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情燃烧的知青岁月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崖县知青史料专辑·下册》 图书
唯一号: 200120020230001699
颗粒名称: 激情燃烧的知青岁月
分类号: G842.31
页数: 9
页码: 8-16
摘要: 本文描述了作者作为回乡知青,参加港西公社第四大队的民兵军训活动的经历,并回忆了观看联欢晚会和参加文艺宣传队的经历。
关键词: 回乡知青 民兵军训 联欢晚会

内容

回乡知青练兵忙
  1973年7月我从崖县港西中学高中毕业后,就成为港西公社第四大队的回乡知青。我对军训活动向往已久,而我们第四大队民兵营组织的二次夏季(指气候炎热的6-8月)民兵军训活动,确实是很好的机会,让我很快就如愿以偿。
  第一次参加民兵军训活动
  7月22日下午,四大队支部书记裴宏范和民兵营营长麦昌猛通知我参加夏季第一期军训活动。次日早上,我拿着简单的行李到大队办公室前集中,一看这里已有几十个回乡知识青年,正在等待出发命令。我们穿过绿草绒绒的跑马坡,蹚过一条绿水清溪,还路过一片墓地,最后进入茂密的海岸防风林。这次夏季民兵军训活动,基地就设在这片防风林里。
  防风林位于港西公社西部,主要树种是木麻黄树,间有最经得起狂风吹打的椰子树。防风林西南端是崖州湾海岸沙滩,也是这次军训活动实弹射击的预设场地。队伍散开之后,我和同伴赤脚走在柔软的沙滩上,一望无际的大海就在面前,任由海风呼呼扑面吹来,感觉特别好。
  这次军训的主要项目是射击、投弹、刺杀和匍匐前进等,时间是七天。我们白天军训,晚上还要轮流站岗放哨。参加这次军训的知青有男有女,男的比较大胆,女的胆子小,领导就安排男女配对站岗放哨。我的搭档是个纪律性很强的女知青,我们站岗时都自觉地站在预定位置。两个哨岗相距50米左右。我们在夜晚中各就各位,警惕地注视着四面八方。
  军训中最精彩的要数百米实弹射击考核,按规定每人打三发子弹。大家都知道三点一线原理,经过刻苦训练,很快就掌握了射击技巧,每人在射击考核中都获得较好成绩。特别是民兵营长麦昌猛,居然打出三个十环,获得第一名。我是第一次实弹射击,打了一个九环,两个八环,也受到表扬。射击考核结束,麦昌猛营长做了简单小结,大家唱着欢快的《打靶归来》歌曲回到营地。
  7月29日下午,为期一周的军训活动圆满结束,晚上开了联欢晚会,大唱革命歌曲,大家情绪高涨,一片喜气洋洋。在单调乐器的伴奏下,女知青倾情投入演唱,不时还会流露出害羞的神色,激起一阵阵的掌声。每一首革命歌曲都悦耳嘹亮,曲调昂扬,激动人心,激发斗志,鼓舞着我们这些回乡男女知识青年,决心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做出自己的无私奉献。
  第二次参加民兵军训活动
  过了几天,第二期民兵军训活动又开始了,这期的军训基地设在崖州湾最南端的南山大浦,附近驻军派人来主抓训练,要继续提高我们回乡知青的各项军事技能。我在8月5日接到了通知,心里仍然很兴奋,因为刚参加过第一期军训活动,已经有了切身体会。
  第二天早上6点多钟,参加军训活动的所有回乡知识青年,都背着背包在大队广场上集中,党支书裴宏范和民兵营长麦昌猛分别作讲话后,部队教官就命令出发。我们用了两个多小时,走了大约8公里的路程,在上午9点左右到达南山大浦。队伍解散之后,我们几个还在大浦的四周走动了一大圈,感觉这地方真不错,是个练兵的好地方。
  南山大浦在崖州湾最南端的海岸边,椰子树到处都是,这里的空气新鲜,阳光灿烂,沙滩白净,海水清澈,天空碧蓝。西边是一望无际的大海,海天一色,渔帆点点;东边是神秘的南山仙境,满目青翠,画面美丽。想不到在椰林里还有一口清泉水井,井水清冽凉爽,口感甘甜,非常好喝。我仔细观察,发现井里泉水无声无息溢出井口、流入水沟里,似乎无穷无尽。
  第二期的军训项目,和第一期大致相同,但是大幅度地加大了强度,一切从高从严要求,已接近部队的正规训练水平。白天,队列操练,整体意识;爬山越岭,训练耐力;滚爬跳跃,训练穿越;射击训练,重在实战……总之,我们按照教官的各项要求,认真完成规范动作。到了晚上,我们还轮流站岗放哨。
  这次军训活动进行了十天,大家都感到疲惫不堪,每人的皮肤都晒黑了,但收获也非常大。最后,部队教官对每个训练项目都进行了严格考核,我们出色地完成了规定动作,射击水平也有了新的提高,整体获得良好成绩,得到教官的表扬,现场观看的公社领导也给予赞扬。
  军训结束的当天晚上,我们和当地驻军一起举办了联欢晚会,演唱了革命歌曲和革命现代样板戏若干唱段,还有其他很多内容。然后,再见了,亲爱的教官!再见了,严格的军训!
  过了许多年后,凡是当年军训活动的参加者,每说起这两次军训活动,都兴致勃勃,觉得难以忘怀。
  港西公社文艺宣传队
  1974年6月,港西公社成立文艺宣传队,从光明农场抽调郑通卫场长担任队长兼导演,还另外挑选了二十多名能歌善舞、通晓乐器的知识青年加入。
  郑通卫是光明农场的第一届领导班子成员,先任副场长,不久任场长,他的领导能力强,在知青中威信很高。早在1972年8月,他就带领一群初、高中毕业的知识青年到深山密林安营扎寨,亲手创建了港西公社光明农场。他多才多艺,懂得声乐,擅长导演。
  港西公社文艺宣传队的主力队员,基本上是光明农场的知识青年,角色齐全,人才济济。那时的我兴趣广泛,个性活泼,对吹拉弹唱很在行,就成了文艺宣传队的主要乐手。文宣队人员——领队:陈球光(时任港西公社团委书记);队长、导演:郑通卫(兼打击乐手、指挥)、陈健明(助理导演)。主要男队员:陈垂海、王身东、王乃丰、麦昌弟、麦世雄、林来、林永义、周祥信等人。主要女队员:王身莲、陈和坤、林永花、林永认、陈德娥、王乃娥、吴清花、苏文顺、麦宜霞、陈映娥等人。男歌唱演员:林立志(兼小提琴手);女歌唱演员:麦永翠。主要乐手:王乃金(板胡、二胡)、麦昌茂(板胡、二胡)、李三哥(二胡)、符先干(小提琴)、林永琪(笛子)、邢谷存(二胡)、谭诗俊(二胡)、陈传泊(二胡)、陈成良(秦琴、二胡)、陈宏干(大胡、鼓手)、王身华(鼓锣打击乐手)。
  当时,港西公社有文化和酷爱文艺的年轻人全在光明农场,而以上这些队员,都是农场知识青年中的突出人物。大家接受排练任务之后,都有强烈的责任心,决心竭尽全力,争取荣誉。组队不久,用了一个多月的时间刻苦排练,准备了10多个节目,其中有3-4个是拿手节目。
  7月下旬中小学校放暑假,8月份县里在崖县中学大礼堂,举办了1974年度全县文艺汇演,参加演出的有崖县各公社、农场、战线的20多个文艺宣传队,人数有七百多人。参演人员住在学校大礼堂或教室里,晚上拿张草席铺在地板上就成为睡床。在三天里,组委会安排各个文艺队轮流在大礼堂戏台上演出参赛节目,场面非常热闹,还从中选出优秀节目在三亚海滨电影院进行公演。我们队的舞蹈节目《砍竹路上》和器乐合奏节目《送鱼忙》,被评为优秀节目并参加了公演,大家都很兴奋并感到满足。
  《砍竹路上》这个舞蹈节目,真实反映了港西公社光明农场知识青年的艰苦创业情况,音乐欢畅明快,舞姿或轻盈或阳刚,场面生动,把知识青年翻山越岭到深山密林去砍竹,创建光明农场的情景,表现得淋漓尽致。
  节目的主题歌词,则表现了知青们的英雄主义气概和乐观主义精神,让人印象深刻。歌词大致是:雄鸡一叫赶路忙,披星戴月战歌亮,我们是毛主席的知识青年,深山密林把家安。
  到了1975年8月,崖县文艺汇演的地点改在三亚小学(现在的三亚一小),参演人员晚上睡在教室里,几张课桌并在一起就是简易床,几十个文艺队全在校园里打灶生火做饭,把乒乓球台做餐桌,开饭时你呼我叫,互相打闹,最是热闹。这一年的公演地点,还是在三亚海滨电影院,我们的演出也不错,几次得到表扬。
  我们除了参加县里的文艺汇演、公演,还要到不少墟镇、社队去宣传、演出,每次都有10多个节目,在汇演结束后开始准备,为此就要多排练一些节目。林立志的男声独唱和麦永翠的女声独唱,大受欢迎。
  1974年9月18日,为了铭记历史,不忘国耻,我拉二胡为麦永翠的女声独唱《在松花江上》伴奏,经过一番排练,就在公社的戏台上做汇报演出,现场气氛热烈,演出效果很好。
  我们与保港、梅山、崖城等公社的文艺宣传队,也经常搞联谊晚会。至于演出地点,有时在我们这边,有时在他们那边。每逢举办联谊演出,形同对手打擂台,各个文艺宣传队都铆足了劲,都将拿手好戏尽情展现。
  我们还和部队联办拥军爱民联欢活动,排练《西沙之战》等舞蹈,我们到过南山驻军、榆林部队等处演出,受到了指战员的热烈欢迎。
  记得最难受的事,是冬季到南山部队搞联欢演出,下午要坐军车上山,公路弯曲,路面坎坷,尘土飞扬,许多人都晕车了,但我们还是坚持上台演出,晚上演出结束后坐车下山时,气温骤降,北风呼呼,寒冷袭人,手脚麻痛,有人只好把队旗包住自己身体以遮挡。
  毕竟生产是光明农场的主业,我们大多数时间是一边参加生产劳动,一边间缝插针地排练和演出,既丰富了农场文娱生活,又起到了很好的宣传和鼓舞作用。当开荒生产任务繁重,劳动力需求很大时,我们就会暂停排练和演出。那时,队员林立志和陈垂海不是光明农场人员,但是他们总是主动参加光明农场的生产劳动,并且不计报酬。
  艰苦奋斗、无私奉献
  1972年8月,在崖县第一批城镇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浪潮中,港西公社创建了光明农场,由六十年代的老社长王昌海担任顾问,成立了场领导班子,并由港西中学应届高中毕业生、回乡知青郑通卫(先任副场长,不久任场长)带队,带领本公社30多名知识青年到深山密林建场及垦荒创业。
  建造茅草屋
  新建农场的场址距港西约30里地,位于本公社西北边的山区里,地名叫“泥塘”,所以光明农场也叫“泥塘农场”。这里的植被以低矮灌木为主,间有较大乔木,林木茂密,山路崎岖难走,但土地肥沃,雨水充足,非常适合种植粮食及经济作物。由于比较偏僻,虫蚊多,瘴气重,这里也是高疟区。
  盖房屋先要备料,为了赶在雨季来前盖房安居,男知青就要翻山越岭到8里开外的老林子去伐木、砍竹子,女知青要到周边的山坡上割茅草,砍木棒、烧火柴。每天上山伐木时,各人配备一把山钩刀、一个仿军用水壶。砍到木料后,围径大些的两人抬,较小的就一人扛,十分艰难地运回到场部。由于劳动强度大、路途远,每天只能走一个来回。
  忙了半个多月,把所有材料备齐后,知青们就动手盖起了四间住房、一间办公室(兼文化室),一间厨房(兼食堂),总面积约400平方米。尽管只是茅草屋,屋内设施都非常简陋,用料大多是些木棍棒和竹子,倒也十分实用,总算有了遮风挡雨的居所。
  垦荒种地
  为了不耽误农时,就要抓紧完成开荒任务。当时的生产工具比较落后,开荒的手段也非常简单,基本上是学老祖宗搞“刀耕火种”。先是在低矮荒坡上砍树劈草,晒干了就分片火烧,待火熄灭后收拾没有烧光的杂木,这样把地块整理出来了。接着,再根据地形地势、土壤质量、附近水源等情况,做出使用及种植规划,以利于生产安排和种植合适作物。
  在较宽阔平坦的地段种植甘蔗、木薯、地瓜,在场部的周边坡地建起了果园、菜园,还挖了一口深10多米、直径10米的大水井,缓解了农作物缺水的问题。在场部三里开外的后山有片水草茂盛的低洼地带,经过人挖牛耕,居然给开出了几十亩优质水田。由于附近没有地表水源,这些水田没水灌溉,要靠下雨才能耕作,一般只能种晚造水稻。后来挖水塘积蓄雨水及浅层渗透水,缺水情况有所缓解,早造也能利用若干面积。
  因为后山有这几十亩水田,就设了一个分场,搭了一间茅草屋,长年派人居住及看护、管理,预防野兽、飞禽糟蹋庄稼地。我1973年高中毕业即回乡,次年3月才到光明农场,和老场员麦武发一起被安排住在这里看管水田。有一天中午麦武发因故下山,晚上没有回来,就我自己住茅草屋。这里较靠近立村麻风病院,深夜里野兽的吼叫声、猫头鹰的啼叫声、立村麻风病人的狂叫声、黎族猎人夜巡的叫喊声,不时在耳边响起,睡在没有墙壁的茅草屋里,我觉得很孤单,缺乏安全感,整夜都胆战心惊!第二天,还是我一人。到了第三天傍晚,场里才派麦永波上来做伴。
  当时,我们的生产技术和生产经验都很缺乏,往往影响到生产成果。例如:有一次,副场长麦昌茂为了引进高产西瓜(因为出口销路好,梅山人叫“国际瓜”),他饿着肚子行走了十几公里到梅山公社,拿到西瓜种子就返回农场,弄得筋疲力尽。但是这种在近海沙壤地种植可以获得高产的西瓜品种,在这里的泥质地种植几乎没有收获,耗费了麦副场长的一片心血。看来环境、土质、气候、管理的不同,效果也有天壤之别。
  那时候,我们还到过八里地外的三陵水库参加大会战,为了节省来回时间,我们每天都吃住在工地。共有崖城、港西、保港、梅山四个公社的数千名青壮年民工,每天三刻进行垒坝作业,工地上热火朝天,人山人海,往来穿梭。有推小推车的、有挑沙石泥土的、有背水泥上坝顶的……你追我赶,干劲十足。在三陵水库的坝顶上飘扬着无数面旗帜,有五星红旗、共青团团旗、青年突击队队旗、各个民兵营大旗、知青场红旗、各种颜色的彩旗……几个高音喇叭广播,不时播放革命歌曲,公布劳动竞赛进度,非常振奋人心。
  人员进出的情况
  在恶劣的生存环境中,知青们艰苦奋斗将近十年,进来出去的共有120多人,但在三亚市档案局的存档名册中,光明农场只有74人,缺失50人左右。当时创建不久、发展很快的光明农场,既接收上山下乡知青,也接收回乡知青。我们回乡知青能到农场工作,是件非常光荣的事,要经过大队初审、公社审批。而上山下乡到农场当知青,更是风光一时,如麦昌茂和麦世雄等人,是胸戴大红花走进农场的,欢迎场面非常隆重,我们都很羡慕。后来在这些知青中,被工厂招工、推荐上中专或大学读书、选派当路线工作队后录用当干部、安排当民办教师的都有,还有人应征入伍。
  与病魔及伤痛做斗争
  在这里创建农场,要与天斗与地斗,还要与病魔、伤痛斗。那时的工作、生活环境的确很差,很容易被带有病毒的虫蚊叮咬,发病率很高。记得除了陈传贤,其他人都患过疟疾等病症,有次同一天就病倒十几个人。对患病严重的知青,就用担架抬去外面医院医治,要说起来,还真是你抬过我,我也抬过你。
  我在农场共患过三次大病。
  第一次是患疟疾,大多数人已患过痊愈,这次终于轮到我了。这一天我发烧至40.5℃,卫生员判断是疟疾病,给吃药片控制病情,好了点就被安排回港西家里治疗。头几天我一直昏昏沉沉,身体时热时冷,热时如受火烤,冷时似跌冰窖,心里非常紧张。到港西第三大队合作医疗诊所看病时,医术高明的赤脚医生陈钟安用心给我医治,不久就痊愈了。我不想过多耽误时间,迫不及待就返回农场。
  第二次是患痢疾,那时我们到八里外的三陵水库参加大会战,由于人多杂乱,工地临时食堂的餐饮卫生管理非常差。在我们居住地方数百米外的草木丛中,民工的大小便痕迹随处可见。在这样的环境下,蚊子、蟑螂、苍蝇、老鼠比较多,容易传染疾病。有一天中午我感觉腹痛,拉大便时排出脓血粘液便,半个小时里就拉了十次左右,工地医生诊断为痢疾病。被护送回家后,又连续拉了几天,赤脚医生陈钟安妙手回春,使我的身体逐渐恢复正常。
  第三次是患登革热,也是赤脚医生陈钟安给医治好的。
  除了与病魔斗,我还与伤魔斗。有一次我放牛时,发现牛群闯入农作物园地乱啃乱吃,我马上将牛群赶出,却不小心被一块石头绊倒扭伤脚跟,不一会就肿了起来,并且越来越疼。既然是艰苦创业,有伤病是普遍现象,好在离场部不远处有治伤草药,场长陈儒弟(第二任)马上安排人为我采药治伤。
  脚虽受伤,我仍坚持工作。场长让我养伤期间附带看火熬鹿胎膏,即柴火快烧完就往灶内添柴,还要不断搅动铁锅内的物料,防止给煮糊了,确实有点意思。那时农场附近野生动物比较多,这头怀胎快生的母鹿是几天前被陈传贤打到的,我们已享用了鲜美鹿肉,现在接着熬鹿胎膏,需三天左右。鹿胎膏终于熬成了,每位知青都分到拇指大的一块。这是很神奇的营养品,大家都把鹿胎膏、鸡蛋、红糖加水混煮来吃,以滋补亏欠的身体,大多数人就不再复发疟疾了,这是后话。
  我熬好鹿胎膏后,脚伤随着痊愈了,人也精神起来,农场领导看到很高兴,征求过我的意见后,就安排我专任采购员,主要任务是购买粮食、鱼、肉、蔬菜。
  我当采购员
  当时我心里好兴奋,因为当采购员就有农场的自行车骑,那是件非常惬意的事。农场只有一辆自行车,这是采购员的“专车”,农场前任采购员是麦武发,他把这辆自行车的钥匙交给我,也把具体工作要求告诉我。实际上采购工作并不轻松,要当好采购员,就要不怕艰苦不怕麻烦,但我没有畏难情绪,有信心做好工作。
  我每天在下午三点左右从场部步行下山,走了6里多崎岖不平的山路,才到黎族群众聚居的“三公里村”熟人老文家。因为从农场到该村的山路无法骑车,我总把自行车寄放这里,到时再取车骑到20里外的港西墟镇,通常在下午六点左右回到我家。
  次日早上8点,先去粮所买大米,再去菜市场购买鱼、肉、蔬菜,有时候也请母亲帮忙。买好打包后,在9点半前骑自行车起程,约11点到达老文家,再寄放自行车。返场的6里多山路,就用扁担将货物挑上山,通常在中午12点左右回到农场。
  在当农场采购员的日子里,我每天总是来去匆匆,经常只是中午在农场吃一顿饭,早饭和晚饭是在港西的家里吃。就这样,我吃家里父母的饭,做光明农场的工作,有半年左右的时间。
  建立第二分场
  1976年初,农场已有100多名知青,为了扩大农业生产,农场在南山驷马村与货港之间的几百亩荒坡上建立了第二分场,叫南山分场。建场初期备料盖住房,我们翻山越岭伐木、割茅草、砍竹,边建房子边开荒。这里主要是种地瓜、甘蔗、木薯,还养了十几头牛。
  在这里,我养牛的时间最长。没有开阔的天然草地,只能把牛拉到有草的田园旁边,让牛多吃青草,以及收获过后残留的地瓜藤、地瓜叶和甘蔗尾。分场的南边是南山岭下,东边是崖城公社南山大队的驷马村,西边是南山货港。分场的北边有一望无际的田野,其中有港西公社第一至第四大队及南海公社第四船队等单位的农场,田园里种有地瓜、水稻、甘蔗等作物。放牛的劳动强度倒是不大,但需要特别强的责任心,我为了把十几头牛养好,特地把牛群赶到田园旁边放养,但时刻都要小心看住,一发现有牛闯入田园里就马上拉出来。
  当采购员是每天记工分11分,放牛是每天记工分10分,其他普通工种每天才记工分8~9分,我在农场期间,放过牛也当过采购员,还参加过集体生产劳动,虽然岗位不同但责任相同,但我总是出色地完成每项任务。
  我在光明农场的时间总共四年,和大家积极参加生产劳动,快乐地生活和相处,直到1977年因被招工才离开,留下终生难忘的记忆。的确,我们在农场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日子,是激情燃烧的岁月!我无怨无悔!

知识出处

崖县知青史料专辑·下册

《崖县知青史料专辑·下册》

出版者:南方出版社

本书共有79篇文稿:港西(4篇)公社、梅山公社(7篇)、其他(2篇)3处安置点13篇知青回忆录;垦区南田(32篇)、南新(3篇)、南岛(11篇)、立才(5篇)、南滨(15篇)5个农场66篇知青回忆录。

阅读

相关人物

王乃金
责任者
裴宏范
相关人物
麦昌猛
相关人物
陈球光
相关人物
陈健明
相关人物
王身东
相关人物
王乃丰
相关人物
麦昌弟
相关人物
林永花
相关人物
王乃娥
相关人物
苏文顺
相关人物
李三哥
相关人物
符先干
相关人物
林永琪
相关人物
邢谷存
相关人物
谭诗俊
相关人物
陈宏干
相关人物
林立志
相关人物
陈垂海
相关人物
陈钟安
相关人物
麦武发
相关人物

相关机构

港西公社
相关机构

相关地名

崖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