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岭下的磨砺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崖县知青史料专辑·中册》 图书
唯一号: 200120020230001662
颗粒名称: 凤凰岭下的磨砺
分类号: F323.6
页数: 6
页码: 255-260
摘要: 本文描述了一位知青的上山下乡经历,他们被分到离家不远的海军38002部队所属的海螺农场,共有67人,分别分到不同的生产班中。作者描述了知青的生活和劳动状态,以及对知青队管理的半军事化管理方式提出了一些质疑。
关键词: 知青 上山下乡 海螺农场

内容

我父母工作在海军4802工厂,家里有姐妹四人,当年有三人上山下乡。大姐1974年下乡到田独公社农场,是海军榆林基地的第二批知青;二姐1975年下乡到三亚菜场;我1977年步两个姐姐的后尘,搭上了上山下乡的末班车,是榆林基地的第五批知青。多年后,我的小妹抱怨:没赶上下乡太亏了!想想也是的,都说经历是人生最宝贵的财富。那么,知青生活就是一段不可复制的人生历练。小妹没有体验到苦中有乐的滋味,或许是一种遗憾吧。
  初为知青
  这一批知青共有67人,我们有许多相同之处:从小生活在榆林基地大院,同进海燕幼儿园,同读榆林小学及附中、崖县中学,同一天高中毕业,同一批上山下乡。与哥哥姐姐们的下乡地点不同,我们被分到离家不远处的海军38002部队所属的海螺农场。接到下乡通知是1977年8月20日,因安置去向一时定不下来,在家等了两月有余。那年我们才十六七岁,还不懂得啥是忧,每天相聚在一起,沉浸在意气风发和成熟长大的自豪感里,畅想着绿色田野上劳动生活的浪漫场景,憧憬着“广阔天地,大有作为”的美好未来,早早就备好了行李,随时等待出发的那一天。
  1977年10月24日上午,榆林基地在办公大楼前举行了简单而隆重的欢送仪式,基地首长还与我们合影留念。这一批67名知青分别是:叶丽娜、农莉旻、胡金华、曾爱华、曾素南、曾卫红、陈华、陈小梅、陈榆霞、陈平、陈志雄、陈海燕、彭洁、罗琼、罗琼华、杨丽玲、杨玲、杨月娥、杨霞、杨炳军、刘爱兰、刘熙萍、刘海沙、黄丽萍、郭华、谢桂芬、王秀红、王健、王翔、王海平、冯海英、兰海娟、林金兰、林雄、林才雄、唐桂英、符小连、吴世娥、吴智波、吴彤、吴学和、张小燕、张岩、谢丽珍、梁卫红、周艳玲、胡艳君、付继芳、蒋南晶、李海涛、孙扬、何瑞亚、周德明、赖明、李健、余少林、郑容盛、蒙俊鸣、那全、颜瑞文、方榆南、秦连胜、徐伟、汤平、范海山、董军、徐海龙。
  这一天,人山人海,彩旗飘飘,锣鼓喧天。欢送仪式一结束,大家爬上汽车等待出发,有人兴高采烈,有人眼里噙着泪花,不断挥手向亲人道别。我倒是很平静,没有依依不舍的感觉,读高中时经常去分校劳动,一去就是一个星期,这次就当短暂的离别吧。有四辆“解放牌”卡车,两辆运载人,两辆载行李。“解放牌”大卡车缓缓驶出基地大院,经过有名的“三棵树”,驶过一段柏油马路,右转弯后开始颠簸在乡间的土路上。
  一路上,越过崖县冷冻厂、部队发电站、临春大队一小村庄,再贴近山岭边上往前走,道路越来越狭窄。“哪是条路呀,这是去哪儿啊?”心里直犯嘀咕。眼看前面无路了,猛地一拐弯,出现一道狭长的壕沟路,两侧是垂直峭壁,仅可容一辆车通过,崎岖难走。这段几百米长的山路,是从东边进出海螺农场的唯一通道,我们戏称“夹皮沟”。穿过这条沟,就进入了农场区域,再走300多米,就是我们的住宿地,位于美丽的凤凰岭脚下。新兵连的战士早已整齐列队,在场部领导的带领下,热情欢迎我们的到来,人群中还有少数职工,后来才知道他们是从广东湛江、茂名地区陆续招来的。
  海螺农场是榆林基地农场,可耕面积近千亩,主要种植水果、农作物,为基地系统(含附属单位、部队家属等)供应蔬果和家畜等农副产品,同时还是常年军事训练场所。农场有部分土地提供南繁育种,每年都有大陆育种队到来。农场人员主要是农工及集训军人,当时分为三个队,一、二队是在场部,三队(新兵连)靠近知青住宿地。从场部到我们住宿地,约有3公里距离,要走40分钟左右。
  在海螺农场区域,三面是山,中间平坦,是长条形的峡谷地,场部毗邻荔枝沟公社的海螺村。在大片的山坡上,种满了芒果树、橘子树,有的已开花,有的已结果。不知名的花香,随风飘来,沁人心脾,很是享受。说实在的,这是个风景宜人的好地方。
  当天傍晚,我们步行到场部看电影。农场为新来的知青们特别放映了一场电影《朝阳沟》。从这一天起,我们真正离开从小生活的榆林基地大院,告别了父母和学生时代,在兴奋、豪放、迷惘、忐忑中,迈入了上山下乡知识青年的行列。
  生活与劳动
  和新兵连同处一地,共享一个水泥篮球场(还是训练场、打谷场)。男知青和他们互有往来,也挺有意思的。那时新兵连除了正常的军事训练,也参加农场的生产劳动,有时还派教官指导知青们军训,如队列、刺杀、射击等。完成训练任务后,连部就撤到场部那边,只留下少许人员。
  知青点由场部管理,设立了知青队,下辖8个班。农场的场长及政委,都是部队老干部,对各方面要求很严,对知青队也一样。上级派来的队长、指导员,是部队现役干部,责任心很强。对知青队的管理,沿用了连队那一套,实行半军事化管理。对31名男知青、36名女知青,担心相互之间弄出些什么事,分班时有意识地把两者分开。男知青分2个生产班,女知青分3个生产班,此外还有种菜班、炊事班,基本上互不搭界。平时吃饭、活动、干活,各管各的。出发点是好的,带队的省心了,可是男女生原本在学校就极少说话,现在被划分这么清楚,更是没话可说了。男女搭配,干活不累,在这里没有可能。这样的话,遇到繁重的体力活,可就苦了女知青。要我看啊,这样分班,有点封建意识,缺乏人性化考虑。
  知青点有自己的伙房,但没有固定厨工,队长指派女生轮流做饭菜。平日里常吃豆腐白菜、空心菜、冬瓜、南瓜、地瓜饭。住房边上有一口鱼塘,男知青偶尔下塘捞几条鱼,改善一下伙食。食堂饲养了好几头猪,每逢重要节日都会宰杀。杀猪的那天是好日子,大家可开心了,就像在过大年。
  知青们每天的劳动,有种菜、种地瓜、育种、嫁接、挖橡胶坑、挖平台等项,但果园锄草活干得比较多。附近山坡上种满了芒果树、橘子树,有200多亩,这两种果树开花、结果不在一个档期。芒果树挂果时,不许人进,怕被偷摘;这时橘子园已长满杂草,队长就派知青去锄草。轮到橘子树挂果,橘园禁止出入;这时芒果园收获完毕,又转到芒果园锄草。就这样循环往复、互相交替,总觉得有锄不完的草。看着遍地的茂密杂草,心里莫名泛起一个幻想,如果有一种东西喷洒在草上,草就死了,就不用人工去锄草,那该多好啊!没想到十几年后,科技进步,真的发明了除草剂。
  锄草时遇到蛇是常有的事,我们女知青从小就怕蛇,每当锄到杂草茂盛的地方,心里就不禁发怵,总怕有蛇窜出来。男知青喜欢抓蛇,记得几个男知青抓到一条小青蛇,弄死后还未尽兴,居然玩起恶作剧,把蛇悄悄放在队长何西友的草帽里。何队长毫不知情,拿起帽子就往头上戴,唰地掉下一条蛇,吓得他面色苍白,跳脚大叫。顽皮的男知青们,却在一边哈哈大笑,把队长气得哭笑不得。还有一次,男知青抓了一条眼镜蛇,用指甲钳把毒牙钳掉,蛇一挣脱跑了。张岩勇敢地冲上去,抓住蛇尾拎了起来,岂料蛇头猛地一抬,一口咬在他手指上,“啊”的一声手一甩,一屁股瘫坐在地上,魂魄都没了(虽然毒牙钳掉了,毒液还在啊)。他好半天才回过神来,仔细瞧了瞧,幸好是咬在指甲盖上,没有破皮。“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他打那以后不敢再碰蛇,至今说起还心有余悸。
  到了冬季上山砍柴,一砍就是半个月,是我们女知青最怕的事。场里定下每天的硬指标,是男知青600斤,女知青300斤,任务不算轻,好在山上树木多。每人砍好并扛(拖)下山后,就在山脚下过秤记账,或直接码成堆卖立方柴,或装车运回伙房当柴火。
  每天吃完早饭,拿上砍刀,背上水壶,各班长带领自己的队员向大山进发。到了山峰后,大家各自散开,寻找要砍的柴,时不时互相招呼一下,叫不要走远了,毕竟是在大山里,有一定的危险,怕偶遇蛇蝎或野兽。男知青力气大,几乎不砍小柴,随便找一棵大腿粗的树砍下来,顺着山道往下拖,早早下山过秤,就完成当天的砍柴任务。女知青力气小,大树拖不动,只能砍小柴,砍完扎捆拖下山,实在拖不动,就一根根往下丢,到平缓地带重新捆绑。
  班里有个女知青,长相肉肉的,人称“胖墩”,咋看外表挺壮实,干起活来慢腾腾的。记得有次中午砍完柴,大家都下山了,到达山脚下才发现她还没下来。我是她的班长,不能丢下她不管,更怕她有危险,只好带上班里几个人,按原路返回去找,一边喊“胖墩,你在哪?”,一边四处寻找……已过了正午,少了鸟鸣啼声,幽幽山谷阴森吓人。空旷的山野,只听到我们叫喊声的回音,还有脚踩树叶的沙沙声,心里不免有些紧张。
  费了一肚子劲爬上半山腰,才听到胖墩的回应:“班长,我在这里。”循着声音走近一看,她居然端坐在地上。我气急地问:“胖墩,干什么?还坐着不动?”她低头委屈地说:“班长,我实在是累了。”唉!一早出来到现在,日头已经偏西,还没吃午饭,可真是又累又饿啊。我们赶紧帮她把柴火一根根往下扔,一段路接着一段路,既费时又费力,但这样安全些。试想山高路陡,如果先捆扎好往下拖,拖起很费劲,搞不好就连人带柴滚下山去。此时我在想,如果有力气大的男知青在现场帮一把,那就省事多了。所以心里暗自嘀咕:“什么领导嘛,分的什么破班,没个人怜香惜玉!”待我们把柴拖到山脚下,再过完秤,回到知青点时已近黄昏。
  “火与水”的洗礼
  记得是1977年10月21日,也就是我们下乡的前三天,广播及报纸公布了国家恢复高考的消息,激发了成千上万人的求学欲望,重新拿起书本,加入到求学大军中去。1978年的高考,农场领导十分关心我们这群知青的前途,距高考还有半个月的时间,破例同意报考的知青都回家复习,只留下少数没报考的知青守场。
  一天下午,留场的知青正在地里干活,看到不远处的伙房突然腾起一股浓烟,首先发现火情的张岩立马扔下锄头,朝伙房方向边跑边喊“救火呀,救火呀!”秦连胜、陈志雄、吴学和、颜瑞文紧随其后,郑容盛、周德明、林才雄、蒙俊鸣、余少林、王海平、方榆南、李健、孙扬、何瑞亚、徐海龙也闻讯赶去。大家赶到火灾现场时,只见伙房的外面到处是火光,里面浓烟滚滚。
  伙房的南边紧挨着财务室、女生宿舍,东边隔着2米多是男生宿舍。所有房子的材料及结构差不多,墙壁是用泥巴混着稻草糊成,屋顶是竹片编、油毛毡等的结合体,具体做法是:在横梁上依次铺上一块块竹片编(每块长1.8米,宽1.0米)、一道道油毛毡,再用一行行厚竹片夹紧钉牢;接着铺上几厘米厚的一层稻草,用山竹绑定的大块竹格子压住绑紧。伙房炉灶的灶台、灶口分别处在泥巴墙的内与外,灶口旁有木柴堆、引火小竹子,还有几梱竹子靠墙斜立。
  当时的情况是,伙房的木柴及竹子全部起火,火焰沿着那几捆竹子冲上屋顶,借着风势蔓延开来,财务室的屋顶也快燃着了。屋顶的建造材料全是易燃品,于是噼里啪啦烧起来,一片火光冲天。
  张岩等人先是冲进伙房和财务室救火,但被热浪浓烟给呛了出来,转身又冲进旁边的女生宿舍,把被褥、箱子等物品尽快往外扔。女生宿舍屋顶的竹片、油毡,很快也被大火点燃,烤化的沥青油滴落在身上灼痛难耐,这时全然不顾。力气很大、面相憨不拉叽的秦连胜,表现非常突出,一人就抢出四五床物品。谢丽珍、冯海英、张小燕、王秀虹、杨月娥、林金兰、刘爱兰、胡金华、兰海娟、陈海燕、刘熙平等人,在外面紧张地接应。不料风助火威,又引燃了东边的男知青宿舍。三队留守的农工及新战士这时也赶来,有人拿脸盆或水桶泼水,有人爬上房顶把油毡和竹片扒掉隔火……最后,男生的半边宿舍保住了,但伙房、财务室、女生宿舍皆化为灰烬,变成了一片废墟。
  事后调查,火灾是由伙房人员做完饭后,未将扒出到灶口的炽燃炭火处理好,炭火烧着了引火用的竹子及木柴而引发的,所幸火灾时是白天,发现得及时,未造成更大损失或人员伤亡。在救火过后,场里通知报考复习人员回来认领抢出的物件,当时我心想:大火劫后还能留下什么呢?不料向篮球场那边望去,见到我父母结婚用过、送给我下乡的那只小皮箱,静静地躺在一堆七零八乱的衣物里。忙跑过去拎起一看,竟然完好无损,让我兴奋不已。后来得知,是平日里话语不多的秦连胜冲进女生宿舍抢出来的,我心里很是感激,一直想当面感谢,但碍于男女之别不便开口。到了若干年后同学相聚,才有机会当面郑重道谢,这句迟来的“谢谢”,已在心中沉淀了35年。
  火灾过后,场里另在废墟不远处为女知青重建新宿舍,还是用泥巴混着稻草糊的墙,用竹片编、油毛毡等材料盖的顶,但中间几根木桩直立顶着梁,比之前的宿舍宽敞明亮多了。而男宿舍修整好继续住人,伙房搬到三队(新兵连)那边。
  老天似乎故意捉弄人,要考验人的意志,第二年又让知青经历了大自然的洗礼。秋夏之交,气候变化无常,台风多发,我们这些在海南岛长大的知青,早已司空见惯。这一天,下午渐渐起风了,吃完晚饭洗完澡,乌云压顶阵风急,大小雨点铺天盖地落下来,大家赶忙熄灯上床睡觉。听着屋外呼啸的风声,一阵紧过一阵,感觉这次台风比往年的强劲,大伙儿睡意全无。突然,一道闪电划破天空,“轰轰隆隆”的雷声顷刻大作,雨水瓢泼似的哗哗地下着,劲风从门缝、窗缝里挤将进来,“呼呼”地作响,只听屋外“咔嚓”的一声,又有树木折断了。
  还在上半夜,不知是谁在黑暗中叫了一声“房梁好像在摇晃”,宿舍顿时像炸了锅似的,大家慌忙爬起来,有的尖叫着找衣服,有的在找手电筒,有的四处找鞋。这时才发现屋外满地的雨水,不知什么时候已灌进房间,鞋子、脸盆等杂物都漂浮起来了。只听队长在外面大喊:快出来呀,房子要塌了!这时,大家也顾不了这么多了,一个个穿着睡衣从房间里逃了出来。不一会儿,只听到身后“轰”的一声响,整排房屋倒塌了,真是好险!队长忙着指挥撤离,大家在黑暗中互相招呼着,冒着大雨顶着风,朝新兵连住过的一幢瓦房奔去。天亮了,台风掠过后,现场一片狼藉,大家你看我,我看你,除了身上穿的这套睡衣,什么都没有了。生活还要继续,我们忙不迭从废墟中扒出自己的被褥和衣物……
  知青生活很艰苦,但也乐在其中,每当干完一天农活回到住地,大家欢歌笑语。那时我们最喜欢看《大众电影》画报,我们这些女知青爱臭美,用软芯铅笔描眉,红纸抹腮、涂口红,模仿电影、京剧里的片段,有模有样地表演起来,滑稽的扮相,逗得大家捧腹大笑。
  艰苦的知青生活磨练了我吃苦耐劳的坚强意志,锻炼了我艰苦奋斗的顽强精神。我在农场当过班长、团支部书记,是为数不多的知青骨干。那时思想上进、体质也好,苦干和带头是本份,处处起了先锋模范作用。我在各方面的表现,得到场领导及伙伴们的认可。1979年7月,我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是海螺农场唯一的知青党员。两年的知青生活,一晃就结束了。我们海螺农场的67名知青,有的参军、有的招工,都陆续返城。我有幸重返校园学习幼师专业,成为一名幼儿园教师。

知识出处

崖县知青史料专辑·中册

《崖县知青史料专辑·中册》

出版者:南方出版社

本书共有83篇文稿:崖县抱龙林场(20篇)、崖县三亚林场(2篇)、林旺猪场(3篇)、海螺农场(2篇)4处安置点27篇知青回忆录;藤桥(4篇)、林旺(2篇)、田独(13篇)、红沙(4篇)、荔枝沟(6篇)、羊栏(8篇)、天涯(1篇)、育才(6篇)、雅亮(3篇)、崖城(5篇)、水上(2篇)、保港(2篇)12个公社安置点56篇知青回忆录。

阅读

相关人物

叶丽娜
责任者

相关地名

崖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