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田农场的北京知青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崖县知青史料专辑·下册》 图书
唯一号: 200120020230001715
颗粒名称: 南田农场的北京知青
分类号: G529.1
页数: 6
页码: 91-96
摘要: 本文讲述了1968年北京的上山下乡政策背景下,一家人决定到广州上山下乡,并最终前往海南岛崖县的南田农场的经历。文章描述了他们在农场的生活,包括爬椰子树、喝椰子水等。关键词:
关键词: 上山下乡 海南 农场

内容

自1968年11月起,北京市各学校开始动员66、67、68届(即老三届)初中、高中毕业生上山下乡。我父亲于1954年从广州调到北京工作,全家也随之搬迁到北京。我家里兄弟姐妹多,分别在北京几所学校读书。这时大姐已参加工作,家里有四个初、高中毕业生:大哥谢广燕(老二,67届高中)、二姐谢容燕(老三,68届高中),谢民燕(我,老四,67届初中)、弟弟谢意燕(老五,68届初中)。
  按有关政策,允许每个家庭有一名子女留城,而我大姐是小学老师在北京工作,其他四人便要上山下乡。上山下乡有统一安排、回原籍下乡务农、投亲靠友插队落户等项选择。当时北京市统一安排的去向,是上山下乡到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内蒙古生产建设兵团,或到山西省、陕西省插队务农。我父母亲都是广东梅县客家人,我们家已在北京生活了十几年,仍然保持广东人的生活习惯。如果听从统一安排,担心四人会分散到北方不同省份,冬天寒冷难以适应,生活上无法相互照顾,经济上负担太大(行装费用开支不小)。
  正在接受组织审查的父亲,主持召开家庭会议,商定四人的具体去向。回过广州的大哥广燕介绍了有关情况:广州的老三届初中、高中毕业生上山下乡均在本省范围,有去广东周边市县农村插队的,也有去海南、湛江农垦农场的。我们舅舅在广州第二十中学负责动员上山下乡工作,他们学校同意我们从北京转学过去,使用该校的上山下乡指标,分配到海南岛崖县的国营农场,这也符合国家的上山下乡政策。既然如此,我们四人都表示要一起到海南岛崖县的南田农场。
  出发前的准备工作有序地进行,母亲为我们准备了被褥、衣服、鞋帽、学习用品、日用品,我们各自回学校开证明,去派出所迁户口。带上《毛主席语录》、毛主席的《为人民服务》《愚公移山》和《纪念白求恩》老三篇和《毛泽东选集》,也带上几本数理化自学丛书。1968年12月15日(星期日),就在一切准备工作就绪时,最要好的同学来家里送行,母亲做好了丰盛的晚饭为我们送行,父亲为准备出发的我们送上嘱托,父母单位的态度却出现了反复,于是父母亲一起去单位询问情况。
  我们四人经过商议,铁了心要去海南!我提出自己先走一步,其他三人见机行事,反正不违反上山下乡政策,想必不会给父母添乱。于是我赶快拿起行李,由陈益军和李溪秋两位同学陪同着,冒着寒冷的风雪直奔北京火车站,乘坐列车南下广州。我回到了出生地广州,儿时的记忆已荡然无存,听不懂广州话,说的是满口的京腔。我经过问路来到海珠广场附近的广州市第二十中学,在舅舅的帮助下很快办完了去海南的手续,将随着广州市第二批去海南的知青出发,悬在心头的石头终于落地了。
  出发的日子到了,我一早来到位于广州河南(海珠区)的洲头嘴码头,望见开往海南的红卫轮已停泊在码头,随处可见送行的家长、亲朋好友、老师、同学围着胸前戴着大红花的上山下乡知青,送上鼓励和叮咛,我深受感染。舅舅和一位工作人员也拿来一朵大红花让我戴上,临别时我请他放心,说会照顾好自己。红卫轮慢慢驶离码头,顺流驶出了珠江口,最后进入到大海。这时,我非常想念我的父母及家人,眼泪忍不住夺眶而出。
  经过一天一夜的海上航行,红卫轮到达海口秀英港。转乘早已等候多时的军用大卡车,经过一天的行驶,我终于来到自己决意要来的地方——国营南田农场。一周后,二姐容燕和弟弟意燕也到来。1968年12月31日,大哥广燕最后一个到来。至此,我们四兄妹会合在南田农场。我们第一次远离北京、远离父母,在农场招待所度过了一个不眠之夜,迎来了新的一年——1969年元旦,开始了农场的独立生活。
  我对海南的记忆,从爬椰子树、喝椰子水开始。在场部招待所,场干部老杜与每个人握手,热烈欢迎我们参加农场的建设,为祖国的橡胶事业贡献一份力量。老杜还请我们吃椰子,但要求自己上树摘。一棵3米多高的椰子树,我依照老杜传授的爬树办法,很费力地摘下了5个椰子,两边手臂被树身磨红了,火辣辣地痛,有些地方还出血了。老杜又教我们如何砍开椰子,喝椰子水、吃椰子肉。当我喝着清凉香甜的椰子水,一切疼痛都忘了。
  1969年年初,大哥广燕的女朋友张薇和二姐容燕的初中同学陈奇、陈燕两姐妹,在征得农场的同意后,也先后从北京来到南田农场。至此,就有了农场场友常说的“北京知青”。我和二姐容燕及陈奇、陈燕分在长田分场长田队(兵团时期称5营24连),大哥广燕及张薇、弟弟意燕分在长田分场长丰队(兵团时期称5营23连)。张薇是高度近视,无法适应夜间割胶,一年后便离开农场。成立兵团后,陈奇调到了胶杯厂工作,陈燕调到了团部总机班工作。
  长田分场离场部约9公里,这里开发早基础好。分场场部坐落在山坡的顶部,有一排茅草房和一栋瓦房,设有小卖部、邮局代办点。山坡上的一片苦楝树林,将长田队(在南面)和长征队(在北面,兵团时期称25连)分隔开。长征队是由长田队分出一部分而成立的新队,长丰队离长田队约有1公里,中间隔着一条小溪、一片菜地,以及长田黎族村落。因此,我们四兄妹及后来的三人,可以随时见面,相互照顾交流。
  长田队驻地像部队的营房,生活环境真的不错。
  顺坡推出三个(层)宽大平台,依次建成一行三四栋(每栋6间)泥砖瓦房,自上而下排列整齐,房前屋后种有木瓜树或菠萝蜜树。顶上平台的一行四栋是队部、住房,中间平台的一行四栋有住房、医务室、幼儿园,最下平台的一行三栋是住房。球场设在中间平台,对应着晒场,是全队的中心区域,人员集合、打球娱乐、晚上开会、电影放映,都在这里进行。住房有大有小,小的住三名知青或一户人家,大的从房中间隔开,分住两名知青或一户人家。
  最南边是饭堂,与晒场、球场、队部形成长田队的中轴线。饭堂为木金字架(建筑术语称木桁架)瓦顶石砌结构,5开间,200多平方米,能容纳全连队人员开会,并配有伙房、仓库,是队里的最大建筑物。饭堂四周种有椰子树,东西两边各有一口饮用水井、冲凉水井(井边有砖瓦结构冲凉房)。生活污水排入近处的水浮莲塘,池塘对面的坡地是养猪场,养着大小七八头猪。老工人各家各户多在住房边缘搭建茅草小伙房,每天早上和收工后,炊烟袅袅升起。晚上供电照明时,从最低处往上看去,这里俨然是一座小山城。处在如此生活环境,在当年实属难得,我从心里感激老工人的付出,决心以他们为榜样,争取创造更好的成绩!
  长田分场的大片橡胶林已进入收获期,生产基础也不错,是南田农场的主要产胶大户之一。
  长田队是南田农场的先进单位,多次受到场部的嘉奖。队里有新老职工170多人,其中知青30人(分别来自北京、广州、海口、潮汕地区)。基本架构是队领导(5人,含正副书记、正副队长、事务长,副书记兼任团支书),割胶班组(9个,110人,各班人数差不多),杂勤班组(1个,30人,含炊事、饲料、饲养、种菜、保育、幼师等小组),技能班组(1个,27人,含基建、木工、铁工、邮政等小组),其他人员(4人,含文书、卫生员、教师)。
  长田队以割胶为主业,约有4.5万棵橡胶树,分为150个树位(每个树位300棵)。橡胶树已种植多年,已经成林成片,是老工人辛勤劳动的成果。老工人彭义谋是农场出名的磨刀和割胶能手,也是队里的割胶辅导员,负责胶工上岗前的技能培训。他给我们知青讲述农场的创业史,讲解垦殖橡胶的生产过程、割胶的要求及要领、胶树的养护方法、胶刀的使用及研磨,并耐心回答我们提出的各种问题,认真纠正割胶的不正确手法和姿势。经过一周的刻苦训练和考核,我终于背上胶篓,头戴头灯,肩挑胶桶,成为一名能独立操作的割胶工。
  割胶工每天工作情况大致是:正常割胶(一个树位)时在凌晨3点45分起床,割大树位(二个树位)时在凌晨2点钟起床。用15分钟整理内务,4点钟准时到球场集合(出工集合是长田队的传统,其他各队很少这样),听队长交代任务和安排工作后,走向各处林区各自林段。当太阳初升、晨露消失时,已经完成了割胶任务。稍作休息后(磨胶刀或互相交流),各自收集胶水,挑回或提回集中点。
  队里的橡胶树以实生树为主,产量的高低除了与胶树自身因素、自然因素、割胶技术等有关,还与施肥多少密切相关。为此,队里团支部发起了“多做贡献,多积肥”活动倡议。知青们积极响应,多想办法开辟肥料来源,有人去到队里伙房炉灶、各家小伙房掏灰烬,有人挑粪箕到野外拾牛粪,有人砍割飞机草沤肥。二姐容燕看到山坡的公厕粪池已满,带了人挑土倒入搅匀,再用锄头将粪土挖出放到粪箕、箩筐,或挑或抬弄到空地堆放。她甚至脱掉鞋子,挽起裤腿,跳入粪池铲粪土。在这次挖粪土活动中,没有知青戴手套和戴口罩,也没有人怕臭叫苦,以自身行动接受特殊的锻炼。一年后转正时,二姐容燕、二弟意燕、陈奇三人因工作积极、成绩突出,分别在自己的作业队评为二级工。
  我们在农场与工人打成一片,与老工人结下深厚的友情,相互之间非常信任。大哥广燕在长丰队,就与不少老工人相处得很好。该队老工人钟世超是复转军人,也是知青的好朋友,非常受人敬重。他1962年来到南田农场,和妻子两人原籍广东省清远县,育有三个孩子,一家人淳朴厚道。他夫妻俩讲清远客家话,与我们老家语言相通,有多层关系交汇在一起,对我们四兄妹非常好,逢年过节或平时加菜,总会叫上我们到他家小伙房吃饭及聊家常。他的小伙房在长丰队的山坡边,靠着公路和水井,长丰队的老工人、知青挑水及洗澡洗衣服,必经过老钟的小伙房,他每天都烧好热水供知青们冲凉用。我和二姐容燕每到长丰队,总能在老钟的小伙房见到大哥广燕和弟弟意燕。
  时间过得很快,1970年7月大哥广燕和我有了一次回京探亲的机会。大哥与老钟夫妻商量好,要带他家5岁的二儿子钟海鹏去北京开开眼界,临行前老钟两口子还开玩笑说:“你(广燕)要把儿子还给我啊!别留在北京啊。”这次我们三人先乘长途汽车到海口,然后转乘红卫轮到广州,再从广州登上北去的列车。过长江、跨黄河,远涉千里,来到了父母亲下放所在河南省新乡市修武县的五七干校。正值麦收的季节,一望无边金黄的麦田随风起浪,多美的华北平原风光!在干校逗留了两周,要离开干校、离开父母返回北京了,我父亲拉着小海鹏的手如同自己的亲孙子,送了一程又一程,依依不舍。我们再次登上北去的列车,回到了阔别两年的首都北京,第一时间就是带小海鹏到天安门广场,去看天安门,这是毛主席检阅的地方。告诉小海鹏这是人民大会堂、人民英雄纪念碑、革命历史博物馆。四十天的假期很快就结束了,给海鹏幼小心灵留下了永久的美好记忆。
  在兵团时期,有一次为抢救伤重动手术的孩子,我曾经献血300CC(毫升),其间有过思想斗争,最后还是爱心战胜了小我,记忆非常深刻。
  那是在1973年7月的一天傍晚,我收工回来刚吃完饭,听到一阵急促的开会钟声敲响,就和大家赶到球场集中。待人员到齐后,连队蓝德光指导员说起了一件事情,是营部陈教导员的小儿子上树钩柴不慎摔下,造成肝脏大出血,生命处在垂危之际,正在场部医院抢救,需要紧急输血,是o型血,号召报名献血救人。陈教导员这时也在球场,毕竟是麻烦别人的大事,他看着球场上的人群,嘴唇动了下似乎想说什么,但很快又闭住了。他的妻子眼有泪痕,可以看出忍着悲痛、近乎绝望的样子。会场一片寂静,大家都不吱声。我体谅到大家此时的心情:连队已有两次需要0型血抢救人了,许多知青、职工子弟、老工人已经献过血,现在能献血的人很少了。那时连队的生活比较艰苦,经常每人每天割胶两个树位,劳动强度大,病号多,要是输血后营养跟不上,最容易搞坏身体。二姐容燕就是因为输血救人后没调养好,对身体有了损害。
  过了几分钟,蓝指导员见大家没有行动,再次请求众人输血救人,球场上仍然是一片寂静。看着人家痛苦和受难,我心里也不好受,但想到自己之前遭受的种种不公,还有父母在干校经受的种种艰难,心里就有许多的怨气和不平……许久,又想起兵团干部职工对知青的种种好,记起“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的古训,我心有所动。既然二姐容燕是○型血,我极有可能也是,还是救人要紧吧,别的不重要,也都过去了。所以在蓝指导员第三次请求输血救人时,我第一个站起来报名,紧接着是司徒芳、陈玉玲……共有六个人报名。我们登上等候多时的卡车,在车厢的前部扶好站稳,汽车就开动了。清凉的晚风迎面吹来,似乎也在赞许我们的爱心和善举,这时我已释然开怀。
  到了场部医院,经过抽血验血型,结果只有我、司徒芳和陈玉玲三人符合要求,留下等待输血。一切都紧张有序地展开,农垦三亚医院的医生赶到后,手术就要开始了,护士对我们说:“每人输血200CC(毫升),按手术进行的需要输血,一个一个来!”陈玉玲第一个输血,司徒芳是第二个,她们输完血都去休息了。时间一点一点地过去,手术已进行到深夜,这时只剩下我一个输血者了。
  不知过了多久,护士才从手术室走出来对我说:“孩子肝脏的受伤程度比预计的严重,出血量很大,手术需要更多的血液,你同意输血吗?”我毫不犹豫地回答:“没有退路,不能前功尽弃,需要多少就抽多少吧!”我坐在椅子上,闭上眼睛,听从护士的指挥,手抓紧、放松、抓紧、放松,重复着一个动作。每一次放松手时,只感觉一股血从血管中流出,流入输血袋。“停!300CC(毫升)。”护士发出“停止”的口令。我睁开眼睛,做了个深呼吸,护士拔出针头,做了止血措施,输血结束了。而后医生告知手术成功了孩子得救了!这时我一个人,望着满天的星星,听着近处的蟋蟀声和远处青蛙的叫声,从场部医院慢慢地走回场部招待所。
  1974年5月经过连队和营部的推荐,经过团部的考试和批准,我要去广州读书(广东省建筑工程学校)了,临行前我将1968年下乡时从北京带来的很不容易保存下来的数理化自学丛书,送给了最亲密的战友陈汝福,告别了工作过的胶林、连队、营部,离开了南田农场。1973年9月弟弟意燕被选送到广东省轻工业学校读书,1976年5月二姐容燕病退回北京,1977年7月大哥广燕病退回北京,是最后一个离开农场的“北京知青”。

知识出处

崖县知青史料专辑·下册

《崖县知青史料专辑·下册》

出版者:南方出版社

本书共有79篇文稿:港西(4篇)公社、梅山公社(7篇)、其他(2篇)3处安置点13篇知青回忆录;垦区南田(32篇)、南新(3篇)、南岛(11篇)、立才(5篇)、南滨(15篇)5个农场66篇知青回忆录。

阅读

相关人物

谢民燕
责任者
谢民燕
相关人物
谢广燕
相关人物
谢容燕
相关人物
谢意燕
相关人物
陈益军
相关人物
李溪秋
相关人物
张薇
相关人物
陈奇
相关人物
钟世超
相关人物
钟海鹏
相关人物
司徒芳
相关人物
陈玉玲
相关人物

相关机构

南田农场
相关机构

相关地名

崖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