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照片上的青春年华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崖县知青史料专辑·下册》 图书
唯一号: 200120020230001773
颗粒名称: 老照片上的青春年华
分类号: H1-49
页数: 2
页码: 328-329
摘要: 这篇文字讲述了作者在20世纪70年代初,作为广州军区生产建设兵团三师十三团(南滨农场)宣传队的一员,走访各地进行慰问演出的经历。作者描述了队员们的辛苦与团结,以及在艰苦的岁月中结下的深厚友谊。最后,作者回忆起这段难忘的经历,表达了对那个时代的怀念和珍藏。
关键词: 宣传队 海南 知青

内容

打开陈年的相册,一张有点模糊的彩色老照片映入眼帘。仔细端详着这张拍摄于20世纪70年代初期的老照片,那一段火热的青春岁月和难忘的经历,霎时间呈现在眼前……
  照片上,一群在油棕林段小河旁劳动的姑娘小伙子,那是我们原广州军区生产建设兵团三师十三团(南滨农场)宣传队的队员。当时我们大的只有20多岁,小的也只是十七八岁,都是来自各地的知青,响应党和国家建设开发海南边疆的号召,走到一起来了。此照片是1973年9月份广州珠江电影制片厂,为反映当时海南岛生产建设兵团知青工作生活情况,到我们农场拍摄纪录片《志在宝岛创新业》时,用当时极为珍贵的彩色胶卷拍摄的,为我们宣传队留下了珍贵的记录。
  20世纪70年代,农场正处于大力发展阶段,文化生活很贫乏,为了丰富和活跃职工的文化生活,由团政治处牵头,从连队选择抽调文艺骨干组建团宣传队,编排节目后,再下到连队慰问演出。每期活动大概五个月,之后,队员分别回到原来的连队工作。如此循环往复,每年都会这样组队活动。
  宣传队的工作非常辛苦,但也乐在其中。宣传队的人员大多是业余文艺爱好者,基本上没有受过系统的训练,每次集中排练节目时间又有限,所以每个队员都必须付出加倍的努力去学习和排练,才能更好体现节目中对各种角色的要求。另外,下连队演出也是一件苦差事。全团近30个连队,散落在方圆几十公里的范围之内,有的连队更是处在交通不便的高山密林之中。就是开车去,路上来回都得花上三四个小时,途中还要受崎岖山路颠簸之苦。而且因为路远,往往从演出场地回到团部,常常是三更半夜了。所以每次巡演,舟车劳顿和睡眠不足都是对我们每个人的最大考验。
  由于当时许多连队都是新建设的,生活设施很简陋,演出别说有个像样的舞台了,若能有个泥土夯实的篮球场,就很不错了。如果连篮球场都没有的,我们只好因地制宜,拣一处相对平坦的地面,以山作背景,以地作舞台,幕布一拉,“汽灯”一挂(没有电灯照明),摆好架势就开演了。虽然下连队演出条件很不好,但每次连队知道团宣传队要来慰问演出,上下都高兴得像过节一样,许多人早早搬来凳子抢占头位,小孩子更是互相追逐嬉戏……每个人脸上都挂着喜悦的笑容,让平常沉寂的连队一下子充满了生气。看到这些,我们都非常感动。
  那年代连队物质条件很有限,但每次下去慰问演出,连队领导都会想方设法优待我们,加加菜。演出完毕后,还煮面条或稀饭等宵夜招待我们,使我们感到了连队职工浓浓的情和深深的意,更觉得能为他们送来快乐,那才是我们无上的光荣。当然,在演出过程中遭遇的辛苦和困惑,也会随之烟消云散了。在困难的时候,全队同志除了互相支持和鼓励外,更多的是用歌声和欢笑面对不平的征途。
  那时候,每期宣传队成员,都是来自在农场工作的各地知青和农场职工子弟,有广州、湖南、潮汕、湛江、茂名、信宜等地的,还有海南当地的,虽然多数人起初都互不相识,性格和生活习惯也存在差异,但大家都很团结和包容,生活上互相关心,业务上互相学习,交往上互相提携,情同兄弟姐妹,在艰苦的岁月中结下了深厚的友谊。虽然许多队员后来因为上学、招工、顶职、出国、调动等原因,陆续离开了农场,离开了曾经朝夕相处的队友,但是,不管时光如何流逝,世事发生什么变化,只要大家有机会,彼此间的关怀和问候就会不断延续……
  一晃50年即将过去,在那个相对艰苦的年代,在远离都市的海南农场,在宣传队工作的日子里,我们每个曾经的宣传队队员,那对工作的热情,对美好生活的追求,那干群之间、队友之间的情谊与关爱,将永远珍藏在我的记忆里。

知识出处

崖县知青史料专辑·下册

《崖县知青史料专辑·下册》

出版者:南方出版社

本书共有79篇文稿:港西(4篇)公社、梅山公社(7篇)、其他(2篇)3处安置点13篇知青回忆录;垦区南田(32篇)、南新(3篇)、南岛(11篇)、立才(5篇)、南滨(15篇)5个农场66篇知青回忆录。

阅读

相关人物

梁天保
责任者

相关机构

南滨农场
相关机构

相关地名

崖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