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队的副业生产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崖县知青史料专辑·下册》 图书
唯一号: 200120020230001723
颗粒名称: 连队的副业生产
分类号: F323.7
页数: 3
页码: 139-141
摘要: 这段文本主要描述了20世纪70年代三师八团生产、生活条件的改善、连队在猪、菜、鱼三方面的努力和成果以及与知青们的合作与友情
关键词: 三师八团 生产 生活

内容

在20世纪70年代,社会发展显而易见,但生活物质有所缺乏。而三师八团得益于优越的地理位置和艰苦奋斗精神,作了很大的努力,极大地改善了自己的生产、生活条件,特别是在改善职工生活和住房方面。我所在的六营三十四连(响水分场响南队)当年在基层连队中做得不错。1972年调到连队的指导员赖高信是六十年代的全国劳模,他当时就提出一句至今仍难忘的口号:“猪满栏、油满缸、菜满园、鱼满塘。”在赖高信指导员、邓湛洪连长组成的党支部带领下,连队不但把好几百亩橡胶林管理好,还把副业生产搞得有声有色。在这份沉甸甸的成绩单后面,饱含着许多人的辛苦和心血,其中也包括了连队五批近30名知青的辛勤劳动。
  连队的猪栏建在林段旁边的一块空地,有100多头的大中小猪,由老工人陈海等3人负责饲养。一年的时间,将小猪养大到200斤左右就可以宰杀了。还在猪栏边建了一间蒸酒的茅草屋,用大米、木薯等来蒸酒,酒糟就用来喂猪。汕头籍的老工人蔡林荣(众人叫他老蔡头)是酿酒师傅。为解决猪饲料,连队还在林段的10余亩水田种植了水稻,在响水山脚下的坡地种了100多亩的木薯、玉米等农作物。木薯收获后,切成片晒干,与胶果、玉米秆等粉碎加工后作为猪饲料。因此从1972年起,基本上每个星期都可以杀一两头大肥猪分猪肉改善生活,还上调营部、团部若干头肥猪。
  在三四月间,连队组织全连集中在响水山山脚下砍岜烧山,种下了二百多亩的花生。下过一场透雨后,抢种下的花生,七天左右就会出芽长成苗了。30多天后除草并松泥土,160天左右就可以收获花生了。从响南队到响水山山脚的路程大约有6公里多,一到收花生的季节,几乎是全连齐动员,割胶班的上午割胶下午参加拔花生,后勤班及不割胶的就全天拔花生。拔花生的几天时间,每天都很晚才能收工回到家。收工后还要将摘好的花生交回连队晒场,交花生时要过称,每人拔一天花生大约有30到40斤,算是一个任务指标吧。一年种植的花生产量有2000多斤(晒干计),花生晒干后,装好麻袋。当时一只麻袋装花生有80至100斤,然后将花生运到十七连(红星队)的榨油厂榨花生油。
  在我的印象中,当时十七连榨油厂的出油率为每百斤花生26至28斤,2000多斤的花生榨油有500多斤了,足足装满6到7个大水缸,正所谓油满缸,每个职工可分得1斤油、家属小孩分半斤,剩下的就留在连队大食堂炒菜用。
  连队有一块13亩左右的菜地,位于营区的北面。响水河流经菜地,菜地很平坦、肥沃。连队厕所也建在菜地边,水肥充足,只是菜的品种较单调,以茄子、通心菜为主。在后勤班长熊发林的带领下,菜地种下的菜基本能满足全连所需,当时六营营部及响水小学的10多位老师,也都在连队食堂就餐。记得当年潮州籍知青谢海乾回家乡探家时,买回一些蔬菜种子,如竹筒菜(应是潮州大白菜),一棵可长到四五斤,使连队的菜地增加了高产优质品种。谢海乾后来担任了后勤班的班长,这块菜地也种上了更多的其他蔬菜。连队这一片菜满园的菜地,当年六营教导员陈绍强、营长欧永清还组织过六营各连队干部到此召开现场会,推广三十四连的做法。
  为能让全连能经常吃到鱼,向团部机务科申请调来了两台75马力的“东方红”拖拉机,挂上推铲在连队西南边沿响水河边开挖了一口约10亩大的鱼塘。全连上下挑灯夜战,用了半个月的时间,筑起了一口鱼塘,建好后蓄满水,放养了非洲鲗、草鱼为主的鱼苗。只可惜1973年18号强台风夹带着暴雨,从响水山冲下的山洪将这口鱼塘彻底冲垮了。“鱼满塘”成了泡影,在那年代,每个连队都有一位采购员,每天三点钟就起床骑自行车到英州港一带海边购买渔民的海鱼。当时的采购员郑亚畅大多时间会在下午2时左右,骑自行车拉着几十斤的各种海鲜回到连队,有带鱼、马胶鱼、炮弹鱼、鱿鱼、墨鱼等,每斤价钱在三角到七角钱,供应连队职工后,剩的留在连队食堂。
  1970年10月我从团武装连调到六营三十四连(响向水队),就与知青们一起工作,自此与他们结下了一生不解的情缘,终生难忘在连队与各地知青工作生活的岁月。我依然记得,在几年里陆续到来的知青当中,有1968年11月来的广州知青潘其聪、方祖添、袁仕芬、陈志红、张来春、古桂英等6人,有1970年来的潮州普宁青年许图南、许桐英、许文河、许才华、李楚章、李楚海、李炳杰、李顺发、李楚明、李啟光、李广雄、谢海乾、谢木龙、蔡岳文、林武合等15人,以及湛江知青黄水莲、陈雄滨、郭春芝3人,还有1972年来的广州知青曾惠英、马红、黎志群3人(最后一批)。
  知青的到来为连队注入了蓬勃向上的活力,他们与老职工一起艰苦创业,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还使连队的文体活动丰富了起来,文化教育也得到了提升。知青上山下乡已过去半个世纪,但当年与知青们在一起的往事在我的脑海难于褪去,我现在还保留有一张老照片,主人公是当年三十四连的知青和职工子弟成立的毛泽东思想文艺表演宣传队,那时演出的节目大部分是自编自导的,演出效果还不错的。照片是1973年八团摄影组下连队为三十四连知青文艺表演后拍摄的,前排左起是XXX、林淑才、潘其聪、许图南;中间左起是覃英葵、黎志群、董群英、郭春芝、吴淑英、马红、林有良,后排左起是曾惠英、林礼汉、许家东、李顺发、杨祖良。

知识出处

崖县知青史料专辑·下册

《崖县知青史料专辑·下册》

出版者:南方出版社

本书共有79篇文稿:港西(4篇)公社、梅山公社(7篇)、其他(2篇)3处安置点13篇知青回忆录;垦区南田(32篇)、南新(3篇)、南岛(11篇)、立才(5篇)、南滨(15篇)5个农场66篇知青回忆录。

阅读

相关人物

许家东
责任者

相关机构

南田农场
相关机构

相关地名

崖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