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赶上了末班车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崖县知青史料专辑·上册》 图书
唯一号: 200120020230001602
颗粒名称: 我赶上了末班车
分类号: K825.5
页数: 3
页码: 346-348
摘要: 本文前半部分通过回忆,描述了1970年代知青上山下乡的场景,以及作者所在队伍末班车的情形。后半部分则回忆了作者与队友们在知青岁月中的友情、互帮互助和团结精神。
关键词: 知青 上山下乡 友情

内容

末班车
  1973年,我还在读小学五年级时,就去看过欢送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场面,那时崖县工人文化宫比逢年过节还要热闹,人山人海,锣鼓喧天,彩旗飘扬,送人的卡车披红挂彩,知青们胸佩有“下乡光荣”绸布条的大红花。当汽车缓缓启动时,鞭炮声、口号声、歌声连成一片,那种情景让人心情激动。上中学后每逢欢送知青下乡,学校都组织学生参加欢送大会,年年如此。
  1977年10月28日,是我人生中难以忘怀的日子。那天,轮到我们下乡当知青时,县工人文化宫已没有昔时人山人海的热闹,只有前来送别的家人,场面极为冷清,台上的领导简单地讲话后,一串鞭炮声接着响起,才让人想到今天又有知青下乡了。据了解,我们是崖县最后一批上山下乡知青,赶上了末班车。
  我们的知青点,位于羊栏公社水蛟村对面的三亚菜场。从工人文化宫出发,半个多小时就到。当汽车从公路左拐入菜场的进出通道,一片片规划整齐、生机盎然的菜地映入眼帘,有深绿色的茄子、绿油油的大白菜、竖立的豆角架,一排排、一块块相连接。再看远点,有好几排瓦房,建在低缓山坡上。
  卡车在场部的篮球场停下,“欢迎……欢迎新场友!”一阵阵热情的掌声和欢呼声响起。这里已站着一大群人,走在前面的是场领导,跟在后面的是些老知青。当我准备跳下车时,一只纤细小手伸到了面前,一看是个和我年龄相仿的女知青,乌黑短发齐肩,一脸笑眯眯的。她紧握着我的手轻声说:“小心,慢点。”等我落地站稳后又说:“你是王芳姣吧,我叫黄剑英,去年下乡的,知道你分到一队,我们同住一个宿舍,今后就是同战壕的战友了。”边说边提起行李,引着我走向宿舍。
  志趣相投
  寝室面积有10多平方米,摆了4张床,寝友有黄剑英、叶秀琼、许庆娟,其中黄剑英是第四批知青(1976年),叶秀琼和许庆娟是第三批知青(1975年),许庆娟还是我初中同学呢。叶秀琼性格内向,言语不多,说话轻柔,身材小巧玲珑,脸上常挂笑容。而许庆娟是大块头,性格直爽,说话大大咧咧,总把自己坦露在阳光下。我们很快就熟稔了,总是谈兴盎然。每次打饭回宿舍,我们三人都很幽默,爱往许庆娟的碗里象征性的送一勺饭,以示三人对她这位大块头的关爱,然后大家开怀大笑起来,成了我们之间特有的一种逗趣方式。
  黄剑英的父母在银行工作,她为人热情大方,做事认真细腻、责任心强。她还有一大爱好,就是喜欢读书学习,箱子里放着许多书,除自习的中学课本,还有比较流行的书籍,如浩然的《金光大道》、罗广斌的《红岩》、高尔基的《童年》三部曲、奥斯特洛夫斯基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等等。她有睡前看书的习惯,枕头下总会压放着一两本书。我们受她的影响,也渐渐养成了看书的爱好,只是庆娟特别专注连环画,于是剑英就从家里把她弟弟的一大堆系列连环画拿来给她看。
  艰苦的知青岁月,共同的劳动生活,使我们成为密不可分的好朋友。按年龄排序,秀琼19岁是大姐,剑英18岁是二姐,庆娟和我同年但月份大,分别是老三、老四。俗话说“三个女人一台戏”,不管外出劳动多苦多累,一回到宿舍就互相打闹,嘻嘻哈哈,没完没了。虽然我们各自家庭背景不同、性格各异,但我们有个共同约定:“团结互爱,共同进步。”所以无话不说,亲密无间,被知青们戏称“铁姐妹”。
  1978年7月的一天下午,烈日当空,万里无云。我正在挑水浇菜,突然感觉步履维艰,虚汗直冒,全身乏力,差点昏厥过去。场医诊断为“中暑”,嘱咐多休息、多喝水,最好是补充些糖水。一说到“糖水”,我们顿时面面相觑,因为四人在生活上实行“共享共用”,从家里带来的食物储备早已耗尽,又不好意思跟别人开口。还是剑英果断拍板,她和庆娟吃晚饭后借个单车,一起回城到她家弄点,再连夜赶回场里。她俩走后,秀琼在床头用冷毛巾为我敷头,轻言细语地安慰,呢呢喃喃的,有如滴滴甘泉,滋润着我的心间,我紧紧抓住她的手,久久不愿放开。
  互帮互助
  俗话说:“庄稼一枝花,全靠肥当家。”
  有充足的肥料,才能保障蔬菜正常生长。每个队都在菜地里建有粪便发酵池,倒入从县城拉回来的人畜粪便,主要作为追肥;还有沤肥堆,把牲畜粪肥和绿肥搅拌盖住发酵,主要作为底肥。
  为此队里经常要安排人割飞机草,这是一项又苦又累的体力活。人在旷野上,处在太阳底下,阵阵热浪扑面,不大工夫已汗流浃背,喉咙直冒烟。四五十斤的草垛就像一座山,驮在双肩上,脖子上又痛又痒。当我驮着那堆“只见草动不见人”的飞机草,爬越过水利沟时,步履蹒跚,快要流出眼泪。
  “加油哟!”一个男声在我身后响起随着背后一股力量推动,身上轻松许多。“放下歇一歇吧,第一次干这活都是这样的,习惯就好了。”我放下草垛一看,是二组长符志新,他是第三批下乡的,高个头,人精瘦,一脸憨笑,很是亲切。他可能是出于同情,边帮我勒紧快散落的草枝边安慰我。
  我们坐下来休息。他很健谈,说起他们初到农场比这更艰苦。艰辛困苦的劳动过程,经过他幽默富有感染力的侃侃而谈,变得妙趣横生,轻松欢快,让人有一种向上的动力。这时我注意到他身上那件已有多个补丁的上衣,又多了一道开始破裂的口子,出于一种感激,我提出回去后帮他把衣服洗好补好。女知青干粗活重活不如男知青,洗衣缝补这些却是强项。他当然是巴不得,何乐不为?
  哪知第二天下午,我们女知青在井台边洗衣服时,符志新搬来一堆臭气熏天的脏衣服,还神秘地小声对我说:“把这些衣服洗了,你们这几天的飞机草任务由我们包了。”我把这想法告诉剑英后她欣然同意,说:“扬长补短,各取所需嘛。”我们拎着几个水桶,把衣服分别装进去,肥皂削成薄薄一片片放到桶里,再到伙房提来滚烫的热水倒入,浸泡半个多小时,然后捞出来脚踩棒打,那浓黑如墨汁的臭水瞬间弥漫了整条排水沟。当大家看到男知青衣裤严重污染“环境”时,忍不住开怀大笑起来。
  青春激荡的火红年代,感慨曾经的贫瘠、艰辛、难熬,而苦中有乐的知青生活,还有友情、互助等,让我感到温暖,也逐渐磨炼了我顽强、坚韧的品质。

知识出处

崖县知青史料专辑·上册

《崖县知青史料专辑·上册》

出版者:南方出版社

本书共有69篇文稿,崖县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始末、崖县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大事记、崖县上山下乡知青安置点简介3篇综述文稿,1956年、 1958年到来崖县的广州青年志愿垦荒队9篇知青回忆 录,1969年本地知青、潮汕知青12篇知青回忆录,崖县知青场45篇知青回忆录。

阅读

相关人物

王芳姣
责任者
黄剑英
相关人物
叶秀琼
相关人物
许庆娟
相关人物
黄剑英
相关人物
浩然
相关人物
罗广斌
相关人物
高尔基
相关人物
奥斯特洛夫斯基
相关人物
相关人物
王芳姣
相关人物

相关机构

三亚菜场
相关机构

相关地名

崖县
相关地名
羊栏公社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