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眸知青路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崖县知青史料专辑·中册》 图书
唯一号: 200120020230001658
颗粒名称: 回眸知青路
分类号: F323.6
页数: 6
页码: 231-236
摘要: 本文讲述了作者作为知青上山下乡的经历,包括初次下乡、经受磨砺的过程和在农场劳动的具体经历,如干纯米酒、挑西瓜、插秧等。文章表达了作者对知青时期的回忆和思考,同时也展现了知青们艰苦卓绝的生活状态。
关键词: 知青 上山下乡 农场

内容

岁月如梭,一晃四十多年过去了,当年意气风发的知青,大多已过六十耳顺,正奔七十古稀之年。虽然两鬓染霜,额增刀纹,陈年旧事早已淡忘,可上山下乡那段经历,对我来说始终刻骨铭心。
  响应召唤投身洪流
  1972年6月,从崖县中学高中毕业的日子临近,有消息说,今年城镇应届高中毕业生要上山下乡,上山下乡满两年才能招工、参军、推荐上大学。想起前两届初、高中毕业的校友都顺利安排了工作,我感到命运捉弄人,心里茫然无头绪。当时我父亲是驻榆林陆军部队工厂的一名领导,我1970年初中毕业时,本来可以分配到海军4802工厂,也能争取参军入伍,但都放弃了。一心想着多读点书,最好是有机会到高等学府深造,就像我的父亲一样,做一个有文化、有知识的人。
  妈妈知道了上山下乡的消息,也埋怨我说:女孩子家那么要强干什么,早有一份工作不就踏实了,哪里会像现在这样。父亲语重心长地说: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是国家的政策,年轻人去艰苦的环境里锻炼成长,没有什么不好。你是家里的大姐,带个好头,给弟妹们作出榜样。父亲的谆谆教诲,使我耳目一新,心里敞亮,不再彷徨。
  1972年7月9日晚,崖县县委、县革委会在三亚工人文化宫召开了上山下乡动员大会。我的同学覃业地、韩海凤先后上台表决心,热情洋溢的发言,激动人心的口号,感染了整个会场。同时也感染了我,对将要面临的上山下乡磨砺,增强了信心,战胜了懦弱,决心不辜负父辈的殷切期望,带着祖国对我们这一代人的寄托,投身到轰轰烈烈的上山下乡洪流中去。
  说到当知青的经历,我觉得自己很有意思:轰轰烈烈下过两次乡,风风光光戴过两次“下乡光荣”大红花,辛辛苦苦在两处广阔天地炼过红心,的确与众不同!
  初次下乡 经受磨砺
  师部农场是陆军榆林要塞的自办农场,成立于1956年,坐落在荔枝沟公社抱坡村旁。农场以农业、畜牧业为主,兼有制酒、制酱坊,是部队后勤保障基地、南繁育种基地。在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对部队系统(含附属单位、部队家属等)起着很好的补给作用。所以,师部农场的种种好处,人们总是记忆犹新。
  1972年8月,崖县知青办通知,榆林要塞的首批上山下乡知青,安排到师部农场,是否出于“关照”不得而知。
  8月30日,我们一行13人(男知青王建军、吴力思、王绥存、顾力达、唐军、张英杰、刘鲁锋、麦育养,女知青余若玲、郝林波、王莎、段少萍、杨明)坐上“解放牌”卡车,一路上大家有说有笑,有欢乐有黯然。汽车沿着海榆中线向师部农场驶去,经过一座铁路桥,拐进了师部农场大道,两旁是广阔的稻田,车子在农场办公室前停下,赖场长和其他领导还有一群老职工站成一排,敲锣打鼓迎接我们。
  赖场长曾经是一位老兵,文化水平不高,普通话还带着广西口音,他热情洋溢地说:“知青同志们,我代表全场职工欢迎你们,希望你们要争气,不要给父辈丢脸……”他的一番话赢得了大家的掌声。知青生活就要开始了,看着一望无际的田野,我心中萌发了“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的遐想。
  当时,部队农场酿造的纯米酒,在崖县很有名气,我父亲那时就经常喝,连上级首长到部队检查工作,吃饭时都点着要师部农场的纯米酒。慕名前来品尝、订货的络绎不绝,经常供不应求。可能是负责人许师傅有制作“秘方”吧,农场将酒坊视为重要部门。赖场长安排我和女知青杨明去那里干活,要把发酵好的酒原料从缸里盛进木桶,挑到蒸锅进行高温蒸煮。由于我对发酵的酒原料过敏,碰触后全身起满了红疹子,发起高烧,场医对我进行治疗,打针吃药都不退烧,场里老职工用了土办法,也不起一点作用,只好去榆红医院住院治疗。
  农场的西瓜成熟了,整块田爬满滚圆的西瓜,人们陶醉在丰收的喜悦中。西瓜就要收获上市了,我们被临时安排到瓜队挑瓜,从田里把西瓜挑到瓜棚。挑西瓜不是件轻松的事,一担西瓜七八十斤,压在我们稚嫩的肩上,行走在田埂上摇摇晃晃的,一不小心容易滑倒摔下田埂。我就摔到瓜田里一次,一担西瓜满地滚,许多个摔裂开了缝,像顽皮的孩子咧开嘴笑,像在取笑我百无一用。瓜队的黄队长看着我狼狈的样子,无奈地摇了摇头。
  春耕时节,场里安排我和段少萍、杨明、张英杰、麦育养等四人,与农场职工一起插秧。插秧在农场是最辛苦的活,真的很考验腰功,叉开两腿弯腰站在水田里,身子不停地一上一下,腰酸背痛不用说,还有令人讨厌的蚂蟥。读中学时,经常下乡支农就领教过,现在又遇到它。乍一看软绵绵通体墨绿,样子十分的丑陋,沾在腿上吸饱血马上变大,扯都扯不掉!当我走下水田,拿起秧苗弯腰插秧时,一条蚂蟥朝我的方向游来,旁边的段少萍大声尖叫起来,把我吓得一跳,双脚在水田里左右移动,生怕被蚂蟥粘上。这时一位老职工大声说:知青姑娘,不要来回走动了,蚂蟥不长眼睛,听到响声只会有更多的游过来。听了老职工的劝说,我先安定了心神,平静一下受到惊吓的心跳,思索对付蚂蟥的方法,又继续插起秧来。
  农场的南边有一片岭地栽满了芒果树,由于品种没有改良,历年产量很低。为了利用好土地资源,发挥最大效用,要塞后勤部党委决定搞一场土地平整大会战,主要是“削高垫低”,将削出的泥土石块填进旁边鱼塘,使整体成为“人造小平原”。初步评估,可增加八九十亩左右的优良土地,农场的拖拉机在这片土地上可以派上用场了。为了圆满完成这项艰巨任务,部队首长非常重视,专门调来两个连的官兵,参与这次平整土地大会战。还使用了一辆小型推土机、七八十辆铁皮胶轮手推车,是机械化与革命化的结合。
  11月某天清晨,风和日丽,大会战工地上红旗招展,在工地边上临时搭建了医务所和广播室,赖场长安排黄小梅和我当广播员。黄小梅是农场职工,瓜队黄队长的女儿,她有着匀称的身段、靓丽的面容,是榆林要塞宣传队的舞蹈演员,在没有排练和演出任务时,就回到农场工作。电工在两棵相距若干米的高大木麻黄树上,各挂起一个高音喇叭,口子有脸盆那么大。太阳刚刚升起,二百多名解放军官兵排着队,肩上扛着锄头铁锹,步调一致地喊着“一、二、三、四”的口号,走进大会战的工地。喇叭里播放着嘹亮的歌曲,工地上搞起了流动红旗竞赛,很快就掀起劳动热潮,呈现出一片热火朝天景象。推土机在远处推出岭土(装手推车),又在近处直接推土填塘。指战员们干劲冲天,有人铲土装车,有人推车猛跑,几十辆手推车在尘土飞扬中穿梭奔跑,整个场面甚为壮观。我和黄小梅在广播室里,一会儿播样板戏,一会儿放革命歌曲,有时还到工地上端茶递水。
  每当日落西山、夜幕降临,喧嚣了一天的工地重又归于平静,我整理好器材、唱片,走出广播室,有微风徐来,轻拂我的脸颊,望着一片片的沃土,正在一天天地铺就、扩大……嗅吸着泥土的芬芳,想必这片大有希望的田野,将焕发出勃勃的生机。原定十天的工作量,结果只用一周时间就完成了。所幸场里安排我参加这次大会战,目睹了解放军指战员吃苦耐劳的精神,领略了他们无坚不摧的意志,深深地被感染、感动,给我很好地上了一课,获益匪浅。
  再次下乡 终于圆梦
  1973年12月,在师部农场下乡一年零三个月后,崖县知青办为了便于管理,决定将已下乡在师部农场9名知青(原13人,3人参军,1人随父母调走),与陆军榆林要塞应届毕业准备下乡的部队子弟知青合并,总共有32人,统一安排到崖县荔枝沟公社农场知青安置点。
  12月14日,第一批奔赴荔枝沟公社农场的知青,集中在榆林要塞大院操场,寒风阵阵地吹。部队首长站在队列前,作了简单而热烈的动员,带队干部杨乐广指导员给每人戴上大红花,有“下乡光荣”四个大字的红缎飘动在胸前,激情满怀地站在大礼堂台阶上,拍了张集体合影。我弟余祖荫也是这一批知青,在欢送的人群中,我看见母亲在拭擦眼泪,我心里默默地对她说:放心吧,妈妈。
  我们登上了“解放牌”卡车,一路欢声笑语,很快就来到荔枝沟公社。公社书记率公社干部热情迎接,吃完丰盛的午饭后,卡车载着我们向知青点所在地驶去。沿着海榆公路,经过田独公社约3公里,左拐弯进了一条坎坷不平的泥泞土路,我们进山了,大家在车上议论着。路边长满了野草杂树,大大小小的树枝向主道伸展。颠簸了大约一刻钟,上了一个土坡,在死马岭军用被服库停下。车子刚停稳,路边迎过来两个人,男的四十来岁,黑黝黝的面孔,个子不高;女的二十出头,眉清目秀,腼腆端庄。杨指导员从副驾驶室跳下来,分别与他们握手。男的自我介绍:我是荔枝沟公社农场的邢场长,指着边上女的说,她叫叶波儿,是潮汕知青。路况不好,公社来电话,派我们来接你们,还有二里多路程。
  前面挡着一座山岭,道路比较窄,经过雨水冲刷,路面变得坑坑洼洼,上下坡都很陡。邢场长说:“道路多年失修,很少有汽车进来。”杨指导员考虑到行车不安全,让我们各自背上背包,发扬解放军的光荣传统,跟着邢场长和叶波儿,向农场方向走去。邢场长是国家干部,公社为我们下乡特别派来的,他一边走,一边向我们讲述:农场所在地是山沟,周围山峦绵延不断,是比较闭塞的地方,交通不便,有两条土路进出,一条勉强行车,另一条就只能走牛车了,听完邢场长的一席话,我就联想起这就是人们俗称的“死马岭”了,道路之难走,连马都甘拜下风。
  沿着两旁长满飞机草、崎岖不平的土路往前走,映入眼帘的是两排茅草房,中间空地上有一个篮球场,只有半边篮球架子。低矮的茅草屋,四人住一间,走进去昏暗一片,视觉一下子适应不过来。农场生活环境艰苦,还没有通电用上电灯,每人发了一盏煤油灯。农场建在一处山坳,附近没有村落,俨然是“荒野独居”。
  农场以种植橡胶、甘蔗、胡椒为主,种菜、水稻是副业,基本能自给。由于我们下到农场,人员增加了,要扩大再生产,向荒山要土地。于是砍山开荒,平整出一片片的土地种植甘蔗,开垦出一垄垄的环山地种植橡胶树。
  在清理胡椒园除草时,经常遇到蛇出没,大家总是提心吊胆。最难忘是种橡胶树,每天要挖8个长、宽、高各80厘米的胶穴,运气不好碰到石头、大树根,就很难完成任务。海南天气炎热,汗水湿透衣服,又被阳光晒干,我使出浑身力气去挖,连锄头把子都弄断了,固定锄头的木塞子脱了出来,有些不知所措。在一旁干活的公社知青邢云浪,过来帮我把锄头重新弄好,并说:干这种活要苦干加巧干,靠蛮力是不行的。在他的帮助下,我完成了当天的任务。收工的时候,手掌上打满了血泡,有的磨破了,只能用手帕包上,痛得眼泪直流。不畏艰难,撸起袖子,甩开手臂干活的样子,现在回想起来,连自己都受感动。
  农场早年种植的两千多株橡胶树,到了这时已逐渐开割,场里为此成立了橡胶班,初期人员有我及叶波儿、李维、成莉、田丽玲、段少萍6人,是清一色女同胞,我担任班长,老知青叶波儿任技术指导。橡胶是农场主要的经济来源,我深感自己肩上的责任重大。养树割胶很有讲究,要求胶工责任心强、割胶技术过硬、养护方法适当。为此我和叶波儿组织开展岗位练兵,主要是学常识、磨胶刀、练树栓、学管理,收到很好的效果。
  割胶工作自凌晨3点到上午9点,启明星还在天空闪烁,人们还在做着各种美梦,我就要赶紧起床,叫醒她们几个,赶走瞌睡虫,装好胶灯,带上胶刀,挑着胶桶,奔赴各自的树位,开始了一天的劳作。偌大的胶林,只有头顶上胶灯光束不停地闪烁,好像在与星星争相辉耀。有一次,叶波儿因病不能上班,为了不给场里增添困难,我把自己的树位割完后,又将叶波儿的树位完成。由于带了个好头,从此橡胶班里不论哪位不在岗,她的树位自然而然有人完成,二话不说。
  割胶披星戴月,总是夜深林静,担惊受怕的事在所难免。记得一天凌晨我们迎着扑面的山风,走进薄雾缭绕的胶林,正准备割胶时,我看见不远处的山林边,有束灯光一闪一闪,怕有异常情况发生,马上叫上李维、田丽珍几个往回跑,飞也似的跑到杨指导员的宿舍,叫醒了杨指和邢场长,及时反映了情况,二人与我们回到林中,只见场里一位老职工手拿电筒,正弯着腰在翻看盖着杂草的铁笼子,邢场长说他在套野山猪,杨指导员这才如释重负,就对他说以后不要在这附近套山猪,会吓着她们胶工的,影响正常工作。
  农场环境闭塞,文化娱乐活动匮乏,为丰富业余生活,成立了知青男女篮球队,我也加入其中,并当选了女队队长,男知青章军生当教练。球队的训练是利用业余时间,清晨,队员们穿过胶林,在凹凸不平的土路上跑步。下午收工吃完饭,在半边球场练篮球基本功,三步上篮、运球、投球。场里伙食差,有些队员吃了一半就不吃了,为了让大家保持体力,吃饱饭、吃好饭,我就把家里带来的咸菜和肉丁煮大酱与大家分享,训练完后又把炒面冲面糊给大家,以便补充体力。球队的成立给农场知青带来了凝聚力和向心力,辛苦劳动之余,舒缓了劳作疲惫,活跃了农场氛围。经过一段时间的刻苦训练,我们女队中以前没摸过球的已经能上场比赛,于是我们主动联系与抱坡岭部队老干部队、榆红医院女队进行友谊赛,比赛过程成了我们女队员们饭后的话题,增加了些许生活情趣和日常谈资。
  1974年5月,经场领导提名、老场员及知青们推选、公社批准,我当选为崖县上山下乡知识青年“先进个人”。为此,场里特安排我两天不用出勤,在宿舍用心准备,把两次下乡的历练、走过的知青路,好好总结及书写。6月中下旬,县知青办组织先进知青宣讲团,我作为先进知青荣幸入选,到各个中学给应届毕业生讲述上山下乡的体会。我的母校崖县中学把会场安排在教师办公室旁,整个会场被遍及的高大木麻黄树所遮盖,把夏日里的炙热给分隔开。
  同学们在树下坐好后,林校长做了一番介绍,说我是崖中毕业的知青,经过上山下乡艰苦磨炼,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台下顿时响起热烈的掌声。我在讲台上望着台下一片黑压压的人头,第一次面对这么多的人,还有教过我的老师,开始还有点紧张,可是看到学弟学妹们稚嫩的面孔,他们即将完成高中学业走出校门,心情也就慢慢放开了。我把下乡以后所经历的事儿作了讲演,如插秧遇蚂蟥、开荒种甘蔗、种橡胶、割胶,等等,鼓励校友们不怕艰苦,勇敢地到广阔天地练就一颗红心……
  1974年金秋十月,自治州技工学校在崖县招收学员,县里分配给我们农场两个名额,场里上下一致推荐了我和同届下乡的男知青麦育养。回到课堂读书,是我梦寐以求的事,喜悦之情难以平复。两年多的知青岁月搓揉,经受了很多磨练和考验,终于梦想成真,改变了自己的命运。

知识出处

崖县知青史料专辑·中册

《崖县知青史料专辑·中册》

出版者:南方出版社

本书共有83篇文稿:崖县抱龙林场(20篇)、崖县三亚林场(2篇)、林旺猪场(3篇)、海螺农场(2篇)4处安置点27篇知青回忆录;藤桥(4篇)、林旺(2篇)、田独(13篇)、红沙(4篇)、荔枝沟(6篇)、羊栏(8篇)、天涯(1篇)、育才(6篇)、雅亮(3篇)、崖城(5篇)、水上(2篇)、保港(2篇)12个公社安置点56篇知青回忆录。

阅读

相关人物

余若玲
责任者

相关地名

崖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