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田独公社农场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崖县知青史料专辑·中册》 图书
唯一号: 200120020230001643
颗粒名称: 我和田独公社农场
分类号: F323.6
页数: 3
页码: 137-139
摘要: 本文主要描述了作者于1971年加入共青团后,毕业后上山下乡到田独公社农场的经历。文章详细介绍了当时的知青情况和农场的管理组织结构,以及农场原有的老场员和汕头知青情况。
关键词: 知青 农场 田独公社农场

内容

我于1971—1973年在崖县中学读完高中,1971年12月加入共青团,毕业后在罗蓬小学任代课老师,本来有机会转正,但当时上山下乡是时代洪流,大势所趋,人心所向,作为一个出生在军人家庭、思想进步的年轻人,我觉得自己没有任何理由逃避,就积极报名上山下乡。我的父母在地处罗蓬山区的海军425医院工作,他们非常支持我的想法。
  12月25日这一天上午,院部早早就派车把我和孙月慧、齐海珊、张玉娇4名425医院子女,送到海军榆林基地办公楼前集中,与来自榆林基地其他单位的22名知青汇合,在开过欢送会、合影留念后,乘坐一部“解放牌”大卡车(知青及行李)、一部旅行车(领队、家长代表等人)前往崖县田独公社农场。
  榆林基地的知青安置点有四个,为田独公社农场、三亚菜场(崖县知青场)、三亚林场、海螺农场,但以田独公社农场的人数最多。这天下乡的26人,连同次年2月下乡的7人,是榆林基地的第一批知青,也是上山下乡到该农场的第一批部队知青及本地知青。有一张被多人保存着的相片,是当时基地的刘诗湘司令、朱波政委、冯克亮领队、高秋荣副领队和26名知青在一起,就在榆林基地办公大楼前面,分成前后三排在毛主席塑像基座前的合影,真实地记录了这件事。
  在26名知青中,男生1人(张世杰),女生25人,差点儿就成了清一色的“娘子军”。有16人来自基地机关,胡建宁、鞠小华、鞠幼华、祁克利、孙奕、胡海平、张翔、吴颖、王莉、董丽娟、孙桦、董平、曹健、宋丽雅、姚敏州、韩丽军;有3人来自直属单位,刘奕玲、陈明英、张世杰;有4人来自425医院,李瑞雪、齐海珊、孙月慧、张玉娇;有3人来自4802工厂,黄玉琼、麦佩琼、伍晓平。随后到来的7名知青,男生5人,女生2人。其中杨军、张平江、黄维平来自基地机关,张敬慧、郑凤江(女)、刘晓玲(女)来自直属单位,陈海荣来自4802工厂。
  第一批部队知青到来时,胡德正任农场党支部书记、场长,黄孙安任团支部书记,黎运文任会计,肖志生任总务。到了次年4月、5月,胡德正调回本公社六道大队任党支部书记,公社干部苏盛国调到农场任党支部书记、场长,黎运文任副场长,部队知青曹健(女)接任会计。
  农场原有27名老场员,海南籍的有23人:胡德正、黎运文、黄孙安、胡德江(苏玉珍)夫妻、罗明珍夫妻、苏德辉(胡兰妹)夫妻、甫良芳、胡亚荣、符伯成、黎孔明、李才新、王光兴及母亲、杨明光及母亲、王克雄及父母、邢定群、阿春。1969年8月来的11名汕头知青有4人:陈晓光、肖志生、林永平、龙幼梅。
  农场在管理上参照部队编制,将新老场员混编为6个班,由老场员任班长,知青团员任副班长。一班正副班长为黄孙安(团支部书记)、曹健,二班正副班长为黎运文(兼会计)、李瑞雪,三班正副班长为胡德江、王莉,四班正副班长为陈晓光、孙华,五班正副班长为罗明珍、姚敏州,六班班长我已不记得、副班长是齐海珊。三个月后,农场各班组有所调整,陈明英任后勤班班长。
  农场初时规定每天早上6∶30出操、7∶00吃早餐、7∶30出工,在管理上参照部队一些做法,如政治学习、文娱活动、党团员活动、队列操练、跑步训练;在计酬上参照农村生产队做法,采取工分制,每天工分一般是10分。当时老场员及在场家属都吃包干粮,大人每月30斤口粮、4两油,由总务肖志生统一购回,单身的都在食堂开伙,有家有口的就领回去。我们部队知青到来农场后的月供粮油情况,与他们基本一样。
  在我们到来之前,农场就近有10多亩水田、70多亩坡地,另在公路对面(东边)有一块30多亩的坡地,种有一大片椰子树、约2亩白胡椒,橡胶树还是幼苗,腰果树没多少,有黄牛20多头、水牛6头、黑羊30多只。农场四周的荒地面积很大,是长远发展的有利条件。在我们到来后,场里决定填塘造田、开荒造地,扩大生产规模。垦荒地点主要是四周山坡地,从次年清明节前后开始,整个过程延续了两年多。
  继第一批33名海军子女上山下乡以后,又有四批知青接踵而来:1974年7月有周明等海军子女40人;1975年9月21日有肖楚华等田独机关子女11人,同年别处转来海军子女4人;1976年8月有黄海林等海军子女30人、黎少云等田独机关子女8人;1977年8月有陈彪等田独机关子女6人,工兵团海军子女2人。在五年间,本地知青共分五批上山下乡,总人数134人,其中部队知青109人、田独机关知青25人。
  1972—1974应届高中毕业生,因学校开展学工、学农、学军活动,曾经参加劳动锻炼,对知青生活较容易适应,不少人还有劳动体验,如我本人家居住罗蓬山区,经常要上山砍烧火柴及种菜自给,所以对于农村以及农业劳动,并不生疏。1975年以后的应届高中毕业生的情况不同,有人能适应,有人不适应,不过每人都很尽力,有积极表现。
  部队子女知青思想比较稳定,这里面有传统的熏陶、父母的要求、部队派出领队干部及时做思想工作等原因,总体来说,表现为思想单纯、要求上进、听话自觉、大胆活泼。农场总共吸收4名知青入党,分别是李瑞雪(女)、陈明英(女)、孙月慧(女)、曹健(女),都是部队知青。田独机关子女知青比较纯朴,非常友善,能吃苦耐劳,适应性较强,要求上进但不够大胆。两类知青在相处过程中,关系融洽,不少人还结为终生好友。
  部队对农场给予多方面的支援,事例有很多,但主要的有四件:一是有电影新片时,在初期经常派车到农场载运知青到基地大院看电影,看完电影再送回农场;二是提供车辆使用的方便,如帮助运送竹子、建房材料,以及送人等等;三是帮助建造篮球场,运输200多立方米片石、沙子,还赠送20多吨水泥;四是在我们开垦荒地时,派出洛阳东方红履带推土机帮助拔出树头,又派出鞍山红旗100拖拉机帮助犁地。尤其是建成的篮球场,对晾晒收获的农作物、举行文娱活动、开展体育活动等,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在西沙群岛自卫反击战期间,家住基地大院的知青也接到通知,回去参加相关后勤工作,如做面包面条饼干、清洗战士衣裳、布置烈士追悼会及英雄表彰大会的会场等等,贡献了绵薄之力,间接经受了战火洗礼。
  新老场员共同努力,历经三年艰苦奋斗,农场面貌大为改观。至1976年底,农场拥有水田30多亩、坡地400多亩,种植了原生橡胶树50多亩、芽接橡胶树30多亩、胡椒地五六亩,养牛30多头、猪10余头、羊60多只。另外,有了400多平方米的水泥晒场(篮球场),在建500多平方米新瓦房(原有300多平方米茅草屋)。
  来到农场后,起初场领导安排我担任生产班副班长、排长,以后我又担任了团支部副书记、党支部组织委员(我在1974年9月1日入党),参加过崖县、海南区、广东省知青积代会,1976年底被推荐到华南工学院(现华南理工大学)电力系就读。
  回顾三年知青生活轨迹,那些美好的回忆和片段,始终留存在我的脑海里。在这三年光阴当中,在农场领导、部队领队的关怀和帮助下,在知青们的信任和支持下,我时时不忘共产党员身份,处处起模范带头作用,尽己所能、尽力而为,为建设我们的农场、也为建设我们的国家,贡献了自己的热血和青春,我自问于心无愧!

知识出处

崖县知青史料专辑·中册

《崖县知青史料专辑·中册》

出版者:南方出版社

本书共有83篇文稿:崖县抱龙林场(20篇)、崖县三亚林场(2篇)、林旺猪场(3篇)、海螺农场(2篇)4处安置点27篇知青回忆录;藤桥(4篇)、林旺(2篇)、田独(13篇)、红沙(4篇)、荔枝沟(6篇)、羊栏(8篇)、天涯(1篇)、育才(6篇)、雅亮(3篇)、崖城(5篇)、水上(2篇)、保港(2篇)12个公社安置点56篇知青回忆录。

阅读

相关人物

李瑞雪
责任者

相关地名

崖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