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路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崖县知青史料专辑·中册》 图书
唯一号: 200120020230001674
颗粒名称: 修路
分类号: F323.6;U418
页数: 3
页码: 302-304
摘要: 本文讲述了1970年代崖县城镇知青到育才公社经济场的生活和生产情况,以及一次修路的艰苦经历。由场部决定开垦荒山种植橡胶,上山伐木和打砖烧砖盖房。通过一年多的艰苦奋斗,场部取得了一定成绩,提供了不一样的条件。但在运输伐木的过程中,路面的差劣情况成为了制约因素,生产组长兼知青组长受场长委派带领知青修整路面,以便毫无阻碍地运回木料。
关键词: 知青 育才公社经济场 橡胶

内容

我们上山下乡的育才公社经济场,地处大山深处,是以种植热带作物为主的小农场,自然环境恶劣,生活条件甚差。1972年8月26日接收了第一批崖县城镇知青,到了年底及第二年,又陆续接收了第二批、第三批、第四批,共有14名知青。知青们和老场员一样,都居住低矮的茅草屋。
  经济场原有老场员23人,其中潮汕地区知青8人、本地村民15人。场部设立橡胶组、生产组、胡椒组、后勤组。场里的固定资产只有低矮茅草房3排、橡胶树60多亩、胡椒树不足10亩,以及几亩水稻田。场里的收入主要靠橡胶和胡椒,稻田里收割的谷子就是场里老场员的补贴口粮。
  我是副场长、班子成员,也是知青组组长、生产组组长,为了改善场员工的住宿条件和扩大生产规模,场部决定开垦荒山种植橡胶,上山伐木和打砖烧砖盖房。这些体力活当然全部落在我们生产组,而生产组的人员主要是知青。
  通过一年多的艰苦奋斗,我们开垦出近百亩橡胶地并种上橡胶,盖了面积约500平方米的2栋砖瓦房和厨房,并自筹资金购买了一台手扶拖拉机,大大改善了新老场员的居住环境和生产条件。同时,也为以后70多名知青的相继到来,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提供了不一样的条件。
  这些成绩来之不易,都是经过艰苦奋斗取得的。在这个过程中所发生的许多事情,的确值得人们铭记。我这里要说的,只是当年的一次修路。
  当初为了让老场员和新来的知青都能够住进新瓦房,场里在1973年7月间派出新老人员搭配组成的砍伐队,进山砍伐用于建造房屋的木料。由于砍伐地点分散、往返路程远、汛期来得早,只好将砍伐好的木料搁置在原地,想等雨季过后再运回来。按常理,其时气候比较干燥,而砍下的木料经过晾晒,重量也会减轻许多。
  搬运木料分为两个步骤,一是派人将之前搁置的木料搬到半山腰的路边集中,二是用车辆从山路运回场部。这段山路本来就难走,再经过雨水的冲刷,深沟浅坑无所不在。面临的问题很清楚,要想将木料顺利运回去,就必须先把路面修整好。当时我是生产组长兼知青组长,考虑到这项工作比较艰巨,场长特地交代我亲自带人去完成,他估计两个人要用三天时间才能完成。
  我接受任务后,次日一大早就带上进场不久的知青王兴贵,向远处的目的地进发。两人身穿打有不少补丁的灰蓝工作服,后腰别上钩刀,肩上扛着锄头、铁锹,斜挎军用水壶,全然一副修路林工装束。我俩先来到附近的育才公社消费社(小饮食店)买了10个馒头,权当一天的口粮,就匆匆往山上赶路。十几公里的路程走了近2个多小时,来到目的地山脚下时,肚子也饿了,各自吃了一个馒头,再喝几口水,补充了有些累乏的体力。
  这段山路的直线距离虽短,但由于路径弯曲,实际里程有两公里多。修山路要从高处往低处修,往上走时可以了解有关情况、评估修路工作量,做到胸有成竹。我们趁着此时体力还比较充裕,抓紧时间走到修路起点。
  离目的地越来越近,路况却越来越差,有些地方的坡度比较陡,不少路段都被雨水冲垮了,一路上崎岖不平、坑坑洼洼,别说车辆是运木料,连人走路都不轻松。当我俩爬到半山腰的时候,王兴贵一个不留神,脚底打滑,“哎哟”一声摔了个四脚朝天,锄头甩入山沟里,网兜里的馒头撒落一地。我赶忙回头一看,心里不禁暗叫一声“糟了!”这几个馒头可是我俩的午餐和晚餐呀,没有了它们,别说完成修路任务,就是返回场部都成问题。于是四处张望找寻找馒头,忙了好一阵,终于捡回7个,却有两个落在一坨半湿牛粪上,已吸入些许牛粪水汁,让人不无懊丧。我们迟疑了一下,还是把沾有牛粪汁的一面剥掉,将剩下的大半个馒头装回网袋里,再把袋口紧紧拉上。
  结束了这一段小插曲,不久便开始修路作业。主要工作一是平整路面,使用锄头、铁锹,对那些凹凸不平处或挖或填,尽量修整平复;二是对已被冲垮而形成的沟坑,或搬来石块填充,或铲土往里填埋,再砍些小树枝往上面铺垫;三是拓宽路基,即对一些发生坍塌的地段,就清理土堆,挖坡拓宽。
  到了中午,虽说处于大山腹地,又是时值深秋,但太阳的威力没有丝毫减弱,山路被暴晒后蒸腾起阵阵热气,让人感到口干舌燥,闷热难耐。我们这时已看到光明的前景——奋力一搏,三天工作有可能一天完成,精神为之振奋,愈战愈勇,决定中午不休息,抓紧时间干。
  在长达数里的山路上,我们两人或各自为战,或联手攻坚,一段一段地向前推进,不断扩大战果,收复“失地”……当西边天际泛起片片晚霞,我们终于把整个路段修复了,圆满地完成了场里交给的修路任务。这时,馒头早已啃光,水壶也空空如也,身体更是疲惫至极。但是,饥渴和劳累却掩不住我们内心的成就感和自豪感:毕竟,三天的工作量仅用一天就完成,我们做到了!
  然而,还有另外的惊喜和感动在等着我们!当我和王兴贵借助着微弱的月光回到场里,远远地看到场部门口站着一个再熟悉不过的身影,那就是全体场员都很敬重的农场阿唸(黎族方言音译)书记。当我俩出现在他的视线里,他便打着手电筒快步地迎了过来,一阵热情而亲切的问候后,阿唸书记便忙不迭地说:“都快到九点钟了,都饿坏了吧?来,我刚煮了一小锅木薯稀饭,你们趁热吃了吧!”说着便转身进屋里,忙着张罗起碗筷来。
  阿唸书记这番话,让浑身疲乏的我们感到非常温暖,看着他在昏暗的煤油灯下忙碌的样子,我俩的眼眶一下子就湿润了:他真是我们知青的贴心人!在这样的领导手下工作,别说是只修了一天路,就是天天修路,我们也心甘情愿啊!

知识出处

崖县知青史料专辑·中册

《崖县知青史料专辑·中册》

出版者:南方出版社

本书共有83篇文稿:崖县抱龙林场(20篇)、崖县三亚林场(2篇)、林旺猪场(3篇)、海螺农场(2篇)4处安置点27篇知青回忆录;藤桥(4篇)、林旺(2篇)、田独(13篇)、红沙(4篇)、荔枝沟(6篇)、羊栏(8篇)、天涯(1篇)、育才(6篇)、雅亮(3篇)、崖城(5篇)、水上(2篇)、保港(2篇)12个公社安置点56篇知青回忆录。

阅读

相关人物

邢爱和
责任者

相关地名

崖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