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田农场的文艺队伍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崖县知青史料专辑·下册》 图书
唯一号: 200120020230001722
颗粒名称: 南田农场的文艺队伍
分类号: J613.960.1
页数: 5
页码: 134-138
摘要: 本文记述了南田农场的文艺队伍在农垦系统中享有声誉,经历了业余文工团、文艺演出队、文艺宣传队三个阶段,传承了热情敬业的好传统。其中黄良莹和孙坚有着文艺专长和良好的领导能力。知青们也通过参与文艺活动,提高了自己的文艺水平和思想素质。宣传队员除了演出,还要参加生产工作,不断锤炼自己。队长李福兰在严格要求自己的同时,注意队伍的组织纪律和作风建设。
关键词: 南田农场 文艺队伍 知青

内容

在海南农垦系统,南田农场的文艺队伍与众不同,一直享有较好声誉。历经业余文工团、文艺演出队、文艺宣传队三个阶段,在各个时期都有出色表现,传承了热情敬业的好传统,在文艺舞台绽放光芒。
  许志勇(回场知青)叙述:
  在20世纪50年代后期,随着大批复、转、退伍军人的到来,南田农场很快地组建了业余文工团,当时文工团主要文艺骨干有孙坚、杨静菇、张乃月、黄良莹、陈小明、辛湖儿等人(后来结成三对夫妻)。农场文工团曾经在海南农垦文艺汇演中获得一等奖,还到过广东省不少地方演出。
  有两人特别值得一提:孙坚博学多才,有文艺专长,后来出任农场党委书记、崖县县委副书记。黄良莹是海南文昌人,原在广州空政文工团任歌唱、舞蹈女演员,有文艺专长及较高演艺水准,因单位撤编解散而随着恋人张乃月一起来到南田农场工作,担任过小学、中学教导主任。
  孙坚调任崖县县委副书记后,农场文工团改称为文艺演出队,由李干洲担任队长,这时黄良莹教出的许多中学生成为演出队的主力队员。改制为生产建设兵团以后,文艺演出队改称文艺宣传队,这时以上山下乡知识青年为主体,其中许多人得到了黄良莹的传授和辅导,如侨补知青魏圆圆、李福兰、田梦民、蓝碧霞,广州知青罗卓尧、何汝泰、朱浩培、沈文全、陈依文等人,所以说她是知青们的良师益友。
  罗卓尧(广州知青)叙述:
  1969年4月,农场改为兵团建制,我们的业余文娱活动就按部队的那一套开展起来了。有一天,连指导员和营教导员找我们商量,要成立连队宣传组,活跃连队的文娱活动。我们三连(丰收队)共有30名知识青年,广州、海口、广州华侨补校各10人,其中侨补的知青最活跃。这下他们可积极了,写歌的、编舞的、写快板的,很快就排练出几个节目,把一台文娱节目献给连队的职工,为大家带来了欢乐。接着参加了营部的汇演,后来还参加师部的汇演,受到了师首长的表扬。
  那段时间大家都挺累的,是年轻人的热情驱跑了疲劳。白天各种劳动正常进行,仅是利用晚上业余时间排练,有时要等到开会或学习结束,然后在月光下进行。此后不久,团部在各营汇演的基础上,组建了三师八团宣传队,其中就有我们连的5位知青。宣传队直接受政治处的领导,由现役军人龚干事具体负责,他就是我们的顶头上司,大家都亲切地叫他老龚。老龚是一位很有艺术修养的领导,每届宣传队新进人选,都是他从各营、连的汇演中细心发现、逐一敲定的。为了加强宣传队思想教育工作,他还从连队干部中抽调了欧海明担任指导员。
  宣传队驻在武装连,有演出任务就编排节目,没有任务就参加生产活动。在排练节目期间,一样要参加场部的开荒、抗灾、义务劳动,有时还帮助武装连完成生产任务。武装连没有专用舞台,就找块宽敞空地排练。有人认为宣传队总是又唱又跳多舒服,其实是不了解真实情况。发生西沙海战时,我们也处于高度战备状态,打了背包三天不解开,还排练了反映西沙海战的活报剧,作为宣传演出节目。
  到连队巡回演出时,要一个一个去。每到一个连队,要立即编演反映该连的好人好事节目。分工负责舞台布置、电灯照明、节目幻灯、后台换装、道具等工作,演出结束还要卸台。收拾好已疲惫不堪,连晚餐都不想吃,只想睡觉。所到连队有胶厂的,通常在胶厂过夜。要是胶厂早班生产,睡不够也要起来,搞得很疲劳。
  我们宣传队还经常到附近部队驻地去演出,而驻军的宣传队也经常和我们交流。记得赤田守备区的宣传干事有一次帮助排练了小歌剧《张思德之歌》,我们就以这小歌剧参加了三师的文艺汇演。原广州军区海上文艺工作队到赤田守备区演出,守备区专门邀请我们宣传队成员到前排就座。我们的水平比他们差得远,就虚心向他们学习,请教练发声、练舞蹈的基本功。他们特为我们谱写了《兵团战士之歌》,歌曲第一句是“兵团战士志气高”,可惜后面的现在不记得了。后来不久,海上文艺工作队到我们团部参加联欢演出,那天我们演出了几个节目,也演唱了这首《兵团战士之歌》。
  宣传队有一任队长是华侨补校的知青李福兰,她是一名共产党员,思想素质很高,工作能力强。那时农场刚转为兵团建制,部队的作风也带来了,她特别注意带领大家克服自由散漫、无组织纪律的作风。要求大家养成自觉严格要求自己的好习惯,逐渐适应军人老龚对宣传队员的严格要求。后来,李福兰被调到比较重要的领导岗位上去了。
  当宣传演出任务完成,集中演练告一段落后,队员就回到各自单位,等有新任务时再集中。每次宣传队集中前,政治处龚干事就召集有关编导人员做准备,编写和收集资料,改编节目。舞蹈节目主创人员是侨补知青魏圆圆(印尼芭蕾舞演员)和海口知青林碧珍,语言类节目的编写由广州知青何汝泰和侨补知青王建中负责,音乐创作是广州知青朱浩培和沈文传担任。
  朱浩培是我们知青中不可多得的艺术才子,只要他晚上抽烟加班,第二天就会有一个歌舞类的曲子诞生。他懂吹笛子,自学小号、大提琴和编辑,还会跳舞。老龚很有眼光,对他提出的乐队组成、乐器配备很满意,每期宣传队的好多节目都出自朱浩培之手,尤其是歌舞类节目。他负责编曲、写词、编舞、舞台调度,以及安排每场节目演出的先后次序,实际上承担了总导演的职责。
  每期团宣传队组建时,总会有一些新面孔,那是老龚平时工作中注意发掘到的好苗子。个别老面孔不见了,是有了更重要的工作安排,比如魏圆圆、谢丽芬、郭精锐、陈奋珍、卢申等等,都从团宣传队走上了更重要的工作岗位。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宣传队也培养了一些干部。兵团转回农场体制以后,前期的宣传队员好多人都转到场部中学、分场学校、幼儿园当了老师。这对学校的文艺活动,甚至此后农场的文艺活动,起到了较好的推动作用。
  王克强(湛江知青)叙述:
  我在1970年7月来到三师八团(分在胶杯厂工作),在1973年夏季被抽调到团部文艺宣传队,经历了一段当宣传队员的舞蹈演练生活,令我非常难忘。
  我们八团那时有34个生产连(分属6个营),还有胶杯厂、修理厂、基建队、汽车队、医院等直属单位,新老职工总人数6000多人,其中上山下乡知青人数1000多人。团文艺宣传队人才济济,架构完整,有舞蹈队和小乐队,还有独唱、相声、器乐独奏等专业人员,在三师18个团中较有名气。
  每天早晨,随着武装连起床号的响起,开始了一天的排练活动。早饭后,全体队员按节目编排的需求,或小集中或三五成群,分别在球场上各处排练。舞蹈队的队员在球场上苦练动作,小乐队的队员在房间内练习曲谱,其他节目的队员各练各的。在排练过程中,一切都井然有序,队员们态度认真,都很自觉,我为自己成为这个集体中的普通一员,感到由衷的高兴,心里非常舒畅。
  有一天晚饭后,为了提高队员们的表演水平,队长特意带领大家到七八公里外的连队观看电影《英雄儿女》,回来后就细心琢磨起剧中“王芳”一角的表演艺术,我觉得很有收获。演练以外的日常生活,有时也不乏精彩。有一次柬埔寨国王西哈努克偕同夫人游览风景区路过,团里组织群众夹道欢迎,目睹了他的尊容笑貌。恰好队里也有一位柬埔寨归侨知青,他的身材相貌、表情动作,甚至肤色,都与国王本人很相似。当天晚上,大家权当他是国王,在男队员宿舍里,排着队、敲锣打鼓、吹起小号,有模有样地恭迎行礼,引得女队员和武装连知青前来围观,纷纷拍手叫好。
  虽说队员们来自各处,却相处融洽,互相帮助、彼此关照、团结协助的气氛很浓,表现了那个年代的年轻人质朴纯真、朝气蓬勃、力求进步的精神风貌。记得刚参加排练舞蹈节目那会,因长时间干重体力活,动作不免有点僵硬。但争强好胜的我在老队员的帮助下,不怕辛苦,反复练习,很快就跟上了排练的节奏和进度。这次我们仅用了二十多天,就排练出一台有特色、内容丰富的节目,在团部中心舞台汇报演出后,就按计划外出演出了。
  下连队和到周边的黎寨演出虽然艰苦,但也有一些不同体验和愉快经历。那时到路程较近的连队演出,全体队员以步行为主,或提乐器或扛道具,穿胶林爬山坡,在高低不平的道路上奋力前行。电影队则用手扶拖拉机拉着行李和电影器材跟在后面,准备在文艺演出结束后放映一场电影。我们和电影队的联袂到来,对缺乏文化生活的基层连队职工家属或知青们来讲,无疑是最受欢迎的事情。如到路程较远的连队演出,就由团部汽车队派车,连人带器材、乐器、道具一并送过去。
  平时一到要演出的连队,一放下行李就七手八脚忙开了。为了不增加连队的负担,对场地、吃住等问题从不挑剔,尽量因陋就简、因地制宜。男队员到球场边上的简陋小舞台上,或架设后台幕布和拉扯照明线路及电灯,或在四个边角的木柱上挂起四盏煤油汽灯(没有电源时)。女队员协助处理杂七杂八的事务或到食堂帮厨。忙完这些事情,吃过晚饭,就到了化妆和演出时间。此时许多职工家属和小孩们已经纷纷搬来小板凳,坐在舞台前准备观看晚上的文艺演出。到了晚上,有小学校的就睡在教室桌椅上,没有小学校的就睡在食堂或会议室的地板上,铺上一层稻草和草席,拉上蚊帐就行了。
  处在偏僻大山里的连队,平时几乎没有别的娱乐形式,现在观看宣传队表演文艺节目,再现身边熟悉的人和事,感到新奇和新鲜,很有亲切感、吸引力,由衷地赞佩和感谢。舞台周围黑压压地坐满了人,都在聚精会神、津津有味地观看舞蹈、相声、独唱、乐器独奏等项表演。文艺表演结束之后,紧接着放映电影。过后抓紧时间拆卸舞台设施,放好电影器材,要忙到午夜12点以后才能就寝。大家对此毫无怨言,到了第二天早上,又背起道具和乐器,精神抖擞地到下一个连队。
  在团部四周方圆几十里的范围内,分布着许多大小不一的黎族村寨,为了搞好与少数民族的关系,文艺宣传队和电影队也时常到这些村寨演出和放映电影。每当我们来到村口时,黎族同胞就前来迎入村内,还纷纷帮忙拿行李、搬道具和电影器材。打谷场上就是演出场地,在许多黎族同胞的热心协助下,很快就把一应必需设施设置拉好、架设好。村内的生产队长带人支炉架锅杀猪宰羊,捧出用山上旱稻自酿的山兰(糯米)酒热情款待。我们这些年轻人美美地享受了一把,晚上演出格外地卖力。只见打谷场的周围或站或坐挤满了人,大伙喜洋洋地观看演出和电影,村寨上空回响着一阵阵的欢声笑语。黎族同胞们那种真挚质朴、热情待客的习俗,至今仍然难以忘怀。
  我们到大山里的部队连队演出,却是另一番景象和感受。当我们快到部队驻地时,远远就瞧见许多解放军战士站在道路两旁列队欢迎,个个喜笑颜开,纷纷抢着帮我们队员拿道具和乐器。在战士们的热心协助下,不用一小时就搭好演出的舞台。到了晚饭的时间,部队还拿出最好的食品热情款待我们。
  到了傍晚时分,只见部队指战员排着整齐队伍,步调一致喊着口号步入会场,齐刷刷坐下之后,连队战士们相互之间开始呼叫着拉起歌来,那嘹亮的歌声在山谷间久久地回荡着。被这种浓浓的军营氛围所感染,我们在晚上文艺演出过程中,怀着一种格外愉快的心情,向他们展示了精心准备的文艺节目。

知识出处

崖县知青史料专辑·下册

《崖县知青史料专辑·下册》

出版者:南方出版社

本书共有79篇文稿:港西(4篇)公社、梅山公社(7篇)、其他(2篇)3处安置点13篇知青回忆录;垦区南田(32篇)、南新(3篇)、南岛(11篇)、立才(5篇)、南滨(15篇)5个农场66篇知青回忆录。

阅读

相关人物

许志勇
责任者
罗卓尧
责任者
王克强
责任者

相关机构

南田农场
相关机构

相关地名

崖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