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中小丫”在农场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崖县知青史料专辑·中册》 图书
唯一号: 200120020230001646
颗粒名称: “军中小丫”在农场
分类号: F323.6
页数: 4
页码: 153-156
摘要: 本文记述了海军榆林基地派出的男领队冯克亮对基地第一批上山下乡的27名女知青的关怀和帮助,以及这群女知青在艰苦的环境中坚韧不拔、勇闯天涯的故事。她们吃苦耐劳、遵守纪律、争取上进,为建设国家尽了自己微薄之力,赢得了农场领导、部队领队、老场员的充分肯定。
关键词: 知青 海军榆林基地 女知青

内容

说起“军中小丫”,这是海军榆林基地派出的男领队冯克亮,对基地第一批上山下乡27名女知青的亲昵称呼,他对我们的表现大加赞赏,曾经写过诗歌及散文向报刊投稿,发自内心的满意溢于言表。
  榆林基地第一批26名知青在1973年12月25日上山下乡,女生25名;另有7名知青在次年2月上山下乡,女生2名。在27名女知青中,有16人来自基地机关,胡建宁、鞠小华、鞠幼华、祁克利、孙奕、胡海平、张翔、吴颖、王莉、董丽娟、孙桦、董平、曹健、宋丽雅、姚敏州、韩丽军;有4人来自直属单位,刘奕玲、陈明英、郑凤江、刘晓玲;有4人来自425医院,李瑞雪、齐海珊、孙月慧、张玉娇;有3人来自4802工厂,黄玉琼、麦佩琼、伍晓平。
  那时我们高中毕业后,都想去当女兵,但当时内部征兵已取消了,难以实现愿望,就报名上山下乡了。我们决心以自己的表现,证明自己是合格的知青、无愧于时代的年轻人,没有给父辈们丢脸。榆林基地的知青安置点,是崖县田独公社农场,有10多公里路程。
  1973年12月25日上午,锣鼓喧天,彩旗飘飘。我们在榆林基地办公大楼前,开欢送会,拍合影照,在沿途人流的热情欢送及家人的依依不舍中,佩戴红花、肩背行李,坐上部队的旅行车、大卡车,沿着海榆公路,载着我们的青春梦想,穿过军营和乡镇,穿过椰林和田野,来到了田独公社,再来到公社农场,来到了知青们的新家。
  在一块空旷的山坡上,有几间孤零零的茅草屋,新糊的泥巴墙带着泥土的潮味,横竖木条格是窗口,木板门透风走光,木板钉成桌子和凹凸不平的床,屋里只有煤油灯,地面是泥土,外面多杂草。没有单间洗手间、浴室,宽敞的大食堂……眼前的一切,与我们事前的想象,有着很大的落差,失落感油然而生,难免会想家想父母,一股酸楚涌上心头。
  毕竟是军队的女儿,毕竟身上流淌着父辈的血,在部队派出的冯克亮、高秋荣两位领队的关怀和帮助下,我们很快就战胜了懦弱,重新树立了信心,安然度过了下乡适应期,以坚强的意志、饱满的热情,迎接面临的各种挑战。
  由于女多男少,许多应由男生承担的工作,不可避免地落到了女生的身上。初时新老场员混编分了六七个作业班,为了便于工作上的对传帮带,班长由生产劳动经验丰富的老场员担任,副班长是李瑞雪、曹健、王莉、齐海珊、姚敏州、孙桦等团员知青,不久又增加了陈明英、孙月慧。
  农场种植水稻、管理经济作物,劈山开荒、挖树头扩大面积,砍“立方柴”“敲铁锈”创收,女知青们都是当仁不让的主力。女知青还参加了1974年西沙群岛自卫反击战的支前工作,尽了微薄之力。都说“军仔”娇贵,女“军仔”娇生惯养,但我们以自己的辛勤劳动,证明了我们与男知青相比毫无逊色,也证明了我们是普通的劳动者,是有作为的年轻人,我们在努力工作,建设我们的国家。
  深受父辈的影响、传统的熏陶,我们吃苦耐劳、遵守纪律、争取上进,农场领导、部队领队、老场员对此给予充分的肯定。原来的团外知青都在农场入了团,李瑞雪、陈明英、孙月慧、曹健四人还入了党。多人被评为先进知青,出席过各级知青积代会。韩丽军、齐海珊、祁克利、张翔4人,被抽调参加了崖县县委、县革委会组织的农村路教工作。李瑞雪、孙月慧分别被推荐到华南工学院(现华南理工大学)、海南黎族苗族自治州卫生学校(现海南省第二卫生学校)读书。
  女知青们思想活跃、个性活泼,尽管这里地处偏僻、环境较差、生活艰苦,但在工作之余,总能自娱自乐,放松疲惫的自己。当时的娱乐活动,主要有日常娱乐、篮球比赛、文娱活动这几项。原来在公路边不起眼的小农场,因为我们的到来,有了很大的变化,多了很多的欢乐。
  农场有女生洗澡专用水井,水井不深,泉水清澈,用脸盆或水桶一伸手就能舀满,直接从头浇下来,从头凉爽到脚。衬托着蓝天及灰黑井圈,井水发出淡淡的灰蓝色,会让你产生某种错觉。用椰子树叶编织成墙围在水井四周,做了个很别致的门,就成了快乐所在。有围障遮掩,每人赤裸相对,哗哗的倒水声、泼水声,伴随敞开心怀的笑声,仿佛一曲曲开心的交响乐,洗去一身的污渍,也洗去一天的疲劳,的确让人浑身自在、清清爽爽。
  每天下午收工吃完晚饭,在茅草房前的泥土篮球场,经常举行篮球赛。基于第一批知青女多男少,女子篮球队成立较早,农场给队员们购置了球衣。黄孙安是领队,杨军是教练,队长张翔,队员是韩丽军、鞠小华、鞠幼华、祁克利、胡海平、刘奕玲、王莉、齐海珊、孙桦、董丽娟等人。女子篮球队除了场里班际比赛,有时也与荔枝沟农场女子篮球队打比赛,就连在修理厂“敲铁锈”那么辛苦,还和工厂附近连队的战士们打了一场友谊赛。
  我们还和农场附近连队的战士举行过拔河比赛,结局让人很快意。我们挑选了李瑞雪、孙月慧、陈明英、郑凤江、齐海珊、刘晓玲、黄玉琼、孙桦、祁克利、韩丽军、王莉、姚敏州等重量级、力气大的参赛,曹健是裁判(每方出一人)。这边谁都认为,女的肯定拔不过男的,好玩罢了。那边也在想象,这些部队女孩娇生惯养的,哪有什么力气,所以轻敌了。两场比赛,都是这边猛一发力,那边还没调整过来,在我方啦啦队震耳欲聋的“加油!加油!”叫喊声中,绳索已被拉过界,我们赢了个2比0,大家高兴得又笑又跳。我想:拔河比赛我们能赢,除了对方轻敌、参赛队员齐心协力、啦啦队功不可没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那就是经过劳动锻炼,我们的体质增强了,的确有把气力了。
  如遇天气不好歇工,或大家围坐一圈挑拣胡椒籽时,大家喜欢听孙奕和祁克利讲故事。孙奕爱看经典书籍,她的故事真多,都特好听。天气好的月夜,晚上大家三三两两的搬个小板凳,坐在球场上望星星,想想家,唱唱喜欢的歌,谈谈理想。我们唱歌跳舞吹口琴弹三弦,还经常以班为单位举行小联欢,紧张的排练都是放在吃完晚饭后。听鞠小华、祁克利吹口琴,曹健、胡海平和黄玉琼等的粤语小合唱……鞠小华的翩翩起舞,鞠幼华的篡改歌词演唱,都引来了阵阵掌声。最有意思的是二班表演小合唱,唱着唱着人都溜了,留下麦佩琼大姐一个人独唱。最逗人的是一对“活宝”王莉和鞠幼华,她俩扮演电影《奇袭》里的国民党情报处长骑三轮摩托车那个镜头,歪戴军帽,佯装鬼脸,滑稽的表演活灵活现,惟妙惟肖,让大家笑得前仰后翻,笑声久久回荡在农场上空。
  天黑了,沸腾了一天的农场静了下来,茅草房的小窗口里一盏盏灯闪烁着光,那是爱学习的知青们的宝贵时刻,有的写日记,有的学毛著,有的看书。
  大家互相关照及互相帮助,这样的事例也有很多。宋丽雅人很瘦弱、患有先天性心脏病,刘奕玲人很瘦削,患有风湿性关节炎,场里在工作安排上都会关照,大家也经常关心她们。祁克利有一次患病发高烧,在插秧时头晕目眩,挑秧苗的孙月慧赶紧叫她回宿舍休息;她回宿舍后不脱鞋不洗脚就躺倒在床上,是刘奕玲给她脱鞋洗脚,还帮她擦脸抹洗盖被子,并叫卫生员过来及时处理。
  知青生活很快就过去了,27名女知青先后都离开了农场。随父亲转业回到老家的有宋丽雅、吴颖、姚敏州、董平、曹健、郑凤江、刘晓玲7人;鞠幼华1976年2月参军,鞠小华1974年底调到崖县文工团;1975年底招工进4802厂的有韩丽军、张翔、刘奕玲、伍晓平、麦佩琼、胡建宁、黄玉琼7人;1975年招工进崖县羊栏糖厂的有陈明英、张玉娇2人;1976年底招工进4802厂的有祁克利、齐海珊、胡海平、王莉、孙桦、孙奕、董丽娟7人;1976年12月李瑞雪被推荐上华南工学院读书、孙月慧被推荐到自治州卫生学校读书。
  上山下乡的日子,想说的太多了,点点滴滴,历历在目,每每回忆总让我们热泪盈眶。艰苦的环境、艰辛的劳作磨砺了我们的意志,生活的困境使我们学会了坚持和坚强。我们苦过、乐过、哭过、笑过,但始终没有忘记那片热土,那里有我们的足迹和身影,记录了我们的青春和付出,留下了我们人生的记忆。那里还有我们种下的许多椰子树,早已绿叶婆娑,果实累累。
  经历是人生最宝贵的财富,我为我们曾经是知青而感到骄傲、自豪!

知识出处

崖县知青史料专辑·中册

《崖县知青史料专辑·中册》

出版者:南方出版社

本书共有83篇文稿:崖县抱龙林场(20篇)、崖县三亚林场(2篇)、林旺猪场(3篇)、海螺农场(2篇)4处安置点27篇知青回忆录;藤桥(4篇)、林旺(2篇)、田独(13篇)、红沙(4篇)、荔枝沟(6篇)、羊栏(8篇)、天涯(1篇)、育才(6篇)、雅亮(3篇)、崖城(5篇)、水上(2篇)、保港(2篇)12个公社安置点56篇知青回忆录。

阅读

相关人物

鞠幼华
责任者
鞠小华
责任者

相关地名

崖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