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场故事多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崖县知青史料专辑·中册》 图书
唯一号: 200120020230001651
颗粒名称: 农场故事多
分类号: F323.6
页数: 5
页码: 180-184
摘要: 本文介绍了作者在农场从事胡椒种植的经历。每天的工作包括施肥管理、整型修剪、绑蔓摘花等方法。管理养护很重要,而且需要挑肥挑水,较为辛苦。在胡椒成熟的季节里,一串串橙红色的胡椒挂满藤枝,是最开心的日子。另外,作者还介绍了“飞机草”的作用和药用价值。
关键词: 胡椒园 施肥管理 胡椒采摘

内容

农场故事多
  曹健/部队知青/田独公社农场
  胡椒园
  我们农场有300余株胡椒,面积将近三亩,树龄四年多,分布在两个小山坡上,离农场约有二里多地。我们第一批榆林基地的知青来到后,分为几个作业班,一班也即胡椒班,人数只有7人,班长是黄孙安,副班长是我,班员是黄玉琼、胡建宁、刘奕玲、吴颖、苏玉珍(苏玉珍一直在管胡椒)。黄班长是老场员,黎族,20多岁,还是农场的团支部书记,他思想进步、个性活跃、生产经验丰富。
  农场处于创业时期,没几项经济收入,这两块胡椒地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初到农场时,黄班长每天带领着我们这帮娘子军到胡椒园干活,介绍情况,传授知识,使我们很快掌握了施肥管理、整型修剪、绑蔓摘花等方法。胡椒种在这么远的地方,因是农场早期土地,各方面条件不错。土地是缓坡地,排水良好,土壤透水好,周围营造了木麻黄防风林带,对胡椒的生长及管理有利。
  胡椒蛮娇贵,缺水少肥活不好,生长缓慢;水肥过多受不了,会烂根枯萎,所以管理养护很重要。水和肥都不能直接浇在根部,要距离70厘米左右,挖7字形长沟倒入再掩土,让胡椒根系慢慢吸收营养。下大雨垄沟有积水要及时开沟排水,久不下雨要挑水浇灌,刮台风前要用草绳将攀援在石柱、木柱上的胡椒藤绑好,以免被劲风折断。
  那时农场没有化肥,主要使用人畜粪肥、绿肥、土杂肥,要从居住地送肥去胡椒园,一路上爬坡又过坎。刚开始,黄班长、苏玉珍和黄玉琼每人挑一对木桶,其他人两人合抬一桶,有道是“远路鸡毛变成铁”,累得双脚直打哆嗦。一天几趟下来,肩膀红肿,全身酸痛,大家还是咬牙坚持。经过数月的劳动锻炼,昔日娇嫩的娇娇女,竟然可以挑起一百来斤的担子,在田野间健步如飞,可见劳动可以锻炼人的意志、增强人的体质,也可激发人的潜能。
  胡椒藤上常会有竹叶青蛇,颜色和胡椒叶一样呈绿色。为了防止被蛇咬,我们每次到胡椒园都要拿根棍子,敲打胡椒藤,应了一句成语“打草惊蛇”。去胡椒园的路上,有一段坡路,路边是灌木丛,每次路过都能听到里面“飕飕”的声音,挺恐怖。一天,刘奕玲和吴颖正抬着一桶猪粪行走在山道上,一条好大的蛇从小路另一端缓慢爬向灌木丛,吓得她俩不敢迈步。刘奕玲麻起胆子用扁担敲了一下蛇尾巴,蛇身呼的一下立起,“妈呀,眼镜蛇!”她们丢下扁担和粪桶,没命地往回跑。男知青黄维平听说后诡异一笑,吓唬说:“那条蛇见你俩漂亮呗,它记住你们了,要小心哦!”吓得她两人心惊胆战,每次去胡椒园都小心四顾,谨小慎微,恐遭不测。
  胡椒班最活跃的当属刘奕玲。那时候每天早上喝二两稀粥出工,几个小时下来,早就饿得前胸贴后背,一个个没精打采了。这时她逗乐:我起头唱个歌“下定决心,不怕牺牲……”,大家跟着唱了一句,肚子空空,哪还唱得下去。两片胡椒园中间有个陆军高炮连,时间一久大家都混熟了,有时也不怎么客气。有一次刘奕玲和吴颖抬水经过连队食堂,就进去找水喝,发现饭桌上的盆子里剩有几个白面馒头,就装进草帽带到胡椒园,好让大家分享。这时众人一哄而上,哪里还顾得上洗手,三口两口就把馒头吞下肚子。
  在胡椒成熟的季节,一串串橙红色的胡椒挂满藤枝,与流淌在我们脸上的汗珠交相辉映,是最开心的日子。胡椒采摘后先是装进麻袋,然后放在农场这边的水沟里浸一个星期,待胡椒的外皮泡烂了,再移到井边揉搓冲洗,然后晾晒干。胡椒本身有辣味,加上浸泡后臭味刺鼻,搓洗时熏得我们眼泪鼻涕一把抓。经过去皮晾干,最后工序是对胡椒籽挑选分类,需要大家来做,是件开心的事。饱满滚圆的是优等,不够饱满的仅次,又瘪又小的要除去,就为了卖个好价钱。记得祁克利、张翔等人都说过:“最喜欢下雨天了,大家围坐在一起挑胡椒籽,活儿轻又好聊天。”
  割“飞机草”
  “飞机草”是常绿植物,在海南岛到处可见,生于山坡、路旁。它是上好的绿肥,全草均可入药,但不知道为何有此命名。据说是当年侵华日军居心不良,想祸害中国人,就从飞机上空投了种子,而后迅速蔓延开来,想不到地域不同,竟然化害为利了。终究只是传说,没人能够证实。
  农场原来有10多亩稻田,后来又将20余亩水塘改造成农田,肥料的需求量就相应增加了。农谚云“有收无收在于水,多收少收在于肥”,这个说法很有道理。将这种绿肥剁碎与农家肥搅拌后堆积盖密发酵,待沤烂后作为植物底肥或追肥,效果非常显著。我们常将“飞机草”做三种用途,疗效真不错:一是将嫩软枝叶嚼烂,敷放到较大创伤止血消毒,二是将枝秆上端拧出汁液,直接滴到较小创口当碘酒消毒止血,三是将根部洗净煮水喝,专治肚子闷痛不舒服。
  农场当时规定,在一周时间里,每人每天要割200斤“飞机草”。附近没多少“飞机草”可割,得各想各的门道,才能完成任务。从胡椒园到工兵五团不远,我们决定到那里去割。“飞机草”长得茂盛,每人很快就超额完成当天任务,自然很是高兴。但一想起挑回农场有2公里多路程,心里就犯了愁,怎么办?幸得刘奕玲有一位老乡在附近驻军连队当连长,找到他并告知了实际困难,他出于帮助老乡及帮助部队知青,二话没说就派了一台拖拉机,帮助把“飞机草”运回了农场,让我们大喜过望。
  有一次到榆林基地附近大东海去割“飞机草”,宋丽雅差点险遭不测。有一处的“飞机草”很茂密,但草丛中无声无息趴着一条竹叶青蛇,宋丽雅左手抓住一把“飞机草”,右手就要挥镰割去,差点就触到蛇头,吓得她魂飞魄散,尖叫了一声,丢下刀就跑,幸亏那条蛇很“斯文”,真是万幸!
  “飞机草”丛里还有很多黑花腿大蚊子,咬一口就是一个大红包,又痒又疼,还容易感染,在割飞机草”时防不胜防。大家正在抓耳挠腮,琢磨应对的办法,鞠小华在一旁逗乐:“如花似玉的大姑娘们,好大的蚊子,三个炒一盘,机会难得,美味呀!”在场的人听了都很惊讶,忍俊不禁,想不到平时挺文静的她,竟也能说出这么幽默的话,真是刮目相看了。
  一天下来,太阳也落山了,收获还真不小。可是问题又来了,要不要先回家饱饱地吃顿饭,美美地睡一觉,然后再向基地要求派一辆卡车,帮我们把草运回农场?但一看天色已晚,还要赶回农场,如果各人先回家吃饭再联系运输,那肯定是不行的。大家统一了意见,还是先去要车赶时间,这次就不回家了。结果一到基地联系,领导给予大力支持,马上派来一辆车,装载完毕就开回农场。这次为了完成任务,大家都选择了过家门而不入,饿着肚子赶回了农场。
  砍“立方柴”
  随着第二批知青的到来,农场的男知青就逐渐多了起来。正当十七八岁,都是小伙子、壮劳力,但还是缺少磨砺,经验不足,耐力也不够。在农闲时,场里安排我们女知青割飞机草、编竹筐、敲铁锈,派男知青和老场员去砍“立方柴”,每人每天的任务是一立方。所谓“立方柴”,就是堆成每垛一立方的待售烧火柴,有需要的单位会派车前来购买拉回去。那时农场的副业收入,一是靠砍“立方柴”(计件),二是靠到修船厂敲铁锈(计日)。
  覃维刚回忆说:进山砍“立方柴”时,我和杨军、董小红、张敬慧、梁松武、陈海荣、张平江在一起,上午砍下及削梢枝,下午才收拢捆绑好,再搬到汽车能到达的地方整理及摆放堆垛,等待要买柴火的单位来车拉、结账付款,我们再凭结账单记工分。虽说我们也砍过柴火,但每天砍一捆、80斤左右的工作量,跟每天砍一立方、700斤左右的工作量,差别实在太大。刚开始不懂得方法和窍门,就晓得用蛮力,所以工效很低,每天要干到很晚才完成任务,每个人都累得筋疲力尽。
  老场员总能突破一立方,给予具体指点,使我们慢慢熟悉起来。老场员杨明光教我们上山时要学会看山、看柴路,重点选择密疏相间的林段,别总往很密的地方钻,那里的树木少,还尽是藤蔓不好砍,碰到有蛇和马蜂你跑都没地方跑,而且毛毛虫也多。我们照他说的做了,果然省了不少力气,工效自然提高了。汕头老知青肖志生看了个别人的柴刀,又看了砍下的柴,嘿嘿一笑:柴刀都没开锋,尽使蛮力,能不累吗?老话说得好:“磨刀不误砍柴工”,我们牢牢记住了,以后每次上山前,都要把刀磨得很锋利。
  砍“立方柴”是个苦差事,衣裤经常是早上被露水打湿,下午被汗水浸透,经常碰到各种蛇蝎,还被马蜂、山蚂蟥、蚂蚁、蚊虫叮咬,身体被荆棘和树枝划出一道道的浅浅血痕。每天多次把一捆一捆的木柴扛到路边,每次百多斤压在肩上,肩膀又麻又痛,有时真是受不了。为了完成规定任务,也只好把湿透的衣服脱下来垫在肩上,顾不上树枝刮,蚊虫叮咬了。每当肩上的柴火被树枝藤条挂住,就进退两难了,只好先把柴火放下来,等砍断枝藤再重新上肩,否则就容易人仰马翻。
  有一次榆林基地服务社派人来拉柴,跟车的几位随军阿姨看到我们一个个扛着一百多斤的柴火从山林中走出来,还光着膀子,身上满是汗水和伤痕,心痛地说:还是些孩子啊,干这么重的活,哪吃得消哦!谁家父母看了不心疼?!本来搬柴装车是我们的事,但阿姨们让我们休息,自己动手装车。当得知我们每天有指标任务时,阿姨们把我们刚扛出来的柴火也往车上扔,最后这一车就按十六立方结算。我们心里明白,阿姨们是心疼我们、帮助我们,要是卖给其他的买主,一车撑死十二立方。
  民兵训练
  崖县地处海南岛最南端,面向整个南海,拥有漫长的海岸线,是有名的海防要地,陆海军驻军较多。县里对民兵训练也非常重视,西岛女民兵八姐妹炮班的事迹,当年闻名全国。
  第一批部队知青来到后,农场也成立了民兵组织,刚开始成立了民兵排,由黄孙安任排长。随着知青人数的增多,后来扩大为民兵连,苏盛国书记任连长,黎运文副场长任副连长。民兵连下设三个排:一排是武装民兵排,排长是黄孙安;二排、三排是基干民兵排,排长分别是李瑞雪、陈明英。武装民兵的装备,总共十几支枪支,有53式步枪、56式步枪、43式仿制铁把冲锋枪。武装民兵是三个人共用一支枪,排长配备冲锋枪。基干民兵不配枪,但同样参加民兵训练。
  为了防止枪支丢失,农场的枪支由黎副场长保管,每十天对枪支进行一次保养。农闲时组织射击训练,但枪少人多,只能轮流瞄准练习。胡海平回忆:那时候练瞄准,就趴在草地上或路边,找目标练习瞄准,衣服被汗湿透了,手肘都磨出了血丝。鞠幼华回忆:打靶时,枪没顶好,扳击一扣,枪把的后作用力把肩膀撞肿了。第一次实弹射击,每人三发子弹,大家都在聚精会神地打靶,子弹的呼啸声震耳欲聋。一排长黄孙安突然叫:“曹健快来,我的枪被子弹卡住了。”我闻声跑过去,当时枪口朝上,我刚蹲下,他的枪走火了,“呯”的一声,子弹从我的头顶飞过,在场的所有人都愣住了,我也惊出了一身冷汗。
  为了更好地组织民兵训练,场里决定派我到县里参加集训。训练很艰苦,有晨跑、操练、匍匐、瞄准、实弹射击等项目。我的射击成绩优秀,三发子弹打29环。县武装部的教官开起玩笑:“到底是部队子弟,打枪这么准。”当时使用的还是三八大盖步枪,后坐力很大,如果枪托顶得不紧,肩膀都会撞肿。一个从炮兵部队退伍的同志,射击完后肩膀被撞成紫色,肿起来了。我调侃道:“大炮不能上刺刀,打枪还要看我们步兵……”引来一阵哈哈大笑。

知识出处

崖县知青史料专辑·中册

《崖县知青史料专辑·中册》

出版者:南方出版社

本书共有83篇文稿:崖县抱龙林场(20篇)、崖县三亚林场(2篇)、林旺猪场(3篇)、海螺农场(2篇)4处安置点27篇知青回忆录;藤桥(4篇)、林旺(2篇)、田独(13篇)、红沙(4篇)、荔枝沟(6篇)、羊栏(8篇)、天涯(1篇)、育才(6篇)、雅亮(3篇)、崖城(5篇)、水上(2篇)、保港(2篇)12个公社安置点56篇知青回忆录。

阅读

相关人物

曹健
责任者

相关地名

崖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