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山下乡到三亚林场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崖县知青史料专辑·中册》 图书
唯一号: 200120020230001628
颗粒名称: 上山下乡到三亚林场
分类号: F326.2
页数: 3
页码: 73-75
摘要: 本文介绍了1970年代初,崖县本地知青在广东省三亚林场上山下乡的经历。文章描述了三批150多名知青在林场的工作和生活情况,介绍了林场各个作业队的任务,以及知青们参与植树造林的艰辛历程。最后介绍了12名老知青在林场坚守不离的经历。
关键词: 知青 三亚林场 植树造林

内容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崖县本地知青从1972年8月26日起上山下乡,县里在工人文化宫隆重举行欢送会。这一年的8、10、12三个月,共有三批150多人。作为主要知青安置点的三亚林场,1972年接收知青55人(其中第一批20人),1974年接收24人,县鱼苗场转来18人,1976年接收25人,总人数为122人。
  1972年的55人是:男知青29人——王诗汉、王平、万秀才、邓少光、冯日荣、许玉明、关滨、李亚雄、邢孔元、庄少华、陈其安、陈春福、陈金弟、孙帝勇、吴永贵、吴永昌、林胡福、张建强、张新利、郑林州、范秋生、郭学胜、梁怀富、符积壮、董昌平、谢有光、蒲万金、廖家兴、邢孔元;女知青26人——王永珍、王彩銮、冯曼珠、占明凤、邢福娟、刘志军、孙少君、陈萍、陈金儒、陈淑兰、陈亚妹、陈石兰、陈桂兰、陈德蓉、何占梅、林保妹、林桂妹、周美莉、钟梅英、翁兰香、莫英珍、桂仁英、黄玉娟、蒲文姣、蒲婆爱、潘秀梅。
  1974年的24人是:男知青9人——田平、徐敏、陈飞、孙东海、吴东海、杨尉时、董昌权、姜志安、潘柱清;女知青15人——李梅、陈华美、陈梅青、何瑞娟、林玉华、周燕琼、周美琼、郑梅英、黎辉娥、于海英、闫妮东、刘玉娟、刘晓影、顾玉梅、黄月梅。这一批知青,来自榆林基地、榆林要塞、县武装部、758站等单位。
  由县鱼苗场转来的18人是:男知青10人——何应发、王平孝、朱燕明、施良范、云群、黎有志、谭海凌、卢家裕、凌运通、魏惠全;女知青8人——陈菊、陈仙月、林道伟、黄玉娟、林花容、蒲秀月、王业美、陆颂云。
  1976年的25人是:男知青11人——刘英俊、叶翼锋、李学、陈小平、何子雄、麦新喜、罗雄、莫太富、黄建国、董海湘、黎达光;女知青14人——王妚姣、王新花、田月花、朱燕娜、苏庆姬、周秋菊、张树虹、杨秀花、姚权英、符芳、黄带英、梁金花、程少霞、温爱容。
  三亚林场在当年,全称是“国营广东省三亚林场”,隶属于广东省林业局,是以植树造林为主的营林单位(抱龙林场是以砍伐木材为主的森工单位),生产经费和职工工资全部由主管单位拨给,负责全县丘陵地带、平原地区、海防线等处的植树造林任务。
  林场场部设在林旺圩镇,在知青到来之前,全场职工人数为70人左右。林场原有四个作业队,按各自驻地及责任区,分为林旺队、风塘队、北岭队、飞机场队。在知青上山下乡之后,新设了龙海队、后海队、南山队、下洋田队,全场职工总人数增至180多人。场部每接收一批知青后,就分到各个作业队,以林旺队、下洋田队的人数最多。第一批知青刚下去时,林场效仿解放军,将某某作业队称为某某排,下设几个生产班,队长也叫排长,一般由老职工担任。
  各作业队的生产任务,有同也有异,其中林旺队(约60人)、风塘队(20多人)、龙海队(20多人)、后海队(约20人)负责所在地带的海岸线(纵深200~500米)植树造林。北岭队有10多人,主要种植经济作物,补助林场职工生活,于1974年撤销,并入新设的南山队。南山队有20多人,主要种植适合丘陵山岭生长的柚木、楠木等珍贵树种。飞机场队有20多人,负责三亚湾一带海防林的种植及部分已成材林木的砍伐。下洋田队设立于1977年,与县林业局苗圃相邻,有30多人,主要任务是清除下洋田岭的低矮灌木、无名杂树,种植速生桉树。
  我1972年7月从崖县中学高中毕业,同年8月26日上山下乡到三亚林场,分到与场部在一起的林旺队,属于第一批知青。场部位于林旺公社圩镇斜对面的一片坡地上,场部办公及人员居住在一幢瓦房,林旺队的职工居住在几间茅草房。林场有一部大型胶轮拖拉机,还有发电机房自己发电照明。说句实在话,场部及林旺队的居住条件、生活条件,比起其他作业队要优越得多。
  我们林旺队平日的工作,主要是在苗圃培育树苗,每年到了雨季,就要集中人力突击植树造林。那时林旺公社、藤桥公社紧靠海边的荒滩地带(东起藤桥龙海村,西至林旺后海铁炉港海滩地段),全长16至17公里,纵深700至800多米,总面积约2万亩,荒滩上只有坟墓、仙人掌、低矮灌木、零星小树木,一片荒凉芜秽。四个作业队的新老职工下定决心,要靠自己勤劳的双手,彻底改变原有面貌。
  经过多年的艰苦奋斗、坚持植树造林,在大海边多年堆积而成的沙脊地(本地人叫“量”)上,种上了连片的木麻黄树和桉树,后来成了浩瀚林海,一派郁郁葱葱,绿遍了漫长的海岸线。如今这一带已改名为国家海岸海棠湾,土地也先后交回给这一带的村委会,我们当年所种植的海防林,因发展海水养殖业、房地产建设,以及大规模开发,树木几乎被砍光,再也寻找不到当年的踪迹。
  我在三亚林场的林旺队工作一段时间后,还到藤桥龙海队和三亚飞机场队工作过。1974年底,我应征入伍到驻地在河北省的89339部队当兵,在部队曾任文书,1975年7月在部队加入中国共产党。我1977年6月退伍后,又返回三亚林场工作,担任林场政工员(即办公室主任)。我1979年底调到梅山公社武装部,先后担任干事、副部长,这时才告别了知青生活。
  由于三亚林场当时被视为就业单位,离开林场要通过工作调动等途径,所以知青们的返城回流,比起其他知青点较为缓慢。不过大部分知青还是选择离开,陆陆续续地走了,只有12人选择留在林场,也许是依恋这块土地,也许是不习惯喧嚣的城区生活,也许是……
  仍然坚守的12名老知青是:王诗汉、陈德蓉(女)、关滨(已故)、蒲文姣(女)、翁兰香(女)、谢星弟(由抱龙林场调入)、桂仁英(女)、邢孔元、孙帝勇、莫英珍(女)、陈少蓉(女,从藤桥公社上山下乡)、苏庆姬(女)。

知识出处

崖县知青史料专辑·中册

《崖县知青史料专辑·中册》

出版者:南方出版社

本书共有83篇文稿:崖县抱龙林场(20篇)、崖县三亚林场(2篇)、林旺猪场(3篇)、海螺农场(2篇)4处安置点27篇知青回忆录;藤桥(4篇)、林旺(2篇)、田独(13篇)、红沙(4篇)、荔枝沟(6篇)、羊栏(8篇)、天涯(1篇)、育才(6篇)、雅亮(3篇)、崖城(5篇)、水上(2篇)、保港(2篇)12个公社安置点56篇知青回忆录。

阅读

相关人物

蒲万金
责任者

相关地名

崖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