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忆南田农场下乡生活二三事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崖县知青史料专辑·下册》 图书
唯一号: 200120020230001718
颗粒名称: 回忆南田农场下乡生活二三事
分类号: G842.3
页数: 5
页码: 111-115
摘要: 篇文章讲述了作者被分配到海南岛的南田农场红东队后,被安排到后勤种菜组的经历。作者通过描述挑粪水、种菜、夜间看守等具体事例,展现了在遥远的大山中艰苦卓绝的生活。在这段时间中,作者的体魄、耐力、胆量和独立工作生活的能力都得到了增强与提高。
关键词: 种菜 海南岛 农场

内容

种菜和在菜地独居的日子
  1968年11月中旬,我们广州市第二十中学的百多学生被分配到海南岛崖县藤桥的南田农场(兵团时期称20连)。经过几天的学习后,我和十多位校友被安排到红旗分场边远的条件艰苦的红东队。后来,队里的后勤蔬菜基地缺人手,于是队长就决定让我去后勤种菜组。
  蔬菜基地距离连队有两公里多,每天清早,我们种菜组四人要从连队挑一担粪水到菜地。第一天挑粪水,组长老余要我挑小桶,过一段时间适应了再挑大桶,说实话,我这个在城市长大,从未干过粗重活的学生哥,一下子要挑百多斤的担子确实没信心,于是就答应下来。两个小粪桶装满水虽然只有六十来斤,但刚挑起时还是感觉十分沉重,我不是个轻易认软服输的人,牙关一咬,挑起就走。才走了一半小路程,就已经累得气喘如牛,肩膀被扁担压得火辣生痛,很想停下歇歇。这时老余对我说,挑东西要学会左右两边肩轮换着挑,不要轻易停下来,那会越停越没劲。于是我“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没有停步,学着轮换两肩艰难地走下去……我自己也不知道怎样就把粪水挑到了菜地,到了菜地,两边肩膀都红肿了起来。第二天,老余叫我不要挑了,肩膀消肿后再挑。我想,红肿的肩膀正需要继续施压,长痛不如短痛,我还是坚持挑担。经过了一段时间的磨压,我两边的肩膀慢慢变得肉厚发达,承重力明显增强,一大担的粪水挑到菜地已经不在话下,后来的日子我还能每天一口气挑送一担近两百斤的瓜菜回连队饭堂。
  种菜是起早贪黑的活计。一大早到了菜地后,马上就要给菜地淋水,而且要赶在太阳露面前淋完,每人要用两只大花洒桶到河边挑水淋洒,一个早上每人都要挑上百多担水。中午和下午太阳猛,我们干挖地、碎土、平地等力气活,夏秋季我们都是光着上身只穿一条短裤干活,所以我全身只有穿短裤一小段的肤色稍白,其他的皮肤全被晒成古铜色,人显得又瘦又黑。种菜苗大多在太阳下山后的傍晚进行,种下菜苗后又要再淋一次水,所以我们经常是干到夜幕降临、玉兔升空,打着手电背回连队,一天工作常常是十多个小时。
  有一段时间,我们发现菜地的瓜菜有被人晚上偷摘的迹象,为了加强对菜地的看管,连队决定派人在菜地居住看守,组里的其他人都是有家室的人,只有我这个单身男知青最合适。于是队里在菜地建了一间茅屋,让我晚上看守菜地。我长那么大从未试过离群独居,刚开始过独居生活时非常不习惯。白天还没什么,与老余他们有说有笑,晚上他们离开后,我就感到格外的孤独,唱,没人应;说,没人答,嘴巴好像是多余的。吃过饭、洗过澡又不能太早睡,就只能傍着昏暗的煤油灯看看书、写写家信,有时无聊、苦闷一齐袭来,弄得坐也不是,躺也不是。寂寞的生活很难捱,好几次想向队里提出搬回连队,但要强的性格和责任感让我最终打消了“撤退”的念头。我咬紧牙关坚持了下去,还特意书写了一条“任重而道远”的条幅挂在床头勉励自己。
  在菜地看守,职责是看管好瓜菜。因此,每个晚上我都一手拿手电筒、一手拿木棒定时巡看整个菜地。我是无神论者,不信什么神神鬼鬼,倒是有时活人的突然出现会被吓一大跳。黎族村民喜欢晚上带着狗狩猎,在万籁俱寂、漆黑一片的夜里,带着狗的黎族村民路过时,还能远远就听到点声音让你有所防备,而没带狗的黎族村民路过,就不一定听到声响,加上黎族大都是赤脚走路,真的一点声响也没有就到了你的跟前把你吓一大跳。经过这些遭遇后我也学精了,将两节电池的小手电换成三节电池的大手电,巡看菜地时将大手电的强光射远些且来回晃动,这办法真灵,后来的几次黎族村民在远处一出现就被我发现了。
  雨季来临的时候,瓜类刚开花就被雨水打落,菜类烂根严重。队里大小数百口天天都要吃菜,没菜吃就是大问题,我们种菜组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千方百计艰难地保证瓜菜的供给。那段时间,不管晴天雨天,我们都忙得焦头烂额,还是没办法保证新鲜瓜菜的供应,我们只得动用非常时期才启用的咸酸菜来应对。
  在那段困难的日子里,我们每天起早摸黑、没日没夜地苦干,大家只有一个念想:尽最大努力尽快恢复新鲜瓜菜的供应。
  在将近两年的种菜日子里,有艰难、有劳苦、有辛酸、有委屈、有苦闷,当然也有快乐与收获,在六百多个日日夜夜的磨炼下,我的体魄、耐力、胆量和独立工作生活的能力都得到了增强与提高。
  开荒会战迎新年
  那年的除夕前,场部组织全场开荒大会战,口号是:“消灭荒山地,攻陷荒山头”,分配给我们红旗分场的任务是开垦距离分场七八公里远的一个乱石山头,为了各个分场能按时完成任务,场部下了死命令:完不成任务的在山头过年!
  分场和各生产队都分别召开了动员大会,我们学校也对全体教师进行了动员,我们中心小学的教师跟随分场的向阳队。大会战的那一天,各个生产队按时到达分场集中然后出发,肩扛或手提着锄头、砍刀、十字镐的人流一路欢歌一路笑语,不成队形地浩浩荡荡向前开进,各种名称的红旗迎风飘扬。
  到了要被开垦的山头一看,果然是一块异常坚硬难啃的“牛骨头”。满山大大小小的乱石,杂树乱藤,茅草丈把高,要开垦这样的山头,注定是一场恶仗。分场领导指定了包干地段后,各个生产队就开始行动了,首先是清岜,将山头的杂树乱藤茅草斩除干净,树头挖起除清,人们选好自己的位置,挥动长柄砍刀开始清岜。
  会战前我们都专门将砍刀磨得锋利,故斩茅草小树还算顺利,但遇到大点的杂树和乱藤就显得十分费劲,更为要命的是,一不小心,砍刀砍到石头上,不仅被震得砍刀脱手,有时还会被弹起的碎石击伤头脸,不一会儿,有几个人扛着砍坏的砍刀“败下阵来”,要修理、打磨后才能重上战场。打攻坚战,“大兵团作战”“人海战术”的确能收到“快”的效果,最主要的还是那句“完不成任务就在山头过年”口号起了鞭策作用,不到两个小时,清岜工作完成了。
  接着是清理满山的石头,让泥土“重见天日”。清岜靠的是长柄砍刀,这清石挖土靠的就是锄头和十字镐,这一仗同样是硬仗,一不小心就会锄毁人伤,露面的石头还好对付,暗藏的石头最伤人,表面看去是泥土,但一锄下去却是顽石。不到一个小时,已经有十多人的锄头要换柄,尽管来时带有备用锄头、锄柄,但锄具的损坏超出备用,只好立马派人回去取。中午时分,开饭的哨声刚起,我们便蜂拥上前抢打饭菜,狼吞虎咽直往肚里塞,五分钟进餐完毕后就地一躺,30秒钟就进入梦乡。
  下午2时左右,环山行基本打造出来了,只见一层层内倾12-15度、行面宽2.5米的环山行展现在我们眼前。接下来的硬仗是在环山行中间按规定株距挖胶树种植穴坑。挖胶树种植穴坑是技术活,按规定要求,长、宽、深各80厘米,表土要放置穴旁(将来要回填),心土用来修建行面和阻水埂,为了提高操作效率同时也是为了保证质量,队长让几位资深技高的老胶工为大家做示范,老胶工们果然厉害,三几下功夫就挖出了标准的穴坑,观摩完后,大家分散开来,按定好的穴坑位置开挖。看老胶工们挖得容易,我们却挖得很艰难,在老胶工的反复指导下,我们才慢慢掌握技术要领,终于也能挖出似模似样的穴坑来了。
  待到全部环山行的穴坑挖好时已是傍晚时分了,根据队长的吩咐,大家又分头行动完成了全部收尾工作。“玉兔”升空时,我们终于用胜利完成这次开荒会战来迎接新年。
  难忘的拉油经历
  兵团时期,有过一次难忘的经历。那天,连队司务长要我赶牛车到团部,将分配给连队的花生油拉回来。从20连到团部有十多公里的路程,且好一长段都是斜坡山路,去时是从高往低走顺坡而下,但回来时是从低往高走要爬坡。当时已是午后,我担心天黑前赶不回连队,就赶着牛车拉着空汽油桶匆匆上路。牛车走得慢,老牛优哉游哉地缓慢前行,到了16连(立新队)地段的大斜坡,牛更是“稳扎稳打”“一步一个脚印”,人也奈何它不得,十多公里的路程竟走了近三个小时。
  下午4时左右,我见天色已晚,也没顾得让牛儿再吃草,就赶着牛车拉着几十斤油往回走。初时走的都是较平坦的路,牛也不感到很累。但走到16连地段的大斜坡时,牛负重上行显得十分吃力,真的是“瞪着牛眼”“气喘如牛”。我只得在车后帮忙向前推,牛还是进一步退两步,没办法,我只好将牛车退回坡下让牛休息片刻。眼见夕阳西下,我有点紧张,心情非常焦虑,便挥动竹鞭对牛屁股一顿猛抽,老牛一下子发力,拼命往上冲,我也在车后一阵死顶死推……终于成功冲过16连地段的大斜坡。停下休息时,只见那可怜的老牛眼睛通红,气喘吁吁地口流白沫、浑身颤抖。我自己也是大汗淋漓、腿脚酸软。我在路边拔了几把青草让疲累的牛吃食,这时我后悔在团部时没让牛吃饱草料,是自己没经验。
  这时太阳已开始下山,从16连到我们20连(红东队)还有几公里路程,当中要穿行几个橡胶林段,坑坑洼洼的陷阱甚多。我赶着牛车颠簸着前行,中途又遇到两三个小斜坡,都被我们冲过去了。
  当行至离连队还有约两公里时,夜幕降临了。胶林漆黑得几乎伸手不见五指,要命的是,牛车车轮陷进了胶林的施肥坑里,老牛反复冲了几次也不成功,累得直喘粗气。平时闲聊时听老工人说道,日本鬼子侵略时曾在这些胶林里杀过人,故胶工半夜割胶时会听到一些怪异的声音和见到一些异常的景象,现在我一个人独处漆黑一片的胶林,回想这些,顿时令我汗毛倒竖,恐惧异常,叫天天不应,喊地地不灵的局面,差点我的眼泪就流出来了,又累又饿又惊的我颓丧地跌坐在地上……
  头脑冷静下来后,我意识到要马上冲出困境,再晚就真的回不了连队了,牛儿经过休息,体力也恢复了些,我抚摸了一阵牛头,然后猛抽牛儿,牛儿一下便猛向前冲,牛车终于冲出了陷坑。在成功的喜悦支撑下,我拉着牛车沿着依稀可见的林间小路前行。不知又过了多久,终于见到连队的灯光,我一阵兴奋,谢天谢地!终于回来了!

知识出处

崖县知青史料专辑·下册

《崖县知青史料专辑·下册》

出版者:南方出版社

本书共有79篇文稿:港西(4篇)公社、梅山公社(7篇)、其他(2篇)3处安置点13篇知青回忆录;垦区南田(32篇)、南新(3篇)、南岛(11篇)、立才(5篇)、南滨(15篇)5个农场66篇知青回忆录。

阅读

相关人物

蔡汉聪
责任者

相关机构

南田农场
相关机构

相关地名

崖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