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滨往事不如烟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崖县知青史料专辑·下册》 图书
唯一号: 200120020230001768
颗粒名称: 南滨往事不如烟
分类号: K256
页数: 9
页码: 310-318
摘要: 文章讲述了一个曾经的优秀少先队员参加上山下乡运动的经历,包括参与劳动、思想变化、探亲等方面的经历。在劳动中,作者曾经遇到过被树木砸倒的危险。文章透露了当时上山下乡运动的氛围和当时人们的思想。
关键词: 上山下乡运动 劳动 思想变化

内容

报名上山下乡
  我曾经是琼山县优秀少先队员、五好青年,名字还曾被写在琼山文化宫的宣传窗栏里,受到当时琼山县副县长王琼明的接见,并邀请我到他家做客。我还有一事轰动一时,那是我当班里副班长时,有一次带班里同学学雷锋,上街打扫卫生做好事,拾到一本内有金额一万多元的活期存折,马上交给了派出所,派出所给学校写了表扬信,报社也来采访照相,称我为小雷锋。
  曾经的荣耀,已成为过眼云烟,还要再接再厉。一想到即将上山下乡去,我感到精神焕发,就赶紧往海口市委跑。第一批已经来不及,被安排在第二批。海口市知青办把我列入海口新华中学人员名单,下乡地点是海南崖县国营南滨农场。
  1968年11月28日,海口市体育广场人山人海,几十部解放牌汽车有序地排列着,显得雄伟壮观,知青们站着跟送别的亲人道别。我父亲那时在茂名市工作,母亲在下放,只有外婆来送行。在出发前,知青们坐着汽车绕行海口城区一圈,然后向各目的地进发。这时我的情绪非常激动,恨不得快点飞到天涯海角。到南滨农场的知青,在琼海县东红农场吃中午饭,晚上到达目的地。很快,我们被分到各作业队,我被分在红星队(兵团时期为六连)。
  思想的反复
  我父亲早年参加革命,时任茂名市粮食局领导干部,他长期对我谆谆教导、严格要求,支持我参加上山下乡运动。我也满腔热情,积极报名,决心到广阔天地炼红心,在革命熔炉中锻炼成长。
  第一次从农场回家探亲,我首先回到出生地及故乡——琼山县三江公社茄芮大队和公村。三十多年前,我父亲从这里走上了革命的道路,这是我父母亲生活及战斗过的地方。乡亲们对我非常热情,也非常关心,看到我身材瘦削,还经常发疟疾,叫我不要再回农场了,干脆直接到老家插队落户,说同样是上山下乡干革命。乡亲们盛情难却,我也若有所思,于是给父亲写信,把乡亲们的提议和我的想法告诉了他,征求他的意见。
  父亲回信认为:当初就上山下乡回老家是可以的,但到了兵团就是参加了革命,现在擅离就是半途而废,当了可耻的革命逃兵,这是决不允许的。父亲的教诲,使我的思想稳定下来,我回到兵团投入了轰轰烈烈的开荒大会战。
  两年后,父亲从茂名市回海口探亲,曾经拿出一封信给我看,是他过去的老部下、时任兵团一师八团(即文昌东路农场)团长的曾令平写的信,信中忆及往事,对父亲非常敬重。父亲说曾叔叔现在是团长,要是在崖县实在不适应,可以考虑商调过去,好让曾叔叔照顾我。我对父亲的话不以为意,觉得自己不是小孩子,不应该让别人照顾,表示不想调动。父亲尊重我的意见,就不再提起了。
  在劳动中成长
  第一次参加队里的劳动,是和老工人一起上山砍盖房用的木头。
  队里把刚从场部领回来的砍岜刀发给我们知青,新刀在磨利开刃后,砍飞机草、小灌木肯定没问题,要砍大树可就很费力。不少老工人拿着拖拉机钢板锻打的砍刀斧头,刚度好且锋利,想必很好用。
  我们一行人翻过金鸡水库后山,来到一座山峰脚下,抬头一望,山林稠密之处不少,心里一阵高兴。爬上了半山腰后,我看见一棵有大腿般粗的树木,问过旁人说可用,抡起刀就拼力砍。还没有砍到三分之一,就听见不远处一位老工人在叫喊:“快跑!快跑!
  我抬头一看,一棵被砍断的大树正向我站立的方向倒下,我左看右看,四周都是大小树木,一时不知道往哪跑。大树很快砸过来,我被树枝撂倒后,顺坡滚了好几米。大家看了很担心,跑来七手八脚把我扶起,一看只擦破点皮,并无大碍,虚惊一场。
  经过一年多的生产劳动,我在广阔天地里锻炼成长,先后当了副班长、班长。一个班有十五六人,是最小独立作业单位,班长虽然职位较低,却也是管理者。从被管理者到管理者,是角色的转换及个人的进步,我的思想意识也随之发生变化。我当战士时,劳作时很希望班长叫休息、多休息;当了班长以后,总想多干活、少休息。思想上的这种变化,开始我没想太多,后来才懂得是存在决定意识,人们所处的地位不同,对事物的认识也不同。
  我要求别人做的,我自己要以身作则,处处起模范带头作用,苦干实干加巧干,脏活重活抢着干。那时连队要盖房子,要求搬石头打地基。我带领全班战士到连队后面的水沟里搬石头。这条水沟是干涸的,平时没有水,等到下雨,雨水从山上冲下来形成沟,沟里都是大大小小的石头,沟底离地面约有一米多高。我们用锄头挖了好几节台阶,方便挑抬石头时走得稳稳当当。
  别人用一个箩筐装石头两人抬,而我用两个粪箕装石头一人挑。对个人而言,抬石头分量轻些,挑石头分量较重,但我自愿挑重担,不在乎这些。用当时的话来说,就是发扬“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革命精神,挑重担毫无畏惧,为连队多做贡献。
  不过,经常性的超负荷运转,对身体的损害极大,致使我腰椎间盘突出、尾骨变形,晚上睡觉翻身也疼,但我仍然咬牙坚持,硬是挺了过来。那时留下不少后遗症,对日后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到现在我身上不少部位还经常疼痛。
  我当班长时,白天和大家一起干活,晚上要帮新来的知青磨砍刀,或找一些男女知青谈心,做深入、细致的思想工作。副班长也是海口知青,他开始不怎么理解,问谈心有何作用、谈心怎么谈。所以我下次与人谈心时,就叫他一起去,他就慢慢明白了。后来我当连里文书,他继任班长,做思想工作很有一套。他通过谈心活动,还找到一位意气相投的女知青,结为终身伴侣,这是后话了。
  当时男女知青关系很纯洁,开展谈心活动是上级的要求,也是日常工作的需要,没有掺杂半点私心杂念。记得有一位女知青,平时学习积极发言,思想比较活跃,有段时间忽然沉默寡言、愁眉苦脸的。找她谈心后才知道,她父亲在看守鱼塘时被人打伤,问题还没有处理好,心中很是难受。针对她所说的情况,我提出一些看法和建议,她也慢慢解开了心结,又变得开朗起来了。
  那时参加大会战,为了鼓舞士气,我有时给大家朗诵毛主席语录,如“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我们的同志,在困难的时候,要看成绩,要看到光明,要提高我们的勇气”等等。有时还带头喊革命口号,如“活着就要拼命干,一生献给毛主席”“扎根边疆干革命,大力发展橡胶事业”“一不怕苦,二不怕死”“坚决完成任务,争取多作贡献”等等。
  除了完成自己的任务,我还经常帮助其他人,尤其是那些体质较弱或不习惯体力劳动的女知青。如有些潮汕女知青在家时是飞针走线、描龙绣凤的刺绣好手,到兵团后手握锄头却力不从心,需要慢慢来适应。不过她们非常勤快,男女之间又很团结,这不是难事。
  垦殖橡胶有五个步骤:第一是砍岜,第二是烧岜,第三是修梯田(环形梯田的宽度多是1.5—2米,也叫环山行),第四是挖橡胶穴(长、宽、深各80厘米),第五是小苗种植(每亩33株橡胶)。其中最艰苦的工作是修梯田和挖橡胶穴,经常会遇到石头或树头树根,要花费很多功夫。当时实行同工同酬,男知青还好办,难为了女知青,她们遇到困难解决不了,只好找自己的班长。我几乎是有求必应,多是自己过去帮忙,有时也叫别的男知青去。
  全连人员在一起干活时,也有外班的女知青来求助,不外是挖树头树根及橡胶穴,帮人多少次我已记不清。有一次下午收工后,我正准备往回走,有一位外班的女知青跑过来,恳求帮助把已挖50厘米深的橡胶穴挖深到80厘米。我这时已筋疲力尽,想拒绝又不忍心,只好留下来帮她。当我累得满头大汗时,她掏出小手绢给我擦擦汗,让我很不好意思,只顾拼命挖掘。这个小小的动作,使我激动了好几天,但以后她这个动作又出现在别的男知青身上,我的心里也就淡然了。
  那是一个崇仰英雄、学习英雄的年代,不少英雄人物的事迹,让人备受感染。样板戏中的英雄人物深入人心,也受到众人的推崇。而《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本书,在我们这一代人中广为流传,保尔·柯察金的英雄形象,对我们影响很深,是学习的好榜样。
  有一年连队盖房屋,我们几十人到3公里外的大山砍树做桁条。砍到一根适用树木后,我和一位揭阳知青合力抬下山。他个子比我矮小,我就叫他扛小头,我来扛大头,两人密切配合,一路小跑冲下山。回到连队堆放地后,不知道是他太累了,还是忘了约定的“一、二、三,放下”,我才喊“一、二”,他就把肩上的桁条一头猛地一掷,使我这头也抓不住,桁条从肩膀上飞了起来,转瞬又砸在我的后背和左臂上。一时不觉得怎么样,过一会儿就红肿起来,隐隐约约作痛。夜里我睡觉难翻身,一动弹就疼痛。连队过两天要参加团里组织的大会战,我实在不想缺席,便在第二天赶到崖城卫生院,让一位老中医给把脉及开了几服疗伤中药,打算到了工地后一边劳动,一边煎服调理。
  这次的大会战,几个连队集中搭帐篷,吃住都在山上,各连队都有任务指标,或开荒砍岜或挖橡胶穴。我虽然身上有伤痛,但关键时刻不能下火线,于是瞒着连队领导,打着背包,扛着锄头、砍刀,带上煲药罐,和大家一起上了山。
  大会战的地点在大山之中(要在这里建立新的连队),采取集中兵力打“歼灭战”方式,参战连队的任务都很重。劳动时间从早上五点半到晚上九点半,一天十几个小时,粮食也加到每人每天一斤半,每天吃六顿饭(或干或稀)。
  我白天带伤参加劳动,晚上煎药饮服,坚持不下战场,后来实在不行了,才回到连队躺了两天。当时报纸上登载“小车不倒只管推”“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的豪言壮语,让我深受鼓舞,又想到保尔·柯察金等英雄人物,不甘心卧床养伤,觉得虽然左手臂无力,但右手还能继续干活。我找了一把小号砍刀,方便右手握紧抡动,就跟留守人员一起到橡胶林段砍飞机草和小灌木。我咬咬牙坚持,一刀一刀地慢慢砍,虽然很辛苦很吃力,但心里感到很欣慰。
  几十年来,我一直都在思考,多次问自己:当年为何能坚持?因何而坚定?得出答案是:物质条件固然重要,精神作用不可或缺!是“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精神鼓舞着我,是“活着就要拼命干,一生献给毛主席”的誓言激励着我,赋予我无穷的力量,而这种精神和力量,深深植根在我灵魂深处,点燃了我的生命之光。
  老工人情深恩重
  每个知青都带蚊帐上山下乡,而我不知天高地厚,为了锻炼意志和毅力,竟然把蚊帐收起不用,表示不怕蚊子叮咬。结果没几个月,就在知青中最早患上疟疾病,一阵发热汗流浃背,一阵发冷浑身发抖,饭也吃不下,觉也睡不着。我痛苦得呻吟不止,服了奎宁药片,也降不住病魔。经过几天的折腾,卫生员也没有办法,只好叫连队派一辆牛车,拉我到团部医院留医。
  连队离团部医院约八九公里,山路崎岖不平,牛车一路颠簸,我一路呻吟。到团部医院下牛车时,我已经站立不稳,是拉牛车的山东退伍兵庞洪仁扶着我,一步一步缓慢地迈进门诊室的。医生让我坐下测体温,已是39度多,让我赶快留医。这时我站不起来,是庞洪仁扶着我走到病房。在病床上躺下后,昏昏沉沉的,感觉有人给我打吊针,然后迷迷糊糊睡着了。等我醒过来时,左手麻木抬不起,一看还有一瓶吊针挂在头顶上。打完吊针去厕所解手,走路非常吃力,边走边歇,十多米的距离走了近十分钟。解完手出来时,看见隔壁蹲位有一位病友瘫倒在蹲坑口上,他的眼睛翻白无光,嘴唇干裂,张口说不出话,伸出一只手向我求救。我右手拉住他的手,却无力把他拽拉起来,只得松手走出厕所去叫人。团武装部长的爱人、医院护士长听说后,身材高大的她急忙跑进厕所,把这位广州知青背了出来。
  我人在病房,觉得很孤单,不禁想起父母、亲人、好友,多么盼望有人来看我。让我想不到的是在这里我还遇到熟人,是同连队的孙久碧大姐,她正因结核病住院。她听说我住院了,又几天吃不进东西,除了过来探望,还特意煮了一碗香喷喷的鸡蛋面条,端到病房来叫我吃。我见到她就像见到亲人,眼泪哗啦啦地掉下来。这碗面条来得及时,真是雪中送炭,我从内心感到温暖,多少年都没有忘记。
  孙大姐是位老工人,她是四川退伍兵石友义的妻子,一向身体很壮实,干活非常麻利,不要说女的,男职工都没几人能相比。想不到她也被病魔击倒,已住院治疗一段时间。我连续住院一个多月,她痊愈出院比我早些。
  这次患疟疾过后,我身体非常虚弱,有多方面影响。一是体重严重下降,骨瘦如柴,只剩八十斤左右;二是肝脏肿大,身体不适,浑身乏力;三是胃病缠身,胃酸过多,十分难受;四是经常发作,难以断根,少则个把月,多则几个月,不好应付。
  我在调养身体的过程中,得到许多人的关心帮助,让我非常感动。有一件小事,已经过去几十年,但一直烙在我心中。
  黄俊球是连队副连长,他的妻子被我们知青称为“阿娘”(海南话,伯母的意思),这一家人对知青很好。有一天,他家六七岁的小女儿小梅(黄玉梅)悄悄地喊住我,把我带到家里的小伙房,煮好的一碗糖水鸡蛋放在饭桌上,一进来就叫我吃。她说道:“赶快吃,不要给‘小老头’看见。”我心头不觉一震,不知道说什么好。小梅说的“小老头”是她弟弟,才两三岁,是家里的小宝贝。不要给“小老头”看见,就说明她家鸡蛋不多或仅有一个,这碗糖水鸡蛋是专门给我煮的,连她和弟弟都没得吃,更别说是家里的大人了。
  三次回家探亲
  上山下乡六年,我回家探亲三次,留下两张通行证,每张的规定时间都是7天。虽然回家往往超假,但那时探亲的确不容易,我的三次探家经历,折射了那个时代的某些特征。
  第一次探亲,是在1970年春节期间。
  已经锻炼一年多,越是临近春节,我思家的念头越强烈,非常想回去看一看。原先估计探亲会得到批准,不料在春节前几天,为了过“革命化”春节,团里限定各连队春节探亲名额不超过10个。之前已批准一些人探亲,所剩名额有限,想回家探亲就成了大难题。
  春节前有几位海口知青获批准回家探亲,我和数人到团部送行。看着他们兴高采烈坐在解放牌汽车上,我的心也跟着飞了回去。
  汽车刚开动,几个未获批准的海口知青急忙冲了过去,一跃就跳上汽车。我一看这情景,也跃跃欲试,却被海口知青周生一手拉住。他说:“你不能跳,这是偷跑,是逃兵!”我知道他是为我好,想想有些道理,我也就算了。
  望着远去的汽车,思念和忧愁交织在一起,我悻悻地回到连队。
  那时我在连队养猪,工作既繁重又紧张,老是想家,精神开小差,砍猪菜时不小心砍着左手。包扎好没一会儿又再砍伤,接连跑几趟卫生所。喂好猪回宿舍后,望着左手上的伤痕,我再也忍不住了,躺在床上嚎啕大哭。连队指导员王学文被惊动,到宿舍里了解情况,我反复地说:“我要回家,我要回家!”王指导员通情达理,破例批准我回家探亲七天,我赶到团部开好通行证。
  但春节临近,去海口的客车票早已售罄,真是万般无奈!同行的女知青吴秀梅对我说,她的老乡赵士楷在崖城公社卫生院当院长,或许他有办法,于是我们马上赶到崖城。赵院长说定安县有一辆车装运鱼苗到保港,正好今天要返回,可以搭顺路车到定安,你们再想办法回海口。艰难之旅终于成行,我的心里有说不出的高兴。
  吴秀梅的年龄比我大,那时她当了副班长,显得成熟老练,我像小孩似的跟着她。总算没等多久,我们就上了这辆车,一直忐忑不安的心才放了下来。汽车中途在琼海县加积车站休息时,我一时兴起跑到车站外看街市风景,她急得团团转到处找我。定安司机及押运员人很好,一直把我们送到海口市再倒回定安。
  七天的假期很快过去,通行证已经过期,我找到团部驻海口采购站,联系搭顺风车回南滨,其中颇费周折。
  那天早上五点钟,我和海口知青沈全昌去新华旅社门口,登上场里满载货物的返程汽车,坐在盖货物的车顶帆布上。采购员见上面坐了五六个人,知道是团里的知青,急得又招手又大声吆喝,叫大家赶快下来,就是没人理睬他。磨蹭了半个小时,汽车开动了。众人面面相觑,庆幸过关了!路过新华北路交通监理所,我心里一阵紧张,只怕被赶下车,总算有惊无险。约有半小时,汽车又开动了。
  汽车出了城区,我们心情稍许平静,互相提醒要坐稳。那时公路状况差,车速仅有三四十公里。车顶上没地方可抓手,走远路的确危险,怪不得采购员不让坐。这时有车坐已经很满足,谁都没有感到不安全,心里只有一个念头:早点回到连队!
  过琼海县地界不久,前面有个拦路关卡,几个持枪民兵示意汽车停下,要检查通行证,必须是革委会出具的。因通行证或过期或不够标准,他们差点把我们几个给扣起来。在采购员的得力周旋下,大家最后安然无恙,这回真是难为他了!过了半个多小时,我们又坐到车顶上,汽车再次开动了。
  第二次探亲,是在1971年春节期间。
  这一年的探亲指标本来没我的份,所以我没有请假,准备安心在兵团度春节。谁知临近春节的一天,王学文指导员急匆匆过来对我说:“你妈妈来电话说,你父亲从广东茂名回来过年,你回去见你父亲吧!”他又破例批准我回家了。
  必须开出通行证才能回家,于是我赶紧拿着请假条往团部跑,同往的还有海口知青邢泰雷。等到我们满头大汗赶到团司令部门口,抬头一看,整栋办公室大门紧闭,都放假回家过年了。
  邢泰雷也认识崖城卫生院的赵士楷院长,我们抱着碰运气的心理去找他,看有没有顺路车可以搭乘。这回没什么机会,但在院长女儿那里弄到了一张学生探亲证明书。
  我凭这张证明买了一张大年初一由三亚往海口的汽车票,邢泰雷也有熟人帮他买了一张班次相同的汽车票,这样就很不错了。我们当晚凭这张证明找了一家旅店住宿,还到当时县城很有名的海角饮食店喝茶,其间碰到几个在三亚港务局工作的海口老乡,大家都是年轻人,异地逢故乡人,彼此相谈甚欢。
  夜里大约两三点钟,一阵猛烈的敲门声把我惊醒,又听到几个人在叫喊:“开门!开门!开门!”不久,敲门声变成撞击声,声音越来越大。我被惊醒后,不知发生什么事,又怕惹上麻烦,就继续躺在床上。这时睡在对床的铁路部门青年工人起来开门,外面一下进来五六个人,说要检查客人的外出证明。
  带队的民警问我们是哪里的,铁路青年工人介绍完自己,又说我是南滨农场的。我听了有点紧张,证明书上的身份是学生,人是南滨农场的,怕被他们深究。好在这位民警认识崖城卫生院的赵士楷院长,人也很明事理,事情就简单多了。他态度温和地对我说:“你们没什么事,但深夜别往街上跑,给人截住就不好了。”
  第二天早起,听旅店值班的人说:“柬埔寨国王西哈努克亲王要来三亚,为做好安全防范工作,昨晚突击检查旅馆。”原来如此!
  第三次探亲,是在1973年春节期间。
  差不多有两年没回家,这一年春节我想回家。原本是没有问题的,连队也批准了探亲假,到了团部却被卡住了。当时团里有规定,每个连队探亲人数控制在5%。而我们连队由于有人超假,探亲人数已经超过比例,所以我的探亲假没被批准。
  我感到很沮丧,正想返回连队。团部作训参谋见状很理解,于是告诉了我,凡有特殊情况探亲的,只要参谋长同意就可以。还告诉我,参谋长下连队了,这个星期天有可能回团部。
  我认识团部参谋长,他曾经带领整党建党工作组到过我们连队,指导工作一段时间。他高高的个子,大大的身板,给人一种很威武的感觉。听说参加过抗美援朝,还是个战斗英雄。
  到了星期天,我早早就来到他家门外,在附近不断地转悠,但快到中午还不见他回来。我心里很焦急,又跑到团部通往连队的公路上瞭望,好一阵才看见他从九连方向往回走。他一进门坐下,我也很快敲门进来,由于彼此都认识,说话就不拘谨。我说:“参谋长,辛苦了。您去九连来吗?”他一下紧张起来,眼睛盯着我说:“你怎么知道我去九连?”军人的敏感在他身上显现出来。我笑着说:“刚才我在路口看见您从那边走回来。”我再说了自己的实际情况,参谋长倒也非常通融,很快就批准我的探亲假。
  这次能回家探亲度春节,固然有一定的理由,还因为原先就认识参谋长,而参谋长也了解知青、体谅知青。过后我在想,全团的知青数以千计,不可能每人都认识参谋长、去找参谋长,遇到这种事情时,他们会比我更难。所以,对比之下,我应该庆幸,要好好地过春节,回来再好好干!

知识出处

崖县知青史料专辑·下册

《崖县知青史料专辑·下册》

出版者:南方出版社

本书共有79篇文稿:港西(4篇)公社、梅山公社(7篇)、其他(2篇)3处安置点13篇知青回忆录;垦区南田(32篇)、南新(3篇)、南岛(11篇)、立才(5篇)、南滨(15篇)5个农场66篇知青回忆录。

阅读

相关人物

王琼春
责任者

相关机构

南滨农场
相关机构

相关地名

崖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