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自救渡难关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巍巍芙蓉峰:琼纵老战士孙惠公的故事》 图书
唯一号: 200120020230001833
颗粒名称: 生产自救渡难关
分类号: I247.81
页数: 5
页码: 65-69
摘要: 本文主要介绍了梅山乡在抗日战争期间的生产自救、税收工作和缉私任务等方面的努力和贡献。孙惠公领导人民在日军封锁和经济控制下,通过动员群众开垦荒地、种植经济作物等方式,实现了自给自足。同时,孙惠公还发动群众自主煮盐、榨油等,缓解了食品和煤油短缺问题。在税收工作方面,他注重各种经济活动的征税,为根据地后勤补给提供了支持。此外,孙惠公领导的民兵、青抗会和妇救会在缉私工作中发挥重要作用。
关键词: 梅山乡 税收工作 缉私任务

内容

20世纪80年代前,在梅山地区,从梅东村后的红树母园、脚腿岭、桔株园到尖岭一带的山脚下,只要季节一到,满山遍野的棉花树上挂满一朵朵白色的棉花,像是特意给那些草木盖上一张张保暖的毡被,煞是好看!然而,有多少人知道,当年这一株株棉花树种植的背后,却承载着一段段血与火的历史,发生过一个个感人的故事。
  1942年6月10日,在抗日战争最艰难的时刻,中共崖县县委主持选举成立了梅山乡抗日民主政府,中共党员孙惠公当选为乡长。这是崖县第一个抗日民主政权,也是海南南部第一个抗日民主政权!
  梅山当时是崖县县委所在地,是抗日根据地。日军在梅山境内短短不足10公里的公路干线上,设置镇海、白土园、岭子、高土墩四个据点及扫梳村马队基地,进行铁桶式的包围,紧紧盯住梅山。梅山人民被困在其中,东不过白土园,西不过岭头营。日军还利用汉奸、叛徒、国民党亲敌分子四处捕捉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日军、汉奸、国民党反动派结成反共大联盟,白色恐怖笼罩着整个梅山。日军的军事镇压和经济封锁吓不倒梅山人民,在孙惠公的领导下,梅山乡抗日民主政府依靠人民群众,与日军进行不屈不挠的斗争,谱写了一曲曲可歌可泣的壮丽战歌。
  当时,由于日军实行经济封锁,外地物质如布、火柴和其他生活用品,不准运进梅山根据地。梅山乡人民生活非常困难,许多人几乎没有衣服穿。孙惠公根据琼崖东北区抗日民主政府关于“开展生产自给运动,粉碎敌人经济封锁”的指示,发动并领导梅山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劈山挖地大种棉花和农作物。全乡六个自然村有八百户人家,从1942年下半年起,全乡人民一齐动手,以党员为核心,依靠“青抗会”“妇救会”和“儿童团”等群众组织为骨干力量,带领全乡群众充分利用梅山山岭多坡地广的优势,到村后的青岭、阿肥爹一带开垦荒地八百多亩,家家户户先后种植棉花、山兰稻、苞米、蔬菜等各种杂粮和经济作物,虽然因干旱影响和野兽的破坏,但经群众的精心管理,还是有好收成,如棉花产量每亩收成约五六十斤。
  孙惠公领导人民开展生产自救,大力种粮种棉外,还发动农民主动献捐粮食布匹,渔民自愿捐献咸鱼供应前方部队。1942年,孙惠公重视税收工作。当时,凡有酿酒、屠宰生猪和卖牛、椰子、槟榔和西瓜子等的均需纳税。虽然税款不多,却缓解了该地区的经济困难,为红色梅山抗日政权的巩固和发展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为了反封锁,反控制,孙惠公积极领导人民进行多种生产自救运动。没有食盐,就发动群众跑几公里路挑海水自己煮盐;没有煤油照明,又发动群众上山摘海棠子榨油来用。常备队没有火药,他就带领战友们自己动手挖灶心土、老屋土煮硝制火药,自己制土雷;没有火柴点火就埋灶肚保火。困难难不倒共产党人,梅山党组织动员所有的力量冲破一切困难,粉碎了日伪顽企图困死梅山共产党和抗日军民的恶毒阴谋。
  在抗战初期,为了减轻乡政府的工作压力,孙惠公决定,在乡政府工作的同志用家庭钱,穿家庭衣,吃家庭饭,一心干革命,从不计较个人得失。谁的家庭有困难,大家就给予支持和帮助,梅山乡人民以公粮军粮的形式,年年为革命斗争提供了大量粮食。同时,为了广开经济来源,孙惠公组织民兵、青抗会和妇救会成员担负缉私任务。孙惠公派民兵经常在陆地和海上进行巡逻,没收汉奸、奸商非法与日寇南洋兴发公司、三菱、三井株式社等来往交易的财物,或惩办奸伪,没收其财产。当时昌感崖联合县民主政府的稽征工作队,经常活动在梅山、望楼、莺歌海、墩头、海尾之间,梅山乡的民兵、青抗会和妇救会成员,给予稽征工作队大力的支持和协助,提供情报,提供缉私工具,并配合行动。特别是渔业村角头的民兵、青抗会和妇救会成员,他们对海上情况更为熟悉,掌握较多的情报,在这方面他们的贡献是较大的。
  抗战时期,织布机并不多,就梅东来说,一个村也只有三四十架左右,而纺纱机却是家家户户都有,在这种情况下,那些没有织布机的家庭,就在家先把棉花纺成细纱,等到有织布机的人家把布织好了,就轮到他们织。孙惠公爱人郑联英、妹妹孙嗣宇以身作则,藏在矮小的茅草屋里,夜以继日地纺纱织布。全乡群众就这样轮流交替,互相支援帮助,不分日日夜夜地纺纱织布着。布织出来了,孙惠公就组织人民群众把这些土粗布制作成各种衣服、被单、布鞋、挂袋等用品,不但解决全乡人民的穿衣问题,还要捐献出来支持抗日前线的战士。据不完全统计,当时仅梅东一个村,乡政府就收集了捐献的布匹有三四十匹之多,还有被单六十多张,衣服五十多套、军袋军鞋等不计其数。乡政府把这些捐献的物品,一部分送给本乡参军的青年,青年参军上前线的每人赠送一个米袋,一个挂包,家庭困难的还给一套衣服,一张被单。另一部分派人送到前线给抗日战士,鼓舞了前方战士的斗志。
  就这样,孙惠公带领梅山乡人民坚持生产自救,度过了艰难困苦的岁月。当时在群众中还广泛流传着这样一首山歌:“开荒开荒,前方战士要军粮,织布织布,前方战士要服装,大嫂妹妹不要忘。”这首抗日歌谣,一直鼓舞着梅山抗日军民坚持与日军做斗争。
  参考文献:中共党史出版社2008年版《革命老人孙惠公》中的《革命堡垒》一文;中共三亚市委党史研究室编2003年版《崖县革命史资料汇编》中的《抗日战争时期的梅山乡》一文。

知识出处

巍巍芙蓉峰:琼纵老战士孙惠公的故事

《巍巍芙蓉峰:琼纵老战士孙惠公的故事》

出版者:南方出版社

本书以历史事实为基础创作的故事集,收录了61篇故事,叙述了琼崖纵队老战士孙惠公光辉的人生:战争年代,哪里有危险他到哪里;和平年代,哪里有困难他到哪里;离休后继续奉献余光余热。

阅读

相关人物

陈恩祥
责任者
孙惠公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梅山乡
相关地名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