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历练和遗憾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崖县知青史料专辑·上册》 图书
唯一号: 200120020230001597
颗粒名称: 我的历练和遗憾
分类号: K262.5
页数: 3
页码: 330-332
摘要: 本文讲述了孟英作为知青的生活经历,包括在羊栏公社和林家西辽第一生产队的工作,以及参加第五期和第六期路教工作队的经历。同时,还描述了两件印象深刻的事情:一是战胜自己的懦怯心理,坚持赶去参加防风防汛会议;二是没能亲自送大哥读大学,留下了遗憾。
关键词: 知青 生产队 防风防汛

内容

1976年8月30日上午,我上山下乡到位于羊栏水蛟的三亚菜场,是第四批知青,分在第一队。我的大哥孟明是第一批知青,他原是崖县青年农场时期的财贸连第一副指导员,参加过第三期路教工作队,现在是第六队队长。所以,尽管我初来乍到,但对即将到来的知青生活,多少有些了解,也有思想准备。
  场里准备修建水利沟渠,接通大菜地的每一个片区,大哥这天正带人测量土地。看到载着我们这批知青的卡车进入场部,他也前来迎接。他见到我很高兴,顾不上寒暄,便接过行李,带到已安排好的宿舍,看着安置好了才离开。大哥自小对我很疼爱,和他同在一个知青点,我心里很踏实。
  我的队长是周玉珠,她是第一批女知青,以前是工交连第二副指导员。她留着一头短发,身着蓝色女装工作服,脸上挂着笑容,朴实无华。周队长对我很热情,一见面便拉着我问长问短,生怕有什么不适应。在闲聊时,她得知我在家中常做家务活,就高兴地说:“那就差不多,你应该容易习惯。”
  队里的副队长是何志雄,言语不多,人很敦厚。我的组长是周景庄,剪短头发,总是面色红润。他们分别是第二、三批的男知青,都是思想进步、工作积极的人。前三批知青艰苦奋斗,已经打下良好基础,使得我们这些后来人能够很快就适应下来,曾经互相打趣“前人种树后人乘凉”。但大家心里都有共识:要将这里建设得更好,不辜负知青大哥大姐们的辛劳。
  第二天,我跟着大家到菜地里挑水浇菜,那时我刚满十七岁,个头不高,身材瘦小,周队长和组长叫我每边先挑多半桶,以后再逐渐增加。我的知青生活,就这样开始了。
  那时候,队里团结互助的气氛很浓,大家对我们这批新知青,经常手把手地教,有困难时热情帮助,再艰苦也觉得很轻松。每天除了例行浇水两遍,还有其他工作要做,如翻地、整地,打垄、播种、移植、运肥、施肥、打虫、收获,等等。属于技术性问题的,由队里的小顾问李伟海负责讲解和示范。属于日常性的劳作,就由各组组长带班劳动。
  经过精心照料,各种蔬菜一天一天长大,我感到开心和快乐。又到了可以摘割时,眼看着自己一手种出来的大白菜、油菜、豆角、西红柿、苦瓜、萝卜、丝瓜、甜瓜等蔬菜,琳琅满目,满园春色,然后收获、装车、运走,再想象进入普通家庭以后的烹调、品尝情景,很有一种成就感!不多久,我们第四批知青就完全适应了劳动、生活节奏,和老知青没有两样。
  大哥不时了解我的情况,对我的表现很满意,赞许地说:还不错!两个月后,为了更多参加社会实践,我想报名参加第五期路教工作队,就去征求了他的意见,得到了赞同和支持。他还给我讲了许多他当路教工作队员的经历和见闻,帮助我提前进入角色。
  我第一次参加路教工作,分在羊栏公社工作队羊栏工作组,驻点在羊西第四生产队,队长是琼海籍的本地人。当时羊栏公社大多数农田有水利灌溉,实行双季稻与冬种番薯一年三熟轮作。我到来时正逢金秋十月,连片的晚稻已经成熟。我的主要职责是协助生产队长安排好劳动力,完成生产任务,当下准备开镰收割,不致耽误农时。
  一位女队友来自县人民银行,我俩搭住在离知青场不远的路边一户社员家里,房东是一对小夫妻俩,只有一个几岁小孩。这里通行一种叫“迈话”的海南方言,一般人听起来有些吃力,但与我家乡崖城的“军话”有些近似,我勉强能听懂。队里的社员勤劳努力,纯朴热情,让人印象深刻。生产队的各项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着。
  记得有一次,天气不好,我早晨5点钟便起床,挨家挨户通知社员集合,准备抢收已成熟稻谷。走到一户人家时,一只刚生幼崽的母狗猛地窜出来,张口咬住我的脚踝,顿时鲜血淋漓,非常疼痛。近处的社员听到动静,纷纷赶来看望,帮我止血、敷药,一个劲地安慰,想让我宽心些,有人说要给“罪魁祸首”断粮,把我给逗乐了。
  这一年,虽然我个人“遭遇不测”,但生产队在晚造抢收中颗粒归仓,不但圆满完成缴交公粮任务,每家每户分到的口粮也不比往年少。接下来的冬修水利、冬种番薯,还有第二年的早造备耕、插秧、中耕、收割,都进行得比较顺利,每当想到这些,我的心里甜滋滋的。
  1977年7月,第六期路教接着开始了,我再次报名参加路教工作队,分在羊栏公社工作队妙林工作组,驻点在林家西辽第一生产队,和工作组副组长邦金姐搭住在吴光凤(女)副队长家,开伙在王队长家。这个队的社员也是讲“迈话”的“迈人”,风土人情、生活习惯与羊西四队极为相似,与群众交流没有问题。工作队下去的时候,晚造备耕正在进行。
  在这里,主要任务是按照公社、大队的统一安排,协助生产队长开展工作,与上一期的内容差不多,在1978年4月收队。高中毕业不久就连续参加两期路教,让我从年少不更事,到对农村、农业、农民有较多的了解,尽了自己的绵薄之力,也得到成长和进步。
  在参加这期路教期间,有两件事让我印象深刻,至今忘不了。
  一件是我在台风到来前,战胜了自己的懦怯心理。工作组在夜里12点多钟紧急通知,要求工作队员与生产队长一起赶到大队,参加防风防汛会议。当时我们队的队长身体不适没办法去开会,我只好一人赶去大队。从林家西辽二生产队到妙林大队,有一段几里长的土路,空荡荡的,两旁是种下晚稻的农田。漆黑的夜,大风呼呼吹过,稻穗被刮得沙沙直响。
  星光早被乌云遮掩,走在空无一人的土路上,我心里非常害怕,不止一次想原路返回,但防风防汛关系重大,一想到生产队的财产安全,尽量减少损失才是最应该做的事,就在心里一遍遍对自己说要坚持!坚持!咬牙裹紧了外衣,朝着大队的方向狂奔。整个防风防汛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所有人密切配合,我从中学到了不少。同时,我还克服了懦怯心理,这对自己来说,是一个小小的成长。
  另一件是我在水利工地时,没能亲自送大哥读大学。1978年3月,我带着队里社员到高峰修水利,每天都在赶任务、赶进度。这天一位大队干部来到水利工地,说我母亲捎来口信:考上广州外国语学院的大哥,要动身去广州了,叫我抽空回去一趟。对这件事,工作组非常理解,给我批了几天假。
  那个年代的通信条件差,母亲捎口信已有好几天,这时才收到消息,大哥还在家里吗?我愣了一会儿,就马上收拾行李离开了水利工地,搭车回县城三亚。我在水利工地时,身上没剩多少钱,正好有人送了一个菠萝蜜,随即带了回去。我到家里后,见人多好热闹,亲友和邻居围坐着,在吃饭或话家常。我抬头张望,却不见大哥的影子,一问才知道他已去了码头。
  我抱着那个菠萝蜜转头就跑,对身后家人的喊叫声,充耳不闻。跑到三亚港码头后,我气喘吁吁,将菠萝蜜轻放地上,然后四处寻找,没有看见大哥,也没看到有客轮。人们告诉我,到广州的轮船已开走,在几海里外海面航行的就是。于是,我朝那艘船频频挥手,眼看着它越驶越远,变得越来越小,最后消失在海平线上。这时,我四顾茫然,心有牵挂,眼有泪水,充满遗憾。

知识出处

崖县知青史料专辑·上册

《崖县知青史料专辑·上册》

出版者:南方出版社

本书共有69篇文稿,崖县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始末、崖县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大事记、崖县上山下乡知青安置点简介3篇综述文稿,1956年、 1958年到来崖县的广州青年志愿垦荒队9篇知青回忆 录,1969年本地知青、潮汕知青12篇知青回忆录,崖县知青场45篇知青回忆录。

阅读

相关人物

孟英
责任者
何志雄
相关人物
周景庄
相关人物
李伟海
相关人物
周玉珠
相关人物
孟明
相关人物
孟英
相关人物

相关机构

三亚菜场
相关机构

相关地名

三亚市
相关地名