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葱岁月亦风流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崖县知青史料专辑·中册》 图书
唯一号: 200120020230001672
颗粒名称: 青葱岁月亦风流
分类号: F323.6
页数: 3
页码: 296-298
摘要: 本文描述了作者作为一名知青在天涯公社农场的经历,包括改善住宿条件、开荒种橡胶和甘蔗等任务以及学习橡胶嫁接技术等。
关键词: 知青 天涯公社 农场

内容

1975年8月初,我和十八位圩镇青年作为天涯公社的第一批上山下乡知青,来到了位于上布山村的本公社经济农场。在这个贫穷、偏僻的黎族山村,我度过了长达4年的知青岁月,留下了一些挥之不去的青春记忆。
  “见面礼”
  天涯公社农场是一个小型社办集体农场,常年仅有几名老场员打理。除了几名老场员居住的两间茅草屋外,只有一间略大一些的也是茅草盖顶的文化室。兴许是长期无人问津的缘故,文化室早已门窗破败,四面透风。我们十九位知青(男十三人,女六人)就暂时安置在这里。我们在文化室的中间拉起一块灰布,将男女居所隔开,便席地而睡。
  睡惯了木板床的身子乍躺在冰凉的水泥地板上,还真不习惯。当天晚上,我辗转反侧,横竖睡不着。睡在我身边的伙伴们也一个个翻来覆去,叫苦不迭。好不容易熬到天亮,大伙便七嘴八舌嚷嚷着:这水泥地板实在睡不了,我们还是赶紧另外盖房子住吧。
  年轻人的呼声,得到了场部的理解和支持。于是,在老场员的组织带领下,我们十九位知青便分成几个小组进山去砍伐建房材料。农场就在上布山脚下,我们就地取材,并不花费太多的功夫,便将建房材料(木材、山竹、茅草等)一一扛回场里。
  由于我们大部分知青都有过盖茅屋的经验,可谓轻车熟路,在老场员的协助下,我们分成打桩组、篱笆组、茅草组、泥浆组等,分工协作,紧张有序。经过一个星期的辛勤劳作,一间约120平方米的崭新的茅草屋便顺利落成。我们根据人数和实际需要,将新房子隔成十间,按两人一间分配住宿,每间房间的床铺均用木料搭成床架、床板,再垫上稻草。
  新居落成的当天,大伙便迫不及待地把行李、生活用品等搬了进去。尽管新房子的墙壁泥浆未干,不时散发着浓重的泥土味道,且有不少蚂蚁、蝎子和蜈蚣出没其间,但与文化室的光景相比,大伙的心里别提有多舒坦。
  住宿条件改善了,但文化室依然故我,并未真正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为此,我建议场部为文化室添置一些桌椅,让大家在开会、学习的时候,有个地方坐。场部对我的建议非常支持,立即向公社打报告请求拨给一些经费,以置买制作桌椅的木材。公社对场部的报告也甚为重视,很快拨给农场一笔专款,用于购买木材。当木材买回来后,我和另一位知青便发挥自己的木工专长,先后为文化室制作了几张带靠背的长椅和几张凳子,此外还“量身”打造了一张大会议桌。
  从此,文化室不但兼具会议室的功能,也成了大伙劳动之余,看书、聚会、休息的热闹场所。
  看着那栋有型有款的新居和文化室里一排崭新的桌椅,我心想,这或许也可算是我们献给农场的一份薄薄的“见面礼”吧!
  上布山下创业忙
  我们来到农场后接受的第一个劳动任务,就是开荒种橡胶和种甘蔗,地点就在不远处的上布山山麓,开荒面积近百亩,其中约50亩用来种橡胶,30亩用来种甘蔗。我们全场20多人用了近一个月的时间,沿着上布山的山脚直至20多米高的斜坡地,开垦出一大块相当完整的荒地。按场部的规划,低处种上甘蔗穴种,高处种上橡胶(先整出环形梯田)。为了激发大家的劳动热情,避免出勤不出力的现象,场部将我们分为3个小组,规定每人每天挖甘蔗坑50个、挖橡胶坑8个;先挖甘蔗坑,后挖橡胶坑。
  “包干到人”的做法果然奏效。尽管任务非常艰巨,不论是挖甘蔗沟,还是挖橡胶坑,都是实打实的攻坚战,但大伙个个劲头十足,你追我赶,苦战两个多月,我们便圆满完成了甘蔗坑和橡胶沟的挖掘任务。
  之前,场部已育好甘蔗苗和橡胶苗,此时,我们便先将甘蔗苗移植到甘蔗坑里。因为甘蔗苗的种植并不需要什么技术手段,只要适时浇水和施肥即可。但橡胶苗的种植则不那么简单了,因为橡胶苗必须先进行“嫁接”并成功后,才可移植。在当时,橡胶苗嫁接是一项新技术,场里并没有掌握该项技术的人员。正好此时县里在马岭红塘村举办橡胶嫁接技术培训班,场部便选拔我前往参加培训。一个星期后,我“学成”归来,立即着手对橡胶苗做嫁接前的观察,待橡胶苗正常生长到有大拇指大小的样子,我便用刚学到的技术认真对橡胶苗进行嫁接。
  为了加速橡胶苗的嫁接进度,场部专门派几个知青跟班与我学习。功夫不负有心人,在我们悉心的努力下,90%以上的橡胶苗嫁接均获成功,并按计划将这些嫁接成功的橡胶苗,全部移植到橡胶坑里。
  水库抢险
  离我们农场不远处有个小型水库,平时储水并不多,但由于水库与上布山区毗邻,其储水量呈明显的季节性特点,即每遇汛期,受上游洪水影响,水库的储水量会急促增长。
  我们来到农场的当年年底,上布山区一带连下了好几场暴雨,上布水库的储水猛然上涨,可水库的溢洪道则相对狭窄,导致泄洪不畅,水库水位直线上升,水库大坝告急。这天上午,公社接到险情报告后,立即命令附近各乡村马上组织人马前往库区抢险救灾,我们农场全体知青和场工也加入到抢险大军中去。
  我们的任务是掘宽和加深溢洪道,确保洪水顺畅排泄。险情就是命令。我与场友们立即投入到保卫水库大坝的战斗中去。我们二十多人沿着溢洪道的走向面对面站成两排,双脚浸泡在齐膝深的水里,奋力挥舞着铁铲、锄头。由于水库的储水量持续猛涨,溢洪道的排水异常湍急,拓宽和加深的难度非常大,而且到了晚上,整个库区夜雾笼罩,能见度很低,给我们的施工带来更大的困难。一位叫张秉贞的知青在铲土的时候,就因为水流湍急,视线较差,双脚站不稳,被急流冲出好几米,幸亏被同伴及时冲上前去一把抓住,才避免了一场意外。
  经过各路抢险人员一天一夜的奋不顾身、全力以赴,终于排除了险情,保住了水库。公社党委对此次参与抢险救灾的集体和个人,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和高度的评价。当然,这其中也有我们农场全体知青和场工的一份功劳。

知识出处

崖县知青史料专辑·中册

《崖县知青史料专辑·中册》

出版者:南方出版社

本书共有83篇文稿:崖县抱龙林场(20篇)、崖县三亚林场(2篇)、林旺猪场(3篇)、海螺农场(2篇)4处安置点27篇知青回忆录;藤桥(4篇)、林旺(2篇)、田独(13篇)、红沙(4篇)、荔枝沟(6篇)、羊栏(8篇)、天涯(1篇)、育才(6篇)、雅亮(3篇)、崖城(5篇)、水上(2篇)、保港(2篇)12个公社安置点56篇知青回忆录。

阅读

相关人物

陈邦雄
责任者

相关地名

崖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