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殊的军礼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革命老人孙惠公》 图书
唯一号: 200120020230001904
颗粒名称: 特殊的军礼
分类号: K827
页数: 4
页码: 135-138
摘要: 本文记述了两位八旬老兵吴之和孙惠公的战友情谊。吴之和孙惠公共同率领部队参加关公庙战斗,成功消灭了敌军。解放后,吴之和孙惠公在莺歌海盐场建设工地再次相见,回忆起战争岁月的点滴。最后,吴之在孙惠公墓前行了庄严的军礼,表达心中的悼念。
关键词: 吴之 孙惠公 战友情谊

内容

“老首长,我们看你来了!”
  两位风尘仆仆的八旬老人,捧着带露的鲜花,迈着军人的步伐,挺胸肃立在刚刚逝世的孙惠公墓前,齐刷刷地向他们的老首长行了一个足足五分钟的军礼。
  他们是从广州、佛山赶来的原琼崖纵队南征队队长吴之,南征队驳壳排排长、全国战斗英雄陈作新。
  这位身材魁梧、头发稀疏、前额凸出、天庭宽阔的吴之,“文化大革命”前就是赫赫有名的作家。他的《破晓之前》等曾教导了几代人。这时,他声音颤抖,思绪已经飞到了60年前那战火纷飞的艰难岁月……
  1947年9月,在这块神奇的土地上,解放战争的烽火猛烈地燃烧着,白色恐怖笼罩整个梅山,当时作为琼崖纵队南征队队长的吴之,奉命率领南征队顶风冒雨,翻山越岭,日夜兼程,悄悄潜入中共崖县县委所在地——梅山,执行一项特艰巨的战斗任务。
  梅山是革命根据地,自抗日战争以来,中共崖县县委就长期驻在这里,领导全县的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
  抗战胜利后,国民党为封锁梅山根据地,在梅山的梅东村关公庙驻扎一支全副美式装备的中队,日夜踞守,并经常进村骚扰、进山“扫荡”。为保卫我革命根据地,必须歼灭盘踞在关公庙的敌中队。一切准备就绪后,中共崖县委书记孙惠公便将掌握到的各种情况向中共南区地委报告。在地委驻地,经组织介绍吴之和孙惠公相识了。两位战友第一次互敬了一个军礼。后经地委研究决定由吴之率领南征队增援中共崖县县委武装部队,歼灭踞守关公庙之敌。
  南征队战士赶到梅山后,驻扎在后岭的深山密林中。吴之和孙惠公等领导同志研究战斗方案,决定由吴之任总指挥,利用晚上里应外合,夜袭关公庙之敌。
  关公庙战斗在吴之的直接指挥下,仅用了几十分钟的时间就全歼了敌军,结束了战斗。这是崖县革命史上琼崖纵队和地方武装密切配合所打的一场干净利索的漂亮仗。
  战斗中结下的深厚情谊让吴之和孙惠公这两颗激烈跳动的心紧紧连在一起,生死与共,情如手足。而今,战友仙逝,怎能不叫人伤心落泪?肃立战友墓前,往事件件,浮想联翩,又怎能不叫人感慨万千?!
  解放后,已经弃武从文的吴之,又一次在莺歌海盐场建设工地和孙惠公相见了。作为记者的吴之,此行的任务是采访报道莺歌海现代化盐场建设的新人新事,他怎么也不会想到,自己将要采访的竟是当年的老战友——时任广东省莺歌海盐场筹建处处长的孙惠公。在热火朝天的盐场建设工地上,孙惠公身穿缀着补丁的衣服,脚踏六耳车轮行军鞋,头戴钢盔式的竹帽,顶着炎炎的烈日,同工人们一起挥汗劳动。两位战友相见的一霎那,吴之双脚立正给当年的首长敬了一个庄严的军礼。他们在临时搭建的茅草沥青毡棚屋里促膝长谈,谈论着那艰难的战争岁月里一桩桩壮怀激烈、荡气回肠的战斗故事;谈论着社会主义建设中一件件感人肺腑的新鲜事……
  虽然几十年过去了,两人同甘共苦、并肩战斗的情景历历在目,怎能轻易从记忆中抹去?
  从战友到文友,吴之和孙惠公情真意笃,时时牵挂着对方。而今肃立战友墓前,以特殊的军礼表达心中的悼念!
  (原载2006年9月1日《三亚晨报》)

知识出处

革命老人孙惠公

《革命老人孙惠公》

出版者:中共党史出版社

本书反映了孙惠公同志的革命人生,全书分三部分:孙惠公同志的遗作、孙惠公同志革命生涯的追述、对孙惠公同志的缅怀与思念。

阅读

相关人物

陈恩祥
责任者

相关地名

三亚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