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少军的故事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崖县知青史料专辑·下册》 图书
唯一号: 200120020230001760
颗粒名称: 王少军的故事
分类号: G633.96
页数: 2
页码: 269-270
摘要: 王少军是一名知青,在砍岜、开荒工作中受伤,但仍坚持完成任务。她还在运送文件过程中意外摔倒,但仍顺利完成任务。另外,在砍桁条盖房时也受伤,但依旧坚持完成工作。她的精神代表着当年知青上山下乡的精神。
关键词: 知青 劳动 精神

内容

王少军1968年来到立才农场畜牧二队,次年农场改制后称十二团五连。初当知青时她只有17岁,人并不算高大,但挺能干,工作十分出色。两年多后,她被调到团部总机警通班,负责文件呈送转达工作,领导对她极为赏识,一切重要的事情都吩咐她去办。有一次,警通班班长派她给崖县(现三亚市)有关部门送文件,当时到县城三亚的公路是状况很差的土路,更有一处几公里的路段又窄又陡。那天一大早,她骑着一辆旧日五羊牌单车赶往三亚。在途经马岭坡下坡时,由于雨天冲刷,路面凹凸不平,她骑着单车往下冲,突然一个急转弯,前轮撞到一个路坎上,车头猛然一摆,她身子一歪,人车失去重心。只听到“咣当”一声,当即人仰车翻,她摔下山坡,一直滚向崖边,手脚摔破了皮,鲜血直流,幸好被一棵大树挡住,没有跌落山崖,险些丢了性命。
  王少军爬了起来,忍着疼痛,扶起单车,仔细检查文件,发现文件没有丢失,心中不免松了一口气。那天太阳如火,人几乎被晒干了,她走向路旁的山溪,掬起一把水就喝,一口气喝了个够。因为时间不等人,为了按时将文件送达上级组织,她顾不上休息,也顾不了皮肉之伤了,骑上单车,克服困难,不知劳累地继续往三亚赶,终于在中午12点前,完成了送交文件的任务,受到领导的表扬。
  1974年春,王少军又被调到二十一连(即后来的十六队)。在砍岜、开荒大会战中,她与男同志一样,砍岜开荒。有一天,她在班长陈汉荣的带领下,上山参加砍岜突击工作,因岜高草密,谁都没注意脚下隐藏的危险,大家都往不同的方向砍去。王少军砍向东面的山坳,那里有许多老百姓挖山薯时留下的山薯洞,个个有近1米深,简直是人造陷阱,有的人很害怕掉进去,都往外围砍去了,惟独她没有退缩。
  正当她砍得起劲的时候,一个不小心,她掉进了一个近一米深的山薯洞里,砍岜刀与人一起落下,结果她右手拇指根和锋利的刀口碰个正着,忽然“哎呀”一声传出,大家都聚了过来,只见她拇指根皮开肉绽,骨头显露,血流不止。怎么办?离卫生所又远,根本找不到止血药,班长陈汉荣说:“飞机草可以止血。”于是,大家赶紧找来飞机草捣烂,采用土办法施救,把伤口包扎好,然后把她送到队卫生所对伤口进行药物清洗处理。经过半个多月的打针、吃药,伤口才慢慢愈合。后来王少军说:“吃着木薯,想起手上的大伤疤,它给我留下难以忘却的记忆。这正是我时隔31年后,回来看一看、走一走的原因之一。”
  1975年初秋的一天,连队干部安排职工上山砍桁条盖房子,王少军也是其中的一员,她和知青李时英一组。
  砍桁条要翻过连队的几座大山,山陡无路,王少军就边爬山边砍路。到了半山腰,总算找到一根四米多长、大碗口粗的杂树,经过半个多小时的轮流劈砍,才把树砍倒下来,她量好长度,砍掉树杈及尾巴,桁条便砍好了。她和李时英合力将桁条弄到山脚下,再抬回连队。刚砍下来的桁条很重,她俩每抬几米路,就休息一次,肩膀都被压肿了。在又晒、又渴、又累的情况下,两个力气不大的小女孩,硬是把桁条抬回了连队。可在放下桁条的时候,李时英实在撑不住了,在王少军毫无准备的情况下,李时英没等叫“一、二、三放”的口令,就自己先把桁条丢了下来,结果另一头在王少军的右肩头猛烈地弹打了几下,霎时间,王少军像散架似的瘫坐地上,半身都麻了,整个右手动弹不得。后经擦药治疗,伤势好转了很多,但至今身体仍有当年干活留下的伤痛。
  王少军的故事,没有惊天动地的情节,只有实实在在的经历,她一不怕苦、二不怕累的精神,是当年知青上山下乡的一个缩影。

知识出处

崖县知青史料专辑·下册

《崖县知青史料专辑·下册》

出版者:南方出版社

本书共有79篇文稿:港西(4篇)公社、梅山公社(7篇)、其他(2篇)3处安置点13篇知青回忆录;垦区南田(32篇)、南新(3篇)、南岛(11篇)、立才(5篇)、南滨(15篇)5个农场66篇知青回忆录。

阅读

相关人物

高建邦
责任者
王少军
相关人物

相关机构

立才农场
相关机构

相关地名

崖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