矮小的茅草屋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巍巍芙蓉峰:琼纵老战士孙惠公的故事》 图书
唯一号: 200120020230001848
颗粒名称: 矮小的茅草屋
分类号: I247.81
页数: 4
页码: 128-131
摘要: 本文介绍了在崖县梅山革命老区梅东村一间矮小茅草屋里,中共崖县县委恢复成立的历史背景和过程,以及该县委领导全县革命斗争,面对国民党反动派残酷镇压进行艰苦奋斗的情况。
关键词: 梅山革命老区 中共崖县 国民党

内容

在三亚市梅山革命老区梅东村,曾有一间不起眼的、极为隐蔽且矮小的茅草屋,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为革命立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
  这是1946年10月18日,深夜,天黑得伸手不见五指。
  屋外,倾盆大雨,雷电交加。
  屋里,坐在一张四方桌周围的四个人把双脚抬高,雨水像小溪流水从脚下穿过,屋顶的漏雨还在滴滴地下。
  四方桌上的海棠油灯,把孙惠公、何赤、孙珠江、陈明纲四个人的脸照得通红。
  在这间矮小的茅草屋里,孙惠公主持召开中共崖县县委会议,传达了中共琼崖特委的决定,宣布恢复成立中共崖县县委,孙惠公任县委书记,何赤、孙珠江、陈明纲任县委委员。会议听取了陈明纲关于收拾恢复崖县区组织情况汇报,同时调整任命各区乡的领导成员。
  中共崖县县委在这间矮小而破旧的茅草屋里恢复成立了。屋外,雨还在下,电闪雷鸣。虽然是暮秋的深夜,屋里的大家心里却是暖烘烘的,几双大手紧握一起,决心要把崖县的革命工作干好。
  这间矮小的茅草屋是孙惠公的家,是堡垒户帮助修建起来的。东边是堡垒户孙莲凤的家,西边是堡垒户孙嗣宇的家,孙嗣宇是孙惠公的胞妹,孙莲凤是孙惠公的堂姑,屋子就建在两户中间约三米宽的地方,是选择不易发现的地点修建的。这里本来是雨天山上汹涌下来的山水过道,后面有两片竹林稍做抵挡,四周是椰子叶编成的“墙壁”,前面的“墙壁”上靠放着犁耙等农具,外来人怎么看都不会相信这里还能住着人。但是就是这样的一个地方,开始孕育一团革命的火苗。
  孙惠公本来也有家。1941年日军在梅山建高土墩据点时,把他家祖传五间瓦房拆掉,将木料和砖瓦运去建据点,不久邻居又帮助重建,日军又一把火将其烧毁。家里有他的母亲和结婚不久的妻子,在群众的掩护下,躲过了一次次日军的追捕。可是一直无家可归,始终寄人篱下,后来群众又帮忙盖了一间茅草屋。日本刚投降,国民党反动派马上挑起内战,1945年冬国民党匪兵在梅东村烧毁80余间民房,孙惠公的家又再一次被烧为灰烬。
  崖县委成立了,以梅山根据地为中心,领导着全县革命。
  这时,国民党反动派在崖县境内驻有全副美械装备的正规军一个师,4000多人的兵力,敌人扬言3个月内消灭琼崖纵队及我地方政权。在黄流、九所、崖城等地还有反动地方武装配合。同时在梅山的镇海、白土园、关公庙、高土墩设置了4个据点,残酷地血洗梅山根据地,一时间白色恐怖笼罩着整个梅山乃至整个崖县。
  崖县委、梅山乡党政组织不得不往梅山后岭到温仁村、雅亮山区一带活动。
  孙惠公的妻子郑联英时任梅山乡妇女主任,她知道山里的同志们缺粮、缺盐、缺医药等生活用品,就与妇委会的孙家日、孙土江、孙有察、尹梅花等姐妹们在这间茅草屋里想方设法筹备日常用品及抗战物资,从这里挑往山上。一直到解放,她们都是以这种方式支援山上的同志们的生活。
  这间茅草屋还是琼纵部队及我地方党政的联络点,路过的交通员或其他同志在这里都能吃上一顿饭、喝上一口水或带上干粮,同志们来到这里就像回到了自己的家。
  琼纵部队和县乡党员干部同志们长期在山里生活战斗,吃不定时、住不定所、风吹雨淋、蚊叮虫咬,闷热潮湿,生活环境的恶劣及艰辛是难以想象的。由于缺医少药,一种普通的疾病伤痛都可能夺走同志们的生命。战士们要是有较重的伤病,就会被秘密送到这间矮小的茅草屋,或由郑联英和她母亲看护,或由她分派到孙莲凤、孙嗣宇等堡垒户家治疗,战士们在这里都得到很好的照顾,恢复健康,重返前线。黎族战士唐宗海在解放乐城的战斗中负伤,被送到这间茅草屋,安排在堡垒户孙莲凤家治疗,很快得到康复。20世纪80年代,时任乐东县人大常委会主任的唐宗海同志还对梅山老区那间矮小的茅草屋念念不忘,他还来到梅山寻找茅草屋的遗址,寻找照顾他的堡垒户孙莲凤。
  矮小的茅草屋的年代已经远离我们,但是,它的故事却早已被中共党史出版社出版的《革命老人孙惠公》一书收藏,它将与梅山革命老区的许许多多的红色故事一样,被人们永远传颂。
  参考文献:中共党史出版社2008年版《革命老人孙惠公》中的《力挽狂澜》一文和《战争年代的妇女主任》一文。

知识出处

巍巍芙蓉峰:琼纵老战士孙惠公的故事

《巍巍芙蓉峰:琼纵老战士孙惠公的故事》

出版者:南方出版社

本书以历史事实为基础创作的故事集,收录了61篇故事,叙述了琼崖纵队老战士孙惠公光辉的人生:战争年代,哪里有危险他到哪里;和平年代,哪里有困难他到哪里;离休后继续奉献余光余热。

阅读

相关人物

林敏
责任者
孙惠公
相关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