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热血在这里流淌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崖县知青史料专辑·下册》 图书
唯一号: 200120020230001706
颗粒名称: 青春热血在这里流淌
分类号: TU202.1+1.2
页数: 6
页码: 54-59
摘要: 这是一篇关于1974年回家乡参加水利建设的亲身经历的文章,文章描述了建设者在艰苦环境下的奋斗和拼搏精神。
关键词: 三陵水库 铁姑娘班 茅草

内容

水库工地上的“铁姑娘”班
  1974年7月,高中毕业的我,回到了家乡——梅山公社长山大队第四生产队参加生产劳动,那年我刚好18岁。
  回乡不久,崖县县委、县革委会发出通知,要求保港、港西、梅山三个公社联合组织一批青壮年劳动力,用三至四年时间把位于梅山公社境内的一个中型水库建成,解决三个公社农田灌溉用水问题。听说因这个水库由三个公社联合建设,故俗称为“三联水库”(三亚史志称“三陵水库”)。这天上午九点多钟,长山大队党支部召集全大队100多名青年男女到大队广场开会。在会上大队党支部书记黄文彬传达了崖县县委、县革委会关于会战三陵水库的重要意义,县革委会主任陈永魁做了奔赴三陵水库工地的具体分工。会后黄书记、陈主任叫我们20多位女青年留下来,语重心长地对我们说:“你们是刚从学校毕业回乡不久的知识青年,建设家乡的重任要靠你们这些青年人共同担当。大队党支部经过研究,决定由你们组成一个‘铁姑娘班’,由周运霞担任班长,陈兰、黄运连、林金玉、陈求云、陈才丽等人为班委委员。‘铁姑娘班’没有具体的工作任务,工地上哪里需要就到哪里去。你们有信心吗?”我们当即表示一定完成领导交给的任务。
  当天下午两点半钟,全大队100多号青年男女个个精神抖擞,背着行装,扛着劳动工具,集中在大队部广场。黄文彬书记给大家作了简短、有力的动员讲话后,便在噼噼啪啪的鞭炮声中,带领大家徒步向三陵水库工地进发。长山村离三陵水库约有10公里路程,从村口到“热水宫”(温泉)地段约5公里,这段路相对开阔平坦,比较容易走。可从“热水宫”到三陵水库工地这一段,尽是崎岖不平的羊肠小道,沿途杂草没膝,荆棘挡道,走在前头的人只能以刀劈棍挑开路,大家的身上手上都划开了道道伤痕。当经过麻风村路段的时候,忽听到麻风村里传来阵阵鸡鸣狗叫,隐隐约约还看见麻风病人晃动的身影,更加剧了大伙紧张、恐惧的心理。因为麻风病是一种传染病,一旦染上那一辈子就得住进深山密林,与麻风病人为伍。傍晚时分,我们终于到达三陵水库工地。
  长山大队的营地被三陵水库指挥部安排在离水库坝基约200多米远的一处较为平宽的山坡上。我们到达后,放下行装、劳动工具,便马上动手修建简易住棚。工地上没有电灯,只有满天的星星眨着一闪一闪的眼睛,我们就着这微弱的星光勤快地搭建简易住棚。
  简易住棚搭成后,我们“铁姑娘班”的姑娘分头到附近的丛林边上捡干柴,不大一会儿便捡到了一堆半人高的干柴。我们未及喘息,便立马烧水做饭,因为这会儿大家都饿得不行了。饭菜刚烧好,我们便招呼大家开饭,并燃起了篝火照明。大伙围坐在篝火旁,一边狼吞虎咽,一边有说有笑。吃饱了饭,大伙兴致更高,一边唱着歌,一边拿起碗盆当乐器敲打。那一夜,我们的歌声、碗盆乐器的交响声在深山久久回荡。
  第二天早上吃完早餐后,长山大队工地领导给大家分配任务:除“铁姑娘班”几个女孩在家煮饭外,男青年负责砍木料,女青年负责割茅草,建住房供100多号民工居住。
  三陵水库四周山高林密,地势险峻,并且阴雾重重,瘴气弥漫,常有毒蛇猛兽出没其间,而且是出了名的高疟区。然而大伙并没被这恶劣环境所吓倒,一心想要把房屋建好,以站稳脚跟完成三陵水库指挥部交给我们大队的水利建设任务。于是,我们早上迎着朝霞上路,黄昏踏着夕阳归来。在山里,男青年将砍倒的木材削去枝叶后,两三个人一根抬在肩上穿行在忽高忽低、曲曲折折的山间小道,既困难又危险,但男青年豪情似火,干劲十足;女青年也巾帼不让须眉,不顾自己身单体弱,三人一组,五人一队,将割下的茅草用藤条扎紧,一捆捆挑回场部。
  一次,“铁姑娘班”在割茅草的时候,猛见茅草丛中有一条碗口粗、约三米多长,足有四五十斤重的大蟒蛇,正吐着长长的舌头向我们爬过来,吓得姑娘们大惊失色,拔腿就跑。此时,我想起小时候曾听大人们说过,蟒蛇最害怕厚皮树皮,不管多大的蟒蛇,只要用厚皮树皮打在它的脊背上,它就会瘫软下来,乖乖地听从你的摆布。于是,我赶忙跑到生长厚皮树的山边,砍倒了两根厚皮树枝,一根给周建汝,一枝由我拿着,静静地藏在草丛中,等大蟒蛇爬到身边时,我俩同时喊一声“打!”便壮起胆子举起厚皮树枝朝着它的脊背一阵猛打。果然,这条大蟒蛇很快便蜷缩起整个身体,在路边慢慢地蠕动。这时刚好有几位本地男性村民路过这里,见到这条蜷缩着身子的大蟒蛇,又看见我们都是清一色的女孩子,就想把这条大蟒蛇抬走。见此情景,我和几人冲上前去拦住他们,理直气壮地说:“这条蟒蛇是我们割茅草的时候先遇到的,是我们用厚皮树枝将蟒蛇脊背打断的。”村民见理亏,便说:“山里的野味,我们山里人也有份享受。”在那个时代,大家都没有野生动物保护意识,我们只好答应各分一半。这时,只见“铁姑娘”班人称“美女”的周进妹拿起山钩刀向大蟒蛇脊背上猛砍数刀,顿时,正在一旁围观的姑娘们的身上、脸上都溅上了蛇血。当周进妹将蟒蛇砍开两段后,我们几位姑娘抬起蛇尾部分返回宿营地,让后勤人员炖了一锅汤,大伙美美地享用了一顿野味。
  经过十几天的艰苦奋战,我们终于将盖房所需材料备齐,接下来就投入到盖房子、搭床铺的紧张劳动中。房屋建成后,根据三陵水库指挥部的安排,以公社为单位划分责任地段,公社又以大队为单位包工“到户”划分施工地段。由于工程量大、工期紧,工地上随处可见“日干三刻,夜加一班”的标语口号,各工程队每天早上7点钟出工,晚上10点才收工。我们“铁姑娘班”是工地上的主力军之一,主要任务是铲土装车,推车填土方。男青年的主要任务是在取土场爆破及取土,其必经程序有炒炸药、凿炸洞、装炸药、点炸药,有时还要排除哑炮,非常危险。一天中午,梅山公社凤岭大队扫梳村两名高中刚毕业的回乡知青张师取和文师明正炒炸药,当铁锅里的药粉炒到一定温度的时候,张师取弯腰操作时,不小心将装在口袋里的一个雷管掉下火热的铁锅中,引起强烈的爆炸,两位知青当场被炸得血肉横飞,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炸药事件发生以后,有一段时间里,没有人敢于承担此项危险的工作,长山大队的工程进度受到了很大的影响。我看在眼里急在心上,自告奋勇跟大队黄文彬书记请战,要求把爆破取土的危险任务也交给我们“铁姑娘班”。黄文彬书记经再三思考,终于答应了我的请求,并嘱咐我们要特别小心谨慎,不可鲁莽行事。我们“铁姑娘班”可谓是战斗在三陵水库工地第一线的女子敢死队,哪里艰苦、哪里需要、哪里最危险就冲向哪里,完全把个人安危置之度外。从进山建房、清整地基、打桩、填土方、大坝落成、给大坝披草皮到开沟挖渠、引水灌溉农田,用了将近三年半的时间。在此期间,“铁姑娘班”的姑娘们,整天生龙活虎地战斗在水库工地上,没有一个因病、因苦、因险而半途而废。这群女孩子在工地上表现最突出的是:周运霞、陈兰、黄运连、林金玉、陈求云、陈才丽。其中陈兰、林金玉两位铁姑娘在工地第一线光荣地加入中国共产党。
  三陵水库建成后,3个公社几千号民工便陆陆续续撤回原单位。我们“铁姑娘班”只留下我和林金玉、陈恩儒、周进妹等10名女孩,继续做本单位的一些收尾工作。水库工地上指挥部临时人员和看护水库的工作人员加上我们也只有25人。这天,我们的收尾工作正式结束,准备吃过午饭便徒步回家。岂料临近中午,崖县革委会副主任邓业堂在水库设计工程师孙家佩的陪同下,火急火燎地来到我们“铁姑娘”班的宿舍,急急忙忙地敲门。我们开门后,邓副主任神情严肃地对我们说:“你们先不要回家,刚才县委接到崖县‘三防’指挥部紧急报告,今天晚上将有一场特大暴风雨,我们一行几人就是受县委指派专程赶到水库工地安排防洪、抗洪工作的。我们这座水库大坝(土坝)刚建成使用,尚不夯实,一旦水位漫过坝顶,随时都有坍塌的危险。大坝冲垮,我们几年来的辛苦劳动将会前功尽弃,水库下游的十几个村庄将被大水淹没,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将会受到重大的损失。”听完邓副主任的一席话,我们毫不犹豫地一致表示:“我们愿意留下,党的需要就是我们的志愿。”
  接着邓副主任马上召开工地全体人员紧急会议,并做了具体防洪、抗洪的工作安排。除了两名男青年到水库下游的立新、赤草等十几个村庄通知群众迅速撤离和两名女孩烧水煮饭外,其余人员马上投入到挖土装沙袋的防洪、抗洪工作中去。果不其然,当天傍晚,暴雨倾盆,狂风大作。三陵水库大坝好像一艘巨轮在苍茫的大海上任凭狂风暴雨吹打。深夜12点,我们二十几号人穿着雨衣拿起劳动工具,在邓副主任的带领下赶到水库大坝坝顶上观察现场。当我们二十几支手电筒一齐射向水库中心时,只见不断上涨的水在坝中翻滚,一阵阵的波浪拍打着坝堤溅起了朵朵浪花。
  由于水势太猛,溢洪道的排水显得相当缓慢,眼看着水库的水位迅速上涨,邓副主任从人群中站了出来,在大坝上向着大伙高声呼喊,绝不能让洪水漫过坝顶,人在大坝在。邓副主任铿锵有力的战场动员,给我们极大的鼓舞和鞭策。我们大家一起跟着他,将一包包沙袋搬到100多米长的坝堤上垒放。一时间,我们二十几号人挖土的挖土,搬运沙袋的搬运沙袋,步调一致,紧张有序。因为水位越升越高,已经到了危险线,如果动作缓慢一点,大水漫过大坝,那后果将不堪设想。其间,大伙不知道摔过多少跤,互相碰撞了多少次,一个个都变成了泥人。经过将近10个小时的紧张艰苦的抢救,我们在100多米长的坝顶上垒起了一米多高的沙袋。第二天中午,风雨慢慢地减弱了,水库水位也慢慢地下降了,大坝终于保住了!
  “铁姑娘班”的姑娘们正值花样年华、是人生最美好的时候,然而,我们在三年半的时间里,并未能享受到花前月下、谈情说爱的浪漫,也没有多少闲情逸致去打扮自己,但她们却把自己最美好的青春和理想都洒在这块热土上。
  从猪场场员到女场长
  1978年秋夏之交,我接到梅山公社企业办的通知,背起行李从三陵水库工地风尘仆仆地奔向梅山公社猪场报到。
  梅山公社猪场创办于1970年,坐落在梅山革命烈士纪念碑东侧,石沟溪水库旁。场部面积50多亩,离海榆公路150米左右。猪场土地肥沃,水源丰富,交通便利,是发展畜牧业得天独厚的好地方。从1973年至1977年,先后有20多名来自崖县城镇及渔村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到猪场不断磨练和改造自己。
  场长黄德远是土生土长的60年代回乡知识青年,刚开始,他安排我管财务工作。工作不是很复杂,只是进账、出账的一些简单数据。每月我只用两三天时间就能把这些账目处理清楚,其余时间我都和全场职工参加生产劳动。我进场不久,场长黄德远召集全场干部职工召开了一次关系到猪场现在和今后发展方向的重要会议。在会上他分析了当前猪场的一些实际存在问题和今后猪场建设的发展方向,得到全场15位干部职工的肯定和支持。接着他宣布场部的决定:在近期里建设四栋瓦房,每栋隔开五间房子,除其中一间用来做办公室,两间用来当小仓库外,其余的供全场干部职工居住。没有红砖、瓦片,我们自己动手挖泥土,用水浸泡,经过人工侍弄成为熟土后就用来打砖、打瓦。建房所用的材料,也是我们上山去砍伐。建房材料备足后,我们就自己动手搞沙浆,拿起砌墙刀砌墙。我们仅用了一个半月的时间就建起四栋瓦房、五间猪栏。同时,还赶在石沟溪水库水位低时,到石沟溪畔去垦荒造田。猪场从原来的9亩水田扩大到二十几亩,粮食不但能满足全场16号人供给,还把剩余的粮食用来熬酒卖给一些客户。
  1982年年中,黄德远场长由于工作出色被梅山公社党委调回他的老家梅西大队任党支部书记,同时任命我为猪场场长。其时,我已积累了比较丰富的实践经验,我深深地意识到,养猪工作不仅需要认真负责的态度,还要讲究科学的饲养方法。原先我们按老一套饲养方式,即番薯粉、番薯叶、米糠、碎米、水浮莲,用碾米机碾碎后,拿出来配合酒糟搅拌在一起喂猪。刚开始猪吃得津津有味,可吃了一段时间又厌腻了。经人“支招”,我们又跑到角头海边购买一些土网鱼(包括鱼子、虾子、蟹子)经加工后晒干,然后用来和上述饲料配合在一起碾碎,再拿出来用酒糟、淘米水、鱼汁水搅拌在一起饲养。果然,猪吃了这些饲料后,个个变得皮毛乌黑、肌腱发达,长势较好,但产量仍达不到要求。
  鉴此种种,我认真总结经验,深入阅读一些家畜饲养技术方面的书籍,还到外地猪场学习人家养猪的先进方法。最后总结出养猪要高产,除了猪的饲料营养充足以外,还要讲究猪苗的配种。如本地公猪和本地母猪交配出来的猪崽,因遗传基因比较弱小,猪崽的体魄普遍不够高大,长肉较缓慢,就是用上好的饲料饲养,猪最多也只能长到200斤左右。我们根据书本上的知识和其他猪场养猪经验,派专人到广西购买了3头健壮的公猪回来。这3头广西公猪确实个个威猛雄壮、“牛高马大”,大家都对其满怀期望。可是,广西公猪运到梅山猪场后,由于水土不服,不愿和本地母猪交配。我们一边饲养一边仔细观察,首先把3头广西公猪和本地二十多头母猪同时关在一个大猪圈里,慢慢饲养,让它们逐步熟悉、培养“感情”。本地母猪养到6个月后就开始发情,这时候我们就把发情的本地母猪和广西公猪“二对一”调整到小些的猪圈里,仔细观察公猪和母猪交配的时间、方式。
  我们这些姑娘大多都是未婚女孩,起初看见公猪和母猪交配的时候非常尴尬、羞赧。但为了猪苗的质量,为了场里的经济收入,我们打破旧的传统观念,克服个人“不健康”的心理障碍。白天,我们每隔一段时间就前往猪圈观察;晚上伸手看不见五指,我们就提着帆灯,一个猪圈一个猪圈地巡察。当看见公猪和母猪交配成功后,第二天马上把它们分开,继续抓正发情的母猪和公猪按“一对一”的模式关在一起,交配后又再分开。在反复观察过程中,我们发现有一头广西公猪外表看似很高大威猛,但其实它的交配能力很差,我们就把它当普通肉猪处理。对那两头身体健壮的广西良种公猪,我们则精心保护好,照管好它们。母猪交配后,约4个月后就可以下猪崽了。这些经过配种后生出来的猪崽不但体形高大,而且皮毛光亮,身体非常健康。一般普通的猪种必须饲养7至8个月后才可出栏,而配种后的猪种只需6个多月就可出栏,而且产量大为提高。事实证明,我们此次配种是成功的。
  为了确保猪群能够持续健康地成长,我们经常请兽医前来猪场给猪看病,并常常冲刷猪圈,给大猪小猪清洗身体,保持猪圈和猪群的干净、卫生。对猪圈每天产生的粪便,我们也及时运到田间地头给农民当水稻和各类农作物的肥料。
  自我担任梅山公社猪场场长后,猪场由原来的100多头猪(其中母猪13头,公猪2头,猪崽80多头),逐步增长为180多头(其中母猪20头,公猪3头,猪崽160多头)。另外,还养了50多只东山羊、100多只鸡鸭。在当时梅山公社三大企业中,我们猪场是经济效益最好的一个。
  回首往事,如歌如梦。一转眼,从我当年走出校门回乡参加生产劳动,至今已过了44个年头,当年正是花样年华的小姑娘,变成了今天两鬓飞霜的老婆子。然而,不论岁月之手将把我打扮成什么样子,我都永远忘不了这块曾经绽放过我们青春之花的红色热土。

知识出处

崖县知青史料专辑·下册

《崖县知青史料专辑·下册》

出版者:南方出版社

本书共有79篇文稿:港西(4篇)公社、梅山公社(7篇)、其他(2篇)3处安置点13篇知青回忆录;垦区南田(32篇)、南新(3篇)、南岛(11篇)、立才(5篇)、南滨(15篇)5个农场66篇知青回忆录。

阅读

相关人物

周运霞
责任者
黄文彬
相关人物
陈永魁
相关人物
周运霞
相关人物
邓业堂
相关人物
孙家佩
相关人物
黄德远
相关人物

相关机构

梅山公社
相关机构

相关地名

崖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