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青生涯永铭心间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崖县知青史料专辑·中册》 图书
唯一号: 200120020230001663
颗粒名称: 知青生涯永铭心间
分类号: F323.6
页数: 4
页码: 261-264
摘要: 本文描述了海军榆林基地的第五批上山下乡知青的生活和劳动经历。知青们在海螺农场参加生产劳动、政治学习、军事训练,并体验了男女搭配的重体力劳动。他们还通过自己挥舞砍刀锄头开荒,种植自己的菜地和果树,收获了满满的成就感和甜蜜感。此外,知青还去外面各大公厕淘粪,用于菜地土壤肥料的施用。
关键词: 知青 劳动 菜地

内容

海军榆林基地的第五批上山下乡知青共有67人,来自基地机关、直属单位、四八〇二工厂、四二五医院等单位,就在1977年10月24日这一天,一起奔赴榆林基地海螺农场,参加生产劳动、政治学习、军事训练,开始了为期两年的知青生涯。农场实行部队式的管理制度,我们被编为知青队,每天听号声起床、作息、劳动,日复一日。我们是知识青年,却像农场农工,更像不穿军装的军人。
  参加过很多劳动,但记忆最深刻的,是在夏日炎炎、骄阳似火时,分配任务挖芒果树植穴的那一次。例行的早操一结束,队长就给各班(每个班8人)分配任务,一天挖80个植穴,送饭到工地吃,中午不休息,完成任务后收工。久旱无雨,土壤坚硬,在山岭上开挖植穴非常艰难,但我们还以为跟其他劳动差不多,根本就不当一回事。一吃过早餐,就扛着锄头、铁锹,跟随着队长,到了一个已挖好环山行的山坡上。听队长讲述了挖植穴的要求,大致是相距5米,长、宽、深70厘米。虽说下乡前没干过多少重活,但知青们都有一股冲劲,对完成任务充满信心。
  知青队是男女知青分开编班,平时男班女班各干各的,这回考虑到挖植穴是重体力活,队长破例让男班女班混班劳动,以便共同完成任务。都说“男女搭配,干活不累”,真是一点不假。久旱无雨,土壤坚硬,面对高强度劳动,大家的劳动热情却空前高涨。太阳刚升起时,气温不怎么样,众人干劲都很足;随着太阳不断升高,个个汗流浃背,女知青渐渐体力不支,挥锄速度慢了下来;吃过午饭稍息再干,太阳已是火辣辣的,这时要靠耐力、韧性了。
  男班班长见状喊话了:“大家加油干呀,一定不能落后,争取尽快完成任务!”男知青在此时显出了爷们的气概,主动提出由他们负责挥锄挖坑,女知青用铁锹把挖松的土铲出来,劳动强度就减轻了。看着男知青频频挥动锄头、衣服被汗水浸湿,女知青很受感动,自己军用水壶的水尽量省着喝,多留点给男知青(他们水壶的水已喝光)。
  尽管大部分人手上起了血泡,手臂酸痛不怎么听使唤,但没有一个人喊苦叫累,都觉得艰苦的劳动是对自己的磨练和考验。在团结互助的氛围中,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太阳快要落山时,男班女班都完成了当天的任务。随着男知青们哼着“日落西山红霞飞,战士打靶把营归……”的歌曲,各人带着疲倦的身体,以及完成任务的愉快心情,踏上了返回宿舍区的归途。
  尽管每天砍柴、开荒、种地……日常生活辛苦而单调,但也不乏乐趣。到场部及榆林大院看电影,是我们最开心的事。只要场部放电影,就不会安排学习活动,吃过晚饭就相约前往,走五里多地用不了半个钟头。要是榆林大院放电影,又没有学习活动,知青们都会跟队长、指导员请假,翻山越岭,走差不多五公里的山路去看电影,看完再步行回来,真是精神可嘉!
  起初场、队领导都有顾虑,担心知青们看完电影就往家里跑不回来了,于是几个有点威望的男知青做了承诺,多少人去就多少人回,保证一个不会少。每看一场电影,来回要走近十公里的山路,可知青们乐此不疲。我们那时真的好单纯,也很听话。走山路时,男知青有人在前面开路,有人在后面断后,让女知青走在中间,不让一个人落下,结果人人按时归队。其实知青们都很想回家,但知道如不守诺言和纪律,以后就难回榆林大院看电影了,这一点很重要。
  为了改善生活,我们在队长、指导员的带领下,在绿水塘边大坝下的一片低洼地,挥舞砍刀锄头开荒。经过几天的努力,几块有模有样的土地很快就呈现在眼前。望着自己用汗水换来的几块菜地,我们心里非常高兴,有了小小的成就感。之后,队长请了场里会种菜的老农工指导种菜班,及时播种育苗、移植种下,浇水施肥、打药除草,小心呵护,精心管理。没多久,菜地里的小白菜、空心菜、韭菜、菜心,满目翠绿,长势喜人。傍晚时分,吃完晚饭走到大坝上,只见右边菜园子里的各种青菜,在微风吹拂下轻轻摇晃,像是向你招手致意,心中泛起艰苦过后的甜蜜感。到了收获时节,吃到了自己种出的各种蔬菜,感觉味道跟外面买回来的大不一样,真的!
  场部有一辆“解放牌”卡车、一辆拖拉机、一辆拉粪车,卡车用于远途运输及人员出入乘坐,拖拉机用于耕地及短途运输,拉粪车专用于外出淘粪。知青每次回家或返场,偶尔能搭乘卡车一程,大多数是靠脚力翻山越岭。菜园子及山坡上的果树都需要施用有机肥,而去外面各大公厕淘粪,是肥料的主要来源,知青们负责外出淘粪。初时乘坐拉粪车,觉得既尴尬又威风,说尴尬是怕遇见熟人难为情,说威风是路上行人及车辆见了拉粪车都纷纷让道。久而久之,熟悉了工作,心态也自然了,谁都不拿脏臭当一回事,更不顾忌别人会有什么看法。有一天,男知青外出淘粪回到橘园粪池卸粪,有一位女知青在现场指挥倒车,她边打手势边往后退。只因过于专注,不料往后一脚踩空,跌入一米多深的粪池里,下面的粪便水有齐膝深,下半身都湿透了。一旁的男知青忙把她拽上来,以为她会嚎啕大哭,没想到她很是镇定,只是淡淡地说了句:“没什么,等一下换洗就是了。”
  知青队养的猪不知是怎么回事,总是三天两头闹毛病,要么无食欲,要么拉肚子,体形瘦弱,老是长不大,知青戏称“石头猪”。队长看了很着急,又拿不出什么好办法,就派女知青杨月娥、符小莲、陈小梅等人前往榆林基地供应站养猪场学习取经。头几天,养猪师傅只是让她们铲猪粪、洗猪栏、给猪喂食,没有说别的。猪粪臭气熏天、令人作呕,她们虽不习惯,但想起队长的重托,咬咬牙就坚持下来。直到她们不再捂着鼻子干活,师傅才认真传授经验,教给治疗猪拉肚子的秘方、给猪配食料的方法、观察猪粪以掌握猪的状况等等知识。这短短的十几天,她们学到了不少有用知识,运用到实际中去,把知青队的猪养得腰圆肚肥,队长见了脸上乐开了花。杨月娥还把学到的知识教给农工家属,有时还亲自示范,手把手教,大家都夸她是热心人。
  场部为了丰富业余生活,每逢节日都组织文艺联欢活动,要求各队出节目。有一次是举办元旦晚会,知青队排练了四个节目,男知青是打快板和口琴演奏,女知青是舞蹈《草原英雄小姐妹》和《三句半》。我和胡金华、梁卫红、周艳玲表演《三句半》,内容是批判“四人帮”,节目名称叫《螳螂挡臂,自取灭亡》。白天出工干活,利用晚上时间排练,做造型,背台词,四人相互鼓励、切磋,都很认真。使用了鼓、大锣、小锣、铙钹(镲)四件道具,每人手持一件,边打(敲、拍)边转圈。人在舞台上有点怯场,但用眼神交流,彼此便有了信心。轮到我接台词时,一下子忘记了,梁卫红就小声提醒,我马上接了下去。台词有些意思,表演也算到位,加上是女扮男装,赢得了不少笑声和掌声。
  后来,我随着父亲的调动离开了海螺农场,档案和户口也要转移,由司务长李海涛负责办理。他那时搭不上场部的“解放牌”卡车或拖拉机,多是骑自行车到三亚镇市区及榆林基地大院去办,跑了好多趟才帮我把手续办好,我只是一句简单的谢谢就了事,过后总觉得欠他一个人情,真是心里有愧!两年过后,大多数男知青当兵去了军营,其他人有的考学、有的招工,都先后回城了。
  岁月在“红了樱桃,绿了芭蕉”的交替中悄然流逝,尽管时光已过去四十多年,当年的青春少年如今已两鬓添白,但那些年的一腔热血、青春风采、真挚情谊,皆化为雨露甘霖,滋润着我们的心田,让我们在红尘中真诚做人、努力工作,懂得感恩,懂得珍惜!2014年11月,分散在五湖四海的三十多位农友相约回访海螺农场,大家在芒果树下、绿水塘边,细细寻找当年的足迹,追忆当年的激情片断!男知青刘海沙保留了下农场时在榆林基地的合影照,洗出好多张分发给大家,众人感动不已、感慨万千!
  在那个年代,时代的需要就是我们的选择,知青是特定时代的特定群落。我们在磨砺中成长,一起走过、笑过、苦过,那段历程一生难忘,那份记忆永铭心间!

知识出处

崖县知青史料专辑·中册

《崖县知青史料专辑·中册》

出版者:南方出版社

本书共有83篇文稿:崖县抱龙林场(20篇)、崖县三亚林场(2篇)、林旺猪场(3篇)、海螺农场(2篇)4处安置点27篇知青回忆录;藤桥(4篇)、林旺(2篇)、田独(13篇)、红沙(4篇)、荔枝沟(6篇)、羊栏(8篇)、天涯(1篇)、育才(6篇)、雅亮(3篇)、崖城(5篇)、水上(2篇)、保港(2篇)12个公社安置点56篇知青回忆录。

阅读

相关人物

陈华
责任者

相关地名

崖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