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青忆想当年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崖县知青史料专辑·中册》 图书
唯一号: 200120020230001633
颗粒名称: 知青忆想当年
分类号: I251
页数: 4
页码: 104-107
摘要: 文章讲述了作者与其他知青在文革期间来到藤桥公社良种场,分配到南山分场从事农田劳动与民兵军事训练的生活点滴,包括劳动、训练、假期、生活等方面。文章生动形象地展现了那个时代知青们艰苦而快乐的生活。
关键词: 知青 农田劳动 民兵军事训练

内容

到南山分场
  藤桥公社地理位置特殊,宜耕土地辽阔,毗邻陵水县、保亭县、林旺公社,濒临南海。有藤桥河自保亭县的新政、加茂蜿蜒流下,经藤桥墟市流出,从椰子洲岛流入南海。辖区内还有赤田陆军部队、南田农场、藤桥糖厂、崖县三机厂,所以藤桥墟市繁华、人口众多,每年的应届初、高中生较多。
  1974年7月,我与藤桥糖厂子弟翁敦光一起报名上山下乡,来到了藤桥公社良种场,我们是藤桥圩镇就地安置的第一批上山下乡知青,共有11人,分别是陆仁军(知青组长)、麦进云(副组长)、崔亚妹(崔海蓉,女,副组长)、刘群、孙琼雄、李文、周始元(女)、周经文、洪泰武、黄泽川、翁敦光。在20世纪70年代中期,藤桥公社共有三个农场,即公社经济场、良种场、“药场”,但以良种场的知青人数最多。
  该场创建于1966年,总场就在藤桥糖厂的后面,往北路经过赤田部队,没多远就是南田农场的巨龙队。在知青上山下乡时,场长为黎昌琼,副场长为高进安。总场原有场员60多人,有坡地500亩左右,以种植橡胶、甘蔗为主。南山分场在田车村,约有100亩水田,以种植水稻为主。另有一分场在升昌园,是甘蔗种植基地,平时只有2人看守。下乡知青分在南山分场,该场离藤桥圩镇约有5公里,但离总部仅有2公里左右,也就是三个点形成一个三角形。
  场部把知青们安置到南山分场,是因100亩水田状况不佳,劳力不足,管理不善,全年亩产仅300多斤,需要想办法改变。知青下乡后,场部要求利用山区“飞机草”多的优势,大积绿肥,提高水田的肥力,提高水稻单产,分场据此下达了每人每天采集300斤绿肥的指标,这是一件比较繁重的任务。
  当时,男知青普遍能完成当天指标,最多的有500斤左右。女知青气力小,普遍完成200斤左右,最多的有300多斤。我总能完成任务,曾经挑160斤的绿肥走了1公里的路。翁敦光干活总是很拼命,有一次竟挑了215斤。频繁的超负荷运转,使他积劳成疾,身体严重损伤,曾经两次休克晕倒。
  我们的辛苦与付出,也换来了良好的回报,当年晚造水稻亩产提高将近一倍。
  第二批11名知青于1975年5月到来,有符名禄、关金全、余昌南、黄世崖、林道珍(女)、黄爱兰(女)、黄爱娥(女)、陈德玉(女)、陈菊花(女)、王爱娥(女)、卢爱楠(女)等,知青队伍总人数达20多人。这时麦进云调到总场任副场长,林道珍和符名禄分别任知青队正副队长(组改为队)。
  第三批10名知青于1977年到来,有卢业煌、吴泽川、梁兴贵、黄世侨、潘安、唐进成、吴瑞珍(女)、李英花(女)、姚秀兰(女)、符雪青(女)等。
  知青突击队
  从第二批知青到来起,知青队成了总场的突击队,哪里有艰苦繁重的任务,就在哪里出现,有时三五天,有时十天半个月,完成任务才能收兵回到住地。每到一处劳动,没有叫苦叫累的,是因为总场领导最能吃苦,给知青做出了榜样。如场长黎昌琼,年纪快50岁了,还是带头苦干。副场长高进安虽说只有30多岁,但患有严重的胃病,发作时痛得在地上打滚,稍事休息缓解后,又继续干起活来。
  对知青突击队来说,按两个6∶30出工收工,中午吃住在工地上,是常有的事。为尽早完成任务,大家每天都拼命干,经常都是满身大汗,上下衣服全湿透。男知青还好说,上衣脱下来拧干了或晒干了再穿上,而那八九个女生就不行,想换也没有办法,穿着湿透了的衣服劳动,什么隐私都凸显出来,你说不介意那才怪。连男知青都不好意思了,就劝她们多些休息,宁愿自己多干一些。
  农忙时的拔秧、插秧、田管、收割等劳动,还算是较轻的体力活。而农忙以外的其他劳动,大多是重体力劳动,如挖橡胶穴,每人每天要在山岭上挖出8个橡胶植穴,规格80厘米×80厘米×80厘米,这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男知青知道女知青无法单独完成,便提出相互搭配干活,男的挖土女的铲土。在升昌园分场种甘蔗时,男知青负责搬运甘蔗、用耕牛犁沟,女知青负责砍甘蔗苗、放蔗苗入沟及回土。
  每当我们集中时间突击完成一项繁重的工作任务,或者每到一个季度末,场部会考虑劳逸结合,给我们放两三天假,让大家放松一下,这是突击队员们最开心的时候。傍晚6∶30收工后,赶紧吃过晚饭,我们不管有多晚,都会三五成群往藤桥圩镇赶路,想尽早回去与家人团聚。假期满了,一回到农场,又投入紧张的劳动中去。
  民兵军事训练
  崖县是海防要地,历来民兵训练比较正规,当时叫常备不懈,知青们每年都要参加。良种场每半年都要安排为期一周的军事训练,这是最放松与最好玩的一周了。我从小就喜欢看战斗故事片电影,更想摸一摸真正的枪,满足一下自己的好奇心,现在机会来了。
  良种场民兵连列入公社基干民兵系列,公社武装部给配备了20支半自动步枪,民兵连给南山分场的每一位男知青发了一支枪,让我们自己来保管,平时怕出什么事,没给配发子弹。知青住的地方是简陋的茅草房,将竹子劈开编排成片,用木条钉成框架,铺好扎紧及用铁丝绑好,那就是房门了。而每人的枪支,有的挂在墙上,有的藏在床底下,我的藏在蚊帐后面,出门锁上竹编门,等于上了保险。在那个年代,偷一般东西都是重罪,更不用说是偷枪了,没人有这个胆量。
  每次到了军训时间,就请来赤田部队的教官,对我们进行队列操练、刺杀训练,讲解枪械使用要领。准备射击打靶时,就到新开荒的坡地上去,训练瞄准与使用标尺,掌握三点一线原理及确定靶心位置。还有如何装卸子弹,如何操枪射击。完成了一系列训练后,就进入实弹射击,每人发3发子弹,在部队教官的监督下完成实弹射击。
  在实弹射击中,有报靶分数的,有吹哨指挥的,有现场监督装子弹的。当教官吹响三声哨子时,报靶人员进入挖好的掩体中,此时开始进行射击,射击完毕,教官又吹响五声哨子,报靶人员听到五声哨子后,才能从掩体中出来验靶,接着报告每个靶位的着弹次数及环数,以确定每人的射击成绩。我每次射击都在前三名之内,最好成绩是26环,女知青的最好成绩是崔亚妹23环。
  生活中的小插曲
  在南山分场,有过一起争抢茅坑拉屎的故事,可能不少人还记得。那是1975年的某一天,连续几天下大雨,伙房早就没有蔬菜了,有位女知青提议找几个半老椰子劈开,将椰肉切片做菜,符明禄组长说这个主意好,便安排几个男知青去摘椰子。
  椰子摘回来后,很快就有人劈开椰衣破壳取肉,当值煮饭的王爱娥把椰子肉切成了片,和男知青从田沟边捉回来的二十来只小田蟹放一锅煮。等到开饭了,对多劳者奖励田蟹吃,有不习惯吃的就吃椰子肉,大家都说这顿饭菜好爽口,感觉很不错的。
  谁知半个小时以后,吃田蟹较多的连续有人哼叫肚子不舒服,争着要上茅厕,还是李文占了先,当我正要嘲笑他吃田蟹太多时,自己的肚子也不对劲了,便叫李文快点拉,我也要上茅厕啊,快要等不及了!李文出来我进去没多久,又有男知青在茅厕外叫嚷了,里边的快点啊,肚子顶不住了!接着还有几位男知青出现类似问题,实在没办法排队如厕,只好走到山坡上解决去了。女知青也有情况,但轻微一些。
  到底是怎么回事,后来也没人去查,到底是田蟹有问题,还是食物相克导致,说也说不清楚,最后就不了了之。

知识出处

崖县知青史料专辑·中册

《崖县知青史料专辑·中册》

出版者:南方出版社

本书共有83篇文稿:崖县抱龙林场(20篇)、崖县三亚林场(2篇)、林旺猪场(3篇)、海螺农场(2篇)4处安置点27篇知青回忆录;藤桥(4篇)、林旺(2篇)、田独(13篇)、红沙(4篇)、荔枝沟(6篇)、羊栏(8篇)、天涯(1篇)、育才(6篇)、雅亮(3篇)、崖城(5篇)、水上(2篇)、保港(2篇)12个公社安置点56篇知青回忆录。

阅读

相关人物

刘群
责任者

相关地名

崖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