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农场电影队的日子里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崖县知青史料专辑·下册》 图书
唯一号: 200120020230001727
颗粒名称: 在农场电影队的日子里
分类号: G812.4
页数: 4
页码: 156-159
摘要: 本文讲述了作者在南田农场电影队工作近八年的经历。在那个年代,电影是基层职工最喜欢的文娱项目之一。作者不断学习,把电影队发展壮大。队伍人人技术过硬,得到了有关部门的认可、观众们的满意、周边同行的赞许。电影队得到团部领导的重视,自然环境条件较为优越,队伍在设备配置和机组升级方面也一直有所改进。最终,七个机组分到各个分场去,让他们自己保管器材和放映电影,发挥了更大的作用。
关键词: 南田农场 电影队 文娱生活

内容

我走进电影队
  我在南田农场当知青,满打满算有十个年头。我当过教师、通讯报道员,还当过电影放映员、电影队队长,其中在电影队工作时间最长,将近八年。
  南田农场创建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初期,农场电影队也在那时成立。由于南田农场是远近闻名的大场,职工人数多,有关方面比较重视,分配了一批电影放映设备,据说发电机、放映机和流动行军床等,都是苏联生产的。我于1971年到三师八团(南田农场)电影队工作时,还能看到一些苏式零配件,但这时已使用国产长江牌16毫米放映机,其结构仿造苏式放映机。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初期,崖县境内的五个兵团建制团场,就我们八团有电影队,所以,电影队除了给本单位职工放电影之外,还经常到各个团场慰问放映。那时,在连队(生产队)放电影是最受欢迎的事,人们奔走相告。每当电影队到来,整个连队一片欢呼声,连光着腚的小孩都在路口等待。在放映场所,男女老少早早就去“占领地盘”,经常为争一个“好位置”发生争吵。回想起来也是情理之中的事,下面各个连队除了开垦、种植、割胶、养殖等正常劳作,基本上没什么文娱生活。
  我们八团有工厂、基建队、学校、医院等直属单位,下面还有36个连队,要到基层单位去轮流放映,他们一年都轮不上几回。团部领导为了丰富文娱生活,决定扩大电影队,添置放映器材。那个年代实行计划经济,购买指标以外物资不容易,经过多方努力才搞到三套甘光牌电影放映机。为了赶在预定时间内到广州取机,我有幸乘坐了海口飞往广州的伊2苏式客机,这对我来说还是第一次,心情无比激动。
  电影放映机买回来后,在老放映员老肖和老赖的帮助指导下,我勤学苦练,又爱钻研,电影放映技术水平得到显著提升,还传帮带了一批新的学员。在短短的两年时间里,我已从一名普通电影放映员成为电影队长,我们的电影放映队伍不断壮大。电影队在1971年(兵团时期)只有一个机组,到了1976年(兵团已被撤销)已有35毫米、16毫米、8.75毫米不同规格的七个机组,基本满足七个分场的需求。
  我就凭着几本珍藏的电工书加上师部下发的部队文化站编写的电影放映材料,边干边学,自己修机保养,还培训人员、组织实操练兵、定时拉练比赛,全队很快就人人技术过硬,得到了有关部门的认可、观众们的满意、周边同行的赞许。先后有十二团(立才农场)、十三团(南滨农场)、九团(三道农场)、五团(金江农场)、十团(红星农场)、二师十一团(南平农场)等处派放映员到我们这里跟班学习。
  广大职工喜欢看电影,团部领导重视文化宣传工作,重视电影队的作用,使我们深感欣慰,同时深受鼓励。在运力十分紧张的情况下,无论下连队放映电影,还是到崖县县城三亚镇、三师师部驻地通什镇取电影胶片,都随时给我们安排车辆。先是配置了一部手扶拖拉机给电影队专用,以后随着队伍的扩大,又换成了两部小四轮拖拉机,电影队简直成为“天之骄子”,一时风头无二,人人羡慕。
  我们电影队边工作边升级设施装备,一是用新式汽油机代替老式发电机,再进一步改为轻便型汽油发电机;二是统一机箱规格、加工美化外观。这些改进项目当时得到南田机械厂的鼎力相助,不但派了老师傅过来察看实物、丈量尺寸,还根据我们的想法和要求,耐心配合和细心加工,使得我们电影队的设备档次及质量,在全师电影队中非常引人注目。
  到了后来,我们在统一管理的基础上,把七个机组分到各个分场去,让他们自己保管器材和放映电影。这样一来,节省了运力,丰富了基层文娱生活,也为开展政治思想宣传工作,发挥了更大的作用。
  往返路上的见闻
  初到电影队工作,经常在太阳落山或挨近黄昏时,驱车沿着蜿蜒起伏的公路向连队进发,一路上穿过荒芜山坡、寂静山林。有一次经过小溪河的水中桥时,一群正蹲伏在水流中洗澡的黎族姑娘,看到我们年轻汉人来了,有好几个突然从水中跃起站立,调皮地向我们泼水嬉戏,个别人还赤裸着身子在欢叫,我们根本不敢正视,不好意思地笑了笑,加大油门“落荒而逃”。
  有一天夜深了,月亮洒下一片银光,我们放完电影后赶回团部。汽车在林段里穿行,车灯的强烈光柱穿破胶林的黑暗射向远处,忽然从树林里跳出一群黎族少男少女,迎着我们的车头欢呼雀跃,又唱又喊还尖叫起来,当汽车开近又一溜烟没入树林中。我们有点不知所措,这时树林里传来了时高时低的山歌声,同伴告知这是黎族年轻人在逗趣打闹,相约在山上对歌,这是他们的一种谈恋爱的方式,特别是在“三月三”。
  每年农历“三月三”,是许多地方少数民族聚集歌会、年轻人最高兴的日子,黎族也有这一传统,每当这一天,在大路口或者村头大树下,一大群黎族年轻男女欢聚在一起,唱歌跳舞。我在黎场的十字路口就亲见耳闻,一群人白天在草地上围在一起欢快地跳着唱着,唱着从他们祖辈传下来的庆丰收、祈求风调雨顺的歌谣,也跳着表示永恒爱情的舞蹈。我们的汽车路过时,他们让出一条道,车子过后他们又继续唱和跳,丝毫没受到影响。
  帮广播站维修设备
  电影队与广播站是团政治处的下属单位,但广播站只配一名播音员,日常的保养维修要依靠电影队。当时团部广播站的配置强似附近的藤桥公社,接近边远地区的县一级广播站,有500W功率放大器一台、250W功率放大器一台、大功率电压调压器一台、广播前置控制器一台、磁带式录音机一部、红灯牌电子管收音机一台,还配置了2000瓦功率的柴油发电机,这可是设备齐全的标准广播站。
  广播站是一间钢筋水泥平顶房(舞台的侧面),它作为团部的宣传喉舌,是加强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阵地,当广播员要具备多方面条件,一是政审合格,二是普通话过关,三是有些文艺基础,四是能编辑能写稿,此外还要懂得一些电器操作知识。这么多机器的日常保养维修,需要专业人士才能处理,于是这份责任就别无选择地落到我的身上。我刚接手广播站的机器维修任务时,发现一共750W功率的放大器只有250W可以使用,其他因有故障已搁置多年,另外站里的线路乱如蛛网。
  我将几台广播器材搬放在高出地面30厘米的木板上,然后就蹲在木板上认真检查,很快找出问题所在,准备动手或维修或更换。只是零配件非常缺乏,要通过东拆西找来解决问题,凑合着边播出边维修,有些零配件要托人在广州买了寄过来。我当时只是略懂一些,谈不上有专业水平,凭着在学校读书时在无线电小组学到的那么一丁点东西,还有当时兵团文化站下发的《农村有线广播》一书,就仓促上阵了。我把年份已久的放大器修理好,把烧坏的变压器带到海口让人重新绕线,顺便买了新的电子管、电容器回来换上,又耐心细致地把广播站里的电线捋顺,该接的接,该剪的剪,重新布局。经过一番劳心劳力,我凭着掌握的机电知识及多动脑筋,把站内的线路弄得有条有理,机器也焕然一新。
  完成室内的各项维修后,我看到窗外的几根歪歪扭扭的电线杆,便对维修室外的广播线路有了一些想法。我们团有36个连队,方圆40多公里,要确保有线广播线路畅通无阻,还要做许多工作。电线杆上的几条单线通向几个营部(分场),一条通往东风、黎场,一条通往红旗、爱国,一条又通往长田、响水,但我感觉到那些广播线太过单薄,遥远的地方要及时收听新闻广播、好人好事、歌曲戏曲,恐怕会有影响的。
  总机班班长余金海在部队时是通信兵,经验丰富,他把总机室内内外外的线路布置得井井有条,很是规范的样子,我就虚心地求教,请他指导和帮忙。广播站属于政治处管,电话总机班属于司令部管,各有各的责任,界线分得很清,他只能利用空余时间过来。我听从他的建议,又取得有关部门的同意,购置了当时属于战略物资的电线、架线工具以及配件。经过我们一番努力,广播站外面立起了一座三层楼高四面朝向的广播线输出总杆,挺有气势的,还非常坚固,想必连十二级台风都打不倒。
  后来随着宣传教育工作的需要,广播站也像电影队一样,在较远的五营(长田分场)开设一个广播分站,搬去了一台250W功率的放大器,让27连(长岭队)的广州知青梁伟雄和23连(前锋队)的广州知青徐继凯当维修员,并负责维修和安装喇叭,听说他们还从广州把自己家里的漆包线也带来用上了。这一时期,我们八团的文化教育广播电影,包括宣传队、篮球队等方面都做得很好,应该说是鼎盛时期,无论是当年的知青,还是老工人及其子弟们,现在回顾起来都赞叹不已。

知识出处

崖县知青史料专辑·下册

《崖县知青史料专辑·下册》

出版者:南方出版社

本书共有79篇文稿:港西(4篇)公社、梅山公社(7篇)、其他(2篇)3处安置点13篇知青回忆录;垦区南田(32篇)、南新(3篇)、南岛(11篇)、立才(5篇)、南滨(15篇)5个农场66篇知青回忆录。

阅读

相关人物

江若雄
责任者

相关机构

南田农场
相关机构

相关地名

崖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