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青时代的难忘故事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崖县知青史料专辑·下册》 图书
唯一号: 200120020230001700
颗粒名称: 知青时代的难忘故事
分类号: I207.42
页数: 15
页码: 17-31
摘要: 本书介绍了作者在1975年初冬期间,在水利工地上山坡顶唱歌的亲身经历,记录了唱歌的情形、歌曲选唱和伴奏,同时介绍了一些参与人员的情况。
关键词: 水利工地 山坡 二胡

内容

居高临下欢歌
  1975年初冬,原崖县三联水库引水工程开工。为了把三联水库的水灌溉到梅山和保港的田园,挖的水渠必须穿过泥塘农场,泥塘农场就是港西光明农场第一分场。这里山坡比较陡,引水工程量大,引水工程指挥部就设在山坡下。山坡下的几十间茅草屋,是引水工程工地上民工的临时住房。工地上红旗招展,人山人海,这些人是梅山公社的民工,基本上是回乡知识青年,男男女女,非常热闹。山坡上有一大片开阔的山谷地,是我们港西光明农场的区域,地势比较高,已经开发成田园地,种花生、地瓜或木薯,及靠近斜坡的甘蔗园。
  我们农场种的是糖蔗,是糖厂榨糖的原料。已经到收砍甘蔗季节,就等崖城糖厂的砍蔗通知。这片园地,不管砍不砍甘蔗,它还是一片宽大的平地,是观看山下工地风光的好去处。甘蔗园的甘蔗已经长得那么高,开始,我们散步来这里一举三得,一是大小便,二是吃点甘蔗,三是唱歌。后来,砍了甘蔗,甘蔗园已经没有障碍物遮拦,就不能在这里明目张胆地大小便,也没有甘蔗吃,只能在这里唱歌。所以,后来的每天晚上,裴海雄依然带领我们几位歌友来这里居高临下唱歌。我们站在山坡顶端,歌声在山里回响,大家在这里非常过瘾,非常开心。
  歌友们有个心理:唱歌要唱给多人听才带劲。有一天晚上,麦武华从山坡下走上来对我们说,在下面的民工住宿处可以听到歌声,只是我们的歌声不够大。后来,裴海雄就特别强调,要大声唱,唱激情好听的,好让山坡下的梅山公社民工听清楚。实际上,每天晚上,大多时间是我唱,因为,我能够唱歌词比较长的好听的歌,其他人有的可能记不住那么长的歌词,只能唱简单的毛主席语录歌曲。因为毛主席语录歌曲的歌词容易记住,歌谱也容易记;有的歌友可能音域不宽,唱不出最高音或最低音;有的可能只是非常喜欢听歌,偶尔狂歌几声,与大家同欢乐;有的唱歌跑调,不好意思多唱歌。所以,大多时间,他们都是听我唱歌。非常可贵的是,他们冒冷风、冒灰尘来这里陪我,支持我,为我加油,同时也是为了看热闹,来看山坡下人山人海的动静,来享受美好的时光。
  我最喜欢在山坡上唱山歌。因为,山歌是用海南话唱的,并且山歌比较高昂悠扬,歌声传得比较远,内容比较丰富多彩。有时候,在裴海雄等人的要求下,我还拿板胡到山坡顶端站着起劲拉,林永琪和陈传泊也分别拿笛子和二胡去加强音乐的响度。在民族乐器中,除唢呐外,笛子和板胡的声音响度比较大。有一次,麦武华又来反映,在山下听到笛子和板胡的声音比较小,二胡的声音基本上听不到。我们也感觉到还是人唱歌的声音比较大。为了让山下的民工听到音乐声,我们一般都面对山下大声唱歌,好让他们知道山坡上有港西知青在高歌。中午时候,在山坡上,西南风吹过来,我们听到工地上传来高音喇叭声,是那么响亮;晚上,我们在山坡上唱歌时,东北风吹过去,裴海雄等歌友根据风向判断说,山下的民工肯定能听到咱们唱歌的声音。
  早在1968年初,现代京剧《红灯记》《沙家浜》《智取威虎山》等八部作品被树为革命现代样板戏,我们在中学时代就学唱。当时,革命现代样板戏已经基本上普及,所以,我们在山坡上也唱革命现代样板戏。有时,大家心血来潮,就唱崖州民歌。在我们孩童时,崖州民歌最流行,所以崖州民歌虽不是火红年代的主流音乐,但港门知青基本上都会唱。
  我们在山坡上,站得高,看得远;同样,站在高处唱歌,歌声就飘得远。虽然入冬了,天气越来越冷,一到晚上,就有东北风吹过来,但是我们年轻人,血气方刚,依然每天晚上都在露天的山坡顶端唱歌,越来越兴奋地唱歌,自娱自乐,也为与水利工地上兄弟单位的青年朋友同乐而高兴。我非常感谢裴海雄等歌友的鼓励:当年,由于经常在山坡上唱歌,我的唱歌水平确实有所提高,为我在1999年的田独镇中小学教职工K歌比赛中获二等奖,在2012年三亚市中小学教职工K歌比赛中获优秀奖打下良好的基础。
  后来,不知道是谁出的主意,在那里搭建了一个茅草楼,起名为瞭望楼。瞭望楼能够遮挡日晒雨淋,四面通风透气,在夏季的中午,大家经常在瞭望楼上看风景,并且享受凉爽的山风,唱歌娱乐。瞭望楼上又有睡觉的地方,可以安排场员轮流在上面站岗放哨,防止山猪等野兽糟蹋农作物,防止火灾。
  为女民工歌手伴奏
  有一天中午,和往常一样,牛在水塘里滚泥巴时,我就回场部的厨房里吃午饭,饭后,顺便到宿舍里拿一把二胡。这时,场员们基本上都准备睡中午觉,而我是放牛的普通场员,中午还要看好牛,所以,我一拿起二胡,就走出宿舍,向放牛的地点走去。牛群依然在水塘里滚泥巴,这个大水塘简直是牛群的俱乐部。我走入水塘边的茅草房,坐好,拉起我心爱的二胡。大约中午一点钟时,有几位姑娘,她们是梅山公社知青民工,都喜欢唱歌,一听到二胡拉奏的声音,就走过来凑热闹。也在草房歇息的黑哥看到这几位年轻姑娘,马上热情邀请她们进来,鼓动她们唱歌。她们非常高兴地接受邀请,我也热烈欢迎,请她们坐。女歌手到来,为她们伴奏肯定是非常愉快的事情。
  让我惊讶的是,她们居然能唱出许多高难度的歌,音域宽,歌喉甜美。其中有一位是女高音,她唱的第一首歌就是《啊!辽阔的草原》,这首歌是男高音歌手林松的独唱歌曲,林松是当年港西文艺宣传队的独唱演员,他每次演出都要唱两首歌,这首是他的必选歌曲之一。这首歌比较好听,难度比较高。一般难度比较高的歌曲,基本上都比较好听。这个女高音歌手也不简单啊!这么少见的难唱的歌,她都能轻松地唱出来。另几个年轻姑娘都有甜美的歌喉,她们轮流唱歌。我一把二胡,尽量拉出感染力强的二胡声为她们伴奏,大家都快乐地度过这个美好的中午,这么好听的音乐从茅草屋里飘出去,不知道外面水塘里的牛能否享受到,我们对牛弹琴有没有什么作用?
  当时,我能够拉奏许多二胡独奏曲,主要有《赛马》《江河水》《喜送公粮》《山区变了样》《金珠玛米赞》,等等。当时,在中国民族乐器中,二胡是女声独唱的比较好的伴奏乐器。果然,我们都遇到知音,她们中午喜欢来这里唱歌,我也喜欢为她们伴奏,锦上添花。不过,她们只是来这里度过了几个中午,因为她们是被安排上山割茅草,每天中午休息时间,才能来这里唱歌。她们割了几天茅草就完成任务,以后就在工地边盖茅草房,给后来的民工住宿。几天来,通过相互了解,才知道那位女高音歌手由于喜欢唱歌,在村里被村民起外号叫做“歌鸾”。1977年恢复高考,她考上海南卫生学校,毕业后分配在三亚市人民医院工作。还有一位叫做陈国春,现在居住在荔枝沟小学,她的老公是该校的退休教师。其他几位姑娘的名字,我已经忘记了。自从她们中午上来唱歌后,我们农场的许多知青就认识了她们。
  几乎每天晚上,我们在山坡上唱歌时,麦武华、麦六弟等几个人就带头下山坡,他们到梅山民工住宿处玩,交上了众多朋友,当然,最主要是交上了女朋友,其中有女高音“歌鸾”、陈国春等人。兔子不吃窝边草,麦武华等几个人,不与本场的知青好上,而与外村女青年好上了。晚上的天气非常冷,黑暗的山路更加不好走,但是,没有影响他们下山与女朋友约会聊天的热情。我和裴海雄等歌友们非常佩服他们,他们是那么勇敢,那么快就交上了女朋友,遇到了桃花运。不过,当年大家都是年轻人,男女感情之事,都是朦朦胧胧地谈谈说说而已。后来由于分配工作或其他原因,大家离开农场后都没有什么联系,人远情疏,所以,最后都没有发展下去。
  与梅山民工棋手过招
  我在泥塘农场一共度过三个元旦和春节。每次,一到元旦,我就得重感冒,头昏脑涨,精神恍惚。离开农场以后到今天,已经有四十多年了,还是这样子:每次一到元旦,就是我得重感冒之时。特别是在泥塘农场一次过元旦的故事记忆犹新。那是1976年元旦前,我已经报名参加梅山引水工地运动会象棋赛。当时,与我一起报名参加象棋比赛的有陈儒弟场长、王乃勇、王身兴等人,比赛地点在梅山引水工地民工住宿处。这次运动会主办单位当然是梅山引水工程指挥部。我们农场是被邀请单位,就派代表队参加几个项目的比赛,其中有篮球、排球、乒乓球、中国象棋等比赛项目。
  自从我报名参加中国象棋比赛以后,天天都盼望新年来到,盼望早日参加比赛拿奖,有时,在夜里,还梦到幸运地拿到第一名。当然,输赢也无所谓,重在参与嘛,反正下棋是一件非常快乐的事情,能够以棋会友,认识梅山民工中的棋手也是好事。可惜比赛那天,我病在床上,浑身酸疼、四肢无力、吃东西无味,不能去参加中国象棋比赛。农场里,只剩下我和两个炊事员,其他场员都下去参加元旦活动,有去参加篮球、排球、乒乓球比赛当运动员的,有去当啦啦队队员的。那天,我最关注的是中国象棋比赛情况,非常羡慕陈儒弟场长、王乃勇和王身兴三个人能够参加比赛,这是两个公社的棋手参加比赛,机会难得啊。
  经过激烈的比赛,最后比赛的结果是,梅山公社长山村的老林获第一名,我们农场的王乃勇和陈儒弟分别获第二名和第三名。第一名的奖品是一条背心,第二名和第三名的奖品分别是一条毛巾和一个香皂。虽然奖品不值多少钱,但是获奖的荣誉令人羡慕。这位荣获第一的老林,人尊称他为“棋公”,可见棋艺之得人认可。比赛结束后,王乃勇、王身兴等人经常与得了冠军的他下棋,都没能赢过他一盘。
  过了几天,我的感冒病好了,王乃勇、王身兴等人就鼓动我下去与老林下棋。一天中午,吃饭后,我们下山去。我跟在王乃勇等人的后面走入老林住处,因事先就约好,老林看到我们到来,就知道我是来与他过招的。我们都是二十岁左右的年轻人,而他已经是五十多岁的人了,特别是他棋艺高超,是老资格,他就让我先手,我也不客气。我知道遇到顶尖高手,不敢轻敌。所以每步棋都谨慎小心,加上随行几个棋友指指点点、场外指导,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居然胜出。
  几十年来,我不知道下了多少盘棋,也曾参加了好多次中国象棋比赛。1979年,荣获崖县师范中国象棋比赛冠军;1985年,荣获广东省通什教育学院中国象棋比赛第四名;1991年,荣获荔枝沟镇中国象棋比赛亚军;1992年,荣获荔枝沟镇中国象棋比赛季军;2011年,荣获三亚市首届老人运动会中国象棋团体赛亚军。下了那么多盘棋,基本上都已经忘记,而我的知青年代,与老林下的唯一这盘棋,毕竟是赢了当时梅山的中国象棋第一高手,心情久久不能平静。所以,这盘棋,我永远都不会忘记。
  舌刺岭上插秧忙
  当时,泥塘农场共有1000多亩田地,但场部附近只有100多亩水田,以及一些坡地。大部分土地在舌刺岭那边,有旱田有坡地,好几百亩旱田是望天田,在雨季才能种水稻,一年种一造。所以,每年的雨季,就是我们比较忙的时间。
  一到雨季,为了赶时间,在前段时间,农场领导就派有犁田技术的场员,先期吃住在舌刺岭上,协助绰号“黑公”的老场员整地。他们在插秧之前,须先将稻田的土壤翻过,使其松软,这个过程分为粗耕、细耕和盖平三个步骤。当年没有机器,主要是靠水牛来整地犁田,他们先选择某块好田,犁好后,就及时在这块田中培育秧苗,此田被称为秧田,在撒下稻种后,再在苗床上洒一层稻壳灰,好的稻苗是稻作成功的关键。在秧苗长到约八厘米时,犁田整地的任务已经差不多完成,就开始准备插秧。
  一般劳动强度比较大的农活,我都甘拜下风,而插秧的劳动强度不大,主要靠左右手完美配合,就能够间隔有序地快速将秧苗插进稻田中。当年在最原始的手工插秧劳动过程中,我居然插得比较快,每插完一列下来,其他人至少还有五行以上的秧没有插。为什么我插得比较快?因为,我插秧时,双脚适当分开,弯腰就比较轻松,左手要灵活拿秧,提前分秧,右手一接过左手分出的秧,就马上插入田中,由于我左右手协调完美,都非常靠近田土,就省了秧运动距离,减少许多时间,插秧的速度就比较快。
  平时插秧的大多是女场员,我和麦永波等几个男知青因插秧比较快,得以和女场员一起。只有到了最紧张阶段,场里的大多数男同志才加入插秧队伍。因为插秧的天气相当重要,如遇到大雨则会将秧苗打坏。所以,我们要赶在大雨前一段时间完成插秧任务。在舌刺岭上的插秧队伍,人数有时多有时少,最多时甚至有五六十人,每天都干得热火朝天,苦干10多天就圆满完成任务。
  我们农场的知青,都经历了原始的、传统的、落后的农业技术的劳动,劳动强度比较大。现在,这一代人已经老了。
  美丽的小河流
  泥塘农场的西边,有一条无名的小河流,河水弯弯曲曲,从北向南流下山,最后汇入崖州湾。小河流的岸边是原始山林,树林茂密,花香鸟语,空气新鲜,环境优美。其中,有一段小河流的河底,有密密麻麻的光滑圆润的卵石,还有许多大石头自然围成一个个水池。多少个春夏秋冬,清澈的河水无穷无尽地流淌着,流入上方的水池,再从上方的水池溢出来,流入下方的水池。
  这一个个自然水池,不需要开发,它自然成为我们的洗澡池和洗衣池,雨季时,还有一个最大的池可以游泳。当时,这条河流,我们基本上能够利用它的三个好处,一是我们可以来这里洗澡、洗衣和游泳,因为这里有自然水源,流动的是洁净活水。二是,我们在这条河流旁边开荒种菜,还可以种其他经济作物,因为这里有充足的水来浇地,并且河流旁边的土壤比较肥沃。三是,这条河流旁边是狩猎的好地方,因为这里有原始山林,特别是有经济作物园,野兽晚上就喜欢来这里偷吃农作物,还能喝到干净的河水,当野兽在河里喝水时,猎手就有足够的时间瞄准,比较容易打到猎物。
  这条穿过泥塘农场的无名小河,在常人心里,是那么渺小,那么微不足道。但是,我们知青每天都与它打交道,它是泥塘农场最重要的休闲生活区。每天下午收工后或吃晚饭后,大家都不约而同回到宿舍,把干净衣服放入铁皮做的水桶里,再提起水桶脚步匆匆到河边去。当年,我们被批准来农场的第一天,每人都从家里带来一个铁桶,这个铁桶是比较重要的日常生活用品,伴随我们度过了回味无穷的知青岁月。
  小河流距离宿舍两百多米,每次,我都是慢慢前去,不与人争。所以,一来到这里,就看到一个个水池里都有肥皂泡沫流动,许多人已经脱衣服,裸着上身站在水池里。有的在洗澡;有的在洗衣;有的在大水池里游泳;有的坐在水池旁边光滑的石头上,双脚伸入池水中,脚板前后左右摆动嬉水,一圈圈水波向周围传播;有的站在水池里做扩胸运动;有的一边洗澡一边唱歌;有的已经洗好衣服,把扭干的衣服放入铁桶里。真可谓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各人有各人的洗法,反正来到这里,大家都非常活跃,一天劳动的疲劳就被消除。洗衣洗澡的肥皂泡沫随着河水慢慢流到下方,过了一段时间,如果没有人来洗衣服或洗澡,池水就恢复它清澈的容貌。
  因为这条河流的两岸有广袤的荒地,水源丰富,土壤肥沃,如果将之开发,那么开出来的农业园地面积是非常可观的。我离开农场走上新的单位,至今有四十多年没有回去过,估计这条河流的两岸,早已被大规模开发出来,成为一望无边的芒果园,收获丰厚的经济效益。
  不过,当时我们农场的知青人数不多,没有大规模开荒计划,只在小河西岸附近开出十几亩地,作为平常使用。我们利用园地的旁边种木薯,一排排的木薯成为农业园地的围墙。我们在园地里面种花生、萝卜、南瓜和白菜,也种其他蔬菜。为了积肥,我们在园地的南边和北边,分别搭两个简单的“卫生间”,“卫生间”简单到什么程度?只不过是插入十几根木棍,呈正方形,再把茅草圈围在木棍上,就成为“卫生间”的墙壁,“卫生间”没有盖顶,是露天的。
  我们来这里洗澡前,一般都把衣服挂在“卫生间”的“墙壁”上,或挂在“卫生间”旁边的树枝上,或放在小河岸边的干净石头上。再走下河里的自然水池中洗澡。比较靠近河岸的是男“卫生间”,离河岸比较远的是女“卫生间”。在这里搭“卫生间”,一举多得,可以方便大家在河里洗澡后换衣服,也可以方便大家在里面大小便,这些大小便就是菜园的最好肥料。
  小河附近是狩猎的好地方。陈传贤和二朝是我们农场的打猎高手,他们经常在晚上去小河边狩猎,为大家改善生活。他们两人身材矮小,身高大约一米五,陈传贤比二朝矮一些。但是,身体非常结实,头脑反应快,动作灵活。狩猎时,他们个子小,不容易被猎物发现。
  猎物的反应是非常快的,我记得有一天,几个场员在河边的经济作物园里劳动,我也赶牛到小河附近放养,看到一群动物,外貌好像小黄牛,它们原来在河里喝水,距离我大约有一百多米。我一走入小河,说时迟,那时快,这群动物就从小河里争先恐后窜入山林,速度非常快。这里远离黎村,没有人烟,是深山密林,所以,有人判断说是一群野生小黄牛,也有人说是一群野生黄猄,有人说是附近村民放养的一群小黄牛,说法不一。究竟是一群什么动物?这是一个谜。
  陈传贤说,在白天,野生动物一般不会来这里。就是白天来到这里,也没办法打到这些猎物的,因为它们非常敏感,猎人很难靠近,一有风吹草动,这些动物就会逃之夭夭。只能在晚上狩猎。在我们农场里的所有知青中,陈传贤打到的猎物最多,其中,有鹿也有黄猄,也打到山猪。他是狩猎第一高手。在农场,狩猎成为他的重要工作。那时,我们几乎每个星期都有一次丰盛的会餐,有时是猎获马鹿,有时是黄猄,有时是杀山猪。
  一般都是在小河旁边打到猎物,就顺便在小河旁边宰杀。这里比较方便,有清清的河水把猎物内脏洗干净。当时,菜园里的萝卜比较多,我们把萝卜和肉一起煮几个小时,到了傍晚才会餐。有一次会餐时,大家一边吃鹿肉,一边听陈传贤介绍打到这头母鹿时的神奇故事。
  陈传贤兴高采烈地告诉我们,昨天晚上,他在小河边狩猎时,发现两个猎物在小河里喝水,估计是两头鹿,一母一公,他马上把猎枪(三八式步枪)瞄准其中一头,最后,打中一头母鹿,而跑掉的一头可能是公鹿,它恋恋不舍,依然在附近的山林中徘徊,发出悲哀的声音,直到天将亮时才消失。这头被打中的母鹿已经怀孕多月,真是一枪两命啊!多么残酷!难怪公鹿那么悲哀地哭叫。当然,后来,为了保护野生动物,这种乱杀野生动物的行为,被我国人民政府明令禁止。
  任何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有好处,也有坏处。每年的雨季,这条小河涨水,我们要下山,必须经过这条河,比较麻烦。特别是暴风雨天气,山洪容易暴发,一有山洪,不能上山或下山,采购员就不能及时把米、鱼、肉和蔬菜运上山来,我们就会与外界失去联系。虽然没有断粮,但是,没有鱼、肉和蔬菜,只有白饭,很难吃。幸得这是暂时的事情,一阵子也就过去了。
  积极参加政治学习
  1976年,港西公社党委、革委会积极举办政治学习班,组织公社社员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批判修正主义,批判走资派,要把无产阶级专政下的继续革命进行到底。
  有一天,我们农场一个农闲的日子,港西公社的许多干部来到泥塘农场,组织我们知青学习政治。我们坐在宿舍前面的露天空地上,认真听政治教员讲课。主讲的政治教员是老莫,他是海南文昌人,原来是某中学的政治教师,后来调到港西公社工作。当时,港西公社党委书记是王书庄,他是海南海口人,是海南师专毕业的高材生,当过中学教师,后来走入政界。
  他重视教育事业(1977年恢复高考,他经常到我家,帮助和辅导我复习功课,为我考上师范学校打下了良好的基础),特别是比较重用文化人,非常看好老莫。老莫原来任港西公社文化干事,他是一个才子,政治文化水平高,又是书法高手,写的行书非常漂亮,港西公社的墙报基本上是由他抄写,工作任劳任怨,特别是口才好。所以,他又被提拔为港西公社办公室主任。他虽然身材看来瘦小薄弱,但是精力旺盛。我非常佩服他,那么多人听他一个人滔滔不绝做报告。他把学习马列主义和毛泽东思想,批判修正主义,批判走资派,把无产阶级专政下的继续革命进行到底,这一系列问题,讲得头头是道,非常生动。他流利地讲了几个小时,几乎是脱稿讲话。
  不过,我对这样的高深的政治理论似懂非懂,直到今天,我还是模模糊糊。港西公社领导很重视我们这些在远离家乡的深山密林中的知识青年,派出政治理论水平比较高的人来这里做报告。在港西公社干部中,老莫的政治理论水平最高,较能吃苦耐劳,是共产党员,所以被安排来这里讲课。在学习班中,老莫强调大家要深刻理解最高指示或最新指示,特别强调大家要深刻理解两条路线的斗争,一条是社会主义路线,另外一条是资本主义路线,党内两条路线的斗争经验要年年讲、月月讲、天天讲,才能防止资本主义复辟,否则,中国人民就要被地主和资本家重新骑在头上作威作福,就会重吃两遍苦,受两遍罪。
  学习班的课程表是上午听报告,下午是分组讨论。上午,老莫做报告时,场面非常安静;下午,大家讨论时,场面非常热烈。但是,小组讨论会结束后,我已经忘记了大家的讲话全部内容,只是记住了,在我们这个小组的讨论会上,农场的党员干部争先恐后地发言,余金善副场长第一个发言。当一个人发言时,其他人都安静地、认真地听。每个发言的人讲话声音都非常激动,好像是喊革命口号一样。
  参加忆苦思甜活动
  像全国一样,港西公社领导干部积极组织忆苦思甜活动。忆苦思甜活动的内容主要是,首先,请一些在新中国成立前受地主压迫最深的穷人,在会上讲自己在旧社会的苦难故事,控诉万恶的旧社会。这个活动有一个名词叫做:诉苦。港西公社组织忆苦思甜巡回活动,还把“地、富、反、坏、右”分子拉上台进行批斗,如果是在家乡进行这样的活动,那么会场上人山人海,红旗高高飘扬,人们喊革命口号的声音惊天动地,场面非常壮观,而在我们泥塘农场,由于参加忆苦思甜的人员不多,就没有这么盛大的场面了。
  但是,采野菜、煮野菜和吃野菜,这个活动可以让大家亲身尝试旧社会穷人吃过的苦菜,才能忆苦思甜,才能不忘本。那天,虽然乌云滚滚,但只是阴天,天气依然较好。吃午饭的时候,场领导通知,下午全体人员吃苦菜。当天早上的时候,场领导已安排人做好煮野菜的准备工作:砍仙人掌、采山蒌叶,协助炊事员清洗加工仙人掌、山蒌叶。吃午饭后,一会儿,果然就看到有许多人挑回一大堆仙人掌和山蒌叶。有人问他们,这些东西怎么吃?这是旧社会穷人每天都吃的饭菜吗?你问我,我问他,谁都没有确切的答案。反正大家都没有煮过、吃过这样的东西,只是听老一辈人介绍过。所以大家知道,吃这些东西,肯定非常难下咽,只是一般不会吃了中毒。
  那天,我一直好奇地观看农场炊事员曾祥渊加工仙人掌。仙人掌表面上有许多刺,加工仙人掌时,如果不小心,就容易被仙人掌上的刺刺到手。曾祥渊加工仙人掌的步骤比较多,她首先用菜刀把仙人掌上面的皮和刺刮掉;拿盐水浸泡一会儿,接着捞出来晾干,最后把晾干的仙人掌切成一块块。非常好看的仙人掌肉,一大箩满满的,看得我眼花缭乱。我想,如果这是一块块的猪肉或马鲛鱼肉就好了,那就大饱口福了啊!与此同时,其他人也把山蒌叶清洗干净了。接下来,炊事员分别用两口大锅煮,一口大锅煮山蒌叶,另一口大锅煮仙人掌肉。煮了一会儿,没有闻到一点香味,只有一股怪怪的酸味从两口大锅里飘出来。
  下午五点左右,吃苦菜的活动开始,我们都主动去舀苦菜,有的吃山蒌叶,有的吃仙人掌。开始,我认为仙人掌肉可能比山蒌叶好吃,就先吃仙人掌肉,才吃一小块,就反胃,非常难受,差不多要吐出来。我又换吃山蒌叶,希望自己能够吃几口山蒌叶。但是,山蒌叶更加难吃,我闭住眼睛,努力吃一口下去,这次反胃更严重,一下子就吐出来。这些用清水煮的东西,确实非常难吃啊!所以,除个别人可以吃下几口以外,其他人都和我一样吃不下。两口大锅里的野菜几乎原封不动。
  到了晚上,大家有的吃烤地瓜,有的吃烤木薯,有的吃地瓜汤。这一天的忆苦思甜活动,就这样马马虎虎地结束。这次,在忆苦思甜的吃野菜活动过程中,大家辛苦地采野菜,加工野菜,煮野菜,忙忙碌碌煮了两大锅野菜,但是,没有人吃得一碗,我则一口也没有吃下。我心里非常惭愧,一直反思自己,感觉自己为什么这样不争气,为什么吃不了苦中苦,为什么不坚强?
  参加毛主席追悼大会
  1976年9月9日下午2点半,农场领导突然组织大家集中,等待接听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播放的重要消息。下午三时,我们从收音机的喇叭听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播音员播报《告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书》:“1976年9月9日凌晨零时十分,敬爱的毛泽东主席在北京逝世,享年83岁。”收音机的喇叭还反复播放国际歌和哀曲,人们悲痛万分,情不自禁地失声痛哭。毛主席是人民的大救星,现在突然走了,我和众人一样,眼睛饱含着泪水,泪花不断地滚动。
  9月17日中午,农场领导安排我们几十个场员回家,准备第二天到公社集中,参加毛泽东主席追悼大会。我一回到家,看到与以往不同的是,“革命小分队”队员除了正常巡逻,还有部分人在公社门口站岗,手臂上的红袖章换成了黑袖章。那时,各个大队都有“革命小分队”,人数约有十人,由青年民兵组成,每天身背步枪,二十四小时轮流巡逻,手臂上都套上红袖章,上书“革命小分队”。
  那天,路上行人的手臂都套上黑袖章,我也把农场发的黑袖章套上,到公社门口看看会场情况。我家距离公社门口只约30米,没几步可到。我一走到公社门口,就看到许多人还在里面紧张工作,认真布置会场,公社书记王书庄亲自到场指挥,黄宗义、杨时兴、陈家修、王昌海、李福英、老莫、陈球光、林志清等公社干部忙前忙后,公社广播员麦上钦和陈传兰认真调试广播设备,或播放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节目,或播放哀曲。
  以往公社召开大会的会场主席台,也是公社文艺宣传队彩排节目的舞台,现在布置得庄严肃穆,正面和左右两侧都挂好了黑底白字的横额。正面的横额写着:伟大领袖和导师毛泽东主席追悼大会!两侧的横额内容一样:沉痛悼念伟大的领袖和导师毛泽东主席!黑布横额上的字体是仿宋体,我知道这些字是港门地区书法名家郑应为写的,他通常都能用排笔一挥而就,一气呵成。
  18日下午一点多钟,港西公社有线广播通知各单位队伍准备进场,人们怀着极其沉痛和无限崇敬的心情,来这里参加伟大的领袖和导师毛泽东主席追悼大会。公社干部正在指挥各处队伍进入预定位置。两点钟左右,各单位人员已在会场全部站好,有五个大队、光明农场、第四船队、中小学校、公社机关、粮所、医院、水产、供销社等单位,人数一万多人,每人手臂上都套上黑袖章。由于人多容不下,很多群众只能站在会场门口外面。会场的正面是门口,外面的大路呈南北走向。会场悬挂一幅很大的毛主席黑白相片,他老人家神态慈祥,在外面也能看得到。
  这天,晴空万里,阳光灿烂。公社各单位敬献的几十个花圈,端端正正地排放在毛主席遗像旁边。我们站在毛主席遗像前面,静默等待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直播毛泽东主席追悼会情况。下午三时,毛泽东主席追悼大会在天安门广场举行,首都百万群众参加,同时向全国转播实况,华国锋总理致悼词。我们根据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直播情况,和首都参加大会的百万群众一样,同时默哀三分钟,向伟大领袖毛主席遗像三鞠躬,接下来聆听华国锋总理致悼词。
  由于头顶太阳、气温较高、站立较久、气氛悲伤,多人痛哭,个别体质弱的顶不住,有人突然晕倒,医务人员马上送往医院。会场气氛庄严肃穆,秩序井然,尽管酷热难耐、精神疲惫,但人们自觉地遵守会场纪律,不随便走动,甚至是一动都不动。当最后听到华国锋总理喊口号时,大家的精神都振作起来。
  口号的大致内容是:毛泽东主席永远活在我们心中!战无不胜的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万岁!伟大的、光荣的、正确的中国共产党万岁!伟大的领袖和导师毛泽东主席永垂不朽!
  最后,除个别人因特殊情况离开,其他到会群众坚持到追悼大会结束。我一离开会场,就马上回家吃晚饭,然后返回南山分场。
  南山伐木
  有一天早上,我们二十多人被安排上山伐木,但吃的早餐却非常简单,因为,那天农场既没菜更没肉,只有一袋大米。炊事员煮一大锅米饭,把盐水搅拌在米饭里后分发给大家,每人分到一碗干米饭。我从小就非常挑食,平时没有菜没有肉送饭,就吃不下。当我勉强吃下两口饭时,看到场员们已经吃完。他们每人背起一个水壶和一把刀争先恐后上路,我紧张得更加吃不下。我饿着肚子,硬着头皮背起水壶和砍刀,三步并作两步追上大家。
  我在中学时代,每个星期日早上,都上山砍烧火柴给家里做饭。一般都在不高的山腰上砍一些小树木,捆成一捆扛回家,这叫砍柴。而这次的劳动叫伐木,是要选择能够盖茅草房的木料,这材质要求高的木料在一般的山上没有,所以,我们必须爬上比较高的南山山脉的第二高山寻找。山路中有的地段比较陡,石头多,路面非常窄,有的地方草刺较多。我第一次爬这么高的大山,路上不小心,身体多处被草刺划破,流出血来才知道小草刺的厉害,行程未完,手臂和大腿上已经血迹斑斑。走了大约一个半小时,才到达目的地,这里距离山顶大约还有150米的路程,一大片材质比较好的树林就在身边。
  大家原地坐下喝水、养神。有人说,爬上这座山的山顶,就可以看到山后的小洞天、海山奇观、船帆石等风光;有人说这座山的山后有一片原始酸豆树林……我坐在一块石上,因闻说飞机草有止血和消毒的功效,便用刀背把飞机草锤烂,敷在被草刺划破的伤口上。我在处理伤口,爬山的疲劳还没有完全消除,这时,大家已经动工了。砍木叮咚,树倒哗啦,偶尔,大家同时砍倒几棵树时,声音就非常响亮。过了大约一个小时,大家砍木完成,扛木材下山。砍木任务是每人至少砍两根木材,并且负责扛木材回到农场。体力较强的场员砍得多,有的甚至砍了四根,他们扛木材下山非常轻松,有的一次就扛两根木材下山。对于这样的重体力劳动,我自知不如:因为,当我开始砍第二根木材时,大家已扛第一根木材下山。这时,剩下我一人砍树,心里紧张,越紧张越是有气无力。山里没有一丝风,天气非常闷热,我砍砍停停,水壶里的水已经被喝完,还是感觉口渴。
  一会儿,林葆贵上来扛第二根木材,看到我有气无力的样子,还没有砍倒第二棵树,马上叫我休息他帮手。在场里,我是他最好的朋友,我们两人的床铺靠在一起,每天晚上睡觉前都爱聊一阵天。不过,有时候,话还没有讲完,他已经呼噜呼噜地入梦中。他身体非常结实有力,一阵劈劈啪啪猛砍,大约两分钟时间就把树砍倒,并且去掉树尾和枝丫,非常利落地把一根木材整出来。然后一次扛两根木材轻松下山,其中一根是帮助我砍的那根。
  我扛起自己砍下的唯一一根木材,非常吃力地下山。当我下到半山腰时,放下木材,想拿毛巾擦一擦脸上的汗水,可是毛巾不知道遗落在哪里,便循路回找。毛巾没找到,空寂的山林,惊恐着会猛然出没的蛇蝎猛兽,使我不敢久留。突然,有几个像乌鸦的大鸟,从山林中呜呜飞上天空,吓得我心惊肉跳,快步一直跑下到半山腰。当我坐在那根留置木材上休息时,看到我的好朋友林葆贵上山来。他原在山脚下等我,好久没有看到我下来,不放心就再上山。我没把寻找毛巾的事情告诉他,怕他笑话。他也不问我是什么原因,这么慢才来到这里。可能看到我无精打采、有气无力的样子,就认为我只是疲劳过度。所以,他叫我空手下山,自己帮我扛那根木材。我在他后面走,回到农场,已看到一大堆木材放在准备盖房屋的空地上。后来,可能是林葆贵把我的身体情况告诉农场主要领导,从此,农场领导不再安排我参加重体力的劳动。这次上南山伐木劳动,是我唯一的一次重体力劳动,也是我在知青时代的最难忘的一次劳动。后来,我一直从事放牛工作,直到离开农场。
  最难忘的喝酒故事:酒逢知己千杯少
  1976年10月,全国各地亿万军民举行盛大的集会游行,热烈庆祝粉碎“四人帮”的历史性胜利。在南山农场里的知青除我一人放牛,其他人大都被安排回村,参加庆祝粉碎“四人帮”的集会游行活动,当天,我只能从收音机广播里听庆祝活动的信息。和往常一样,下午四点半一到,我就赶牛入牛圈,然后到菜园摘豆角回来,自己做饭菜。
  吃饭时,场员赖昌弟班长不知道从哪里回来,不知道他当时是否喝酒、是否喝醉,只见他满脸红光,精神十足,手拿一个军用水壶。我以为水壶里装着开水,但是,他拿的水壶里实际上装满山兰糯米酒。他知道我没有喝过酒,也没有看过山兰糯米酒,山兰糯米酒没有高度浓香的酒味,就骗我说是普通的白糖水。那时的我非常喜欢喝糖水,并且,那天阳光猛烈,天气比较热,我放牛回来还开火做饭,活动量比较大,流汗比较多,非常口渴。
  赖昌弟替我倒满一碗山兰糯米酒,这碗山兰糯米酒颜色是淡黄的,与普通的白糖水颜色差不多,所以,不管三七二十一,我不客气地接过碗喝了几口。这时,赖昌弟笑眯眯地看着我,并且伸出拇指赞扬,样子怪怪的。我非常奇怪,喝白糖水有什么值得赞扬?我感觉到这可能不是白糖水,因为有酒的味道,还有好喝的甜味,肯定是什么甜酒。在我的一直追问下,他才承认是山兰糯米酒,是他去崖城公社南山大队驷马村喝酒,吃饱喝足后,村民送给他的。这是难得的美酒,这村民也够大方的。反正我已经喝了几口,并且感觉比较好喝,越喝越来精神,精神非常亢奋:难得有农场的战友对我那么热情,频频敬酒,一边喝酒,一边谈天说地,滔滔不绝,痛快淋漓,我第一次悟出“酒逢知己千杯少”的因由。最后,我把这满满的一壶山兰糯米酒喝完了。
  有了这次美好的喝酒经历,我培养了酒量,为以后陪朋友喝酒,打下了基础。当时,我们农场有许多知青,已经和当地黎族农民交朋友,当地黎族农民非常喜欢喝酒,每家都会酿酒,我们一到当地黎族农民家里,就闻到山兰米酒香味。山兰米酒是当地黎族农民的杰作,是非常好喝的美酒。可能是遗传的原因,潜移默化,他们从小就和大人们一起喝酒,也许酒量是练出来的,所以,他们的酒量肯定越来越大。
  我当年也和几个当地农民喝过酒。他们本是崖城公社南山大队驷马村的青年,由于驷马村靠近海(崖州湾),村领导就安排他们几个人捕鱼。他们在海边搭一间茅草房,造了一艘只能在近海作业的小渔船,一般捕获的鱼不大,但是这些鱼大多都是优质鱼,非常好吃。每天中午,我大多把牛赶到这间茅草房的附近,因为茅草房的附近也有水塘,牛在水塘里滚泥巴时,我就到他们的茅草房里闲坐,有时,看他们在茅草房里喝酒,下酒的菜非常可口,天天都是酸豆煮鱼汤。驷马村的酸豆树比较多,不用花钱买,随便上树摘。酸豆煮鱼汤是一道美食。
  他们一般都是凌晨四点左右出海,早上九点或十点捕鱼归来。当年的渔场比较多鱼,优质鱼也比较多。他们每次捕鱼收获不少,至少两大箩。每天归来后,在茅草房里,有的整理渔网,有的做饭。做饭的挑几斤鱼出来,刚捕回来的鱼,比较新鲜,就拿去制作酸豆煮鱼汤。野生的酸豆,海里优质的鱼,这就是真正的酸豆煮鱼汤,非常新鲜好吃。有的把其他的鱼全部挑到驷马村生产队,由村民平均分配后,才回来与大家一起吃饭。
  中午时,虽然我在农场刚吃过饭,但是,一看到他们在茅草房里大口吃鱼,大口喝酒,大口喝酸豆煮鱼汤,我就情不自禁地暗吞口水。有时,在他们的热情邀请下,我也高兴地陪他们喝上几口。我一边陪他们喝酒,一边与他们交流思想,了解他们的情况。他们是村里身体比较强壮的青年,肌肉发达,水性好。特别是品性比较好,忠诚老实,团结互助,没有斤斤计较,具有团队合作精神,捕鱼时配合得非常默契。所以,他们被评为先进生产小组。我为交上这样的朋友感到非常高兴。他们积极、乐观、团结的精神对我此后的人生影响深远。总之,当我回忆我的知青时代故事时,就想起了当年的喝酒故事,因为这也是我最难忘的知青故事之一。

知识出处

崖县知青史料专辑·下册

《崖县知青史料专辑·下册》

出版者:南方出版社

本书共有79篇文稿:港西(4篇)公社、梅山公社(7篇)、其他(2篇)3处安置点13篇知青回忆录;垦区南田(32篇)、南新(3篇)、南岛(11篇)、立才(5篇)、南滨(15篇)5个农场66篇知青回忆录。

阅读

相关人物

王乃金
责任者
麦武华
相关人物

相关机构

港西公社
相关机构

相关地名

崖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