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田轶事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崖县知青史料专辑·下册》 图书
唯一号: 200120020230001739
颗粒名称: 南田轶事
分类号: G644.5
页数: 3
页码: 197-199
摘要: 作者讲述了在1970年代初上山下乡的经历,被分到红星队养猪班,参加了各种农活。他讲述了采集水浮莲,上山砍鸡藤,送“最高指示”到村寨等农村生活中的趣事。作者通过这些经历,深刻认识到老工人的吃苦耐劳精神和敦厚可爱的品质,也发现自己的不足之处。这段经历成为他后来人生的支点和火花。
关键词: 上山下乡 红星队 养猪班

内容

1970年8月下旬,我上山下乡来到三师八团十三连(红星队),一待就是三年多。
  一到农场后我就被分到了红星队养猪班。刚开始我跟班和一个老工人李立一起工作,由于是一个人的工作两个人干,相对比较清闲,于是我从裤兜掏出口琴就吹起来。他听到响声立马朝我这边快步赶来,一边走一边朝我摇手,脸上一副紧张的样子。我一看此情此景也意识到事情不妙,赶紧把口琴放下,他赶到我面前略带气喘地说:“不……不能吹这个,现在是工作时间不能……”。我回头一看,天!四周猪舍的老工人都在用诧异的眼神注视着我,我顿时浑身不自在,非常尴尬地赶紧把口琴揣回裤兜里。
  那时队里的很多生产物资都要靠自力更生解决。猪舍搞卫生的竹扫把的原料要自己找,其中捆绑扫把的藤要上山砍。有一天班长说,明天和我一起上山,砍些白藤做扫把用。好啊!太好了,既能边工作又能爬山玩。好几年都没上过山了,以前在广州最多就上过越秀山、白云山,像海南这样的没开发的山我还真没上过呢。
  第二天一早我到厨房灌满一军用壶开水,带上一把砍刀,拿上几个馒头用毛巾包好放进挎包就去找班长。班长是广东罗定人,30来岁吧,高高瘦瘦的,人很精干。上山路两旁都种满了橡胶树,不时还看到有割胶工走过。约两个小时后我们来到一座山峰下,山上已经不见橡胶树的身影,到处长满了高低灌木。穿过灌木丛后,开始有比较高的树,树下的灌木杂草稀疏了许多,越往上走大树越多,树下藤蔓缠绕,还长满各种叫不出名的阴生植物,地上已经没了路,不时要砍断一些植物开路。
  穿过这片密林,前面豁然开朗,只见漫山遍野都是白色、黄色的金银花藤,散发出一股淡淡的幽香,金银花藤缠绕着低矮的灌木丛,煞是好看。这些好像是人工种植的,后来被遗弃山地。我们又向前面的密林走去,不远,班长指着前面一处荆棘丛生的地方对我说,这些就是一会儿我们要砍的小藤条(俗称鸡藤),我赶紧上前辨认。嗨!好家伙,这玩儿全身上下包括叶子都长满又长又黑又硬的针状刺,给它扎一下真的很疼。旁边还有一棵同样全身都长满刺,约有胳膊粗、约两米长的白藤。我想这应该是用来做藤家具的脚、背支柱部分的粗藤吧,一问班长果然就是它。我们此行要的不是粗藤,而是我们平时作藤席用的只有筷子粗、几米长的“鸡藤”。只有“鸡藤”才能开出藤皮用于扎竹扫把。再往前走不远我就发现有些“鸡藤”长得比较长,于是我和班长分头寻找长“鸡藤”并开始动手。我小心翼翼地用刀把藤条根部砍断,双手抓住头部猛力把藤条拉出来,再逐段把藤条上带刺的叶壳削去整理好。尽管我已经很小心了,但手掌、手臂、小腿还是给刺扎了几次。经过近三小时的工作,我砍下的藤条约莫有四五斤,回到连队已经是日影西斜,炊烟袅袅了。
  那时连队经常要开会和分班讨论,这可苦了我这个当副班长的,老工人绝大多数没有多少文化,别看他们平时嘻嘻哈哈,一到讨论都不吱声了。我只好又是启发又是诱导,但多数时候是我唱独角戏。其实这些老工人都很敦厚,既老实又肯干,富有吃苦耐劳的精神。比如养猪要采水浮莲,水浮莲都长在水塘里,由于养的猪多,猪的排泄物都流向水塘。由于水塘里的猪排泄物太多,只有生命力最强的非洲鲫才能活下来,还有水蚂蟥长得又粗又大,水塘里的水墨绿色的,一接触上皮肤就痒上好几天。但那些养猪班的老工人们却毫不在意,照样下水捞水浮莲,有些人还走到水塘齐胸深处捞那些质量较好的水浮莲。此后我对他们一改以前的看法,心底里多了一分对他们敬重的情感。
  每当有“最高指示”下达时,队里先把全部职工召集起来传达,然后把几个知青留下,让知青将“最高指示”送到黎族苗族村寨。但苗寨在很远的山里,只能往附近的黎村送了。每次我都穿上水鞋、拿上手电筒,紧跟指导员的知青拿着一面小铜锣,向着黑暗的远方走去。路崎岖难走,手电筒的光柱在空旷的黑夜中显得很弱小,却引来不少趋光的飞虫。小铜锣声在黑暗的旷野传得很远,像是告诉远方的黎村“我们来了”。
  经过约一小时的路程,我们终于来到了目的地——一个小小的黎族村落,由于天黑也看不清全貌。在村口的晒场上已经有两三个人站着等候我们,其中应该有个队长吧,可能这就是锣声的作用了。“最高指示”用纸抄在上面,指导员站前面,我们排一行队站后面,借着手电光,指导员用很重的海南口音大声读着最高指示,读毕,双手把最高指示递给对方站在前面的人,我们则原路返回。
  连队每天还要进行广播,队里有个铁皮做的喇叭筒,安装在一个高台上面。有一天轮到我广播,我拿着喇叭筒攀上这简易高台读毛主席语录,提醒大家准备出工。完毕,我慢慢地往下爬。当下到离地面还有一米高的时候我以为已经到地了,脚往下一伸站下去,立马整个身体仰面朝天摔下去。我的右腰部重重地砸在一块半突出地上的砖头上,只觉得腰部很疼,脑袋天旋地转的,身体动弹不得。由于当时是清晨,可能是摔倒的声音很响吧,最近的一户人家马上打开了门,一个老工人冲出来把我扶起就近在他家的床躺着。躺了一会儿我觉得没那么痛了,就起来慢慢走回几十米开外的自己的宿舍。当时队里没有什么药,跌打药更是什么都没有,还好到了傍晚时分,有个在猪场当兽医的老工人给我带来了一把草药,吩咐我捣烂后敷在伤处,一连几天都是这样。一个星期后腰背基本不怎么疼了,再过两天我就上班了。此后在农场的日子里也没有大疼过。三年后我回城了,一天骑车忽然我就觉得那个伤处好疼,车也骑不了,到医院检查骨头没事,到正骨医院检查“腰肌粘连,无菌性渗出”。往老伤处打了一百多针的B12、针灸、电疗,一个多月不能上班。
  在南田农场的一千多个日子里,可以说是我以后人生旅途的一块基石,是照着我后来漫漫征途的一朵火花、一个支点。在我已经走过的日子里,它给予我更多的是正能量的东西,当我面对困惑时使我多一分泰然、少一分惶恐。也许,它还能给我最后的句号划得更圆一些。

知识出处

崖县知青史料专辑·下册

《崖县知青史料专辑·下册》

出版者:南方出版社

本书共有79篇文稿:港西(4篇)公社、梅山公社(7篇)、其他(2篇)3处安置点13篇知青回忆录;垦区南田(32篇)、南新(3篇)、南岛(11篇)、立才(5篇)、南滨(15篇)5个农场66篇知青回忆录。

阅读

相关人物

冼天华
责任者

相关机构

南田农场
相关机构

相关地名

崖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