限情思。“青山天际燃”,更是绚丽夺目,给人以昂扬向上的力量。尾联“临风思往事,犹有打鱼船。”以回忆去年帮助劳动人民拉网的事情作结,表达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无比关切。
  郭老第二次来崖县时,县委拟重印旧版《崖州志》,请他校点、整理,他慨然应之。他读《崖州志》,得知岩石上刻的“天涯”二字乃雍正十一年间程哲所书,就于一月十六日三往天涯海角,“就崖上验之,果然‘雍正十一年’五字在‘天’字之右,‘程哲’二字在‘涯’字之左。旧谓苏东坡所书,殊非其实”(郭沫若《游天涯海角》诗后跋语,见手迹)。于是成诗第三首。
  去年助曳网,
  今日来何迟。
  访古字方显,
  得渔人正归。
  点头相向笑,
  举手不通辞。
  有目甜逾蜜,
  惠予以此诗。
  郭老念念不忘天涯渔民,他还为不能再次帮助他们拉网而感到遗憾呢。他为了考证史实,不辞辛劳,三访天涯,其治学精神之谨严,足为我们的楷模。前后三游,时经一载,始获得事物真相(见《游天涯海角》诗后跋语)。那天傍晚,恰值渔民满载而归,诗的后半就是描写诗人和渔民亲密无间,心心相印的动人情景。整首诗以白描的手法出之,而人物的神情姿态毕现。“有目甜逾蜜”一句,更是传神之笔。
  天涯海角留遗篇,红豆离离寄相思。郭老三访天涯,不仅给我们留下了优美动人的诗篇,还为我们树立了治学谨严和密切联系群众的典范。郭老活在天涯人民的心里。
  黎绍铭
  8、忆林绍伦老师
  在崖城中学,有一位老师,使他教过的学生永远也不会忘记,他就是林绍伦老师。
  林绍伦老师原籍海南岛屯昌县人,祖辈迁居崖县崖城东关市,经商为业。他十多岁就外出读书,留学日本就读日本东京帝国大学。抗战爆发后,回国参加抗日。1937年被聘为崖县中学教师,担任语文、音乐、图画等功课。他个子不高,很结实,尚未结婚,是个多才多艺、思想进步、未满三十岁的年轻人。记得他和我们说过:“在他留学日本期间,同在当时日本寓居的中国进步人士和留学生,如郭沫若、聂耳、冼星海等,都有过密切来往。”还拿出他和这些人一起的摄影,留言簿以及他在中国留日学生刊物上写的文章及绘画等给我们看,豪情横溢,极力呼吁祖国同胞赶快觉醒起来,发愤图强,思想突进,鲜明地表示他留学的目的是为了深造,以待学成之后,为国家作贡献的决心,不是把留洋出国当作升官发财的晋身阶。这样的思想抱负在那个时代是难得的;在当时的留学生中可谓是“凤毛麟角”,何况是我们落后的地区!他这时只是一个普通中学的教师已是大材小用了。但他对我们的施教,没有因我们的水平低而马虎从事。相反的,他在担任我们的图画课时,除在课堂上给我们详致指导外,还经常带领我们到郊外写生,使我们对绘画很感兴趣,进步极快。他还随时运笔自绘,特写速写犹长,往往在几分钟内就可见到他绘出形象逼真、栩栩如生的人和物或风景画。至于他的音乐则以宏伟、豪迈、悲壮为主。为了合乎形势的施教,他对我们所教的大都是当时最进步的歌曲,如《大刀歌》、《开路先锋》、《义勇军进行曲》等,唱起来,悲壮激昂,扣人心弦;他还自编许多抗日歌曲教给我们;如“冲!冲!冲!杀!杀!杀!我们宁可流血牺牲,不作亡国奴……”。他还主持修改崖县中学不合时宜的“校歌”,反动的国民党当局只一味给学生灌施“学术救国”的纯“学术”思想,不让学生走出校门到热火朝天的抗日斗争中去。其修改后的崖县中学校歌歌词是这样
  的:
  “南海之滨
  崖之中央
  集合许多优秀青年的一群
  今天是学子莘莘
  明天是中国的主人
  历史赋给我们重荷
  救国救民要马上去担任
  苦干!硬干!快干!严肃!活泼!真诚!
  不怨恨
  不灰心
  联成钢铁一样坚
  奋勇前进
  献出我们的每一颗心”
  总之,林老师当时给我们教的歌曲都是时代的最强音,充满时代气息,内容丰富,水平很高,这和他留日期间受到我国著名音乐家聂耳、冼星海等人的影响是分不开的。
  因此,抗日的浪潮在当时的崖县中学师生中是非常活跃的。林老师还用墙报的形式主办《青年文艺》定期出版,他对抗日是最坚决的,他常教导我们说:“中国人要团结起来,像钢铁一般,让日本人碰得头破血流……”。语调十分铿锵,令我们听了,不胜激起对敌人的同仇敌忾,义愤填膺。他还说:“鲁迅有一支犀利的笔,向敌人冲锋陷阵,而我这支钝笔也要拿来剌杀敌人……”。所以他常领我们到乡下去宣传抗日,还自画大量的漫画配合进行,对发
  动群众收效极大。林老师对抗日斗争满腔热血,气吞山河,真不愧一个爱国主义者。
  当时的崖县中学是崖、陵、昌、感的最高学府,它对这些地区的政治、文化和人的思想都有极大的影响。其时在该校任教的教师,形形色色的人物都有,如后任国民党崖县党部书记的邢国玺,崖县政府秘书长李尚芬(抗日时任乐东县长)的胞弟大学生李尚梵;还有崖县早期共产党员林庆墀,林增麟等。林绍伦老师不是共产党员,但他对谁是进步,谁是落后都看得很清楚。由于当时崖县中学存在进步和落后的斗争,并以此引发过多次学潮,而林绍伦老师都是站在代表进步的一面,即站在林庆墀、林增麟老师这一边,引导学生前进。由此可见,林绍伦老师当时已树立正确的立场和观点,决心走他要走的道路。故在日寇侵占崖县后,他就毅然和其胞弟林绍松参加党领导的抗日武装部队,“琼崖抗日纵队第三支队”。不幸的是,为时不久,他就在部队壮烈牺牲。使我们失去一位良师,更在国难当头,失去一位抗日志士,实令人叹惜!
  孙有瑄
  9、冶基善与乐罗基督教堂
  冶基善,美国人,后到丹麦入籍。冶氏早于清朝同治八年(公元1869年)就客居中国,先后在清廷广东地方当局出任海上缉私官和海关要职,深得清政府的“器重”。不久冶基善奉本国政府的旨意,离政从文,退出政界到台湾考察文化工作,当传教士官进行传教活动。光绪七年(公元1881年)十一月,冶氏离台回
  广州述职,后奉命前来海南岛开荒布道,从此揭开基督教在海南岛的传播序幕。
  光绪八年(公元1882年),冶基善为了扩大基督教的影响,便同妻子作环岛旅行和考察,足迹遍及沿海乡村和五指山腹心地带,鼓吹信主得救,信教得幸福,为在海岛设教讲道,进一步制造舆论。光绪九年(公元1883年),冶基善首先在海口设立传教总部。同年他陪同从广州来的美国长老会牧师到海南岛“访问”。以后他本人也多次深入岛内各地进行窥探活动。光绪十年(公元1884年),传教活动开始从城市转入乡村。当年冶氏在岛北的那大市租下一家商店作为教堂,在儋县传教,信徒诸多,礼拜不凡。
  光绪二十年(公元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各国列强,在经济上向中国大量输出资本,在政治上则强占“租借地”和划分“势力范围”,在文化上他们还通过教会和传教士,作为帝国主义侵略的先遣军,深入中国城市和乡村,进行文化渗透和侵略活动,全面掀起瓜分和奴役中国的狂潮。这时,冶基善奉美国政府文化机关的使命,从儋县那大市涉足南迁,到崖县(当时称崖州)的乐罗村创办基督教乐罗教堂,开始在琼南的一偶乡村进行传教活动。附近百里村庄,如罗马、十所、望楼等地多人均信其教,受洗礼者一时竟达一百多人。
  乐罗基督教堂,设立于马铃山,有三教堂、福音堂二室,由冶基善与其妻子主讲。当时授课内容以《新旧约全书》(即圣经)为主,它奉告信徒耶稣是明主,是上帝的儿子。它给人们以生命,以幸福,记住耶稣的名字。就得救,得幸福,得生命。“救人行好、止人千歹”为其宗旨。乐罗基督教堂,从此便成为冶基善在琼南一带进行传教活动的重要基地。村里的颜任光(著名的物理学家)及其胞弟颜任明,都是后期在这个教堂受过洗礼的信徒。
  光绪二十六年(公元1900年)五月,义和团运动首先在中国北方以农民为主体,发起了一次大规模的反帝爱国运动。各国驻华使馆官员人心惶惶。海南美国教会传教士在“扫清灭洋”的声浪中纷纷撤到香港。冶基善奉命留岛继续传教。
  由于义和团反瓜分、反洋教斗争不断深入,义军始终坚持战斗,高举“扫清灭洋”的旗帜,反对干涉中国内政,反对外国传教士倚信不平等条约规定的侵略特权,一浪高于一浪,致使帝国主义非常恐惧,外国人纷纷离境回国,光绪二十七年(公元1901年)四月,乐罗基督教堂在全国反帝反教的运动中停止授课。冶基善眼看大势已去,便匆匆离开乐罗教堂,从崖州坐海船至海口。因心肌梗塞,死于崖州至海口的帆船上。
  蔡明康

知识出处

三亚情怀

《三亚情怀》

出版者:四川民族岀版社

三亚,也曾是封建王朝的极境,是统治者流放“判民”、“逆臣”的蛮荒之地。有诗道:“一去一万里,千之千不还。崖州在何处?生度鬼门关。”于是,有人在那雄伟矗立的巨石上刻下了深深的四个大字“天涯”、“海角”。

阅读

相关地名

三亚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