琐事垒成千古丰碑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巍巍芙蓉峰:琼纵老战士孙惠公的故事》 图书
唯一号: 200120020230001866
颗粒名称: 琐事垒成千古丰碑
分类号: I247.81
页数: 3
页码: 206-208
摘要: 本文记述了孙惠公为百姓办的琐事甚多,我们不可能都知道。虽说都是日常小事,无意而为,却垒成了让人敬仰的丰碑。雄伟的大厦是建造者靠平凡的沙石有意而为之;伟大的人格则是在为民造福的平凡中无意形成。
关键词: 琐事 丰碑 千古

内容

父亲孙惠公的脾气好,讲话和气,对待乡亲和蔼热情。那些与他一起上战场的乡亲名字,他一一记住,写进他的文章之中,一个不漏。一回家,便会造访这些曾经并肩战斗、现时依然贫困的乡亲。父亲帮助烈士遗孤上学、找工作、解决困难。乡亲们有要求,他总是极尽一切办法。1960年,粮食大饥荒,村民孙家通在崖县民兵大队当伙夫,找到我父亲陈述困难,父亲当即给他30元。30元,比普通工人工资还高,中专毕业后参加工作每月工资也就是30多元。
  但是,父亲对自己的孩子就不是这样宽待了。1959年,我考上崖县中学,到三亚去找父亲,除了将喜讯告诉他外,主要还是讨要学费。不巧,父亲下乡去了,在县委的同志帮助下,我从窗口爬进了父亲的房间。副县长的房间估计不足10个平方米,一张单人床,一张桌子和一个小柜,连待客的凳子都没有。当然,要有凳子也放不下了,房间太小。
  我是从乡下出来的,母亲没有多少钱给我,身上只剩2块了,也没有粮票。没有粮票是吃不到饭的,2块钱也只能买回程到崖城的汽车票。我翻箱倒柜,空空如也,父亲比我还穷,连雨伞也没有。屋漏又遇倾盆雨,刮台风了!第二天一早,我便戴着从家里带来的竹笠往车站跑。风大雨大,汽车不断在路上抛锚,天黑了才到宁远河岸。水深,汽车过不了桥,下车蹚水过。昨天去三亚,今天要回家,当时没有电话打,更谈不上手机,谁知道找不到父亲呢?我已经两天没饭吃了,腿软无力,同座是一位高中学生(乐东人,大个子),他主动拉着我的手一起过桥,那位同座以为没事了,松开手,我立即滑倒,洪水也同时冲击在我的竹笠上。幸好,那位同座手快,将我拉了起来,免于滚进洪水之中。同座当然不会知道,这位穷困潦倒的正是副县长的儿子!
  上中学,农村学生是要带粮的,就是将规定的口粮交给学校,在学校饭堂搭食。我和文雅姐弟二人,每星期六下午都要与同村同学步行18公里回家带粮,星期天下午又步行18公里回学校。路上,我们都很注意地里有没有长出苗的番薯,那是收割番薯时遗漏下来的,擦擦泥巴就吃了,当时,粮食统购统销,归国家管,家里只有母亲一个人劳动挣工分,哪有那么多口粮带走?奶奶、母亲和弟弟妹妹还得吃饭,这就难为母亲郑联英了!
  母亲郑联英1939年嫁入我家,名正言顺地成了“共匪”的妻子,那是要杀头的,日军掳,国民党军抓,每次都在乡亲们的保护下死里逃生。她是抗战的积极分子,据三亚市党史记载,解放前母亲郑联英是梅山乡的妇女主任。陈恩祥的《战争年代的妇女主任》(中共党史出版社《革命老人孙惠公》)等文章中已经做了描述。解放后母亲回家种田去了,成了地主家庭的代表,一有“运动”都要上台挨斗。我亲眼所见:一次批斗会,母亲也出场了!可是一上台,主持人就和和气气地说: “四嫂,你下去吧。”母亲又回到台下,村里人考虑到母亲在战争年代的辛劳。有时挨斗之后回家,母亲还要张罗接待地厅级甚至是省部一级的领导干部,那都是当年战争年代的战友。
  说母亲的这些话,是为了引出父亲的琐事:上面说了,我和姐姐文雅要带粮上学,苦了母亲郑联英。正是这时,有关方面的领导找我父亲说事,我读中学,正好在场。来人对父亲说:“考虑到你家庭的实际困难,组织决定让你夫人出来工作,她也是早年参加革命的同志,算是继续工作吧!你认为是当售货员好,还是在机关做一些勤务工作好?”父亲拒绝了来人的好意: “算了,还是在农村好!”
  如果母亲郑联英出来工作,工龄会从当妇女主任时期算起,家里的生活条件会得到极大改观。可惜父亲没有考虑这些,也许他并不知道母亲的苦难。母亲曾领导下的一些妇救会成员后来政府部门都做了安排,享受国家干部的政治和生活待遇,父亲给这些人写证明、提申请,却没有给我母亲办理。
  父亲为百姓办的琐事甚多,当然我们不可能都知道。虽说都是日常小事,无意而为,却垒成了让人敬仰的丰碑。雄伟的大厦是建造者靠平凡的沙石有意而为之;伟大的人格则是在为民造福的平凡中无意形成。

知识出处

巍巍芙蓉峰:琼纵老战士孙惠公的故事

《巍巍芙蓉峰:琼纵老战士孙惠公的故事》

出版者:南方出版社

本书以历史事实为基础创作的故事集,收录了61篇故事,叙述了琼崖纵队老战士孙惠公光辉的人生:战争年代,哪里有危险他到哪里;和平年代,哪里有困难他到哪里;离休后继续奉献余光余热。

阅读

相关人物

孙有康
责任者
孙惠公
相关人物
郑联英
相关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