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下莺歌海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巍巍芙蓉峰:琼纵老战士孙惠公的故事》 图书
唯一号: 200120020230001861
颗粒名称: 再下莺歌海
分类号: I247.81
页数: 5
页码: 184-188
摘要: 本文讲述了孙惠公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的经历,以及他带队开发莺歌海盐场的故事。在海南岛西南部的莺歌海平原上,荆棘丛生、毒蛇出没,战士们不畏艰险,披荆斩棘,挥汗如雨。孙惠公喜欢和年轻的战士们在一起,他曾经救下一个被台风刮进海里的小伙子,并带着琼崖纵队南征队攻打了莺歌海渔港的鬼子和汉奸。在解放后,他被任命为莺歌海盐场第一任场长,与林建征等人一起开发盐场。
关键词: 莺歌海 海南岛 琼崖纵队

内容

1954年前后,孙惠公从海南民族事务委员会调至广东省盐务局工作。该局办公的地方过去是外国领事馆聚集的广州沙面。
  正是这段时间,在朝鲜浴血奋战的志愿军战士们归来了,听说有一个师的兵力雄赳赳气昂昂地向海南岛乐东县的莺歌海进发,准备在这里建成一座东南亚最大的盐场。广州的自来水还没喝上几口,孙惠公又奉命急急忙忙奔赴莺歌海。
  莺歌海位于海南岛西南部,是海边的一块平原。千古荒野上,张牙舞爪的荆棘、高大茂密的芒草,一墩挨着一墩,一片连着一片,根深蒂固,望而生畏。海风一吹,芒花漫天飞舞。用火一烧,黑烟冲天,那芒花飞得就更远了。只要是芒花、残渣,飘落在人们身上,那是痒辣难熬,不抓忍不住,一抓便出血化脓。“芒刺在背”说的便是这种情形。这些还不算,这里毒蛇出没,蚂蟥成群,有时突然间冒出一窝野猪来,公猪蠢蠢欲动,母猪目露凶光。战士们就在这种环境下披荆斩棘,挥汗如雨。孙惠公当然也参加这种劳动,他喜欢和年轻的战士们在一起。曾经在琼崖纵队南征队担任队长的著名作家吴之,在他的《莺歌海盐场散记》 (1981年4月18日《海南日报》)中写道:在战争年代当过县委书记的孙老头,带着一群青年,搭起几间茅草寮,住了下来。孙老头和年轻小伙子吃一样的饭,同睡一张野菠萝叶席子。“就是这个孙老头,在一个台风之夜,不顾个人安危,抢救了被台风刮进海里去的另一个看水尺的小伙子……孙老头丢下手电筒,一头跳进海里去,他一会被托上浪峰,一会又跌进浪谷,不知几个回合,才把那小伙子救上岸来。当时,小伙子还不知道孙老头就是莺歌海盐场的第一任场长呢!”
  吴之是新中国建立之初海南岛比较有成就的作家,其长篇小说《破晓之前》、剧本《红色娘子军》(合作)等都是脍灸人口的作品,二者“文化大革命”前都拍成了电影, 《红色娘子军》更是搬上了舞台,成了家喻户晓的经典。他的《莺歌海盐场散记》写在莺歌海盐场投产之后,而林建征的《莺歌海》则是描述莺歌海盐场初期的开发。 《莺歌海》最初发表在《作品》1957年10月号,后来选进广东人民出版社出版的《1949—1979广东散文特写选》,读小学时我就拜读过了。大作的确是文采飞扬,经久不忘,孙惠公也被他写得入木三分:“暴烈的太阳照耀着莺歌海的草原,把土壤烤得滚烫,野草迅速地萎黄了。炎夏带着沉重而窒人的热风走来,使地面蒸腾起一股抖动的气流,远看像在移动,像是一根旋转着的水柱,滚动在黄色的波浪里。”孙惠公被任命为筹建处处长,“老孙头经常来去匆忙地在草原上奔跑,眼睛熬满了红丝,平常总见他骑着绑满水壶的自行车,带上手枪和塞得鼓胀的公事包,小心翼翼地从草丛里被牛车辗得四分五裂的道路奔跑。有一回,不知道他想什么想得入了神,一不小心连人带车滚进齐腰的水沟去了。”
  文学作品一般不指名道姓宣传领导干部,像焦裕禄、孔繁森等优秀人物总是去世后才亮出名字来,而“莺歌海盐场第一任场长”的孙老头、“莺歌海盐场筹建处孙处长”的老孙头,不用猜,姓孙的场长只有一位:孙惠公,实际上二位的文章都已经是指名道姓了。
  孙惠公已经交换到广州、调离了海南,为什么这么快又返回来了呢?吴之在他的《莺歌海盐场散记》中说: “孙老头什么也不怕,他早在抗日战争时期,就常出现在这块沼泽荒滩里,还曾亲自带着游击队,从这里出去,袭击莺歌海渔港的鬼子和汉奸呢。谁知解放后党又派他到这块沼泽荒滩来,建设大盐场呢!”说的是孙惠公对这块曾经洒血的地方有着刻骨铭心的感情,他无疑是带队开发莺歌海最佳人选!
  对于孙惠公与莺歌海这一段休戚相关的历史,林建征的《莺歌海》更是做了一番精彩的描述:
  “但是,莺歌海并没有屈服。它终于打响了第一声愤怒的枪声。在一个月黑风高的夜晚,属于琼崖纵队第二支队的一支衣衫褴褛的队伍来到这儿,带队的是一个结实而瘦削的叫老孙头的中年人,穿着一件破旧的衣服,腰间斜插着一支古老的单响。他们仿佛从天而降,一下子消灭了敌人一个顽固的堡垒,待装备强大的敌人来围剿时,他们早就消失在草丛里了。这颗从五指山深处吹来的红色种子,立即在这染透了血的莺歌海的黑土上扎了根,出了芽,生长在群众的心里。
  从那一天起,莺歌海经常迸出战斗的火花。公路和铁轨会在漆黑的夜里被毁坏,东洋式的木屋会突然燃烧起来。就是这样,莺歌海开始使敌人坐立不安。于是东京连续拍来对付共产党的命令。
  这个由不同年纪、经历和口音的人组成的队伍里,带队的就是当年的老孙头。他经历了多少场艰险的战斗,如今又健壮地归来了。近年来,他曾经在国内各地奔跑,跨过了滚滚的长江,在万里长城上看过飞雪,在庄严的怀仁堂里向我党的领导人敬过酒。而现在,他用踏过天安门广场的脚步,又一次踏遍这沉寂多年的草原。他把年轻共和国的关怀带回莺歌海!”
  林建征的文章发表在1957年10月,那时候“踏过天安门广场”“怀仁堂里向我党的领导人敬过酒”就不是一般的事了。但是,孙惠公为人低调,1951年12月31日在怀仁堂参加党中央、国务院1952年元旦团拜,1966年“5·1”北京观礼,他是广东省民族代表团团长,又一次在怀仁堂见到了毛主席、周总理等中央领导人,当问起他两次与毛主席、周总理握手这些事,他只是简单回答:毛主席、周总理到他们饭桌敬酒的时候,知道是海南来的,握握手,多问几句罢了。
  他不想谈光荣,似乎只顾工作,不问家事。在莺歌海几年,只有到海口接专家路经家乡时,带客人回家杀鸡招待一番,然后又与客人一块离开了。因为交通十分不便,客人走了就不会再有车来接他了。有一回,孙惠公说想念孩子,托一位路过家乡的老大娘带年仅四五岁的女儿孙文哲去莺歌海。老大娘是背不动孙文哲的,于是一老一少走了一半泥沙公路、一半牛车路上步行70多公里才到莺歌海。1955年暑假,他的两个男孩孙有吉、孙有康到莺歌海看他,恰好在黄流墟遇上坐着三轮摩托车准备回莺歌海的父亲,摩托车顺带孙有康、孙有吉去盐场并非不可,但是,孙惠公觉得摩托车是公家的,小孩子不该享受,于是告诉两个孩子,沿着牛车路,看着摩托车留下的痕迹,十几公里到了海边便是莺歌海了。
  孙惠公为了筹建这座大盐场,东奔西跑,居无定所。几年间,居然没有安排只有百里之遥的妻子到莺歌海看看。
  毫不利己,专门利人。孙惠公以高尚的人格在我们面前垒起了一座不朽的丰碑!

知识出处

巍巍芙蓉峰:琼纵老战士孙惠公的故事

《巍巍芙蓉峰:琼纵老战士孙惠公的故事》

出版者:南方出版社

本书以历史事实为基础创作的故事集,收录了61篇故事,叙述了琼崖纵队老战士孙惠公光辉的人生:战争年代,哪里有危险他到哪里;和平年代,哪里有困难他到哪里;离休后继续奉献余光余热。

阅读

相关人物

孙岳
责任者
孙惠公
相关人物
吴之是
相关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