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四二五医院的知青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崖县知青史料专辑·中册》 图书
唯一号: 200120020230001653
颗粒名称: 来自四二五医院的知青
分类号: F323.6
页数: 3
页码: 188-190
摘要: 本文讲述了作者和三个朋友在1973年12月成为第一批到田独公社农场的知青的经历。他们母亲都在海军四二五医院工作,他们从小一起长大,一起上学,青少年时一起上中学,对彼此情同姐妹。在农场生活中,他们遇到了种种困难,但相互支持,共同努力克服了困难。文章描绘了农场生活的细节,其中包括住处简陋、没有自来水和电灯、篮球场简陋、劳动艰苦等。他们还参与了放牛活动,砍竹子等劳动。该经历对四人的成长有很大影响。
关键词: 海军四二五医院 知青 田独公社农场

内容

海军四二五医院,是海军榆林基地战备医院,当年位于崖县荔枝沟公社罗蓬山区,我和李瑞雪、孙月慧、齐海珊是四二五医院子女,各人的父母都在医院工作。我们打小就生活在医院宿舍区,童年时一起玩耍,少年时一起上小学,青少年时一起上中学,朝夕相处,情同姐妹。
  我们在1973年7月一起高中毕业,又在1973年12月25日一起上山下乡到田独公社农场,是四二五医院的第一批知青,也是榆林基地的第一批知青。
  在上山下乡之前,我们对农村及农村生活并没有太多概念,只知道走出社会与在父母身边不同,城市与农村有很大的区别。但我们的父辈是革命军人,我们是军队的女儿,应该响应党和毛主席的号召,到广阔天地去经风雨、见世面。四二五医院对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这件事非常重视,进行了动员,各位家长表示支持,我们四人踊跃报名。
  1973年12月24日,四二五医院在灯光球场召开了隆重的欢送仪式,并邀请我们的妈妈上主席台就座。黄院长在台上致欢送词,齐海珊的妈妈代表知青家庭在大会上发言,然后在一阵阵掌声中,院领导给我们戴上了大红花,并发了毛主席著作、笔记本、钢笔等纪念品。
  第二天一大早,大家背上行囊,在家人陪同下走到医院派车地点坐车,前往榆林基地办公大楼前集中。在开过欢送会及合影留念后,与榆林基地大院这边的机关单位、附属单位、4802工厂的22名知青一起,一路风尘来到田独公社农场,受到了场领导和老场员的热烈欢迎。自此开始了我们的知青生活,体验以往未曾经历的艰难环境、艰苦劳动。
  农场没有混凝土平顶房、大瓦房,住的都是低矮的茅草房,大小木条支撑着房屋架构,房顶上盖着新割的茅草,墙壁是用黄泥裹稻草糊成的,睡床是用没干透的圆木条、杂木板钉成。茅草房里光线昏暗,墙壁糊成不久还潮湿,地面也并不平坦。农场没有自来水和电灯,冲凉洗衣服都要到井台打水,夜里则靠煤油灯照明,一到晚上外面是漆黑一片。篮球场是泥土的,篮球板也很简单,在两根柱子上横着钉几块木板、篮球铁圈,再把柱子埋在土里,有大致高度,那就成了。
  下乡的第二天,农场把新老场员混编分成六七个班,让老场员任班长,知青团员任副班长,既能保证工作的有效性,又能发挥各自特长,带好队伍,搞好生产劳动。在几个副班长中,就有来自四二五医院的李瑞雪、齐海珊。没过多久,孙月慧也成了“班座”,就我是小兵一个。接下来,农场先后吸收了4名知青入党,就有李瑞雪、孙月慧。农场先后推荐3名知青读中专、大学,就有李瑞雪(华南工学院)、孙月慧(自治州卫校)。
  在我们四人中,李瑞雪胖乎乎的圆脸,单眼皮,为人厚道,朴实善良,做事认真;齐海珊瓜子脸,大眼睛,聪明伶俐,有组织能力;孙月慧胖乎乎的脸蛋,心地善良,热情开朗,责任心强。我们到了农场后,虽然不在一个班,但情义依旧日,一直互相关心、相互鼓励、共同进步。在开荒的劳动中,骄阳似火,天气闷热,太阳晒得衣服发烫,流出的汗水很快蒸发掉了,衣服上泛起片片盐渍。面对这样恶劣的劳动环境,我们互相鼓励,与天奋斗其乐无穷,与地奋斗其乐无穷,克服了各种困难,按时完成了劳动任务。
  在四人当中,我的体质较差,人也瘦弱,干体力活都不如别人,都是李瑞雪在鼓励及帮助我。我和李瑞雪在一个班,齐海珊及孙月慧在另外的班,除了各种大会战(大开荒,砍甘蔗等),平时很少有机会同时干一件事。有一次农场放假,正好放牛的老场员也有事请假,场里就让我们四个人一起留场放两天牛。有这难得的单独聚集,就好好叙说姐妹情,一起嬉戏游玩,共同参加劳动,每个人都感到惬意、满足。
  平时看到老场员、男知青放牛,会想起牧童吹笛、牛角挂书、牧野放歌这些美好情景,一直都想找机会好好体验一番。可是真的管起20多头黄牛、水牛来,就没有那么轻松和浪漫了。我们四个人当牛倌时,牛就好像故意欺负我们,到处乱跑还不算,还专往草丛和茂密小树林里面钻。有些地方草比人高,根本看不到悠然吃草的牛,我们以为牛跑丢或被人偷走了,心里紧张得不得了,就分头到处寻找,最后还钻到草窝里拼命地往外赶。这两天下来,个个累得要命,但没有丢失一头牛,辛苦是值得的。
  场里有椰子树、橡胶树、甘蔗等经济作物,用得上榆亚盐场晒盐过程产生的残渣——海肥,这是海水中植物、生物、发酵物、泥土等的混合体,有机质丰富,可以用做肥料。但挑海肥及其他劳动,都要用簸箕和箩筐,老场员已教会刘奕玲、黄玉琼等人当竹篾匠,就只差编竹篾的原料——毛竹。因为我们的家在罗蓬山,场里就让我们回到四二五医院,交给了砍竹子的任务。我们高高兴兴地回去,上山整整砍了一个星期,随后让医院派车帮助拉回农场,顺利地完成了这项任务。
  下乡后,农场对我们知青进行了一次爱国主义教育,场领导带我们参观了位于田独村东南黄泥岭西北面山1.5公里处的“万人坑”,那是1940年至1945年日本侵略中国期间犯下的滔天罪行。在参观过程,大家感到难过、悲痛,愤怒不已。参观过后,我们吃了一顿忆苦餐,但又涩又苦,难以下咽。
  其实,就我们来说,最深刻的爱国主义教育,莫过于在1974年西沙自卫反击战期间,四二五医院医疗队随战舰参加了医疗救护工作,当时是我父亲带队的。这一去就是一个多月。在这些子里,我们四人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天天关注着前方的战况。父辈为了保家卫国上战场,作为儿女既自豪又担忧,这种复杂的心情可能很多人是无法理解的。
  我们在田独农场的这两三年,不仅磨练了意志,也学到了不少知识。四二五医院知青在农场的表现,主要是待人诚恳、吃苦耐劳、朴实无华,以后下乡的知青也一样,大家有目共睹,得到场领导、带队干部、新老场员的认可。
  回首过去,恍如就在昨天。一件件往事,一幕幕情景,时常浮现在眼前。我们四个人同甘共苦,在劳动生活中结下真挚情谊,是难得的、珍贵的,将会穿越时空而地久天长。
  我们的知青经历,或许只是知青群体中的个别片断、某个缩影,却也从不同侧面见证了这段历史,记载了我们的成长过程,必将永留心间!

知识出处

崖县知青史料专辑·中册

《崖县知青史料专辑·中册》

出版者:南方出版社

本书共有83篇文稿:崖县抱龙林场(20篇)、崖县三亚林场(2篇)、林旺猪场(3篇)、海螺农场(2篇)4处安置点27篇知青回忆录;藤桥(4篇)、林旺(2篇)、田独(13篇)、红沙(4篇)、荔枝沟(6篇)、羊栏(8篇)、天涯(1篇)、育才(6篇)、雅亮(3篇)、崖城(5篇)、水上(2篇)、保港(2篇)12个公社安置点56篇知青回忆录。

阅读

相关人物

张玉娇
责任者

相关地名

崖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