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宿四道工地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崖县知青史料专辑·中册》 图书
唯一号: 200120020230001615
颗粒名称: 住宿四道工地
分类号: I251;F326.2
页数: 3
页码: 35-37
摘要: 本文讲述了一支采伐队在深山老林中工作和居住的艰辛生活,以及他们面对台风的种种困境和挑战。
关键词: 抱龙林场 知青 采伐队 深山老林

内容

靠近场部适合采伐的树木已被伐光,采伐工作逐渐向山顶推进,由一道挺进至四道。伐木工地离场部越来越远。采伐工每天早上吃完早餐,7时半手提着一罐饭菜向工地出发,大家身穿米黄色工作服,脚踩绿色解放鞋,三两成群沿着山路一边走一边聊天,上午9时左右到达目的地。此时大家已气喘吁吁,汗流浃背,累饿交加。采伐工们席地而坐,休息、抽烟、吃饭,饭吃剩下一半留到中午吃,然后分头工作。有个别知青一歇就不想动了,大多数知青很快就投入到工作中去。到了中午12时,班长叫大家休息,此时的饭菜已变馊,但饥饿难忍的知青们顾不得那么多,端起饭罐三口两口很快就把剩饭剩菜吃得精光。饭后稍休息一会,山上没有地方睡,大家就聊天、说笑、磨刀、锉锯,做点自己想做的事情。约过半个多小时又继续工作,到了下午4时半左右才收工。有时工作任务重需要加班加点,采伐工们用竹筒灌入柴油浸上油布条做成火把,干到晚上8时才收工。采伐队每天长途奔波,耗时耗力工作效率大大减低,为了改变此种状况,场领导决定采伐队在四道工地搭屋驻扎。
  接到命令后,采伐队在四道作业区搭工棚两间,一间作为仓库存放粮食和电锯、柴油等,建在山坡上稍宽阔处;另一间作为住宿工棚,建在离山涧水较近的山坳口。搭房用的木料就在附近的林子里挑选,房梁架呈金字形,架顶约有3米高,油毛毡纸从屋顶一直铺到地下,既是屋顶又是墙,工棚前后两侧墙也是用木条钉上油毛毡,门用枫木板做成。床简单用半米高木桩,一圈钉上木框再加上横条,上面放上三角枫木板就成了大通铺。厨房更简陋,用油毛毡搭一个棚,四周没有墙,棚下垒上6块石头,分别架上铁锅和铝罐就成了。厨房旁边有一处小溪流,清澈冰凉的水从石涧中潺潺流下。采伐队员们在厨房旁用水泥石块砌成一小池,用粗竹劈开一半凿去竹筒结节成为半圆竹筒管,用竹筒管一头接小溪流水,一头架在小池上,这就满足了生活用水。工棚搭好了采伐队就进驻了。
  在深山野岭中劳作和居住,艰苦程度可想而知。其环境恶劣,一是蚊虫叮咬,山区蚊虫又多又大,知青们蚊帐稍有间隙,蚊子就乘虚而入,叮咬得知青们通宵都睡不好。早上起床可以看到蚊帐中密密麻麻吸饱血圆滚滚的蚊子,双手一打手掌都是血斑,知青们脸上、手脚都起斑斑红点,不少知青因此患上疟疾。二是山蚂蟥的偷袭,人们熟睡后偷偷来吸血,睡醒后衣服上留下斑斑血迹。三是被蛇咬伤。
  每天晚上收工归来,知青们就到水池边洗澡、洗衣服。因为工作劳累个别知青懒得洗衣服,一般四五天洗一次。有一位姓刘的男知青从来不洗工作服。白天工作服被汗水浸湿后变干,干了又湿,日复一日,工作服上粘满一层层汗渍形成的白花花的盐屑,硬邦邦的,可竖放在床上不倒。另有一位男知青,“发明”了“天然洗衣法”,衣服要等下雨才洗。下雨了,他把衣服往户外晾,任凭风吹雨打,让老天爷替他洗衣服。
  远离场部在深山老林,生活枯燥乏味,洗完澡吃完饭,许多知青躺在床上听一位刘姓知青的海燕牌收音机,主要听播放的全国新闻联播或革命歌曲,也听马来西亚“革命之声”,尔后伴随着“飕飕”作响的风声和各种野兽古怪的叫声、淙淙流水声,慢慢地进入梦乡。高山上的热带雨林昼夜温差很大,知青们一年四季睡觉都盖棉被。
  居住在简易的工棚最怕的是台风。1975年的台风特别多也特别大。驻扎工地不久就接到台风预报,采伐队全体队员撤回场部,只留下负责伙食的林道贤和陈海春看守营地。知青们正处于长身体阶段,干的是重体力,劳动消耗大,食量如狼似虎,他俩一人一顿就吃一斤大米饭,备荒用的10多罐肉罐头和20多个鸭蛋两天就全部吃光。第三天没有菜吃,他俩就去抓放养的一头50多斤小猪来杀,3天就吃得精光,只留下一个猪头和少许猪油。第六天没吃的,他俩就去抓老职工放养的鸡来杀,伙食十分丰盛。
  住在山头另一侧与采伐队相隔1000米的营林班则截然不同。营林班是临时抽调上四道修便道的,粮食和其他食品准备不充分。接到台风预报后营林班全体人员撤回场部,只留下当班长的邢福建和欧石雄二人看守营地。“大部队”撤走时只留下半锅变馊的米饭和两斤大米,没有菜,他俩只好到野外挖野菜伴着稀饭充饥。留守的第三天,欧石雄因发疟疾且饥饿难忍下山回场部,只剩下邢福建一个人。爱岗敬业的邢福建并没有因孤单寂寞和饥饿撤回场部,而是坚守在营地看守修路的炸药和工具,直至第五天台风过后营林班送上食物为止。
  这次台风不大,营地没有大的破坏,知青们都平安度过。采伐队很快恢复正常工作。过了半个多月,又有强台风天气预报。采伐队像上一次一样留下林道贤和陈海春。营林班便道已修好,全部撤回场部。在留守的第二天夜晚,狂风大作,滂沱大雨下得没完没了,四周的山洪暴发,平时静静流淌的小溪流一下子变成洪流奔泻呼啸直下。不久洪水和石头直接撞进工棚里,此时他俩已无处躲藏,赶紧穿上雨衣,提着手电筒,抱着被子,放弃危房转移到仓库房去。
  走出工棚,凌厉的台风夹着雨水和断枝残叶打在脸上疼痛无比,他俩尽量猫着腰摇摇晃晃摸索着向不远处的仓库走去。仓库离小瀑布有100多米,没受到山洪的冲撞。到了仓库里用手电筒照看,好在房间虽有几处漏雨但尚能藏身。他俩找到一个没有漏雨的房角,就地铺上雨衣躺下,在半睡半醒中熬到黎明。天亮了,风雨也停了,他俩走出仓库,抖一抖身上的水珠,环视四周,营地一片狼藉。住宿工棚金字架和油毛毡被山体滑坡的大树和泥石淹没了,厨房棚也被狂风吹得无影无踪,他俩藏身的仓库顶油毛毡也被石子撞击出无数的洞,通往场部的公路被山洪冲得沟壑纵横,断树残枝覆盖了路面,一夜之间营地变废墟,两人难受的心情难以形容。

知识出处

崖县知青史料专辑·中册

《崖县知青史料专辑·中册》

出版者:南方出版社

本书共有83篇文稿:崖县抱龙林场(20篇)、崖县三亚林场(2篇)、林旺猪场(3篇)、海螺农场(2篇)4处安置点27篇知青回忆录;藤桥(4篇)、林旺(2篇)、田独(13篇)、红沙(4篇)、荔枝沟(6篇)、羊栏(8篇)、天涯(1篇)、育才(6篇)、雅亮(3篇)、崖城(5篇)、水上(2篇)、保港(2篇)12个公社安置点56篇知青回忆录。

阅读

相关人物

邢福建
责任者
欧石雄
责任者
林道贤
责任者

相关地名

崖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