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争年代的妇女主任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革命老人孙惠公》 图书
唯一号: 200120020230001905
颗粒名称: 战争年代的妇女主任
分类号: K827
页数: 12
页码: 139-150
摘要: 本文记述了郑联英在抗击日寇、打击国民党匪军的战斗中的故事,包括港门脱险寻亲人和舍家抗日忘生死两个部分。她凭着革命的热情,消灭日寇的决心,承受了一般人难于承受的苦痛和危险,为革命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关键词: 战争时期 郑联英 妇女主任

内容

引子
  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梅山,青峰、尖岭、凤上森林茂密,遮天蔽日,岭岭连绵,伸向远方。得天独厚的自然山势成了我党我军进行革命活动的地方。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琼崖抗日独立队、中共崖县委、中共崖一区委长期驻在这里。勤劳勇敢、朴实善良、富有革命热情的梅山儿女,凭着对党的忠诚和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在抗击日寇、打击国民党匪军的战斗中,谱写了一曲曲可歌可泣的战斗乐章!毫不夸张地说,在梅山,每一个山头都有着许多传奇的革命故事。这里所写的主人公郑联英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农村妇女,在抗日战争和全国解放战争的艰苦岁月中书写了一个又一个动人的故事……
  港门脱险寻亲人
  1940年端午节,海南岛南部崖县(今三亚市)港门宁远河入海口,锣鼓喧天,人山人海,热闹非凡。只见河内乌、黄、青、白、红五条龙舟像脱弦的弓箭,在水面上向前飞奔。两岸围观群众的吆喝声、加油声和着有节奏的锣鼓声,构成了一组组优美动听的乐曲。宁静偏僻贫穷的港门呈现出一派节日祥和的气氛。
  此时,港口是一片热火朝天的赛龙舟场面,村里,梅东妇联会的郑联英凭着儿时对港门路径的熟悉,一会儿钻进药铺购置药品,一会儿又领着大家到同情革命的亲戚朋友家收米油盐咸鱼。眼看一切都准备得差不多了,突然,从崖城方向开来一卡车实枪荷弹的日本兵。这群倭寇像疯狗一样冲进村里,挨家挨户进行搜查,宁静的港门顿时笼罩着浓重的阴云,鸡飞狗叫,人们一片惊慌。可愚蠢的敌人哪里知道,此时郑联英他们已在群众的掩护下,在港口和姐妹们津津有味地看着龙舟比赛。日本兵的到来,热闹有序的赛龙舟场面顿时一片混乱,大人拉着小孩,小孩啼哭找父母,大老小幼纷纷逃离现场,凶狠的日本兵张着血红的大眼,穷凶极恶地挨个挨个进行搜查,稍有不顺,就拳打脚踢,用枪柄撞去,情况万分危急。这时,人群中一位二十出头,刚刚嫁给梅东村共产党员孙惠公的郑联英,带着妇联会的几个同志以及昔日相好的几个姐妹随着骚动的人群潜回村中,可有谁知道,正是汉奸告密,为了抓到郑联英以达到抓其丈夫孙惠公的目的,今天日寇正是冲她来的。
  郑联英在群众的掩护下脱险了。为了尽快将游击队急需的物品送到战士手中,她们趁着夜色赶路上山。
  天,下着毛毛细雨。道路泥泞,行走艰难,肩上还挑着百斤重的东西,十几公里的公路上要经过敌人的岗哨、炮楼。饥饿、劳累、危险威胁着这几个女人。
  郑联英她们沿着崎岖的山路行走,在这几十里荒无人烟的山区跋涉,且不说瘴气漫漫、山岭茫茫,辨不清方向,就是大山里各种各样怪异声音汇成的鬼哭狼嚎也会把你吓得心惊肉跳、魂飞魄散。这里狗熊出没,有时就从你身旁走过,不过你走你的,它走它的,倒可以相安无事。最让郑联英她们害怕的是成群结队的猴子,它们会抢东西、吓人,特别会欺负妇女。这时,她们顾不得这些了,她们想的是尽快找到游击队。
  天刚蒙蒙亮,郑联英她们终于找到了驻扎在凤上的梅山抗日游击队。山上云雾弥漫,阵阵清风清爽宜人。孙惠公和梅山游击队员们正在进行紧张的操练,身上衣服湿透了也全然不顾。郑联英也顾不得一夜山路奔波的疲劳,只见她忙着给游击队员烧火做饭,帮洗衣服,还给伤员洗伤口换膏药……忽然,山下响起零零星星的枪声,日本兵追剿来了。郑联英又随梅山游击队转移了。
  舍家抗日忘生死
  郑联英本是港门镇一户小贩人家的女儿,聪明贤惠,爱憎分明。1939年2月,日寇攻陷崖县后,在民族受欺凌、生灵涂炭的严重时刻,她和所有爱国青年一样,投身到抗日救亡的运动中去。丈夫孙惠公是共产党员,带领梅山抗日游击队,在崖城、梅山至九所一带,扰乱、破坏敌人的交通道路、通讯设施。郑联英当然知道,丈夫所干的这些都是危险的事情。说不定哪一天被日寇、汉奸捉捕、枪杀,或者会倒在枪林弹雨的战场上。但她管不得这些,她有的是革命的热情,消灭日寇的决心。她真诚支持并且积极参与了丈夫的革命活动,承受了一般人难于承受的苦痛和危险。
  一次,孙惠公接受县委的任务,到黑眉山带领与日寇苦战了七天七夜的琼崖抗日独立队三支队突围。经过几天几夜的艰苦跋涉,部队到达梅山凤上休整。郑联英发动群众捐粮,并把自家的存粮全都拿出来,保证了部队的给养,还带领梅东妇联会的同志夜以继日给战士包扎伤口,缝衣送被,碾米做饭,情如鱼水。半夜,战士们入睡了,郑联英她们还是一刻不停,盖被子、看伤口……这一动人的拥军小曲一直在群众中传颂着。
  部队休息了几天,夜间向六连岭根据地转移。孙惠公和中共崖县委书记叶云夫、委员何赤、军医陈作霖四人留下,处理部队驻扎期间与群众关系的问题,一直忙到凌晨。当他们四人准备离开时,村外突然枪声四起,日寇包围了村庄。第二天早上,到处传说有一名梅东村的共产党员被日本人枪杀了。是丈夫?是同志?郑联英心急如焚、悲痛欲绝。(实际上牺牲的是郑联英的堂姐夫、军医陈作霖)郑联英就是这样,常常默默承受着生离死别的担忧。
  日寇视孙惠公为眼中钉,肉中刺,多次夜间到他家搜捕洗劫。那是一个伸手不见五指的深夜,一群荷枪实弹的日本兵突然闯进孙惠公家,熟睡中的郑联英和老母亲被激烈的踢门声惊醒了。还不待她们回过神来,几支闪着寒光的刺刀已指着她们的胸口。“快把孙惠公交出来!”郑联英急中生智回答说:“我们是安分人家,丈夫在崖县五高教书,找他就到五高去。”只见日本兵和汉奸嘀咕几句,不知是什么原因,鬼子把郑联英踢倒在地便转身出了大门。郑联英知道敌人绝不会放过她,立即从后门奔出,找到了战友吴华兰和小姑孙嗣宇,在她们的帮助下连夜上山了。
  不久,汉奸再次告密孙惠公回梅山活动,日本鬼子又抄家来了,当日本兵气势汹汹赶到孙家时,惠公和几个革命同志已消失在崇山峻岭之中。日寇几次抓不着人,恼羞成怒,把家中的物品洗劫一空,拉走牲畜,然后一把火把他家烧成了焦土。
  三次连续烧家。自1942年起,郑联英便无家可归了。但是,她并没有被日寇的凶狠、残忍所吓倒,反而更加坚定,更加顽强了。没有房子,盖!经邻居们的大力帮助,她在孙莲凤和孙嗣宇两家之间盖起了一间仅有几平方米、四壁是椰子叶编成的茅屋。这间草寮后面是几墩随风摇动的翠竹,前面堆放着杂乱的农具,没有门,没有窗,翻开椰笆便可以进去。一般人断然想不到这里会住着人家,当然,日本鬼子做梦也想不到这里是共产党的干部及抗日积极分子聚会的地方。谁也不会想到,一下大雨,这里连能坐的一小块地方也找不出来,屋里下着小雨,山水从屋里淌过,稍不注意,连鞋子也给冲走。环境的艰难、危险,郑联英也许没有时间细细思量,她除了革命活动,还带着孩子、照顾老人。但是,一个女人又能有多大能耐?况且她并不想更多地连累他人。在这里,她与邻居们和睦相处、情同手足,老人们视她如女儿,她已经感到十分温暖、非常满足了。
  险遭杀戮救伤员
  1942年,抗日战争处于最艰难时期,日寇实行惨无人道的“三光”政策,大肆向我革命老区疯狂进攻。抗战运动如火如荼,中共崖县委在梅山成立了崖县第一个抗日民主政权——梅山乡抗日民主政府,孙惠公任乡长。
  日寇到处打听孙惠公的活动情况,对其家属紧追不放,到处查访、侦探,大有不斩草除根决不收兵的架势。一天,郑联英到邻近的吴家串门,当时,她身怀六甲,挺着大大的肚子。突然,一伙日本兵窜进吴家,不分青红皂白便冲上去抓住郑联英的胸口,说她是共产党员家属,要将她抓走。在这万分危急的关头,吴家的母亲挺身而出,走上前大声喝道:“这是我女儿,不许你们抓她!”敌人被老人的叫声吓蒙了,他们确实不认得哪个是郑联英,只好松手放人。郑联英在群众的帮助下又逃过了生命的一劫。
  乡亲们的保护,是郑联英长期进行革命活动、得以生存的主要原因。那时候,家家户户要有“良民证”,以待日寇突如其来的检查,这东西又是出村通行的证件。没有“良民证”的就意味着你是“共党”,是“抗属”,还意味着什么?——杀头!孙惠公不是“良民”,郑联英当然办不到“良民证”,一般人还不敢给担保。但是,梅山群众不是孬种,他们会帮助郑联英,郑联英必须有“良民证”!但是,她的证上的“丈夫”有时是“苏定生”,有时是“老陈二”,这些人都是她的邻居,都对革命有深深的感情。而她的孩子则寄在陈家、周家名下,她要筹粮了、上山了,年幼的孩子由年迈的母亲或者是孙嗣宇、孙莲凤管照,有时一星期,有时一个月。孩子的饥饿、寒冷让她牵肠挂肚,她哪里顾得这些,你说,郑联英能不揪心吗?然而,更使她揪心的还是山上的同志们。
  那时候,琼崖纵队的战士和县委的领导同志,长期生活、战斗在山里,风吹雨淋,蚊叮虫咬,环境的恶劣、生活的艰辛是难以想象的。由于缺医少药,一般的疟疾都可以夺走他们的生命。战士们生病或是打仗负伤了,就秘密地送到郑联英的草寮,或由她分派给其他堡垒户。为了照料这些重伤病员,她常常忙得不可开交。夜深了,她还煮汤熬中药,递水喂饭,守在战士们身旁,观察病情。有时为了给战士们买药和营养品,她甚至要走十几公里远的路程到崖城、港门去,路上要经过日本人的几个关卡,弄不好就要招来杀身之祸。郑联英却顾不得这些,她心里想的只是战士们早日康复,上前线杀敌。很多战士由于得到她的精心护理,重返前线,英勇杀敌,为党为民立下战功。许多同志念念不忘当年的恩情,解放后常常登门拜访,表示深深的谢意。
  生产自救渡难关
  日寇投降了,郑联英与梅山人民沉浸在抗战胜利的喜悦之中。但是,国民党步日寇的后尘,妄图扑灭梅山的革命烈火。在梅山境内仅六公里地段的镇海、长山、梅联三处设置据点。还加派了一个中队住进梅东村的关公庙。国民党抓了梅山的很多群众,有的坏人说,抓他们这些人有什么用?要抓就抓五房四、孙有翠、郑联英!于是,国民党这班野狗把血红的眼睛盯上了这几个女人,她们的生命又像悬在半空,漂浮了起来。
  白色恐怖笼罩整个梅山革命老区,县委的林庆墀、何赤等领导同志不得不撤离这里。这样,敌人更加疯狂了,他们在村口设关卡,妇女下田割稻禁止带午饭。目的是禁止妇女给共产党送饭送菜,想借此切断党和群众的关系,饿死共产党。郑联英并不被敌人的淫威吓倒,她把梅山的妇女组织起来,想尽办法跟党组织取得联系。她们以下地劳动为掩护,以放牛拾粪等方式,将村中国民党的活动情况通报给我革命同志,同时把党组织的指示传达给革命群众。关公庙战斗,全歼灭敌人的功劳簿上,有着她们血与汗的记载。当然,她们的每一个微小的动作,都可能会引来诛灭全族的灾难,但是,她们毕竟在党和群众之间搭起了一道秘密的桥梁。
  1946年,中共琼崖区委任命孙惠公为中共崖县委书记,县委就设在梅山。我党恢复了梅山的组织,妇联会也重新组织起来了。郑联英任梅东妇联会主任,她深知自己肩上担子的分量,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干,以过人的胆识,想方设法为党和群众做好事、实事,深得党组织和人民群众的赞赏。她及时传达上级的指示精神,将党的温暖送到群众中间,使党和人民群众心心相印,打成一片。村里的男人大都上山参加革命了,她组织全村的妇女,耕田劳作,开荒种地,多打粮食,支援前线。她还成立以妇联会干部为骨干的妇女帮困队,谁家有困难就有她们的身影出现,她们的心时时刻刻挂念着军烈属,给他们送米送菜,解决后顾之忧。有时深夜了她发动群众捐钱捐物,走到养狗人家时,狗冲上来吠她咬她。不过,人们经常看见在田头村尾她矫健的身影穿梭于夜幕之中。她以身作则,典卖自己的嫁妆,换钱买纸、硝药,制造枪支弹药,支援前线。在她的带动下,全村群众纷纷响应,出现了捐献光洋、衣服等喜人的情景。琼崖纵队来到梅东,郑联英领导妇联会的同志,挨家挨户发动群众,组织大家给部队的同志烧水煮饭、缝补衣服,买糖买米、做汤粉给战士们送去。有一次,部队在桔株园休整,她带头出钱,买了一头100多斤重的猪杀给战士补养身体。她领导群众给战士添置棉被、挎包,制作椰子碗……
  琼崖纵队的战士和县委的同志经常活动在山区,由于缺碘缺盐,出现水肿等病症。盐,成了战士们救命的急需品。郑联英常常冒着被抓的危险,带领妇联会的同志到村前海里挑海水回家煮盐。炉灶的火光照着她清瘦的脸庞,满屋的浓烟呛得她喘不过气来,但想到这些盐巴所起的作用,心里便美滋滋的。
  当时,崖县委的所在地没有固定的地点,郑联英它们常常挑着一百多斤的物品翻山越岭去寻找。翻过一山又一山,转了一回又一回,不敢声张,不敢叫喊,怕给敌人发现。迷路了,困在深山老林里,恍然间才听到野兽的嚎叫,因为在赶路途中哪有心思去想这里的野兽呢!下山了,她便组织妇女开荒种棉花,纺线织布,生产自救,以顽强的革命意志、卓越的工作成效,有力地粉碎了国民党妄图围困我党革命同志的阴谋。
  临危不惧巧周旋
  在战争时期,郑联英置个人生死于度外,常常是死里逃生,那惊心动魄的事件,比比皆是。
  这一天,天气冒火。郑联英等人将精心准备的饭菜和给县委同志的物品挑往乡政府驻地——凤上。她们满头大汗行走在热辣辣的开阔地带,忽然看见前面烟尘翻滚,国民党匪军从正园方向剿粮回村,拉着剿到的十几牛车稻谷,排着长长的一条大队,情况万分火急,郑联英临危不惧,镇定自如,将担中物品塞进灌木丛中,恰好此时邻居陈二公一家正在田里翻番薯,郑联英将番薯藤盖在他们的箩筐上,又洋装是陈二公的家人,和他们一起拾番薯,说说笑笑,巧妙地躲过敌人,顺利地将饭菜和补给物品送到乡政府驻地。
  一次,郑联英给县委的同志送饭,走到长竹园时,为了安全起见,她将饭菜先寄放在陈二公的草棚里,想观察周围情况后才送到乡政府去。同行的是妇联副主任孙家日,她的二哥孙家养当时任礼智乡的党支部书记,为了保护郑联英的安全,更防止外人发现党组织的活动场所,孙家养曾嘱咐妹妹,若是“港门四嫂”(对郑联英的尊敬)要到乡政府去,必须由她带领,不得别人带。当天,有几个青年帮人抬轿从尖岭后过梅山,进入我县委活动范围,国民党巡逻队怀疑他们是地下党活动分子,抓了其中一个。如果敌人要搜山,县委可能会暴露,郑联英也难以逃脱,她挑的担子,就是给共产党送东西的证据。后果可想而知,情况非常危急。还是郑联英果断勇敢,善于周旋,终于逃过了敌人的搜查,在孙家日和地下党的护送下将物品安全送到了乡政府驻地。在驻地,她稍事停留,便又接受党组织的指示,在敌人的眼皮下回到梅东村,进行着与敌人不屈不挠的斗争,进行着迎接南下大军解放海南的准备……
  附记:
  解放后,郑联英依然在梅山过着艰苦朴素的农村生活,即使丈夫孙惠公先后在乐东县委、崖县委、海南区党委担任领导职务,她也不向党组织提过任何要求,仍然在农村劳动挣工分养育几个儿女长大成人。更难能可贵的是,晚年她居住三亚,80多岁的人了,心里一直关注着家乡梅山革命老区的建设,关心与她一起战斗过的伙伴,直到2002年7月去世前还惦念着家乡的亲人。
  (原载2004年3月11日《三亚晨报》第六版,获第十一届“炎黄杯”全国青少年作品大赛一等奖,收入该大赛《精品选》一书。)

知识出处

革命老人孙惠公

《革命老人孙惠公》

出版者:中共党史出版社

本书反映了孙惠公同志的革命人生,全书分三部分:孙惠公同志的遗作、孙惠公同志革命生涯的追述、对孙惠公同志的缅怀与思念。

阅读

相关人物

陈恩祥
责任者

相关地名

三亚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