抱龙林场知青足迹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崖县知青史料专辑·中册》 图书
唯一号: 200120020230001608
颗粒名称: 抱龙林场知青足迹
分类号: I251
页数: 13
页码: 1-13
摘要: 文章讲述了1972年12月22日自己作为第三批知青来到尖岭山区,途中经历的种种困难和不安,以及在艰苦环境下逐渐适应并投身工作的过程。
关键词: 抱龙林场 知青 尖岭

内容

初到尖岭
  我在1972年12月22日来到尖岭,是当年上山下乡的第三批本地城镇知青。
  这一天,是毛主席发出“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号召4周年纪念日。崖县革委会特意组织了隆重热烈的欢送活动。崖县工人文化宫广场人山人海,彩旗飘扬,锣鼓喧天。四周拉着大横幅:“到农村去,到边疆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农村是一个广阔的天地,在那里是可以大有作为的。”高音喇叭一遍又一遍地播放《毛主席的战士最听党的话》《敬祝毛主席万寿无疆》等革命歌曲。
  尖岭山区常年气温较低,料想冬季寒气逼人。我妈在这天早上,特意杀小鸡煮胡椒根给我吃,说是可温体散寒防疟疾。汽车快开动时,送行的姨丈看到我的衣服较单薄,脱下身上半旧毛线衣叫我穿上。我看着亲人依依不舍的目光,顿有怅然若失之感,但看到车上有我表哥和许多高中同学,好歹能互相帮衬,感觉自己并不孤单,心中慢慢地平静下来。卡车渐行渐远,熟悉的县城三亚镇已经远去,一些人的兴奋劲还在,一些女知青开始低声抽泣,我和表哥沉默无语。
  卡车在黄泥砂土路上行驶,一路扬起滚滚黄尘,两个多小时后到了高峰公社尖岭脚下的抱龙村。举眼望尖岭,巍然矗立,云雾缭绕。尖岭南北两侧,群山连绵,峰峦重叠。再往前走,黄泥砂土路变成黄泥山路,崎岖不平,曲折盘旋。有些路段的地貌让人惊悚,一边是陡峭山坡,一边是深谷渊壑。卡车像乌龟一样缓慢爬行,时而激烈颠簸,时而左右摇晃。这时有人咬牙坚持,有人头晕脑胀,有人瘫坐不起,更有女知青哇哇地呕吐。不断有云雾扑面而来,明显感到寒湿气加重,我不禁打了个冷战,心想这是尖岭给我的“见面礼”。
  不久就到尖岭半山腰的场部,林场党支部书记黄英能带人上前迎接。黄书记40多岁,个头不高,面颊丰满,性格开朗,脸上挂着微笑。可能是睡眠不足原因,他双眼布满血丝。黄书记对知青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勉励我们在这里好好工作,为党和人民多做贡献。他还介绍说:尖岭因形似水晶而得名,海拔超过1000米,地处崖县东北面,毗邻保亭和乐东。抱龙林场是海南森工单位,设立于1971年5月,以采伐为主、营林为辅,辖地山林面积2800多公顷,原有老职工有20多人,今年到来三批知青50余人,目前新老职工总共70多人(外包工近20人不计入)。
  我们居住的茅草屋,就建在山坡平缓处。黄泥土加稻草糊成泥墙,编织茅草片铺就屋顶,泥土夯实成屋内地板,两张板凳架上几块锯木板是简易床,没有书桌凳子衣柜,没有水井没有洗澡间。晚饭后,我们几个新来的男知青去洗澡,山涧水很清澈,但冰凉刺骨,一桶水浇在身上冷得直打哆嗦。听从了早来的知青指点,到发电机房用冷却发动机的热水洗澡,才解决了天寒的洗浴问题。
  吃了晚饭后,我们几个很要好的新来知青,与先来知青及老职工在篮球场聊天,从而得知:老职工主要来自广东信宜县,大部分人是高成份家庭子弟。广东信宜县的多是梁姓李姓,因家乡建大型水库移民到三亚林场,抱龙林场筹建时调来。去年从别处转来3位广东潮汕知青,也是高成份家庭子弟。在几个场干部中,有人是犯错误下放的。外包工来自广东电白,主要承担危险地带的伐木工作,实行计件报酬,收入高但风险也大,轻则伤筋折骨,重则危及生命。老职工还说:不久前有一外包工在伐木时不慎被大树砸死,是他亲自装殓并埋葬于场发电机房旁边的山坡上。
  了解到这些情况后,我们不由生出几分惆怅和茫然,甚至有种被贬放的感觉(过后想起来很可笑)。夜晚的尖岭,四周漆黑一团,野兽的怪叫声不时传来,令人毛骨悚然,恐惧之心油然而生。这第一夜,我辗转反侧,过了好久才入睡,因此我知道,注定有人今夜无眠。果不其然,有3位女知青捂着被子哭了一个通宵,后悔不该来到这蛮荒之地,第二天就收拾行李逃回三亚。不过他们回到三亚后,其中的两位经过家人、亲朋好友做思想教育工作又返场,而另一位是铁了心不回头,最后不知所终。
  理想和现实存在巨大落差,在考验我们的思想意志、心理承受能力,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答案。我和其他留下来的知青,默默地鼓励自己:生活艰苦,我们以苦为乐;环境恶劣,我们以响应毛主席的号召为荣;越是艰苦的地方,越能锻炼人的意志。于是我和其他知青安下心来,决心向艰难条件挑战,在尖岭干出一些名堂来。大家不再犹豫彷徨,全身心投入到工作中去,脏活累活抢着干,唯恐比别人逊色。
  说来也奇怪,我们刚到尖岭那几天,每次经过外包工坟地时,总是心神不定,不自觉地加快脚步。但是没过多少天,恐慌心理完全消失了,对因公殉难工友怀有敬意,从容淡定地正常走过。
  说到那些出身高成份家庭的老职工,我们初时接触确有强烈戒心,生怕彼此不是一路人。但看到他们做人低调,工作认真,对苦活、累活、脏活从不挑剔,遂产生一些同情心。再经过一段时间的相处,了解到他们都是些憨厚、豁达、朴实的人,就慢慢从内心接受了他们。而他们视我们知青为兄弟姐妹,处处关心爱护,家里有好吃的就与我们分享。老职工李满亚、李瑞珍平日对我有诸多照顾,时间久了我就有了家人的感觉,总觉得他们像亲生大哥大姐。因为彼此感情融洽,他们和许多知青结下了深厚的友谊,时至今日双方仍然来往频繁,亲密无间。这是后话了。
  林海磨练
  在两年多的知青生涯中,我当过营林工、后勤工、食堂总务、业余辅导员、宣传队队长、团支部书记、分场指导员。所以说起来,我的知青生活,是从营林工开始的。
  抱龙林场有3个工种,采伐(有三个班)、营林(有一个班)、后勤(采伐和营林以外的工作)。场领导见我身体瘦弱,书生模样,面色苍白,个头不高,怕我不能胜任繁重的采伐工作,安排我到营林班当营林工。上岗前的一天,我们班新知青到仓库领工作用品,大家穿着新发的米黄色工作服、绿色解放鞋、白色粗布防蚂蟥袜,手持长柄钩刀(即尾部带钩的砍刀),你看我,我看你,个个精神抖擞,英姿勃勃,完全没有“学生娃”的稚气。
  营林班共有13人,班长是本场老职工子弟,名叫李炳芳,比我大两岁。营林班的主要任务是“迹地更生,抚育幼苗”。具体的工作是把已采伐过的林地清理出来,让野生小树苗得到阳光和雨露充分的滋润,或种上名贵的“杉树”“千年青”“柚木”等树木。在那个年代,知青们不管是采伐工,还是营林工,或者是后勤工,大家都充满激情和活力,身上有一股用不完的劲,谁也不叫苦不叫累。没过多久,我们就熟悉了各自工种工作,劳动关不知不觉中在满手的老茧里攻克。
  第一天的劳动是劈山开荒,目标是灌木密集、杂草丛生的山坡,为下一步的扩大造林准备用地。长柄钩刀抡在手中很不自然,总觉不顺手。班长一声令下,大家自觉地一字排开,从山脚往山顶上砍,钩刀在阳光下闪闪发光,不时响起“嚓嚓嚓”的砍芭声,“咣咣咣”的碰击石头声,一片片的灌木、杂草、藤蔓、荆棘应声倒地。我不甘示弱,拿起长柄钩刀向灌木林使劲砍去,新刀很锋利但手脚不熟练,被树木反弹的钩刀打到左腿上,使我腿外侧一处皮破血流。班长李炳芳赶紧给我包扎,并告诉我说砍灌木林时不能平砍横扫,要对准头端斜着用力往下砍。我按他的讲法去做,果然不那么费力就砍断了。刚参加劳动那几天,我的耐力明显不足,往往很容易疲劳,每次收工后都觉得腰酸背痛。我曾经想偷懒放松,但又怕工友们耻笑,加上自己从来不甘落后,于是咬紧牙关坚持干,几天后就慢慢适应了。
  我表哥的个头比我高,体力比我好,他被分到采伐队。他第一天劳动归来就告诉我,老职工对知青加入采伐队很高兴,李中芳和梁觉群两位班长讲解了采伐要领和安全措施,还做了示范和引导,他觉得收获很大。他们刚进入的采伐道(即作业区)人称“黄埔道”,因为这里的木材专供广州黄埔造船厂。工作场面热火朝天,锯树的锯树,撬木的撬木,劳动号子此起彼伏,粗犷豪迈,响彻山谷。老职工不怕苦、不怕累,知青们跟着出大力、流大汗。有一处地方正在平整场地,说是要盖新宿舍,需要把砍伐后的大树头尽快挖掉。知青们挥舞锄头、斧头、铁锹,或挖或砍或铲土,情绪高昂,干劲冲天。原始森林中的大树头个头大、根系广,石头多、土壤硬,十分难挖,通常两个人挖出一个要用两天时间。知青王财胜跟着老职工江清云,仅用一天就完成了,但双手上布满了血泡。
  我在营林班工作了6个多月后,场领导调我去管理苗圃,每天的工作是浇水、松土、施肥。我干一行,爱一行,琢磨一行,认真做好本职工作。那时浇水是到附近水坑去挑,比较费工费时,我观察了四周水源情况,觉得可以从不远处引水过来,于是自己动手挖了一段小沟渠,引来泉水灌溉树苗。被灌溉的苗床土壤干后易板结,我就用小铁钯勤于松土,保持土壤疏松通气,以利树苗生长。施肥以往都用化肥,我考虑到多用会影响土壤结构,降低土地肥力,决定混合有机肥。因为使用量不太大,决定选用肥效比较好的人粪便。淘人粪太脏太臭,我觉得这不要紧,慢慢就会习惯。我到厕所便池里淘大粪,先放到苗圃的木桶里发酵,然后再分桶稀释施肥。记得有一次淘大粪时大意失手,大粪汁溅射在我的脸上和身上,在衣服留下不少痕迹,臭气难闻。我赶紧到山涧水池去洗澡、洗衣服,将衣服擦了多次肥皂,用清水反复洗涤,臭气才完全消除。粪肥和化肥结合使用,效果还真不错,我感到很高兴。在我的精心培育下,树苗成活率很高,长势良好,满足全场植树造林的需要。
  抱龙林场是重体力劳动单位,常常以是否出大力、流大汗来评判一个人的工作表现,对于身瘦力薄的我来说,劳动的确是弱项,而我不经意的挥洒笔墨,却起着扬长避短的作用。
  1973年年初,我到尖岭还不满2个月,北京出了个“黄帅”反潮流,个别年轻人也趋之若鹜。因某位场领导有工作失误和其他问题,有一位蒲姓的社会青年叫我与他一起写署名批评大字报,我说我初来乍到,不了解情况,我只能听你口述,执笔帮助你写。这张题目是《XX场长五大罪状》的大字报,当晚张贴在场食堂黑板上,该场领导直跺脚表示不满,但知青和老职工则认为是揭露了存在问题,并以看热闹的态度拍手称好,称赞该知青不畏权贵敢于反潮流。
  1973年至1974年,批林批孔运动如火如荼地开展,地处深山的抱龙林场也不例外。每次场党支部组织的学习会、批判会,我和全场知青都积极参加,口诛笔伐孔老二的“学而优则仕”、林彪的“知青上山下乡是变相劳改”以及“国强民贫”等谬论。我主办了多期大批判专栏(自己也积极写稿),认真研读了儒法斗争史,并在上辅导课时与大家分享了读书体会。我将正史和野史相结合,讲了《秦始皇焚书坑儒》和楚汉之争,特别讲了《项羽魂断垓下》,尽量满足知青的求知欲望、探秘心理,加上全程脱稿侃侃而谈,因而很受欢迎。工作间小憩,我还给工友们讲故事,国内外的都有,如《莫斯科保卫战》《斯大林格勒保卫战》,各个时期的革命故事、海南23年红旗不倒等内容。这类文史故事有理想、有信念、有趣味,每次我讲完课后,知青们都称赞说故事讲得生动有趣,比学校历史老师讲得还好,纷纷为我热烈鼓掌。一些读书不多的社会青年、老工人,平时会叫我替他们写家书,我总是有求必应、热心代劳。
  通过写作与讲课、讲故事,我在知青中逐渐树立了威信,消除了身材瘦弱、难经风雨的弱项,为日后的个人成长铺垫厚实的基础。1973年5月4日我加入共青团,并当选为场团支部书记。1974年光荣出席崖县首届上山下乡知识青年代表大会。
  创建分场
  1974年12月份,为了开发抱扎地带的林业资源、筹建柚木生产基地,场里决定创办抱扎分场。当时全国学习解放军,抱扎分场又称为抱扎连,以邢福建为连长、我为指导员、蒲坚命为副连长。抱扎分场有50多人,设有营林一、二班、采伐班、后勤班。吴石贵、叶进才分别是营林班一、二班班长,蒲坚命兼任采伐班班长,邢福建兼任后勤班班长。
  我从未当过领导,现从单纯劳动者转变为劳动指挥者,是一次考验和挑战,我深感责任重大,决心不辱使命。我们在总场黄英能书记的带领下,很快奔赴抱扎分场,踏上艰难的创业之路。
  新设的分场处在尖岭西南侧山脚下,辖区林地面积5万余亩,离总场部有10多公里山路,选择一块平坦坡地作为场址。当时坡地周围长满一人多高的芒草,密密匝匝,宽阔无边。坡地的北、东、南侧方向,山峦起伏,树木茂盛。南侧山脚下有一片带状竹林,竹林中的竹笋、野菜很多。发源于保亭县的一条清澈见底的小河,在坡地西面河床陡峭断壁处折转,流向断崖一泻而下形成约4米高的小瀑布,然后流经抱扎村奔宁远河而去。小河的两边有大片河滩,水清沙白,花草遍地。小河有一处筑起10多米长的拦河坝(有人说以前是排洪渠),坝内一般是水深及胸,最深处超过人头。在一高落差流水处有水泥墩痕迹,疑似是兴建水力发电装置所遗留。
  两里地外的抱扎村,坐落在抱扎河畔,约有十几户黎族人家,民风淳朴,待客热情。村里还有小学,但学生不多。村民居住船形茅草屋,耕种一层层的梯田,农闲时男人上山狩猎,妇女织制黎族筒裙,有自己的风俗习惯及生活方式。大自然怀抱中的村落和独特的民俗,令我们知青倍感新奇。的确,此处风光秀美,景物宜人,但那时谁也没有心情过多欣赏,只想早日把分场建好。
  在荒山野岭中安营扎寨,一切从零开始。初时风餐露宿,用石头垒灶做饭,晚上站岗放哨。男知青睡在河滩边,在两张板凳铺上床板,四角竖起支柱拉上蚊帐,盖上棉被倒头便睡。时值寒冬,北风呼号,半夜时气温更低,寒冷彻骨。我屡被冻醒,手脚冰凉,赶紧穿上姨丈送的半旧毛线衣,又把棉被从头到脚盖得严严实实,蜷缩身子暖和了才能入睡。睡在旁边的邢福建和黎和雄耐不了寒冷,他们身体瑟瑟发抖牙齿哆嗦打颤,实在挨不下去了,只好同睡一张床,同盖两张棉被,抱团取暖,以求入睡。
  10多位女知青境况好一些,都到抱扎村村民家去住宿,或与人家的大闺女同住“布隆闺”房,或住村民房屋里间。他们的房子空间不小,既是寝室,又是厨房、餐厅兼客厅,条件虽然不怎么样,但能挡风遮雨保暖,女知青也就满足了。女知青进村那天,一位年轻女教师带一群学生到村口迎接。村民腾出地方来给女知青住,给自己带来诸多不便,但他们没有半点怨言。
  睡到凌晨3点钟时,突然被“哒哒哒哒”的冲锋枪枪声惊醒。我赶紧起床查看,放哨的林道贤、蒲坚命汇报说,刚才看到两个黑影向存放粮油及食物的地方走去,忙用手电筒照射过去,对方却用打猎用的集束灯照过来,耀眼的强光照得眼睛睁不开,喝叫对方放下手电筒,但他们根本不理睬,不得已而对空鸣枪示警,但扣动板机时子弹卡壳了,再拉起枪栓扣扳机,不料一梭子弹呼啸而出。我听罢怕伤及人命,忙用手电筒扫射四周不见人影,才稍许宽心。村里有几位上了年纪村民走过来询问情况,蒲坚命就一五一十告知。村民说年轻人别火气太大,误伤人命可就麻烦了。蒲坚命是一位社会青年,性格急躁脾气大,他气呼呼地说,我可不管这么多,凡是偷鸡摸狗的撞上我枪口那就活该。我看如此浓的火药味,心想今后要长期在此工作,不与周边村民搞好关系,将会带来不少麻烦。我赶紧向村民致歉说:这个年轻人性子急请勿计较,我们以后会妥善处理好,不会伤害无辜。
  送走村民不久,天渐渐放亮,一个寒冷长夜挨过去了,我们迎来了到抱扎分场后第一个早晨。在晨曦中,我口呵着热气一望,四周草木挂满水珠,我的蚊帐全湿湿的,难眠的长夜令我们体会到修房子的紧迫性。
  四周树木葱茏、茅草茂密、竹林丛生,建材得来容易。吃完早餐,男知青负责伐木和架房子框架,女知青负责割茅草和砍竹。我们对伐木轻车熟路,没多少天就备齐材料,下一个工序是搭建房子。我们这是头一次,没经验就边干边学,刚开始闹了不少笑话,干了一段时间就进入角色。邢福建、蒲坚命、林道贤既当设计师又当工人,指挥整个工程。男知青挖柱洞及立柱桩,继而连结固定,然后依次架上高低横梁。为庆祝房梁的架设顺利,邢福建连长以一种独特形式予以庆祝,只见他站立在离地五米高的主梁之上,双手向左右伸开,就像海燕展翅飞翔,口中吟唱歌曲,由一侧走向另一侧(四立间,跨度16米),步履轻盈,气势豪迈。大家既赞叹他艺高胆大,又担心他的安全,好在有惊无险。女知青把割下的茅草片晒了几天,就在村里妇女的指导下梳理茅草、破竹削蔑、编织茅草片,很快就完成了工作任务。
  构建好房屋框架,在横梁上绑定茅草片托架,备好够用的茅草片,做好糊泥墙的木条框架,再备足黄泥土(部队帮助从南岛农场17连运黄泥土)和稻草(抱扎村支援),就开始盖屋顶和糊泥墙。盖屋顶时,有人用尖木棍把茅草片叉起扔上屋顶,有人在屋顶上接住,有人把茅草片从屋檐铺开,用铁丝一片片勒紧,自下而上向屋顶伸延。糊泥墙时,先在黄泥土堆中间挖一个大坑,灌入水混合泥土为黏稠泥浆,把稻草放进坑里并用双脚踩踏没入至初步混合,再用铁钯分段搅拌混合均匀,然后用铁钯一次次拖放在箩筐中,抬到木条框架旁。这时,用双手捧着一团一团的草泥,自下至上一次次地塞入木条框架内,并用手在框架两边捋直整平,这就慢慢地筑造出泥墙来了。
  一个多月后,我们终于建成了四栋茅草房,总面积约1000多平方米,其中两栋是宿舍(每栋6间)、一栋是办公室、会议室、医务室所在,一栋是伙房、饭厅、仓库所在,完善了生活设施,解决了50多人的吃住大问题。房子刚盖好时湿气重,我们不等泥墙干燥就搬入居住,闻着飘逸在空气中的茅草泥土气味,大家的心中无比欣慰。是啊,通过自己辛勤的劳动,享受着劳动的成果,能不高兴吗?就这样,新设的抱扎分场在群山中建起了。
  垦荒造地
  抱扎分场的主要任务是营林和采伐,这里山体面积大但森林资源不理想,倒是荒山荒坡面积有好几百亩,低矮山岭处灌木丛间有杂草、藤蔓,而较平坦地带芒草非常茂盛。有鉴于此,只好因地制宜,实施营林、采伐并举,甚至侧重营林的开发方式。因总场负责的森林资源评估及进山公路勘察工作正在进行中,所以我们第一阶段的工作是开荒及植树。首先是全力投入砍芭开荒,要抓紧时间整出造林区域,给三个作业班分配了工作任务。
  安顿好营地后,我们开始向荒山坡地进军,打响建场第一炮。具体步骤是先从芒草地开始,再向低矮山岭扩张,要把附近适宜植树面积给全拿下。我和邢福建是不脱产的分场领导,既是指挥员又是战斗员,与工友们一起劳动,出大力流大汗,处处起模范带头作用。
  每班10多人排成一行,对着面前的少许灌木、大片芒草,手挥长柄钩刀横劈直砍,随着“嚓、嚓”砍劈声响起,长年藏匿的野鸡野兔四处逃窜。本来以为砍芒草时比较轻松,而稍不留神砍到粗大的芒梗砍刀就会蹦起,伤着手脚是常有的事。芒草外形有点像芦苇,茎粗叶茂,叶的边缘长着极锋利的锯齿,芒草不时会划破你身上某个部位,顿时就有鲜血渗出。有时芒草中夹生着荆刺扎破手脚,这些伤口一经汗水浸润,顿时疼痛不堪。有时碰到毛豆绒毛或蚂蚁窝,千万要小心了,要是落到手脚上或者是全身,肯定弄得你又疼又痒。遇上马蜂窝要先躲避,待收工后再用火烤,贸然捅掉那就惨了,纯粹是惹祸上身,被马蜂蜇了轻则红肿热痛,重则发烧甚至死亡。
  邢福建连长的工作情景,给我的印象最深刻,许多年后都忘不了。他那时剃了光头,皮肤黑黝黝,肌肉很发达,汗珠在阳光底下晶莹闪亮,钩刀在他手中轻巧自如,不一会儿就砍割倒一大片,把大家远远甩在后面。他对芒草划破脸面手脚毫不在乎,他右眉毛处原本有一道不太明显旧疤痕,也即俗称“狗扒利眼”伤疤,现在因芒草的划伤,疤痕就更为醒目。
  陈辉是一个与众不同的知青,他的表现总是让我刮目相看。这时他不甘心落后,手握钩刀挥洒自如,快马追赶前面的邢福建,工作速度只差那么一点点。钩刀割伤手背,荆刺刺伤手脚,芒草划破脸面,他简单处理过又继续劳动,是个意志坚强的人。
  陈辉出生于干部家庭,从小嗜书如命,若是借到一本好书就爱不释手,不看完绝不罢休。刚到林场他有时逃避劳动,躲在宿舍里看书,给场领导印象不佳。到抱扎分场后也有类似情况,我就抽时间与他促膝谈心。我首先肯定他追求知识非常难得,他嗜书如命、废寝忘食让我感动。接着拉起家常,讲前途谈理想,强调只有积极工作、争取进步,才能出人头地。此后我又多次与他谈心并结为朋友,他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工作积极主动,不怕苦不怕累,遇到困难或危险冲在前头。他的一点一滴进步,我看在眼里喜在心头,在大会小会上给予肯定,并亲自写通讯稿在分场广播站表扬,使他深受鼓舞。
  我向总场领导汇报了抱扎分场情况后,黄英能书记非常赞赏我帮助知青进步的做法,还决定以点带面,在抱扎分场举办全场知青思想工作学习班,进一步提高知青的思想认识和工作积极性。主要是学习毛主席关于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农村大有作为的各种指示,还请抱扎村的生产队长给知青忆苦思甜,使大家树立了正确的奋斗目标,懂得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在讨论会上,许多知青纷纷表示要发扬“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革命精神,在抱扎分场干出一番成绩来。我还在大会小会上鼓励和肯定后进赶先进的人物和事例,提议开展班组劳动竞赛活动,营造比学赶帮的工作氛围。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我这种抓两头带中间以及开发劳动竞赛的做法取得了明显的效果。全场知青以磨厚手茧为荣,以晒黑皮肤为乐。大家捋胳膊卷袖子,还摩拳擦掌,要攒足劲儿大干一场。男知青索性学习邢福建连长剃光头,表示要在短时间内把坡地芒草剃得精光。在一系列政治鼓动措施下,各班组你追我赶,奋勇争先,进军荒山劳动如火如荼。
  在砍芭开荒的头几天,大家劳动下来,腰酸腿疼,胳膊也痛,灰满身子,杂草满头。不戴草帽光着头和膀子的男知青,面部和背脊被太阳暴晒脱了一层皮,可谁也不叫苦和累。经过半个多月的奋战,芒草地被砍割精光,开阔敞亮,仿佛被理发师用剃刀大卷大卷剃去头发。一大片光溜溜的山坡展现在眼前,这每一寸土地都饱含着知青们辛勤的汗水,大家都感到十分高兴。
  冒雨植树
  把荒坡芒草砍割完后,遇上天下大雨,一下就是三四天,这是植树的好时机。雨天土壤湿润松软,可以让幼小的树苗扎根吸水,种下后成活率高。
  当时分场尚未建立苗圃,要回总场挑树苗。赶时间就要抄近路,我和邢福建连长带领大家,身穿雨衣挑着箩筐走小路。山路近但路难行,去总场部先通过抱扎村的环山梯田,再走一条小而陡的山路,最陡的地方坡度几近60度。路的两边不时有灌木林和藤蔓左挡右拦,勾拂衣衫或箩筐,行走非常不便。下雨天山路泥泞,稍不小心就摔得四脚朝天或狗啃泥巴。胶底解放鞋走不多远就沾满泥土,有些人的鞋里被泥浆灌满,走路的声响像极了癞蛤蟆“呱呱呱”的叫声。知青们总是小心翼翼的,有时平走有时要爬行,还要时刻注意有无蚂蟥或蛇不期而遇。一路上经受风吹雨打,雨水不时击打头上脸上,又顺着脖子流进身背,先是上身湿透了,接着全身湿漉漉、冰凉凉的。
  到了总场后,我们顾不上休息,赶紧到苗圃场每人装上四五十斤的树苗,马不停蹄往回赶。山路经多人踩踏后光溜溜直打滑,一位知青脚踏不稳连人带担子一起往山谷下滚,幸亏滚了五六米后被一丛灌木林挡住,否则后果严重,大家都替他捏了一把汗。他只是轻微皮肉伤,但脚部扭伤了,走起路来一瘸一拐的,大家不由分说把他挑的树苗分摊到自己的箩筐里,接着又继续赶路。我挑的担子也有几次被树枝或藤蔓拉住,差一点就摔倒,只得停下清除了再续行。此时此刻,我对“上山容易下山难”的说法有了感悟,空手下山尚且艰难,何况挑着几十斤重的担子,正是一步一挪,艰险极了!
  走出了小路进入梯田相对轻松一些,但力气小的女知青挑着树苗走在田埂上,东摇西晃状若风吹残柳,样子十分狼狈,惹得大家哈哈大笑。一位女知青失足摔倒在水田中,她爬起来后又继续前进。走出梯田进入抱扎村口,村民家的狗汪汪大叫,一齐围过来要随时咬人。有一条赤黄色狗从屋里突然窜出,恶狠狠就要扑咬一位知青,好在该知青发现得快,放下担子抡起扁担迎击,其他知青忙用石头砸去。狗的主人这时也走出门喝住凶狗,凶狗夹着尾巴汪汪叫着逃回家中。穿过抱扎村回到分场部,已是中午11时。大家换上干衣服,有的连湿衣服都没来得及换,就赶紧吃午饭,然后冒雨投入种树的劳动中。
  大家身穿雨衣,用锄头挑着树苗到分场南侧河岸的山坡去种植。此处地势较陡,坡下是滚滚的抱扎河。雨天地面湿滑,挑着树苗行走或挖坑种树时容易重心失衡摔倒,伤筋挫骨还是小事,要是滑碌碌地滚下汹涌奔流的抱扎河就糟了。大家手抓身边的灌木林,非常小心地移动脚步,挖坑栽种。在劳动中,王凤兰给我印象最深。她黑里透红的脸上挂满汗珠,小心翼翼地挑着树苗躬行在陡坡上,滑倒几次后浑身是泥水,但爬起来又继续干,没说过一声苦,没诉过一声累。到了植树处,只见她双手挥舞锄头,数锄下去就是一个标准坑,然后左手将树苗放入并摁住,右手用锄头培土再踩上几脚,动作又快又扎实,令我叹为观止。就这样,我们挖坑、种苗、培土,一筐筐的小树苗栽种在山坡上,现在只是点点翠绿,日后将是参天大树,为抱扎河南岸增色添彩。
  这一天下来,许多人的肩膀红肿,脚板磨破,皮肤有伤痕,身骨子疼痛,感到筋疲力尽。不过休息了一个晚上,第二天又是精神抖擞了。等到下午雨停了,我们继续挖坑种树,直到把全部树苗种完。为了提高已栽下树苗的成活率,第三天又给降雨量较少处的树苗补浇水。刚开始是每人挑两水桶,要从抱扎河汲水挑往山坡种植地,无奈山坡路陡,树枝伸出勾拦,一路走来磕磕碰碰,一桶水经东洒西溅,到了目的地所剩无几。挑着重担在陡坡上穿行,的确也危险。于是在陡峭之处,全部人排成3条纵队,每队10多人,从河里汲水后一桶一桶地往上面传递。虽然水桶传递是平稳一些,水桶的水还是容易洒溅弄湿裤子,让人非常不舒服,但谁也顾不了这么多,一心只想把工作做完。提水的手被水桶铁条磨得红肿,甚至还冒出血泡,但大家咬牙坚持着。太阳西下时分,我们终于完成树苗补水工作。至此,抱扎分场第一次植树工作圆满结束。
  令人遗憾的是,后来的情况发生了极大变化:抱扎分场在三个多月后撤销了采伐班,在一年后撤销了营林班,再后来将营造林区对外承包。这也是后话了。
  苦中寻乐
  抱扎分场劳动艰苦、生活单调,没有文化娱乐设施,但大家保持积极向上的乐观精神,不断从苦中寻乐,充实了日常生活。
  抱扎河水不深也不宽,水流平缓清澈见底,给人带来一种舒心感,是大家的欢乐所在,众人尽情享用大自然赐予的天然浴场。每天傍晚收工后,是知青们心情最爽快的时刻。这时男知青结伴走到河边的拦河坝旁,脱光衣服,只穿裤衩跳入深水处洗澡,让一身的汗臭随水而去。大多数男知青会翻滚跳水,而林道贤、陈海春能连翻两个跟头再入水。跳水时总是搅得水花狂飞、水波翻涌,惹得大家哄然大笑。我也会做翻滚跳水动作,但大多时间是泡在水中嬉戏,或游蛙泳,或游仰泳。女知青由于性别使然、生理限制,不那么随意洒脱,就在拦河坝下游的隐蔽河段洗澡。穿内衣内裤是必须的,会游泳的在深水坑里游一游,不会游的蹲坐在浅水区洗一洗,然后坐在石头上搓洗衣服,末了到河岸丛林换上干净衣服,一次洗澡就完事了。在回宿舍的路上,沿着河岸走上蜿蜒小道,轻声吟唱当时的流行歌曲,或嘻嘻哈哈说笑话,男女知青的表现倒是差不多。
  在尖岭场部时,抱龙林场已成立业余宣传队,我是队长,舒秋萍是副队长兼导演,成员都是知青。场里购买了月琴、二胡、笛子、铜铃、锣鼓等乐器,还从县宣传队请来二位女老师专教舞蹈基本功和排练节目。队里人才不少,蒲坚命拉二胡、弹月琴及唱歌。林道贤吹口琴,韩家贵吹笛子,刘琼文、陈德云唱歌,舒秋萍、洗碧娟唱歌跳舞,兼编导。我也会弹月琴和拉二胡,但水平很一般,跳舞是外行。设立了抱扎分场后,全部队员都来到这里,所以文化生活很活跃。
  晚饭后,知青们喜欢聚在宿舍前的空地,弹琴吹笛拉二胡,唱歌跳舞排练节目。我们自编自演自娱自乐,欢乐的歌舞使人忘却了劳作的艰辛,享受到放松后的快感,我们有时还到附近的村庄给村民们表演,也起着把文化送下乡的作用。有一次在抱扎村的表演情景,我仍是记忆犹新。这是一个繁星满天的夜晚,在抱扎村并不宽大的晒谷场上,两个汽灯把整个场地映得通亮,村里的男女老少拿着大小板凳来到这里。我们演出的节目有:女声独唱《县委书记下乡来》,歌舞《阿瓦人民唱新歌》,舞蹈《阳光雨露育青松》,歌舞《贫农大娘为解放军战士补衣裳》,还有反映知识青年艰苦创业、改造荒山的节目。尽管节目不够精彩,道具也简单,但我们笛音美妙、歌声悠扬、舞蹈激昂、锣鼓喜庆,给长年沉寂的山村带来欢乐祥和的热烈气氛,村民们看得津津有味,掌声不断。
  在总场时每周都看一次电影,到抱扎分场后就没了这份享受,想看电影还得回总场。每到总场放电影时,大家早早做走路准备,还不忘给抱扎村村民报信。第一次回总场看电影,是搬到抱扎分场不久。我们早早收工,走了10多公里的险峻山路,晚上8时到达时电影已放映,露天电影场坐满了人,有本场职工也有附近村民。两部电影片名分别叫《南征北战》《地雷战》,虽然是老掉牙的片子,但大家都看得津津有味,那种兴奋和快乐是现在的人无法体会到的。我和观众一样很快被银幕故事深深地吸引,思潮随故事的情节时起时伏如痴如醉。电影放完后已是子夜,场部的知青好友挽留我们一起住宿,第二天再回抱扎分场,我们为了不影响工作就谢绝了。
  半夜深山,寂静山林,手电筒的光柱被黑暗吞噬,只剩下一条微弱的光线。道路险峻,山谷幽深,稍不小心就会陷入绝境,小心翼翼地走在蜿蜒山路上。一踏上梯田田埂就放松心情,殊不知前方仍有风险,二位知青一不小心就摔倒在水田。当我们快走到抱扎村村口时,汪汪的狗叫声由远而近,不一会儿的工夫,几乎全村的狗闻声而至,一边狂叫一边围拢过来。男知青手拿木棍、石头站立,把女知青夹在中间,充当护花使者,迎击扑过来的狗群,最后它们被吓怕夹着尾巴逃走了。
  回到抱扎分场已是下半夜。如此辛苦的行程并没有削弱我们的兴趣,每当附近垦区连队或抱龙大队放电影,我们还会三五成群翻山越岭去看,大家在归途中兴致勃勃地谈论影片的故事情节,要不就唱几句电影里的插曲,或者学着电影中反面人物滑稽的讲话,一路欢歌一路行进。次日甚至更多天后,大家还在工地饶有兴趣地聊起电影中每一个有兴奋点的镜头,可见电影对我们年轻人的诱惑力实在太大。
  抱扎分场尤其适宜休憩放松。这里河水潺潺,和风习习,鸟儿啁啾,草绿花香。每当傍晚,许多男女知青卸下白天的劳累,带着少许的倦意,在“哗啦啦”的流水声中,三三两两一起漫步。在洁白的河滩,在芳香四溢的野菜花旁,或坐在河岸的绿草、河中心黝黑的大圆石上,听鸟群回巢的喧嚣、青蛙的吟唱,畅谈人生的情趣,交流工作分享收获,或天南地北侃大山。
  正值花样年华的知青,少女怀春,少男钟情,男男女女朝夕相处时间久了免不了产生爱慕之情,吴石贵、林玉珠等知青情侣就在这样的时节相知相悦,在花前月下,心灵碰撞出人生最美好的爱情火花。他们的爱情像尖岭的山山水水,山高水长,天长地久,40多年来夫妇相濡以沫,互敬互爱,不离不弃,谱写出一曲甜蜜爱情的佳话。男女谈情说爱是一副精神滑润剂,给年轻人寂寞的山区工作与生活添色增彩,也给年轻人生活和工作增加信心和动力。
  冬去春来,时光穿梭,转眼间我在抱龙林场已有2年多了。1975年9月,我被推荐上大学。离开抱龙林场的那一天,旭日初照山峦,我几步一回头,与送行的场友依依惜别。是啊!辞别曾经洒过汗水、倾注过心血的热土,辞别曾经同甘共苦、朝夕相处的知青战友,以及对知青关怀备至的场领导及老职工,我怎能不依依难舍?再见了!抱龙林场所有的人。再见了!见证我成长的尖岭。我将深深眷恋着你们!
  多少年过去了,忘不了那巍巍的尖岭,忘不了那清澈的抱扎河,忘不了激情燃烧的知青年代,更忘不了生死与共的知青战友们。让我添上微不足道的一笔,纪念那浩浩荡荡的知青上山下乡运动,缅怀那些为祖国林业事业献出青春甚至宝贵生命的一代热血青年。

知识出处

崖县知青史料专辑·中册

《崖县知青史料专辑·中册》

出版者:南方出版社

本书共有83篇文稿:崖县抱龙林场(20篇)、崖县三亚林场(2篇)、林旺猪场(3篇)、海螺农场(2篇)4处安置点27篇知青回忆录;藤桥(4篇)、林旺(2篇)、田独(13篇)、红沙(4篇)、荔枝沟(6篇)、羊栏(8篇)、天涯(1篇)、育才(6篇)、雅亮(3篇)、崖城(5篇)、水上(2篇)、保港(2篇)12个公社安置点56篇知青回忆录。

阅读

相关人物

覃业山
责任者

相关机构

抱龙林场
相关机构

相关地名

崖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