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范长存启迪后人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革命老人孙惠公》 图书
唯一号: 200120020230001915
颗粒名称: 风范长存启迪后人
其他题名: 追忆孙惠公老人的革命人生
分类号: K827
页数: 6
页码: 227-256
摘要: 本文介绍了革命老人孙惠公的事迹和高尚品德。他为革命事业奋斗终身,对党忠诚、爱国情浓、爱民情切,深受人民爱戴和拥护。在革命征途中,他与五湖四海的战友们携手并肩,志同道合,一道走向革命胜利的彼岸。他以德施政、以德律己、以德惠民,赢得了群众的爱戴和拥护。在几十年革命的艰难险阻中,他舍生取义、出生入死,铸就了高尚品德。他视死如归,把生命留给别人,让危险留给自己,为革命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
关键词: 孙惠公 生平事迹 高尚品德

内容

著名诗人臧克家说:“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为革命事业奋斗终生的革命老人孙惠公,虽然已与世长辞,但他还活在人民的心中。
  孙惠公老人久已盛名远播。上初中时,我就曾经听过人们讲述他为革命事业赤胆忠心、与群众同艰共苦等等许多感人的故事,但那时候却只闻其事不知其人。
  恰巧,20世纪80年代初,在采访一次重要会议时,我幸运地见到了慕名已久的孙惠公。他身体结实,额高脸宽,衣着朴素,待人平和,与他交谈,话语没有官腔官调。眼见为实,昔日听说的故事里的孙惠公,果然名不虚传。我心中油然而生对这位对党忠诚、爱国情浓、爱民情切、德行卓著、人品高尚、心灵高洁、堪称楷模师长的深深敬意。
  从那以后,和孙惠公老人的接触更多了,我经常抽空到他家里拜访,聆听他的教诲,听他讲述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和解放后参军参战参政的动人故事,他高尚的品德、和蔼的性格深深地感染了我。
  古往今来,得人心者得天下。民心所向才能政通人和,国泰民安。革命老人孙惠公永远记住了这个历史真理。他从193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开始,在党、政、军里分别担任一定的领导职务。不管在腥风血雨的抗日战争年代,还是炮火连天的解放战争时期,他为“官”的目的很明确,就是为了在革命征途中与五湖四海的战友们携手并肩,志同道合,一道走向革命胜利的彼岸。1942年6月,孙惠公担任崖县第一个抗日民主政府乡长。在那白色恐怖、政局混乱、人心涣散时期,他大智若愚,以德施政,以德律己,以德惠民,赢得了群众的爱戴和拥护,在抗日民主政府的领导下,不断巩固各村庄的基层组织,认真执行党的减租减息、帮工代耕、征粮征税支援前线的政策,动员青年参军参战,组织民兵配合县委武工队锄奸肃反,发动梅山人民种植棉花,纺纱织布,挑海水煮盐等等,战胜了敌人的层层封锁,捷报频传,被群众称为“亲民乡长”。1946年秋,孙惠公担任中共崖县县委书记,以平易近人、处事谨慎、宽容大度作风取信于民,和县委委员何赤、孙珠江、陈明纲等同志情同手足,工作中相互配合,生活中互相关心,同患难共命运,认真贯彻落实海南区党委书记冯白驹下达的“收拾山区崩溃局面,恢复建立山区党组织,建立山区根据地”指示精神,分头到龙浩、只峨、抱串、温仁、千家等少数民族乡村开展山区工作,建立红五、罗所、千善、千雅、温仁等乡民主政权,使马岭、育才、雅亮等崖一、四、五区和乐东县千家区的少数民族地区连成一片,建立了山区根据地,促使崖县各区乡党组织迅速恢复和发展。
  革命老人孙惠公的高尚人品,是他在几十年革命的艰难险阻中舍生取义、出生入死铸就而成的。1941年夏秋期间,琼崖纵队第三支队在尖峰岭黑眉山与日寇激战七天七夜,我军在人力、物力、军火大量消耗,补给困难的情况下,被敌人团团围困,如果不早点突围,那么就有全军覆灭的危险。这时,崖县县委决定派孙惠公和县委委员李大和赶赴黑眉山战地寻找并带部队突围。孙惠公、李大和两位同志临危受命,向党组织保证,就是牺牲自己的生命,也要完成任务。于是,他和李大和俩人在人生地不熟的情况下,冒着阴雨摸黑翻山越岭,躲开了日寇和国反兵的重重封锁线,终于找到第三支队张开泰队长等领导,共同研究部队从尖峰岭突围转移到梅山的路线。在孙惠公的带路下,经过了三天三夜的急行军,部队征服了艰难险阻的路程,胜利到达了革命根据地梅山。部队到达长溪时,孙惠公立即打开自家的粮仓,除供给三支队全体战士吃饱外,还发动群众碾米,为每个战士装满米袋,准备足够“长征”到六连岭革命根据地的粮食。部队在梅山后岭休整期间,孙惠公积极参与发动群众杀猪宰牛,缝衣送被,军民情如鱼水。当支队领导和县委肯定他的功劳时,他却谦虚地推辞:
  “应该把功勋记在支队领导上,记在战士上,记在群众上。”不唯功,不图名,只为革命事业作贡献,是他高尚人品的真实写照。
  把生命留给别人,让危险留给自己,也是彰显孙惠公对革命对战友的高尚品德。1941年秋的一天夜间,孙惠公和县委书记叶云夫、县委委员何赤、军医陈作霖等四人在老陈田村处理琼纵三支队驻扎期间与附近村庄的群众关系问题,直到凌晨准备离开老陈田村的时候,突然被日寇包围,村里村外枪声四起。在这生死攸关的时刻,孙惠公心中只有一个念头:誓死保护县委书记叶云夫和县委委员何赤的安全。于是,他和堂姐夫陈作霖从另一个方向突围,并把敌人引向自己的突围方向追赶,达到掩护叶云夫、何赤俩人安全突围的目的。他手拿两支驳壳枪,腰间揣着四枚手榴弹,和陈作霖一起,边向敌人开枪边突围,吸引敌人主力并被包围在一个阴森森的深山坳内。堂姐夫陈作霖因身材高大肥胖,跑动速度较慢被敌人击中,当场牺牲。孙惠公却迅速跃入一个密密麻麻的荆棘丛中潜伏,忍住蚊虫叮咬,一动不动地匍匐在地上一天一夜,第二天深夜他躲开敌人的围剿,忍着饥饿,冒着危险,终于回到了梅山革命根据地县委所在地。当他得知叶云夫、何赤两人安全突围的消息后,心头悬着的那块重石落地了。
  孙惠公一生淡泊名利,谦虚谨慎,大公无私。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他参加了“尖峰岭黑眉山战斗”、“石碌美孚村战斗”、“石碌老马村铁路伏击战”、“乐东青岭仔战斗”、“梅山关公庙战斗”、“解放九所村战役”等近百次战斗,战绩卓著;期间,他还担任过抗日民主政府乡长、琼纵二支队副官、县委书记、县长、南区地委秘书主任等党政军领导,是一个有战功、老资格的革命者。解放后,他先后担任乐东县县长、海南行政区民委副主任等职务,却从不向组织伸手要官,一切听从党组织的安排,党叫干啥就干啥,脚踏实地做好工作,更加体现孙惠公“淡泊名利”不争权势的革命本色。
  孙惠公的爱妻郑联英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一直跟随孙惠公出生入死闹革命,她曾担任梅山乡和礼智乡的妇女主任,为革命作出了应有的贡献。解放后,党和政府曾多次考虑安排郑联英的工作和职务,但每次都被孙惠公以妻子年龄偏大、文化水平有限,婉言谢绝组织的关照。他时常教育妻子要保持艰苦奋斗的革命传统本色,安心农村生产劳动和生活,和群众打成一片,和睦相处,响应党的号召,为社会主义建设多作贡献。
  慷慨解囊,助人为乐,是人们传颂孙惠公的又一风范。上世纪50年代,孙惠公工资级别较高,但他勤俭节约少花钱,除了每月安排家庭生活和孩子读书的费用外,都要掐紧手头,把每月节约积攒的钱,一部分支援革命烈士的子女们读书,解决他们缴学费和生活费用,还给他们购买衣被;一部分供给革命堡垒户、烈属遗孀和伤残战士,解决他们家庭生活的困难,逢年过节还要送钱给他们买物添衣。
  孙惠公一生为革命铁骨铮铮,大义凛凛,永葆革命晚节,口碑甚佳,从不以自己的职务和私人感情为子女谋私利。孙有立是他最小的爱子,大学毕业后,在广州军区某部队服役。原广州军区政治部主任符哥洛,是孙惠公解放战争时期在中共琼崖南区地委任秘书主任时的地委书记,他们两人亲密无间,情谊深厚,几十年书信往来,经常联系。孙惠公要是通过符哥洛的关系,为儿子孙有立铺路搭桥,提官升职,可谓易如反掌。但是孙惠公从不在给符哥洛的书信中透露过儿子在部队服役的情况,也不在拜访中谈起此事,只是鼓励儿子安心服役,严格遵守部队纪律和作风,谦虚谨慎,发扬革命传统,争当合格军人,为国防事业建设多作贡献。孙惠公老人在世的时候,省市领导经常到家里慰问他,他从不向领导提出个人要求,而是经常提出如何把梅山老区、把三亚市、把海南省建设得更加美丽富饶的建议。
  孙惠公老人已经离开我们了,但他的音容笑貌、感人至深的革命事迹,时时浮现在我的脑海中。谨以此文聊表对革命老人孙惠公的怀念,愿革命老人孙惠公的德行、人品、功勋永载史册,彪炳千秋,与天地长存,与日月同晖,启迪后人。
  (原载2008年1月31日《三亚晨报》)

知识出处

革命老人孙惠公

《革命老人孙惠公》

出版者:中共党史出版社

本书反映了孙惠公同志的革命人生,全书分三部分:孙惠公同志的遗作、孙惠公同志革命生涯的追述、对孙惠公同志的缅怀与思念。

阅读

相关人物

陈斗明
责任者

相关地名

三亚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