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亚市图书馆
三亚市图书馆
机构用户
三亚市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趋庭闻旧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革命老人孙惠公》
图书
唯一号:
200120020230001913
颗粒名称:
趋庭闻旧
其他题名:
听孙惠公老先生讲崖县现代文史掌故笔记
分类号:
K827
页数:
29
页码:
190-218
摘要:
本文记述了孙惠公先生是三亚市崖城镇梅东村人,是崖县中学第一届、崖中附设乡村师范班第一届毕业生。他经历了中国现代兴亡变革的伟大历史时期,他的95岁身世,几乎就是崖县地区的一位世纪老人。孙老先生出身于书香门第,从小受到文化熏陶,读书又多,见闻广博,记性惊人,头脑中装满本地的现代轶闻掌故。
关键词:
孙惠公
旧闻
概况
内容
引言
孙惠公先生是三亚市崖城镇梅东村人,本名家烑,参加革命后,为保密而改名惠公。他出生于1911年12月20日,是崖县中学第一届、崖中附设乡村师范班第一届毕业生。他是先读崖中初中毕业,继而考入乡村师范读书的;以后又进入广东省师范班深造,获得正式文凭,相当于今天的大中专学历。青年时代,当过近十年的小学教师。193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投身于抗日救国,先后当过共产党领导的梅山乡民主政府乡长、崖感联合县政府秘书科长、琼崖纵队第二支队副官兼兵工厂厂长、定安琼东联合县政府秘书科长、中共崖县委书记、琼崖南区地委秘书长、乐东县二任县长、崖县(大县)副县长、海南行署民委副主任、莺歌海盐场筹建处处长、海南自治州交通局长、州人民委员会副秘书长、州委统战部副部长等职;为中华诗词学会会员,著有诗词集《梅山吟草》等行世。1983年以地厅职级离休;离休后仍兼任三亚市地方志编委顾问组组长,市二小校外辅导员等;奉献余光余热,毕其一生。2005年12月17日逝世,享寿95岁。孙老先生经历了中国现代兴亡变革的伟大历史时期,他的95岁身世,几乎就是崖县地区的一位世纪老人了,他的家乡梅山处于清末民初崖县文化交通要冲,天下多事,信息较灵。老先生出身于书香门第,从小受到文化熏陶,读书又多,见闻广博,记性惊人,头脑中装满本地的现代轶闻掌故。有人说,他是崖县现代文史的活字典,此话不假。我与孙老先生有外亲之谊,在当任地方志办主任期间,因工作需要,趁朝夕趋庭候安之便,聆听孙老先生讲古,并作了详尽笔记。现在,孙老离开我们快二年了。我每于暇日翻读往时笔记,不禁怦然心动:有感于老先生,讲述这些地方史料的殷殷之意,又深恐这些史料或将湮没;故将笔记的一些要节,陆续整理成文,以飨读者,以为今人打造文化三亚,添枝加叶。文章的总题目曰:《趋庭闻旧——听孙惠公老先生讲崖县现代文史掌故笔记》,是为引言。
崖县县立中学的创办
惠公先生回忆道,据崖县中学主要筹办者之一孙家达老人讲述,民国五年就有人提出兴办中学的问题,迄未实施。民国十一年,孙毓斌任县长时,县议员孙毓祺正式向县政府提案,创办本县县立中学,获得认准,旋因政局变动而搁置起来。民国十四年,县议会再次通过实施原议案,立即着手,兴办崖中。其时,莫惠农任县长,也大力支持;乃成立筹办处(筹办委员会),以孙家达、陈其庚等七人(后增至19人)为筹办员(筹办委员),任命孙家达、陈其庚为主任。孙家达,字希土,梅东人,前清优廪生,广东法政专门学校毕业生;陈其庚,字星伯,崖城人,前清附生,师范毕业,时充任崖县教育局长。此二人均是当年崖县社会名流的领袖人物,威望极高。筹办工作先要解决三个问题。
一是校舍。议定以鳌山书院(后改为高等小学堂)旧址为基础,再扩建一些教室、宿舍、图书楼、厨房、饭堂等。这个问题很快就统一认识,阻力也不大。
二是经费。开办启动经费来源于四个方面:普通捐献,特别捐,各会按捐,黎峒捐。常年经费源于八个方面:1.东膏火会收入提成;2.生盐进场捐;3.货物出入口捐;4.钱粮附加;5.小渔船捐;6.渡船捐;7.拖风船捐;8.儋州船捐。这个问题,几经周折,也定了条规;东西中各区办校募捐也取得重大进展。建校工作,迅速起步。
三是教师。本地人才匮乏,特准派陈其庚为代表专程去广州物色校长、教员。
民国十五年十月,由县组织招生,录取新生190名,分为三班。此时,去省城聘请的校长郭信坚及教员5人,来到海口,被国民党特务以清党罪案杀害。而学校急于开学,乃由县长陈宗舜兼任校长;文史各科教员就地取材,暂用本地国学名士临时担任;数学课暂由陈其贤职掌(陈是崖县地区最早的共产党员之一)。因教学力量不足,故以三班併作二班上课。未几,广州请来的教员张质生、罗锦彬从西路辗转抵校,乃以张质生任校长,罗锦彬任教务主任,主教数学课。教学工作走上正轨。暑假期间,陈其庚代表再次往广州聘请教员,引领得王渭卿、宋少文、黄仲海、王伯璇等回到学校,就以王渭卿接替张质生任校长,全校学生复编为三班教学。但王氏上任未满一个学期,就因外出打麻将被学生发现,乃引咎辞职,张质生复任校长。民国十八年八月,广东省教育厅发文,批准崖县县立中学立案。民国十九年一月,第一班生毕业;同年六月,第二、三班也考试毕业。同年八月,崖中附设乡村师范班招生,全县录取45人,九月上课。孙惠公(家烑)就是崖中第一班毕业后继续考入乡村师范读书的。民国二十一年六月十二日,乡师班首届毕业,招生45人,实际毕业40人。
崖县中学的校训、校歌等
孙惠公老先生回忆说:旧时崖县中学校训只有一个“诚”字,正书大字,嵌在大礼堂讲台正壁,非常气派。将这个“诚”字作校训,意在激励学子,以“诚”修身立命,求学做人。孙老解释:俗曰:“守一诚字,百业可为。”又曰:“诚待天下。”《易经》曰:“修辞立其诚,所以居业也。”成语有云:“精诚所至,金石可镂。”“诚”之含义,博约精辟,高度凝练,立身处世,受用无穷。在进一步深谈“诚”字校训时,孙老说:“一字之义,力敌万钧”,此字可以有无穷的发挥,易于践行;可以大处着眼,也可从小处着手。方今的一些校训写得很长很杂,想把各种内容都包罗进去。结果,没有特点,口号一堆,理论与实践相分离。其实,再长的校训,也不能把求学道理说得全面准确;只是叫人听了累赘,不知所从。说到这里,他随手抓起一本大学校刊,那是他儿子寄给他看的(他儿子是大学教授)。老人家指点道:这上面介述的清华大学校训,也只有八个字:“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这是出自《周易》“乾”、“坤”二句的卦词。原词为“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周易·乾》编者注);“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周易·坤》编者注)。公元1914年,梁启超先生到清华演讲,发挥此两句易辞,激励学生求学上进,奋发图强,犹天道之运行不息,刚健有力;待人处事,犹地母之博大宽厚,无所不载。此二句被立为校训,近百年来,清华大学培育一代又一代的英才,成为世界名校,厥功甚伟。清华选定校训的轶闻,足资今人借鉴。听了孙老先生的谈论,我本人当时茅塞顿开,大为感悟,真是“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惠公先生国学功底深厚,谆谆诲人不倦。方今社会上正出现一股国学热的风气,我们三亚多有几个像惠公先生这样的学问老人多好。可惜他已经永离我们远去了!
惠公老先生还回忆了崖县中学的校歌,歌词全文是:
群山高高兮,南海泱泱,
中有学府兮,崖之中央。
济济多士兮,聚会一堂,
努力学业兮,蔚为国光。
老先生认为,此歌词写得很好;只有八句三十二字——抒山海雄奇,写学府形胜,赞精英之士,肩时代使命,为祖国争光。老人家还拿出了保存着校歌的五线谱原印稿残页交我研究。我今复印出来,公之于众。但愿今天高明的歌手,能叩弦唱响旧曲,以追踪逝去的历史足音。
崖县早期的师范班
培养教师是发展教育事业的前提。作为教师摇篮的师范学校,在中国教育史上,被喻为机器工业的母机,一向受到重视。历来如此,于今为甚。解放初期,我们的各级师范生,不但免交学费,甚且包食,包住,包分配。教育事业产业化以后,大学普遍收很高的学费;最近,中央又决定,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师范生免费了。
地处南荒极境的崖县,清末民初时期仍然文化教育落后,人才匮乏。人们把师范学校与师范生视为宝贝。
孙老回忆说,他初中一毕业,就再考入乡村师范班读书,很能说明师范在当地当时的重要。他说,清末民初,崖县有好几次办师范。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崖州奉清廷旨,废止乡会试及岁科各试,改书院为学堂,急需大批教师。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知州冯如衡创办崖州简易师范班,任孙毓祺为学监(校长),招生30人,一期而罢。民国九年至十年(1920年至1921年),县长王树人,创办崖县单级师范,招生1班。孙老证实,他父亲孙毓礽公就是读单级师范毕业后,出任梅东基正小学校长兼教员的。民国十九年至二十年(1930年至1931年),县长王鸣亚、劳宇楷任上,在崖中附设崖县乡村师范班。孙老入读的正是这个班。该乡师范班民国十九年(1930年)九月开课,民国二十一年六月二十一日举行毕业典礼。全班原招生45人,实际毕业者40人,当时学校将毕业生名册呈报崖县教育局、广东省教育厅备案,极为郑重其事。孙老递给我一张乡师班毕业同学名单。1990年,我因地方志工作需要,亲往广东省政府档案馆查阅原始档案,眼见该馆“教育5(1)586卷”存放有毛笔抄写的“崖县县立中学附设乡村师范班”毕业生40人的名单,同孙老递给我的名单对照,完全相符。现开列于下,作为史证。或许这些老人大多已经物故,我们不知他们的地址去查询,希望其后代能够对正一下(原名单直书,为方便阅读现改为横书)。
王泽权 尹学朱 任大屏 何绍尧 何应玺
何宗曾 吴金琪 吴世瀛 林俊 林庆金
林增麟 周祥五 孙鋐 孙家书 孙家森
孙家烑(即惠公,编者注)孙跃家 孙家复
孙恢尧 麦永生 麦明亮 麦庆时 秦茗崑
黄苍生 陈锡琪 陈运华 陈德雄 陈德超
陈钟发 陈冠章 陈家魁 陈绛 陆啟麟
梁秉鹏 廖克峋 赵元明 黎道统 谭朝选
谭天诚 何绍宝
支教支边的进步知识分子典型罗锦彬
孙惠公先生回忆,他在崖县中学读初中一班及乡师班时,印象最深的老师为罗锦彬。罗是教务主任,兼主数学课。民国十六年(1927年春)崖中将开学前,派陈其庚为代表赴广州聘请教师。第一批请来八人,其中,拟任校长的郭信坚及一般教员等五人,一到海口就被盯踪的国民党特务杀害,余下张质生、罗锦彬、刘孚光等三人脱险,从西线潜身来崖。张质生任校长,罗锦彬任教务主任,刘孚光掌教图、音、体三科。民国十六年夏,陈其庚再次赴广州,聘得王渭卿、宋少文、黄仲海、王伯琁等四人来校。民国二十年(1931年)二月二十三日,罗锦彬不幸病故。因当时条件限制,未能将遗体运返原籍;经信函联系,征得家人同意,就地安葬,筑墓立碑。葬地乃宁远河南岸,今糖厂附近之旷野。1992年,广州某大学成人函授部有一位姓罗的教授,来三亚寻踪,自报是罗锦彬的儿子;述说他父亲是共产党员,民国二十年逝在崖县,就地安葬,他是专程前来访寻罗锦彬的坟墓的。这位教授的名字是什么,通讯地址是什么,因孙老先生与笔者均不与此人见面,无从知道。但是据接待的同志说道,到崖城访问老人,当年确曾有过罗锦彬的大圆墓,并立碑为志,可惜20世纪70年代“大跃进”平整土地时,把墓连碑都铲平了。罗教授三亚之行,虽经知情人指引,终于无法确认墓地。这是非常遗憾的事情。至于罗锦彬是不是共产党员,缺乏史实,我们手头没有资料作证明。但依笔者本人见解,宁可信其是而莫需疑其非。因为民国十六年,国民党在广州闹清党,对共产党人进行血腥镇压。由于形势紧急突变,中共广东区委确实疏散一批党员来琼崖开展工作。从广州来崖县的两批12名教员中,很可能有共产党员在内;郭信坚等5人在海口被暗害,很能说明问题。退一步说,即使他们不是共产党员,至少也是民主进步的知识界精英。在那个时代,放弃大城市的生活工作条件,离家万里,“远涉鲸波”来到“天涯海角”任教师是很了不起的。用我们今天的话说,就是率先支教支边,堪为典型。他们从省城来崖的二批教员中,以罗锦彬最为突出。从他生前的教学表现、言谈举止、生活作风以及同广大人民群众和学生的密切联系看,很像一位共产党员的本色。但他们来崖的那二批人,必须高度保密,不可自我暴露。盖崖县当时也大闹反共(镇压藤桥暴动)。不过,撇开一切条件不谈,80年前罗锦彬这位支教支边的先进典型,还是值得大书一笔的。
罗锦彬字迪夫,广东兴宁县人,清光绪二十六年(民国前12年)出生于兴宁龙墟蓼塘村。23岁入上海大同大学,转大夏大学,民国十五年(1927年)再转国立中山大学;一贯主攻数理科,成绩很好。中大一毕业,就应聘来崖任教,此时才28岁,岁月方稠。民国二十年二月二十三日,逝于崖中教席上,时只有32岁。英年早逝,天困人才,长令后人扼腕欷歔!
罗锦彬逝世后,灵柩暂停于县城北门万善祠。县长王鸣亚发出布告,大意曰:“万善祠内,停有罗教员之灵柩,任何人等不得入内骚扰。”4月29日,崖县各界在崖中大礼堂召开追悼大会。县长王鸣亚、校董孙家达、校长张质生及社会名流、本校师生300余人参加。很多人分别在会上致悼词,并送了挽联、挽幛、挽诗、诔文等。事后,崖中学生捐得大洋174元,编印《罗迪夫先生纪念册》,将当时所有的悼挽诗文详刊其上。孙惠公先生说,他同堂兄孙家森也写了挽联,当时也捐款,印纪念册,他兄弟二人的挽联是:
数千里抱道南来,振聩发聋,授业传薪,言犹在;
二三子望旃北返,登高凭远,招魂酹酒,泪空弹!
门生 孙家森 孙家烑 拜挽
林作霖被害
孙惠公先生回忆林作霖遇害一案,言之甚详。孙老的知闻,得自族兄孙家达。孙家达与林作霖有外亲之谊,二人为忘年之交,又是同学、同事,所言属实。
林作霖,崖城人,清末举人林缵统之子。自小聪慧,但屡次科考不第。民国八年(公元1919年),广东省筹备地方自治,特在广东法政专门学校设研究所,令各县推选学员。崖县林作霖当选,入所研习法律政治科。结业回县,负责地方自治文牍事宜。在此之前,林作霖已经是当地知名度很高、影响力很大的绅士。“丙辰护法,戊午讨龙”(指民国五年崖县掀起的护法运动,与民国七年,崖县军民合力讨伐军阀龙济光逆党的斗争),他都站在前列。民国七年,龙济光亲信崖县知事沈辉挟印潜逃。崖州举人郑绍材(临高人)被推任代理知事,委任林作霖为内务课长,兼筹饷局长。郑绍材离职后,接替的县知事,又委作霖为保卫团局长。不料,不久就轮到汤葆棻来任县知事。汤是一位大贪官。以林作霖为首的地方绅士,对他的劣行多所抵制。汤大恚怒,公然将反对派林作霖、陈广田(县衙门掌政,港门人)、陈河鉴(黄流士绅)非法逮捕;并在民国九年农历四月初八子夜(深夜子时,即零时前后)将此三人秘密杀害于广度寺(今西关小学校址)旁的河滩上。“旗鼓三更,幻成千古”(前人悼林作霖语)。其时,任崖县劝学所所长、一高校长的前清拔贡孟继渊(十所村人)写了一副挽联哀悼,联曰:
师尹赫赫,冤狱沉沉,怪他活佛无缘,广度寺边流碧血;
河水悠悠,南山岌岌,怅我故人安在?眠鸥渚上吊英魂。
汤葆棻是一个心狠手毒的大恶棍。他半夜残害志士仁人,做了见不得阳光的大坏事。林作霖是林缵统的独生儿,被害后,林缵统便绝嗣,“老年失子、郁郁余生”,民国十一年忧愤而死。俗话说:“恶有恶报。”汤葆棻的暴行,立即激起全县公愤。民国九年末,王鸣亚率讨贼军攻崖城,“吊民伐罪”;汤葆棻惊得屁滚尿流,急叫总务课长蔡福成引路,星夜逃匿到西里抱扛黎村,被抱岁村义民陈礼健等侦悉捕获,绑送来崖城;意欲将他入狱问死罪。汤某是一个鸦片烟鬼,在被押解的路上,烟瘾发作,拉屎撒尿不停,非常麻烦,负责押解的义民就将其裤裆剪开一个大窟窿,让他一路走,一路拉,状极狼狈。孙老说,他当时年龄9岁,已经懂事。当汤氏被押解经梅东村时,全村一群孩子跟在后头哄笑,非常开心。据说,行到头铺灶,天气很闷热,汤葆棻经不起苦,就脱气倒地,一命呜呼。“天网恢恢疏而不漏”啊!
“庭训”轶闻
中国自古以来,有一个很好的传统——“庭训”。“庭训”就是家庭教育,父兄辈给子弟辈训解“修齐”之道(儒家提倡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哲理)。我们知道,孙老的生父毓礽公是早年崖县单级师范毕业生,终身任梅东基正小学校长、教员;孙老本人为崖县乡村师范毕业生,参加革命前,长年当任小学教师;孙老的次男孙有康是华南师范大学毕业生,现任暨南大学教授;三男孙有泰广东教育学院毕业,在琼州大学(原通什教育学院)工作多年,现任三亚市教育局副局长;次孙孙岳,大学研究生毕业后,现在华南师范大学当教师。一家四代薪火相传,时人誉为“教师世家”。孙老生前非常关心教育事业,也十分重视“庭训”。他意味深长地说过,“庭训”是我曾祖开始传绍下来的良好耕读家风;家风要续,传统不能丢啊!孙老乃老党员、老干部,他在世时,每逢节假日,对满堂子孙所作“庭训”,主要内容是讲革命道理,讲梅山老区的光荣传统等。同时,也讲家风,兼有“修齐”之道。有一年,恰逢孙老92岁诞辰,我去祝寿,也有机会聆听“庭训”。在“庭训”之时,老人引述一副祠堂联,加以释析,令我们大增见闻。老人说,那是12岁时,父亲毓礽公带他去黄流拜谒孙氏大宗祠时,在祠庙中堂见到的。毓礽公又讲又读,十分生动深刻,令人终生难忘,受用无穷。
我推算一下,那应该是距离整整80年的往事了。以92岁高龄,讲述80年前遗事,竟能一字不漏地背出对联的全文,足见孙老记性之惊人。联语曰:
人求成立,总要勤修。士要勤学,农要勤耕;不士不农,则要务正经事业;百般福利,在命运安排;若食苦不贪闲,自得好的地步。
家欲兴隆,各当尽道。子当尽孝,弟当尽悌;有子有弟,仍当顾大段规模;一切作为,靠良心打点;凡积善必余庆,慎勿误诋天公。
此联虽夹有黄老学说听天由命、安分守己的消极成分,但联语把儒家学说的勤劳、善良、孝悌等处世、居家、做人的道理发挥得淋漓尽致;对仗工整,文辞精辟,明白如话;易读,易懂,易记,易传,堪称佳制。如今,我们提倡构建和谐社会,如能正面解释与宣传这样的古联,当有益处。
举人与挽联遗闻
孙惠公老先生讲述崖州清末四位举人及崖人对其中二位举人挽联的遗闻。孙老言,清末,崖州出了四位举人:
第一位举人是清咸丰元年(1851年)辛亥恩科乡榜吉大文。系西里镜湖(今乐东县九所镇镜湖村)人。中举后,官至福建候补道,被福建将军选任福建釐务总局督办、善后总局督办兼理营务处等实职。清光绪丁酉年(1897年)卒于任上,享寿70岁。其后,灵柩从福建护送回崖。去世时,福建军政要人所送挽幛、挽联极多。限于当时的条件,没有传抄下来。吉大文为文雄健,诗也写得极好,其五律诗更为出色,可惜传世的也不多。我们今天仅能在《崖州志》见到他的少量诗作,沧海遗珠,令人扼腕!
第二位举人是林缵统。崖城镇人,光绪二十年(1894年)中甲午榜。中举之年,正值康梁发动“戊戌维新”前夕,乃署名参加“公车上书”。被慈禧削去功名,林不畏缩,继续呼号。其后,成为变法维新的中坚骨干之一,是琼崖唯一的“戊戌君子”。“天涯海角”历史名人雕像园,立有他的纪念塑像。民国九年(1920年),因独生子林作霖,被贪官汤葆棻残杀,愤而出走,到万宁、琼海一带,联络开发西沙群岛事宜。民国十一年(1922年)客死于万宁。翌年,归葬故里大坡田边的北岭麓下。
第三位举人是张隽,乃西里孔汶村(今乐东县黄流镇孔汶村)人。清光绪二十三年丁酉(1897年)考中顺天乡试榜。中举后,不慕仕进,清风两袖回家乡,任鳌山书院山长,为地方作育贤才,并主修《崖州志》,对地方文化教育事业贡献极大。民国六年(1917年)病故,他的学生联名给他送了一副很出色的挽联。据孙老的记忆,联语的全文是:
掌鳌山教授有年,春风风人,化雨雨人,今日黄雪漫天,一县同声哭夫子。
倚门墙如恩在日,解衣衣我,推食食我,他年青云得路,九泉何处报先生!
孙老念完联语,又作讲解。上联言张举人,掌教鳌山书院多年,引用“春风化雨”的典故,张扬其教泽像古人所说的,得到良师益友,如坐春风,如沐化雨。“春风风人”,前一个“风”字是名词,后一个“风”字化作动词,意为“春风熏染人”;同理,“化雨雨人”的前一个“雨”字为“名词”,后一个“雨”字也化作动词,意为“化雨沐浴人”。“黄雪漫天”句,海南无雪,当指吊亡之日,撒散黄白色纸钱,满天飞扬之情状。纸灰漫天,一县同哭,这是多么悲痛的场面啊!
下联言倚门墙思念师恩,历历如在。“解衣推食”的典故,出自韩信传。韩信自己说,汉高祖刘邦“解衣衣我,推食食我”,意为极其爱重信赖。与上联的春风句相类,前一个“衣”字与“食”字,是名词,后一个“衣”字与“食”字是动词,意谓解开身上的衣给我穿,推让好吃的东西给我吃。比喻师长关爱学生,无微不至。“他年青云得路”句,意谓他年如果发达了,(古人喻升官发达为平步青云)九泉之下,何处报答先生啊!
昔人撰对联,上下联之间,最忌用字雷同。此联出句与对句各有“年”、“日”二字重叠;但对位互见,构成巧对;状如伏设奇兵,不易察觉。全联对仗工稳,韵律畅美,抑扬顿挫,情思凝重,堪称学子悼亡先师之佳制。孙老深有感触地说:“现在要找到这样的对联也难了。”
第四位举人郑绍材,清光绪二十七年辛丑(1901年),庚子辛丑恩正并科榜。郑绍材字华干、号贞山,五都临高村(今崖城镇临高村)人。出生于民国前三十五年丁丑(1877年),卒于民国十年辛酉(1921年),享年只有45岁。说起来也是崖县一位“英俊早慧”而“盛年悼谢”的英才。他中举之后,先被揀任州判,后为家乡服务。曾充县议会议长、团练局长等职。光绪末年至宣统二年间,清廷设咨议局,郑绍材被推举为崖县、万宁、陵水、昌江、感恩五县代表任省咨议员。民国五年至七年(1916年至1918年),崖县掀起“丙辰护法,戊午讨龙”斗争,县官潜逃,郑绍材被推举为崖县代理知事。任职期间,废除“十房陋规”及“房书”、“粮役”等陋规,声誉很好。他逝世后,地方各界人士为他举行了大型的追悼会,他的远房族叔清拔贡生、新联人郑允煊,送来一副挽联云:
羡君游科举,职任宰官,东里播豳声,慈惠依然符子产;
于我属同宗,行居叔侄,南园修旧好,音容何处觅阿咸!
这副挽联,初听觉得很顺口,但有些典故,我不太熟悉,遂向孙老先生请教。他解说道,出句“游科举”“任宰官”好懂。说羡慕郑绍材,中举人代理县知事,东里泛指崖县东部地区,西里系西部地区。郑允煊拔贡家在西里,故顺口出句。“豳风”是《诗经》“国风”中的一章,歌咏农事,言安居乐业;这里指郑绍材有德政。“慈惠依然符子产”,是说郑绍材惠政于民,就像郑子产那样。郑子产是春秋时,郑简公的国卿(国相),政绩优良。
下联,“谊属同宗,行居叔侄”,也好懂。说二人同为郑姓,论辈分,允煊为叔,绍材为侄。“南园”句,“南园”为古代一座著名的园所,明洪武、嘉靖年间,各有五位名士在园中修禊宴游,分称“前五子”和“后五子”,合称“南园十子”。这是借用比喻为将来“南园”修好,到哪里去找“阿咸”啊!阿咸即“阮咸”,魏晋间,嵇康、阮籍、山涛、向秀、阮咸、王戎、刘伶等七人“相与友善,游于竹林,号为七贤”。这七人中,阮籍年长,是叔公,阮咸年最幼,是侄儿,故后世多通称贤侄子为“阿咸”。
吉大文中举的试帖诗
吉大文24岁考中举人,乡榜第四十九名。旧时科举除了做八股文之外,还要做试帖诗。试帖诗之开例始于唐代。我们熟悉,钱起的《湘灵鼓瑟》就是当时考进士的试帖诗。其最后两句,“曲尽人不见,江上数峰青”,历来脍炙人口,今人则解析为“江青”获名的出处。唐代还没有做八股文的定制,是故做试帖诗就决定了一个学子的终生命运。
孙惠公先生讲解,试帖诗一般分为五言律、七言律、排律等。四韵至八韵为五七言律、十韵以上至数十韵百韻为排律。按照清朝的规定,试帖律诗,与一般律诗形式相类,根本区别在于内容。一般律诗义在“我”;试帖诗义在“题”。一般律诗不可无“我”;试帖诗不可无“题”。试帖诗的内容结构:首联破题,次联承题,三联起比,四五联中比,六七联后比,结联束比。与八股文格式完全对应。全诗或实作正面,或阐发题意,主次相承;或从题外推开,开合呼应。全章之法,由浅入深。由虚及实,有纵有擒,有宾有主,相题立局,不可凌乱。总体要求,在题上生情,扣题下笔,不可一句与题无关。得字官韵,必于首联押出,一韵不稳,害及全章。其束缚之严,令人望而生畏。
孙惠公先生,递给我吉大文中举试帖诗的原文,并一一指点解读给我们听。吉氏的原诗是:
赋得江风吹月海初潮,得潮字五言八韵
浩荡诗怀壮,凌风跨碧霄。
何当江上月,遥接海边潮。
桂魄光明灭,芦花影动摇。
青鸟群乱绕,白马气方骄。
玉宇流云涌,银涛逐浪飘。
猛思连弩射,狂欲举杯邀。
槎客途曾识,舟人语渐嚣。
欣逢口口恩湛渥,万派共来口口朝。
现在,我们可以借重孙老先生指点,一句一句来解读。
首先讲题目,诗题极长,“赋得”是出题的助语,一般定格如此。“江风吹月海初潮”,实际点明三个事物:“江风”、“明月”、“海潮”。这是核心。把这些似有联系,而又各自独立的事物,联在一起命题——“江”在陆上,潮在海洋,“风”在空中,“月”在天上。用我们今天的话说,可评之为“怪题”、“难题”。下面言韵律格式“得潮字五言八韵”。“潮”字是官韵,五言八韵是官律,不可或违。有一处疏忽,就全篇尽废。
下面是诗的依次联句。
“浩荡诗怀壮,凌风跨碧霄。”首联,言诗怀浩浩荡荡壮阔如江海;做诗人的才思,乘风飞向九霄高处。点出了“江、海、风”,暗含天上(碧霄)明月。这是点破诗题。
“何当江上月,遥接海边潮。”次联承题,“江月”接“海潮”,乃巧妙的联想,江河归大海,江上的月亮,流到海中,贴切自然之至。
“桂魄光明灭,芦花影动摇。”三联起比,“桂魄”言“月”、“光明灭”言月亮被风吹的流云忽掩忽开所影响,时明时灭,隐见“风”字;“芦花影动摇”,芦花长在江上,“影动摇”足见有江风吹来芦花才动,有月才有影。此联起比极妙。
接着,四、五联为中比。四联“青鸟群乱绕,白马气方骄”,“青鸟”传为王母所乘;故事见《山海经》,隐示“海”字。相传汉武帝时,王母降人间,有二青鸟如鸾夹侍王母旁。此句有暗中借诗拍马屁味道。“白马气方骄”,白马,指白色的马,古人多宰白马歃血,用于祭河,隐喻一个“江”字;又传汉代公孙瓒,在幽、并间出入,常乘白马,而关羽又斩颜良于白马津(江口边);还有曹操之子曹彪封“白马王”。说“白马气方骄”,借助历史故事人物又不离开江水。五联“玉宇流云涌”,写自然天象,而离不开“风”字,有“风”才有流云;“银涛逐浪飘”,银涛喻月下海涛银白色,紧扣“海潮”与“月光”。这二联构成诗的中比。
以下,六、七联为后比。六联“猛思连弩射,狂欲举杯邀”,前句言吴越王钱俶调十万弓弩手猛射浙江潮的“钱王御海”典故,离不开“江、海、潮”三字;后联言狂放如李白,要“举杯邀明月”,紧扣“月”字。七联“槎客途曾识,舟人语渐嚣”,“槎”与“舟”均在江海之上,舟人在月下交谈,说话愈来愈多。以上二
联作后比,也妙。
结联束比。“欣逢口口恩湛渥,万派共来口口朝”,此联为习惯的套语,均以歌功颂德为主,但也不忘题目。“恩”、“朝”二句之前空格,为表示讳尊。因为“恩”与“朝”均属于皇帝专有,故空格示敬。“恩湛渥”言恩深且厚重,像江海那样湛蓝博厚也,江海万派归宗来朝,扣紧题目,与起联首句遥相呼应,天衣无缝。
细细推详以上这首中试帖诗,既说明八股诗文考试之繁难,也说明吉大文学养才气之不凡。
戊午讨龙
在回忆民国初年,军阀割据的史事时,孙老讲述了“戊午讨龙”的本末。
“戊午”指民国七年(1918年),“讨龙”指讨伐龙济光。民国七年崖县的“讨龙”运动,风起云涌。龙济光是什么人?他是袁世凯的心腹。袁氏篡夺民国“大总统”座位后,着手扶植党翼,阴谋复辟帝制。他撤掉国民党人胡汉民的广东都督兼民政长职务;任命龙济光为广东都督,加衔振武上将军,晋封广东郡王。龙济光在广东竭力镇压革命力量,气焰嚣张。民国五年,在全国讨袁声中,袁氏羞愤而死。其时北洋军阀政府趁乱非法解散国会。民国六年,孙中山联合南方讨袁势力,在广东设立军政府,就任大元帅,进行护法斗争。依靠讨袁军驱逐袁氏盘踞广东的死党龙济光。但龙氏此时又接受北洋段祺瑞政府的委命,就任两广矿务督办;并率他控制的“振武军”(也称“济军”)占据琼崖,自封为雷琼巡阅使。民国六年,龙济光一占琼崖,就在2月1日,指派他的心腹沈辉来接替张吉鲲任崖县知事(县长)。因为龙某重视崖县在琼州南部这块形胜之地,想着手经营作为他的基地之一,与海府形成犄角之势。沈辉带了龙济光所属振武军100名来崖上任。新任县长带兵接印,实际上是搞武装割据,对当地人民进行武装恫吓。振武军入驻在县城真武庙。同年10月,沈辉急急忙忙拍卖官产(房产、田庄),售价连照费价共获光洋4212元。按规,这笔钱应当上缴省财政厅,但沈辉却直接交给龙济光私吞。此事作为导火线,直接引起当地革命党人的公愤,讨龙战争立即爆发。其时,崖县籍国民党人王鸣亚在广州孙中山大元帅府任内政部主事,奉孙中山之命回琼讨龙。王鸣亚先回老家三亚,组织常胜军300人,自任统带。首先向龙济光安插在崖县的爪牙沈辉开刀。是年11月,王鸣亚所部从三亚起拔,日夜兼程急行军百里,长途奔袭县城。其时,崖城绅士林作霖组织义民二百人,在城内响应,封锁振武军的粮道水源,隔断其与县署的通讯联系,使之完全陷于孤立;五都举人郑绍材,率团练局150人在城郊声援。三方内外夹攻,旗鼓交加,困守真武庙一隅的振武军遂成瓮中之鳖,束手就擒。100兵员,全被缴械。沈辉连夜挟官印潜逃,崖县各界临时推举郑绍材任代理崖县知事。民国八年(1919年),县署向省府报捷。民国九年,省长陈炯明(当时尚未公开叛变孙中山)加委王鸣亚为粤军义勇军第五路副司令。
崖县“戊午讨龙”取得全面彻底的胜利。这是本地革命党人,依靠人民大众,进行正面斗争谱写的光辉篇章,值得永远纪念,热烈歌颂。
《琼崖公民对西沙群岛危亡宣言书》
20世纪80年代末,三亚市党史办着手编写《崖县革命斗争大事记》。其时,党史办系符群同志当主任,我当副主任。为了搜求史料,符群同志与我二人,亲赴拜访孙惠公老同志。孙老热情地接见我们,给我们口述了很多宝贵近代现代史料。他递给我们一纸手抄的《琼崖公民对西沙群岛危亡宣言书》。孙老说,该《宣言书》曾发表于《琼崖旬刊》第六期,影响很大。由于当时报刊有限,而这一《宣言书》又十分被人们重视,且发起宣言者皆为崖县进步青年及开明的社会名流,是故有极多版式的传抄本。孙老自言,《宣言书》发表时,他已11岁,是五高学生,认字知理,故随大流传抄一本。他年长参加革命工作后,正是日本侵华,国家危亡之秋。回头读到《宣言书》,更觉得酣畅淋漓,文字也易读易记;想见先觉之士,十几二十年前就已奋起抵抗日人侵略恶行,殊堪钦佩。是故在战争年代,他也设法再抄传稿,直保存至今。符群同志与我听了讲述,看过抄稿,十分兴奋。为慎重其事,经孙老提示,我们二人又再去海南档案馆,查找第一手资料。果然在该馆旧史料(32)卷,《琼崖旬刊》36期,发现《琼崖公民对西沙群岛危亡宣言书》原文,与孙老所提供的抄本相同。该刊还附有《崖县测勘西沙群岛委员陈明华报告》全文,互为印证。我们党史办当时将此事写入《大事记》,及其后成书的《崖县革命斗争史》。但限于篇幅,不能将《宣言》、《报告》等详载。又当时《琼崖旬刊》用的是繁体字,标点也沿用旧法,今天的读者阅读必当有不少麻烦。我特将《琼崖公民对西沙群岛危亡宣言书》原文译抄于下,并附带作一些典故注解,以飨读者,并保全史料于永久。
琼崖公民对西沙群岛危亡宣言书
窃以山河破碎,壮士兴悲。天下存亡,匹夫有责。迺①者,倭奴觊觎我西沙群岛,设立实业公司,利用狗彘不食之汉奸,出名顶替,实行经济灭国之手段,剥我体肤。同人等为此懼。用敢泣诉同胞,冀②念神明华胄之本源,同属一脉;抱兔死狐悲之隐痛,莫作旁观。共筹对付之方,先褫③奸人之魄;则国家前途,实所利頼。缘我西沙群岛地属崖县,密迩④榆林,磷矿之富,可不赘言;惟其位置之重要,实系一国之兴亡:故以地势论,榆林为我国南方之门户,扼航路之咽喉,而西沙为榆林出入之屏蔽,相依齿唇。矧⑤丁兹列强角逐,海上争雄已共趋于太平洋中。为日人计,不得不在我国南海岸线求一根据地,以为对抗地步。故日本人眈逐于我西沙群岛者已非一日。前清末季,日人曾实行侵佔。经政府严重交涉,始获取回⑥。前事不远,谁岂能忘!然日人野心不已,无时不狡然思逞。惟以我国人非尽梦梦⑦,故不敢公然肆凶。于是出其欺骗手段,利诱奸商何瑞年等,设立公司;假开矿为名,阴行其图谋之诡计。在日人侵略政策,路人皆知;在奸商狼狈为奸,实同揖盗。迺我琼公民团体,诉呈当道,不获俯谅苦衷;彼奸商更饰词辩诉,淆惑视听。讵知工人二百余,尽是日人;轮舶往来,皆为日船。即号经理之高瑞南,以及股东之梁国之、徐田等均係日籍。管理设施,皆彼操纵。近更运载日兵百余,前往保护。如非日资,何以拱手授人以柄?是该公司之内黑幕岂能尽掩人耳目耶?总之,狼贪成性,顾一已而罔恤⑧卖国丧权,狐媚为心,利个人而居然引鬼入室。实不啻⑨代垦日人之殖民地也。西沙而入日人之掌握,则琼崖海权随之尽失;琼崖且将随之偕亡。琼崖亡,则我国南方舆图,能不为之改色乎?!国破家亡,于斯朕兆。同人等兴念及此,悲虎伥之作废,呼天无路;痛主权之丧失,力竭声嘶。兹觅得崖县委员当日测勘西沙报告全文,读之令人发指!爰用濡墨陈词,直抒胸臆。我海内父老兄弟姐妹,不乏忠义之俦,当能本良心之主张,共图挽救。恳政府迅予注销该公司,并予以惩治国奸,以警将来,是诚中国之幸也。若政府仍听奸言,不顾民意,则我琼民激于义愤,誓必以最后五分钟手段,为无可奈何之对付。他日肉搏西沙,血飞琼海,争主权于万难,还河山于一发,是平生期许之志,而敢与同胞共朂者也。皇天后土,实鉴斯言。我父老兄弟姐妹,其共谅之。谨此佈闻。
琼崖公民代表:
张启经 吉采 麦上椿 黄敦复 邢福麟
麦上玺 林泉 黎茂荣 黎茂宣 秦匡洲
何绍沅 黎毓璜 李福海 邢国玺 陈起贤
罗业新 吉章简 王大宣 梁志刚 黎毓璋
陈世训 郑绍仁 林家扬 韦大康
知识出处
《革命老人孙惠公》
出版者:中共党史出版社
本书反映了孙惠公同志的革命人生,全书分三部分:孙惠公同志的遗作、孙惠公同志革命生涯的追述、对孙惠公同志的缅怀与思念。
阅读
相关人物
周德光
责任者
相关地名
三亚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