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山公社经济场杂忆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崖县知青史料专辑·下册》 图书
唯一号: 200120020230001703
颗粒名称: 梅山公社经济场杂忆
分类号: G212.1
页数: 3
页码: 43-45
摘要: 这篇文章是作者回忆自己在1976年和七名知青一起下乡到五料经济作物农场生活的经历。文章描述了他们在农场生活的艰辛和困难,包括住宿环境差、受蚂蟥袭击、辛苦劳作等。作者还讲述了自己成为一名放牛郎的经历和感受。最后,他表示在农场的一年多时间里,虽然生活艰辛,但也是他生命中最实在最快乐的时光之一。
关键词: 知青 下乡 农场

内容

1976年10月,我和本村的7位知识青年下乡到梅山公社五料经济作物农场(简称“五料场”)。尽管时光已过去了40多年,但当年经历过的好些事,至今犹历历在目。
  “蜗居”
  五料场始建于20世纪50年代末,属社办集体农场。我们8位知青前来报到的时候,整个农场只有6对老场员夫妻和他们的子女,以及5位和我们年龄相仿的青年场员。场长兼党支部书记陈鸿伟是一位“老琼纵”(即琼崖纵队老战士),主持五料场的工作已有好几年。
  场部只有一间老瓦房和几间仅可遮风挡雨的破旧茅房。老瓦房原先住着几对老场员夫妻和他们的孩子,为了安顿我们这8位知青,几天前,陈场长特地让6户人家全部搬进茅草房,而腾出老瓦房让我们住。其实,老瓦房也好不到哪里去,房顶上不少瓦片已经脱落,砖墙上随处可见大小裂缝,用现在的话说,已是“危房”。瓦房隔成四五间不足6平方米的小单间,每间小单间住两个人。我和另一位知青就住在其中一间房间里,靠墙并排安置着两张小木板床。睡觉的时候,两人的头部距离仅有20多厘米,四只脚丫子时常磕碰着。至于我俩的随身行李和日常生活用品,并没有专门的台柜置放,只能堆放在墙角。
  老实说,当时我们家里的居住条件也算不上有多么优越,但至少要比这里宽裕得多。然而,当时的五料场已是经营惨淡,我们即使再“委屈”,也不存任何幻想。我就在这一近乎“蜗居”的小单间里,开始了我的知青生活。
  第一次与蚂蟥的“亲密”接触
  在当知青的一年多时间里,但凡农场的活儿,诸如插秧、割稻、砍甘蔗、种花生、挖地瓜、喂猪、放牛等等,我全都干过。应该说,这些活儿不是苦活,就是累活、脏活,没有哪一件是轻轻松松、随随便便即可完成。然而,在所有的农活中,最让我感到惶恐的就是插秧和割稻。
  那时候,农村的水田甚少使用化肥或农药,稻田里的水生物非常丰富,尤其是蚂蟥,不但数量多而且个头大,喜欢潜游在水田的隐蔽处,一旦有人下到水田里,一条条蚂蟥即刻从四面八方循声而来,然后牢牢地吸附在人的腿脚上拼命吮吸起血来。每每当我插完秧或割完稻走上田埂,但见两边小腿上总有好几处地方鲜血直流,那些还没有吸饱的蚂蟥仍死死地粘在腿上,任你怎么使劲都拔不下来。
  虽然之前对蚂蟥已有所见闻,但如此“亲密”接触还是在来农场之后。因此,面对蚂蟥近乎猖狂的袭扰,一时竟束手无策。后来还是多亏了老场员教了一个绝招:用唾液涂抹蚂蟥吸附处,蚂蟥就会自动掉下来。从此,每当蚂蟥粘在我的腿脚上,我就用老场员教的方法对付,还真是有效呢。但那被蚂蟥叮咬而鲜血流淌的场景,还是令我心有余悸。
  但是,值得我骄傲的是,当时身为知青的我,在插秧和收割的季节里,即使心里再惶恐再惊悚,仍然暗暗地为自己壮胆、加油,坚持与老场员一起,奋战在一块块蚂蟥肆虐的水田里。
  放牛郎
  我们农场虽然以种植经济作物为主,但是,为了贯彻、落实上级关于“以粮为纲,全面发展”的方针,在不影响农场主业的前提下,还充分利用自身土地面积大、草木丰长的优良地理环境,饲养着三十多头黄牛。
  有一天,放牛的老场员病了,场长便安排我临时去顶班。上午吃完早饭后,我便前往牛圈把门打开,将牛赶到后山去放牧。当赶着牛群来到放牧的青草地后,我便找了棵枝繁叶茂、浓荫蔽日的大榕树依树而坐,静静地望着牛儿在草地上悠闲自得地吃草、玩耍。农场真是一个放牧的好地方,植被繁茂、青草丰美,周边又没有农民种植的庄稼或经济作物,用不着担心牛群会去糟蹋。
  我自小在海边长大,见惯了渔舟唱晚,惊涛拍岸,但这并不妨碍我对原野山林的好奇,对生龙活虎、活蹦乱跳的牛群的喜爱。一边看着牛儿在山野间觅食、撒欢,一边在草地上了无牵挂地徜徉、放浪,这对我而言简直是一种难以名状的愉悦和享受。我心想,如果此时此刻独自坐在巨伞似的大树底下,一边呼吸着原野上吹来的习习凉风,一边静静地阅读文艺书刊,那该是多么地惬意啊!
  那天放牧归来后,我当即向陈场长提出申请,请他批准我正式成为一名畜牧员。陈场长略显惊讶地看着我:“哟,你不是从渔村里来的小家伙吗?难道你就不怕黄牛角‘搭’掉你的小裤衩吗?”“不怕,陈场长!”我立正身子,严肃地向陈场长表态,“我保证把咱们农场的三十多头黄牛养得肥肥壮壮的。”陈场长看我口气如此坚决,轻轻拍了拍我的肩膀,批准了我的申请。
  从那一天起,我便正式成为梅山公社五料经济作物农场最年轻的一名放牛郎。在那段时间里,我每天上午准时把牛群赶去草地放牧,牧归的时候把牛群赶进牛圈关上柴门,以防牛群闯圈走失,并定时为牛圈清理卫生,给牛群一个干净、舒适的生活环境。同时我充分利用放牧的空隙,如饥似渴地大量阅读当时我所能借到的小说,借以充实、丰富我的精神世界。是的,那是我在五料场过得最实在最快活的一段难忘的时光。当我离开五料场的时候,我也兑现了当初向陈场长立下的“军令状”:三十多头黄牛个个膘肥壮硕,而且还添了几头小牛崽。

知识出处

崖县知青史料专辑·下册

《崖县知青史料专辑·下册》

出版者:南方出版社

本书共有79篇文稿:港西(4篇)公社、梅山公社(7篇)、其他(2篇)3处安置点13篇知青回忆录;垦区南田(32篇)、南新(3篇)、南岛(11篇)、立才(5篇)、南滨(15篇)5个农场66篇知青回忆录。

阅读

相关人物

陈鸿伟
相关人物

相关机构

梅山公社
相关机构

相关地名

崖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